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为什么广东人对一条咸鱼情有独钟?

广东人吃饭有钱冇钱都一样讲究,事因吃饭是一种生活情趣,当半岛君重翻《食经》时,对这一点更加笃定了。

为什么广东人对一条咸鱼情有独钟?

书中讲了这样一段趣事: 美食 家陈梦因一日偶遇同事太太,太太嫌菜式的菜这样贵那样贵,手抓1.5元买菜钱不知如何撑起一家人的伙食(当时所处50年代,月工资为50元)。

陈 美食 家推荐了一个咸鱼两味的食制:“买咸鱼(约半斤的成尾)4毫、豆腐2毫半、姜葱5先,咸鱼头和骨煎过,加姜片做“咸鱼头豆腐汤”,咸鱼肉剁成茸和豆腐拌匀,加油、葱花同蒸。”

看完这个菜谱,我都忍不住口生唾液,看来无论生活怎么变,只要巧动心思,咸鱼白菜也好好味。没有咸鱼的茄子和没有沙姜的白切鸡一样,失去色彩。

作为一个90后,对于咸鱼的美味谈不上熟悉,但仍记得小时候,家里为数不多的几次咸鱼茄子煲,还有冬天在街边吃过的咸鱼煲仔饭,热辣辣的咸鲜滋味在舌尖弹跳,至今想起还咂嘴回味。

如今大家谈咸鱼色变,但是半岛君觉得这样美味的食材(长辈尤其钟意),仍然可以八一八它。

接下来,希望大家先放下对它的成见,单纯以研究食材的眼光,我们来看看怎样品味一条靓咸鱼。

旧时,真的有“咸鱼业”这个行业,咸鱼亦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专门制作咸鱼的店家,有咸鱼档,一条条咸鱼平躺在台面,路过的人都会闻一闻,捏几下,来判断咸鱼“新唔新鲜”。

咸鱼亦会在市场拍卖交易,几两、几斤甚至十几斤都有,其盛况如同今天筑地市场拍卖金枪鱼一样。

大家当咸鱼为主菜,一条条买回家,从鱼头、到鱼肚、鱼身,根据不同的质地和咸味,有不同煮法。

咸鱼头没肉,鱼骨多,便用水煲成浓汁,过滤完骨渣,加很多很多姜和猪肉同焖,这样一来,猪肉就有极浓味而咸香的风味(个人觉得这个做法和鱼露调味如出一辙)

肉薄骨多的咸鱼肚,用水浸2个小时去除死咸,重复晒干,热油一炸,成就了一道令人吮指回味的酥脆炸物,送酒一流!

至于肉厚的咸鱼肉,冬天搭配肥美鱼腩整一煲热辣辣的煲仔饭,夏天亦可点缀各式菜馔,如咸鱼鸡粒炒饭,激起恹闷舌头对食的兴趣。

这些关于咸鱼的巧妙食法,都是我从50年代的食谱读物《食经》中学到的,旧时物资缺乏,人们对每一钱食物都无比珍惜,亦花尽心思,想来如今的萝卜牛杂、碗仔翅、猪油渣濑粉都是这样来的。

林子祥在《分分钟需要你》中唱道“咸鱼白菜也好好味”,表达尽管贫穷,但也能在价廉味美的咸鱼白菜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满足。

因制作方法不同,咸鱼分为两大类,一是霉香,二是实肉,主要区别为鱼肉是否经过发酵阶段,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味道和口感。

讲到霉香咸鱼,最经典一定是马友。

捕捞上来的鱼,先摆放一两天,再加盐腌制七八天,发酵过程在室温下进行,所以肉质松化,且晒干后会有一种特殊的浓厚香味。

实肉咸鱼,则没有发酵阶段,鱼离开水,马上冰鲜或急冻保存,上岸后用盐腌制,两三天后即晒干,肉质结实,味道清香。

阳光总能给食物注入金灿灿的灵魂,“晒”跟烤制、阴干等做法大为不同。

阳光普照下晒出的咸鱼,色泽金黄,干而不柴,闻起来味道鲜活,有种阳光的热力在里面。

讲究的制作者,将鱼置于疏气的木排上晒,且定时翻身,令咸鱼晒得肉质通透,油脂均匀,与随意放在地上晒干的咸鱼不可同日而语。

两种制法的咸鱼风味迥异,食法不同:霉香咸鱼香味奇特,适合赋予菜品异香,老字号店一定用霉香蒸肉饼,煮煲仔饭,因为隔十条街都闻到阵味;

