公务员考试经济名词
公务员考试中可能涉及的经济名词及其解释如下:
GNP: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PPI反映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而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
GDP:
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供给量变动: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变动:
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规模经济:
指企业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后,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现象。当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时,经济效益可能下降,这称为规模不经济。
沉没成本:
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信息不对称:
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搭便车:
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税收: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三个特点。
财政支出:
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自身的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资源的支配和使用。
财政政策:
央行运用政策工具调节或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央行运用政策工具调节或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相对剩余价值:
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最高限价:
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主要目的是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最低限价:
又称“保护价”,是指一国政府对某种进口商品规定的最低价格界限。
政治经济学:
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市场需求:
在特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总量。
边际效用:
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机会成本:
是生产者所有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吉芬品:
一种特殊经济学现象,指在收入普遍不高且市场上缺乏替代品时,某些商品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滞后性: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货的决定。
计划经济:
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运行,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市场经济:
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供给规律:
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支持价格:
政府通过干预使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主要有支持价格、保护价格、政府收购价格等等。
合伙制企业: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主合伙组成的企业,收益由合伙人分享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14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