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本人想承包一条河流进行生态养殖,想请教渔业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朋友帮忙想法如何防止鱼逃跑

对于防止鱼逃跑就更简单了,分段置网,分网眼大小进行拦截!

本人想承包一条河流进行生态养殖,想请教渔业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朋友帮忙想法如何防止鱼逃跑

水体是水产动物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虾类的生长、发育。俗话说“鱼水深情”,也就是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所以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养殖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

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各种综合原因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1、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它们的代谢强度,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养殖对象的不同也有差异,一般是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但是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18℃。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

2、pH值(酸碱度)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值等于7时水体呈中性,小于7时水体呈酸性,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鱼、虾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6.5~8.5间,最适范围在7~8.5为宜。

⑴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它们生长均不利。pH值低于4.4,它们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⑵pH值低于6.5时可使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pH值过高,则能腐蚀鳃部组织,使它们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⑶pH值对水体环境有较大影响。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NH4+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NH3。

⑷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①水体pH值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公斤。

b)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c)水质检测:对于pH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pH试纸或pH值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如发现pH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

②水体pH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水质pH值较高的池塘,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

b)加注新水:对于pH值含量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c)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pH值进行检测,发现pH值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备注:在清塘使用消毒药、杀虫剂后,再将250g应激解毒灵/亩·米全池泼洒,缓解稀释消毒药、杀虫剂等清塘药物毒性的负面影响。再用1公斤鱼水乐/虾蟹可乐稀释100倍后泼洒水底1亩,增强池底的自净能力。

3.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毫克/升~8毫克/升,至少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缺氧时,它们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虾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⑴溶解氧的来源。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2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⑵溶解氧对鱼、虾类的影响.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它们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解氧量5毫克/升以上时,它们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毫克/升时,它们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毫克/升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

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它们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它们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⑶溶氧的日常管理。①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②每年冬春季及时清楚池底淤泥;③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④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的氧输送到水体下层;⑤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⑥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⑦采用水质改良剂如“益生大利氧、益生粒粒氧”等,增加水体溶氧。

4、分子氨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氮存在。分子氨对它们是有很大毒性的,而离子氮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会使它们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02毫克/升,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分子氨浓度0.2毫克/升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它们发病;浓度达到0.2毫克/升~0.5毫克/升,则对类它们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5毫克/升,对它们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它们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4.1分子氨的来源

水产养殖中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鱼、虾类的含氮排遗物中约80%~90%为分子氨,其多少主要取决于它们排遗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4.2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

⑴增氧。①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②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并注入新水。③使用增氧剂,泼洒“益生大利氧”等。

⑵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3毫克/升~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5毫克/升~10/升。

⑶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使用沸石15~20公斤或活性炭2~3公斤,可吸附部分分子氨。

⑷用“东益”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更佳且持续长久。

⑸较大面积池塘(50亩以上)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种植面积可占全池面积的。

5、亚硝酸氮(NO2-N)

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虾类血液,从而使其血液丧失载氧能力。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毫克/升时,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毫克/升~0.5毫克/升,它们摄食降低,腮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含量高于0.5毫克/升时,它们臀部底面呈**,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

⑴来源。NO2-N0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NO2-N0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虾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氧时转化为毒性强的分子氨。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因此,温度对水体中的硝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0,因而分子氨浓度较大。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分子氨转化为NO2-N0。当NO2-N0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褐血病。

⑵对鱼、虾类的毒害作用。NO2-N0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当血红素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时,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血液呈红褐色。随着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它们缺氧死亡。

⑶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①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②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③适时换水;④施用水质改良剂如“高效生物净水宝”、“亚硝克星”、“复合芽胞杆菌”等,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

6、硫化氢(H2S)

硫化氢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组织与血液,破坏血红素的结构,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同时可使组织凝血性坏死,导致鱼类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氢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毫克/升。对于某些特种鱼、虾类或苗种,硫化物的浓度应在0.1毫克/升以下。其毒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6.1硫化氢的来源

⑴在缺氧的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

⑵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的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活跃性,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6.2控制硫化氢的具体措施

提高水中含氧量。对于硫化氢含量较高的池塘,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水产养殖中水质怎么管理?