而实肉咸鱼咸且鲜,蒸,煮,煎皆宜,用筷子夹开,鱼肉还是一瓣一瓣。

广东人食住家饭一定有味蒸肉饼,阿妈不知道煮乜时亦会选择蒸肉饼,因为这味菜可以令唔钟意食饭的小朋友变成饭桶,大口大口扒饭~

做咸鱼蒸肉饼,猪肉要拣肥瘦相间的梅头,先用刀切粒再剁碎,之后融入咸鱼亦有两种做法:

一种将猪肉和咸鱼按10:1的比例搭配,咸鱼剁成茸,和马蹄粒、冬菇粒捞入肉糜,马蹄等配料的作用是中和咸味,令肉饼整体的味道更加balance~

另一种将咸鱼切件,铺在肉饼上面,撒上大量姜丝一起蒸,咸鱼浓香透过热力渗入肉饼,互相借味。

肉饼固然松软咸香,但也别忘了同为精华的肉饼汁!趁白饭还散发热气时捞匀,哇,那滋味胜过山珍海味啊!

其实咸鱼亦可以自己做主角,切件上碟后,铺上大量姜丝,加生油、一勺白砂糖,入锅蒸软后,咸鱼吃落只觉甜香,不觉咸,非常惹味,此时的姜丝亦褪去辛辣,蘸满酱汁后即变送饭佳品。

据闻,广东一些富豪人家吃厌鲍参翅肚后,最钟意煎咸鱼送白粥。

他们吃咸鱼讲究,选十几斤的马友切块煎香,除去中间的脊骨,啖啖肉,咸香可口,喝起粥来一碗接一碗。

或者将大条曹白咸鱼先蒸后煎,煎得鱼鳞香脆,鱼肉一夹松脱,淡淡的霉香随鱼肉在口腔一点点化开,回旋...

随着经济发展,鱼获减少,粤港一带的咸鱼业逐渐式微,咸鱼店也愈发零星,“咸鱼栏”的生意也从咸鱼转为海味,街上再也闻不到咸鱼香,只剩下一个街名纪念往昔的咸鱼踪迹。

如今食物越发丰盛,大家不鲜不食,咸鱼价廉下饭的特点,也不再被人看重,即使还有一些饕客对咸鱼的喜爱不减,但依旧挡不住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咸鱼业逐渐式微的宿命。

如今的我们,也只是在偶尔想念的时候,从一煲咸鱼茄子、一碟咸鱼鸡粒炒饭,遥尝当年的滋味了。

文化生活:

1、在香港机场,首先看到的是免费供游客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几乎就在你的身边,掬手可得。后来,我们在所住过的宾馆也看到了免费的香港旅游地图。这下好了,不象在大陆需要找商店购买。别看这小小的地图,可以说明我们大陆的地图经营者商业意识太差,大陆的地图广告数量比香港的地图广告数量应当说更多,难道没有赚出成本?假如赠送给游客,量增加了,广告费一定会增加。另外,香港的地图广告大多是旅游方面的,大陆的地图广告很多与旅游无关。这或许与大陆的很多旅游资源并没有产业化有关,仍是某些滋养腐败的权力机关的自留地。

2、在香港,不用为找厕所而着急。无论哪一个公共场所,都会有为游人提供免费的、清洁的、设施齐全的公厕。在大陆,很多公厕是收费的,并且公厕数量少得可怜,别说外地人或游客,就是本地人,找到一个公厕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认为,裁撤一些重复管理的机关、减少一些不做实事的冗员,省出一些钱来把公厕建好管好是一个城市管理者起码的素质和责任。

在香港,庙宇是可以随便拜访或参观的,不需要买门票。在大陆,要想拜佛求神就如与见官一样,先表示表示,买了门票,才能放行去见神仙。那些神仙也早已成为当地权力机关或政府的私有领地。其实宗教文化真的走入民间,是很减轻财政负担的,因为靠民间赞助就能超过政府拨款。政府权力机关管理宗教文化场所,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3、关于公园,有庙宇的不收门票,而那些建有大量游乐设施的纯游乐公园,是需要买门票的。譬如说,香港海洋公园,门票港币160元。只要游客买了门票,公园里面的大型设施随便游玩。收费的都是一些很小的游乐小游戏。用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一点:香港的公园犹如一个现代化的超级市场,集中一次收款;内地的公园就如一个以出租柜台收入为主的百货店,每个柜台独立收款。香港的公园依靠自己的游乐项目吸引游客,就如走进一个阳光灿烂的森林,鸟语花香来吸引你。内地的公园是靠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和名气,就如你遇到一个强盗,经过其地盘必须留下买路钱。

香港美食(其实和广东有点像):

