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考点完整版
2023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考点完整版(一览)
地理中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资料少,那么你知道关于地理的中考知识点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2023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考点完整版,仅供参考。
中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0°
10°
20°
180°
10°
20°
180°
愈向西愈大 愈向东愈大
0°
10°
10°
20°
20°
90°
90°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热 带
北温带动
南 温 带
北 寒 带
南 寒 带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90°
90°
(北极圈)66.5°
(南极圈)66.5°
(北回归线)23.5°
(南回归线)23.5°
(赤道)0°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14中的图1.24)
铁路 国界 山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16中的图1.27)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初三上学期地理知识点总结
1、北极附近是海洋(北冰洋);南极附近是陆地(南极洲)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围着。
南极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着。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跨所有经度)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所有经度)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2、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欧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全部在东半球的大洲是: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洲是: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跨东南西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是:亚洲、大洋洲
3、七大洲: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
亚洲: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低。
非洲: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热带大陆”
北美洲、南美洲: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低矮的山地、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山。
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被称为“冰雪高原”。
欧洲:平均海拔最低,以平原为主。
大洋洲:东部是高山;中部是大自流盆地;西部是低矮的高原。
4、四大洋:
口诀:太大印北(按面积从大到小)
5、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6、陆地地形:地形名称不同点 相同点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较主,边缘比较陡峻山地 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 较低,海拔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米盆地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2、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一条是科迪勒拉山系(大体是南北走向);
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体是东西走向)。
7、几个简单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8、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这五种海底地形中大陆架是最重要的,它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9、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分为: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1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五种地形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区分方法: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海拔升高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凸,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是山脊;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初三上学期地理知识点总结(二)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最长的纬线。纬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90°为高纬度。
初三上学期地理知识点总结(三)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共有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他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稳定。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5、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X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X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X100%
6、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 单位:人/每平方千米
(注意:人口密度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没有关系)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7、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不好:
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
人口增长过慢会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8、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又黑又直,脸型宽平,鼻梁和身材皆为中等高度。大多分布在亚洲东部
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睛和发色都比较浅,头发呈波浪状,鼻梁细高,嘴唇较薄,身材也比较高。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黑色人种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形扁平,嘴唇厚并且向外翻,下巴较低,四肢较长。大多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注: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叫爱斯基摩人)属于黄色人种。
9、联合国的六大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中考地理复习重点:双台风
热带气旋所造成的人命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但是热带气旋亦为干旱地区带来重要的雨水。不少地区的每年雨量中的重要部分都是来自热带气旋。
成因
双台风现象示意图
藤原效应源于日本气象学家藤原(Fujiwhara)博士于1921至1923年一系列的涡旋实验及观测。他发现两个距离很近的气旋性涡旋会受到对方的影响,互相沿着两者中心所形成的轴线心,呈气旋性方向移动。两个涡旋并有彼此接近及合并的趋势。
虽然双台风效应的定义是两股热带气旋绕着共同中心旋转,但是,双台风效应却可以是千变万化,并不一定是两股热带气旋绕着共同中心旋转: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热带气旋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动方向,或两股热带气旋互相排开,或一个跟随一个移动,甚至它们之间不发生双台风效应。因此,每当两股热带气旋互相靠近时,预测热带气旋的路径往往会变得十分困难。
双台风效应这个名词可谓是亚洲区域对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独有的称谓。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则被称为“齿轮气旋”(pinwheel cyclone)。
互旋
二个气旋范围强度都要相当,绕着一中心互旋,直到一方减弱或离开 ( 二个若都为大型气旋就会自相残杀,若为中小型或许能维持强度 )。不过一般来说,西北太平洋台风互旋时间持续不长,很容易演变成下面大吞小或小跟大的情形。
总结:热带气旋亦是维持全球热量和动量平衡分布的一个重要机制。热带气旋把太阳投射到热带,转化成海水热量的能量,带到中纬度及接近极地的地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72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