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有哪些优缺点
觉得新版红楼梦是部优秀的电视剧,常被提到的画面精致唯美什么的自然不用说了,先说饱受诟病的选角。 1. 新版黛玉小鼻子小嘴的南方姑娘,怎么看都是我心中那个不识人间疾苦却时不时抖个机灵贫个嘴的林妹妹。小宝玉于小彤天生眉眼间有痴痴的感觉,宝钗是瘦但确实举手投足之间无比端庄大方没有做作感。选角方面姚笛的王熙凤确实有点问题,姚笛演得太用力。 2.再说一下气质,拿老版作对比。拿宝黛初次见面来说,老版是大家照旧说说笑笑,俩演员背完台词这段就过去了,新版这里处理得非常唯美,背景被虚化了,人声嘈杂说笑吵闹似乎成了遥远天边的轰鸣,宝玉眼神凝滞说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仿佛整个前世今生都从口中娓娓道来。曾经看到有人说老版的宝玉看到黛玉则双眼变得神采奕奕,有神清气爽之感,新版的宝玉看到黛玉非但不神采奕奕反而眼神呆滞,个人觉得这里应该眼神呆滞如同灵魂出窍而不是像吃货看见一支鸡腿一样双眼放光! 3.再说忠实原著。那些说老版忠实原著的人是没看过原著还是没看过老版电视剧,所有的台词都被改成了白话文感觉就像市井村妇在唠嗑啊,全然没有原著文绉绉却又接地气的感觉!老版情节删减变动大家也都知道的,你可以说改动之后的结局是你心中的红楼梦的结局,是曹雪芹的本意balabala的,但不要说它忠实原著好不好?我实在不能忍受睁着眼睛说瞎话!再说新版,有多忠实原著我就不说了,麻烦吐槽的人先认认真真看完新版,即便这样有人又说:台词旁白照搬原著就是忠于原著吗?为什么不是呢?对于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擅自改动台词是需要功力的。况且原文的语言极富韵味,改成白话后不仅失去了神韵,况且谁又能保证改动后的台词依旧能精准而微妙地反映人物各自的性格呢?我认为:对于经典的东西,不高超的改动即是冒犯,不如不动。 4.再说旁白,旁白的形式简直采用得太合理了!原著中的有些描述演出来确实没意思,况且要是每句话全演出来估计得有120集了。但是删掉又会影响人们对情节的理解,容易让观众一头雾水,所以旁白两句话一解读难道不好吗?又没有人规定只有《舌尖上的中国》才能用旁白。 然而我知道有人会绝杀:“老版拍出了红楼梦的精气神”“老版是用心拍的,新版是用钱拍的”“老版有缺陷,新版根本不是红楼梦”,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还能获赞无数我真是无语。红楼梦的精气神到底是什么?况且即便有这个精气神那也绝对不是老版有,老版全剧充斥着“没灵气”三个字,表演浮夸而做作,正如它片头的大字所说的那样,这部电视剧的本来目的就是讲一个撕心裂肺的故事。
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一次明明自己觉得很不错的电视剧被别人说的一无是处,及其不敢相信大众的审美已经偏差到这种地步,更不敢相信审美方面我变成了异类!审美这件事上我一向比较随大流,我相信大家都说好的一定差不到哪里去,大家都说差的一定好不到哪里去,这次,我开始怀疑了。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是讲述的80回合还是120回合
10版红楼梦演员表
贾宝玉(成年):杨洋
贾宝玉(少年):于小彤
贾宝玉(幼年):张君钰
林黛玉(成年少年):蒋梦婕
林黛玉(幼年):林妙可
薛宝钗(成年):白冰
薛宝钗(少年):李沁
王熙凤:姚笛
史湘云(成年):马晓灿
史湘云(少年):吴青芷
贾元春:王彦华
贾迎春(成年):张笛
贾迎春(少年):李若嘉
贾探春(成年):丁荔
贾探春(少年):张馨予
大惜春:徐行
贾惜春(成年):徐飒
贾惜春(少年):王培祎
妙 玉:高洋
李 纨:周毅
秦可卿/警幻仙姑:唐一菲
巧 姐(少年):李曼嘉
巧 姐(幼年):张艺彤 贾 母:周采芹
王夫人:归亚蕾
邢夫人:王馥荔
尤 氏:贾妮
赵姨娘:刘燕燕
贾 政:许还山
贾 赦:赵健
贾 珍:姜彤
贾 琏:王龙华
贾 环:侯祥
贾 蓉:袁新
贾 蔷:缪俊杰
贾 芸:郑斯仁
贾 兰:赵鑫
林黛玉——蒋梦婕 饰
薛宝钗(成年)--白冰 饰贾宝玉(成年)——杨洋 饰
贾宝玉(少年)——于小彤 饰
薛宝钗(少年)——李沁 饰
李 纹:田野
平 儿:程媛媛
娇 杏:毕恬恬
晴 雯 :杨幂
袭 人: 李艳
鸳 鸯:蔡飞雨
小 红:陈芳竹
紫 鹃:英琪
莺 儿:方安娜
麝 月:阚清子
司 棋:赵笑宇
金 钏、玉 钏:陈旭
雪 雁:宣璐
秋 纹:耿夏萌
翠 缕:李宗宣
侍 书:钱柳吟
入 画:李雨昕
琥 珀:郭萱
宝 蟾:许歌
彩 云:吕途
素 云:周岚
鹦 鹉:吴熙
柳湘莲:徐垚
秦 钟:石津宇
北静王:刘卓
蒋玉菡:张航睿
茗 烟:叮当
周瑞家的:孙秀晨
薛 蝌:黄轩
跛脚道人:刘威
癞头和尚:刘金山
甄士隐:周野芒
林如海:刘伯英
焦 大:李颉
贾雨村:杜功海
夏金桂:温桂钰
板 儿:裴泽瑞
冷子兴:英达
吴新登:刘忠平
碧 痕:曾千千
多姑娘:杨欣
贾雨村门子:刘仪伟
来 旺:常晓阳
赖 大:黄卫
尤老娘:王贵娥
兴 儿:费振祥
封 氏:刘思媛
贾 敬:刘大刚
薛 蟠:王鹤鸣
香 菱(英莲):张檬
小英莲:爱爱
薛宝琴(成年):殷叶子
薛宝琴(少年):徐璐
尤二姐:孙菂
尤三姐:杨沫
邢岫烟(成年):赵梦恬
邢岫烟(少年):赵丽颖
10版红楼梦剧情简介
五十集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取材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由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李少红担任总导演。新版红楼通过大规模的全国选秀活动挑选演员,由蒋梦婕、王龙华、姚笛等领衔主演,聚集了一大批青年演员,重新诠释了这部经典作品。《红楼梦》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另一条线索则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红楼梦作者简介