1. 龙须糖

原名银丝糖,外层象一把白色的胡子,因此有个很特别的名字龙须糖。 吃龙须糖的原因除了为吃它的特别,也吃它的回忆。因在制造的过程中也是一场show,任何年代的人也爱看。 手拉的糖衣薄如一层蚕丝,包着芝麻,椰丝及花生粒,看上去倒真有点像个蚕茧,但味道出奇的好。

2. 糖葱薄饼

糖葱薄饼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历史,糖葱要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才做得好。 因为糖的形状制作成像小时候美术堂的瓦通纸,做法是将麦芽糖加热融化后以棍棒持续拉扯,直至它由金**转为白色,拉至条状时就剪成一段段,冷却后就会变成脆身,里面包着糖及芝麻椰丝。,咬起来脆脆的,很好吃。 鐡箱子的前面是一片玻璃,就像在告诉你这些糖的特色。

3. 砵仔糕

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头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备此糕点。 最初的砵仔糕是用砵仔载的,后来演变为用碗仔,到现在多以塑料杯盛载,感觉大不如前。砵仔糕有两款味道,分别是用白糖及黄糖造的。 后来因应人的口味还有有红豆及没有红豆之分。

4. 蛋挞

蛋挞为香港受英国殖民地时代洋泾滨饮食文化影响之产物,现已成为香港面包糕饼店内必备的小吃。六十至八十年代多数茶餐厅兼营面包西饼,故蛋挞亦为港式茶餐厅内流行小食。九十年代起,兼营包饼之茶餐厅逐渐减少,故现只在旧式茶餐厅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挞,其它茶餐厅则从面包工场订购蛋挞售买。香港地道的蛋挞以挞皮分类,主要分为牛油蛋挞和酥皮蛋挞两种。

蛋挞陪了我们几十年,相信好多香港人小时候都梳过「蛋挞头」发型,可知几深入民心。

5. 鸡蛋仔

五十年代鸡蛋仔已经出现,当年小贩都用炭炉,手持两块重重的生铁,夹着蛋浆烧。 近年的鸡蛋仔已转石油气炉,铁夹也轻了。 据闻以前有人开什货店,每天都会有一些鸡蛋破裂或破烂,因不想浪费丢弃,于是尝试加入面粉,糖及牛油等弄成浆状,然后再倒模及烘焗,后来将模具设计成小小的鸡蛋形状而吸引人去买,就成了鸡蛋仔。

6. 格仔饼

格仔饼是鸡蛋仔的延续,以格仔型的机器制做。 咬下去有点像吃蛋糕的感觉,每一口都充满浓郁的蛋香。 由于格仔饼主要的用料是蛋浆,焗的时间也有规定,约焗4分钟便要「起」出来,否则会变得硬绷绷。 吃时加上牛油,花生酱,炼奶和砂糖,是传统70年代的食法。

7. 菠萝包

菠萝包是香港最普遍的面包之一 ,差不多每一间香港的面包店都有售卖。 它是源自香港的一种甜味面包, 据说是因为菠萝包经烘焙过后表面金**, 凹凸的脆皮状似菠萝因而得名。 而实际上它并没有菠萝的成份, 面包中间亦没有馅料。 据传是因为早年香港人对原来的包子不满足, 认为味道不足, 因此在包子上加上砂糖等甜味馅料而形成菠萝包。

8. 碗仔翅

碗仔翅的起源, 是由四五十年代在庙街榕树头一带, 街边档用俗称『倒馊水』,即酒家食剩的翅头翅尾, 开豆粉水, 落味精, 豉油等去卖。 很多人都爱把碗仔翅和鱼肉两沟, 最终成为香港街头小食的经典配搭。

12. 猪肠粉

猪肠粉又名拉肠, 后因形状似猪肠而改成猪肠粉。 肠粉是大家由细食到大的小吃, 有馅的, 没馅的。 早于60年前, 街边猪肠粉是十分流行的早点。 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表面加入虾米的斋肠;亦有炸两滑肠粉, 是在肠粉内包上油条。 以往经常由流动小贩在街角出售斋肠, 近年已大部份转为铺位经营。

13. 车仔面

车仔面六十年代国内难民来港, 为搵食而推着车仔沿街卖「车仔面」, 传香百里。七十年代工业起飞, 加班家长留给子女十元八城独自用膳, 车仔档成了青少年的流动自助餐车。 八、九十年代经济发达, 卫生要求高了, 再容不下「嗱喳面」, 时常上演走鬼遗下食客呆立街头的闹剧。 现在, 车仔面档通通入铺去, 吃「嗱喳面」长大的一群, 他们亦已经长大成人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4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