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的制作
豆腐花 [dòu fǔ huā]
豆花(豆制食品)一般指本词条
豆花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
展开
豆腐花,豆腐花是一种用黄豆制作的小吃,个别的会用豌豆、蚕豆等豆类制作。 将黄豆用水泡涨,磨碎过滤出豆浆,豆浆如果加入盐卤或石膏,就会凝结成非常稀软的固体。
豆腐花制作须先将黄豆浸泡,依品种或个人喜好约4至8小时不等,待黄豆吸饱水分后再加以打浆、滤渣、煮滚,复降温至90℃。最后步骤称为“冲豆花”,意即需冲入凝固剂豆浆后再静置5至15分钟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于豆浆与凝固剂融合的温度控制,以及冲豆花的速度与技巧。
还可以做成美味的豆花汤,做成豆花鱼
中文名
豆腐花
外文名
Beancurd Jelly
分类
小吃,特色美食
口味
甜、咸
主要食材
豆豉,干黄豆,生菜油,熟石膏粉,葡萄糖内脂,水
快速
导航
基本分类
所需食材
制作方法
食用须知
食物营养成分
豆花起源
豆腐花与豆腐同源,豆腐的起源 ,历来说法很多 。古代即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孔子时代即有豆腐 ,一 说是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前一种说法支持者不多 ,后一种说法则自宋以来长期流传 。南 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 “: 种豆豆苗稀 ,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术 ,安坐获泉布 。”并自注 “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与朱熹同时代的杨万里 ,写过一篇《豆卢子柔传》的文章 ,副标 题为“豆腐”,其中也提到汉代已有豆腐 。之后持此类说法者颇多 ,如李时珍亦认为“豆腐之法 ,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叶子奇《草木子》中有 “: 豆腐始于汉淮南王之术”句,明罗颀《物原》也说 ,西汉时的古籍中有“刘安做豆腐”的记载 。可以说,自宋明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豆腐发明始于西汉时期 。然而奇怪的是,现存汉唐文献 ,无论是《淮南子》、《齐民要术》,甚至各类文学作品等等 ,都没有一丁点儿关于豆腐以及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 。因此 ,许多学者对豆腐 “始汉说”提出质疑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较早的有日本学者,田统的“始唐说”以及袁 翰青的“始五代说”。
发现最早记载关于豆腐的文献 ,是五代陶谷(公元 903年—公元 970 年)撰写的《清异录》,其中《官志门》“小宰羊”条曰 “: 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
基本分类
豆腐花食用时用一个类似碟子的浅铲将其撇入碗中,加上糖水或辣椒、小葱等佐料,各地不同。根据我国南北食用的口味不同,分为咸豆花和甜豆花。
1.甜豆花
有加入糖浆或砂糖、红糖,夏天通常将豆腐花放凉了吃,冬天则加入热糖水食用,有人为了驱寒还会在糖水
中加入姜汁或是为了口感加入绿豆、红豆、各色水果或是粉圆一起食
用。更新颖的吃法会加上巧克力糖浆、满天星制成的“巧克力豆花”,
在香港还有配以黑芝麻糊的“芝麻糊豆腐花”,有人根据它的外形形象
地将其称为“太极豆腐花”。
2.咸豆花
部分北方地区以石膏作作为凝固剂点制,具有细嫩感。以酱油为主配以老干妈食用。
有加黄豆、牛油、芹菜、花生、青红辣椒、芝麻叶(干菜)、豆腐皮(千张)、面粉、醋、麻油
制成的咸豆花为北方人常见小吃。
所需食材
石膏豆腐花
熟石膏粉50克,干黄豆1000克,生菜油25克,酱油200克,豆豉100克,花椒粉1.5克,熟油辣椒150克,味精0.5克,葱100克。
玫瑰豆腐花
主料:一小包速溶豆腐花 两朵玫瑰花
配料:100毫升开水
豆花是怎么做的
豆花蘸水,北方人们听起来,对这到小吃十分陌生。这是四川地区的一道传统小吃,十分可口美味。豆花饭蘸水香,辣,鲜美,味道纯厚,在四川地区十分受欢迎。制作工序比较简单,主要的食材就是富顺豆花。这道小吃起源于三国时期,历史悠久。那么如何制作呢?