在20世纪初,“《红楼梦》原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但大多数学者取得了共识——《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撰写的前八十回,高鹗与程伟元续全的,但也有观点认为八十回后是由无名氏所续,高鹗与程伟元不过是编纂者。
曹雪芹
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小说家、诗人、画家,名沾(读作“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是为旗人。大约1715年(也有说法为1724年)出生于清朝江宁府(今南京),卒于1763或1764年。祖籍河北唐山丰润(一说辽宁辽阳、江西武阳,尚无确切定论。)
曹雪芹的高祖因随清兵入关有功得受官职,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等祖辈多代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
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曹雪芹自幼便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
雍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但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极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到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注:也有说法是死于次年除夕,即公元1764年2月1日,曹雪芹逝于1763年的说法见甲戌本脂砚斋甲午泪笔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现存最早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的,但只有不连续的16回。后来又发现了若干手抄本,较重要的如乾隆庚辰年(1760年)抄本,今存78回。这些手抄本都题名《石头记》,并且有署名 “脂砚斋”等人的许多评语,所以又被称为“脂评本”,简称脂本;脂本何以出现并流传,尚有争议。
高鹗
高鹗(约1738—约1815) 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程伟元
程伟元:江苏省苏州人,乾隆后期,在京花数年之功,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承担“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的编务,三印《红楼梦》。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红楼梦》(程甲本)序据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鹗同年》诗自注说:“传奇《红楼梦》80回以后,俱兰墅所补。”一般认为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一说是程伟元与高鹗共同续成,也有据乾隆间萃文书屋本《红楼梦》程伟元“序”及“引言”谈及陆续购得后40回续书残抄本事,认为另有续写之人,程、高只做了修补整理工作;但无论如何,程高均是红学的功臣,他们对《红楼梦》的传播及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之谜
《红楼梦》第一回正文中,将作者归之为“石头”,这自然是小说家言。紧接着又提到,此书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则直指曹雪芹就是作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据一部分红学家研究,脂批还多次说《红楼梦》的故事很多取材于曹家史实,也可作为旁证。由于脂批中透露作批者与曹雪芹及其家族关系紧密,也熟知甚至部分地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此脂批可以说是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最直接证据,但有些派别认为脂批纯属后来者杜撰,不能作为研究证据。
清代诗人富察氏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明义和永忠都是曹雪芹同时代人,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认识曹雪芹,但他们与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有密切往来,因此他们的说法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本来是120回的,但导演曾经说过其中的隐情,因为大家都知道,红学会一直都是很霸道的,他们基本把红楼梦捧到天上去了,根本不允许别人随便动里面的情节,有红学家曾说红楼梦要拍出来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否则是对这部文学的大不敬等等。而且涉及到一个80回后故事是错误的的问题,当年87版拍的时候就有红学家干涉,结果导演很强硬没怎么听他们的于是拍出来了经典。现在的红学会一手遮天,让导演很无奈,几个编剧煞费苦心写剧本改了又改,80回的基本全是原文,后面的由于红学家不太喜欢高鹗写的,所以编剧们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很大改动他们也没说什么。所以总的来讲是120回的,但80回后的基本不忠实原著了。望采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8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