我认为,水产养殖的出路在于结构调整。对于我们养殖户来说,就是要在品种和质量上做文章。

从历史逻辑来看,水产养殖业最终会趋于稳定,或者在某个稳定值内上下波动。就好比一口鱼塘,经过几年的养殖后,技术和经验稳定了,每年投入、产出相差不大,只是养殖户的受益随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再比如,某个村一直种植豌豆,实际上面积是趋于稳定的,因为可以种植的土地空间就是那么多。但是,我们可以种植高产品种,采用高产技术来增加产量。水产养殖也是一样,通过养殖高质高价品种,改善养殖技术和环境,可以增加产量和收入。

从生产地域来看,农业产业是特殊的,它的生产对象是生物,受生产环境、技术条件的影响很大。“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适合生长在热带,到了冷地方就会受限制。虽然现代技术改变了一些生产条件,但是生物生理生长不能跳过,“揠苗助长”只会颗粒无收。就好比罗非鱼,养殖地域主要是在温暖或者偏热的地方,如果在冷地方冬天就会死鱼。所以,要根据地域性,找到适合的品种进行养殖。放眼全国,东西南北中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养殖特色,都形成不同的消费市场和文化。我们在做结构调整时,也要注意去契合。

从需求上看,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需求,就是找到了出路。如果要以水产养殖为增加收入的手段,就必须融入市场,融入市场就需要找准需求。现代人对水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品质和健康。水产品的品质要好,还要绿色生态,这是多数人的消费观念。找准了这些,就去调优养殖品种,调整养殖技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养鱼经验和完整的养鱼技术。在淡水养鱼过程中,对于池塘内水质的把握是至关重要好的,如果不是活水养鱼,很多都会出现水质上的问题,因为水不流通,有些废料或者杂菌会不断堆积,容易起来水质方面的变化。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较好的水质能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可以通过水体颜色、氨氮含量、底泥颜色等的变化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1.红水 池塘水色变红主要是由于硅甲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通常情况下无大碍,但一旦天气突变,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便会产生毒素而致水体恶化,甚至直接导致鱼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变红,必须及时改良。在天气晴好时,先用四季安或季胺盐碘等泼洒消毒,第2天再用双氧氯、强氯精等泼洒1遍,3天后再视情况追肥1次。

 

2.黑水 当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较多有机质未得到及时转化,如残饵、动物残体、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这些物质腐败后,消耗大量溶氧,极易产生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危害水生动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发生鱼泛塘现象。一旦发现此种黑水时,第1天~第2天分别施用1次双氧氯等含氯药物,氧化过多有机质,待3天后,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全池泼洒1次。

3.白浊水 当池水呈白浊色时,表明池塘有机耗氧物质过多,相对而言,将大型有机质分解成营养盐类的微生物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营养盐类而大量死亡,从而使池中物质循环被破坏,池水接近老化,且严重缺氧,这种池塘内的鱼一般在凌晨至天亮太阳升起前易出现浮头。发现池水为白浊色时,第1天施用“水宝加氧包”,使有机质在絮凝后得到及时氧化,第2天全池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水体物质循环。

 

4.氨氮含量过高的水 投喂高蛋白质饲料、冰鲜肉类或以活鱼为食的精养鱼塘,如螃蟹池、对虾池、乌鳢池、鳜鱼池等,如果在平时养殖管理中投入较多高蛋白的饵料后,新陈代谢产物中氨氮含量过高,影响水产动物摄食生长,使其免疫力降低,极易造成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以高蛋白质饲料、冰鲜肉类或以活鱼为食的精养塘,每隔10天~15天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1次,及时降解氨氮。如果通过水质检测,发现池水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时,应及时向池中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第3天再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泼洒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增强水体的物质循环能力。

5.臭水 由于池水腐殖质沉积,动物残体、残饵、粪便沉入池底后进行腐败分解,致使池塘底泥发黑、发臭,从而极易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极易对生活于中下层的水产动物造成威胁,如鲫鱼、草鱼、青鱼、螃蟹、虾类、鳜鱼等品种。情况严重时池塘中下层的水产动物常浮于中上层,不愿到正常生活水层。如出现上述情况,每隔10天~15天要施用1次好旺农水产em菌,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机质或腐殖质的转化,避免底泥发黑、发臭及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发现池塘出现底泥发黑、水发臭,应立即采取换水措施,在换水后,用好旺农水产em菌泼洒池塘调节水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76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