富顺豆花蘸水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小吃,属于川菜系。具有香、辣、鲜、醇、色泽油亮透明的特点,外形美观大方。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
制作方法
选上乘辣椒、豆油、豆瓣、菜油若干。
调制富顺豆花蘸水要用糍粑海椒。将海椒用热水浸泡,手掐感觉脆为止,捞起后用菜板压,去掉水份装到缸钵内,先按比例将花椒、大料、八角等香料放到石碓窝里舂烂,再把海椒倒下去按比例放食盐一起舂,越细越好,将用菜油酥过的豆瓣和芝麻倒下去合着舂,舂茸象糍粑一样后舀起来备用。
豆油在富顺豆花儿蘸水中是重要角色。把若干豆油装于大垆缸内,将适量丁香、广香、肉桂、胡椒、花椒、大料、砂仁、紫草、甘松、甘草等用纱布包着放入其中,泡四至五天,再把豆油放到锅里煎,烧开即可。最后,把豆油舀到小瓦缸里兑上味精、胡椒和其它香料粉。
打蘸水时,碟子摆好,先舀豆油,后放糍粑海椒,再淋熟油。
豆花的吃法也有讲究:先将豆花拈到汤匙或饭碗里,再用筷子夹一点蘸水涂抹于豆花上,然后将豆花掺和着米饭吞下,尔后再喝一口窖水。如此则能消魂荡魄,回味悠长。
历史渊源
汉武帝时,汉高祖刘邦的孙儿刘安承袭父亲封为淮南王。他喜欢招贤纳士,门下食客常有数千人。为了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他们利用淮河流域产盐有卤水做凝固剂的条件发明了豆腐。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传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庆)后,在江阳县(今泸州市)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很受欢迎。因为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盐产区,有一口“出盐最多”的富世盐井。同时地处亚热带,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适于大豆生长。富顺由于产盐,与邻近地区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人气也就非常旺盛,餐饮业极为发达,豆腐这种新鲜食品自然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顺因盐设县时,这里的盐产量已列于剑南道(相当于今川东和重庆市部分地区)之冠。盐业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陆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在一种偶然情况下,一些等着吃饭的客人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后再加工成菜肴端上桌来,就跑到厨房,看见那锅内还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便要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
豆花又被称作豆腐脑,在早餐的时候喝一碗豆花是非常好的选择,我们一般喝到的豆花都是在外面小吃摊上买的,很少有人会在自己家里做,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不会制作豆花,过程比较繁琐,其实豆花的制作过程就是做豆腐的前期制作过程,那么点豆花的做法和配方是什么呢?
豆腐脑的做法
选豆:大豆正在收割、晾晒、脱粒、拆豆腐脑袋、储藏、运输等过程外,都会经过草根、树皮、泥块、砂粒、石女及金属屑等杂物混进去,所以在使用之前必须将这些杂物全都挑拣出来,另外还要把破口豆、霉烂豆、虫蛀豆、纯豆等完全挑选出来,这样的黄豆磨出来的豆浆才会好喝。
选水:生产豆腐脑需用一定量的水,水量的好坏,间接关系到豆腐脑的量量。制制豆腐脑一般以软水为宜。而深井水、溪水、矿泉水、海水等都会影响豆腐脑的出品率和量量。被工业废水污染过的湖水,水库水等严禁使用。为选择适宜的水,可用试纸测试,选用pH值5-6酸碱适当的水。
滤浆:把豆粉取水以1:5比例搅成糊状,倒入滤单;再把13份水多次逐渐加到单里。边加水,边搅动。曲到滤出豆渣。流下的淡浆,加入锅内,即可加热煮沸。
制剂:制豆腐脑的凝固剂要用石膏是最好的。一般石膏粉间接撒正在豆浆外很难起到凝固的作用,所以只有把石膏制作成浆才可以使用的。方法就是取用熟石膏粉三钱(每斤豆粉用量),放入盆内,然后加入等量水调成糊状。
制豆腐脑的凝固剂要用石膏是最好的
用手或工具细心研磨,挤碎溶化后,添少量水进行稀释。略等顷刻,颗粒较粗的石膏往下沉淀,取其悬浮液备用。反复进行多次。
制浆:生豆浆过滤后经过烧煮,使残留的豆渣体积无所膨缩。果此,要把煮熟的浆,再倒入滤单内,经第二次滤浆后,即可制得口感劣秀的豆浆。
点脑:制豆腐脑是把凝固剂倒入容器内,充分搅动后,立即把熟浆冲进去,称为反点。点后立即加盖。缩浆约10分钟后,大豆蛋白量可凝固好,即制得味美且无养分的豆腐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5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