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鲁迅故居简介

  鲁迅 故居简介 鲁迅 故里在哪 绍兴 鲁迅 故居

鲁迅故居简介

导语:绍兴 鲁迅 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内东昌坊口新台门内。祖居约建于1810~1813年,原为 鲁迅 家早年的住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经修缮,成立 鲁迅 纪念馆,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 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 鲁迅 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 鲁迅 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我经过精心收集的 鲁迅 绍兴故居简介。

故居简介

鲁迅 故居在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19号(今 鲁迅 路2阗号)周家新台门内,1988年1月13日公布。

鲁迅 故居所在的整个新台门约建于十九世纪初叶。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 鲁迅 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 鲁迅 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 鲁迅 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 鲁迅 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 年, 鲁迅 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 鲁迅 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

鲁迅 故居后园是百草园,原是周家与附近住房共有的菜园,面积近2000平方米,童年时代的 鲁迅 常在这里玩耍捕鸟。绍兴东昌坊口11号(今 鲁迅 路198号)是私塾三味书屋,12岁至17岁的 鲁迅 在此读书。 鲁迅 故居几经修葺,恢得了旧貌。

主要景点

老台门

在新建的 鲁迅 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 鲁迅 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 匾。 鲁迅 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张巨大的名片,展示着主人的身份。匾额的两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儒家以孝为本,逢年过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设五事(火烛 .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

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

清朝乾隆十九年,周家七世祖周绍鹏购得绍兴城内覆盆桥赵氏住宅,经过大规模的改建,成为颇具规模的台门宅院,这就是周家老台门,从此,覆盆桥周氏在老台门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无名的《 鲁迅 的家世》中记载:“覆盆桥房最有钱的时候,三个台门共有三千多亩田和几爿当,”其实老台门和房的田产还不止这个数字,而且虽然经 太平天国 革命运动的冲击,和房仍是十分富有。但和房到第十世时,没有儿子,根据“小绝长顶”的族规,便向智房要了一个,承继下去,这就是 鲁迅 曾祖父的幼弟,以后被统称为“十五老爷”的周以坶。在覆盆桥周氏中,惟独和房单丁独传,因此资产集中,最为富有。因为和房曾经营商业,所以那一房又特别称为“和记”。 鲁迅 家虽与老台门的和房辈份相去甚远,但血统却是很近的。 鲁迅 祖父周介孚出狱后,常到老台门找这位亲胞叔谈天。

一直以来,周家老台门为周氏族人居住,保存完好。建国后,老台门被国家收购,拨款加以修葺。先后曾为绍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所用。老台门现以恢复了旧日样貌,里面的陈列是以周家老台门的建筑格局为基础,周家鼎盛时期的面貌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向游客充分展示了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三味书屋

寿家台门是 鲁迅 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 (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 鲁迅 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 鲁迅 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户书香人家。

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我们把它布置成“三余书屋”,“三余书屋”是“三味书屋”的原名,“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后边金柱上挂着对 鲁迅 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

穿过天井,即第三进--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 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 鲁迅 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 鲁迅 曾回绍兴,又去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在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所以他的教学收入很有限,因此,我们看到的卧室摆设超过了当时寿镜吾先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其实他过着更为俭朴、清苦的生活。

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现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大块内容。北边的厢房即为 鲁迅 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鲁迅 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 鲁迅 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来客歇坐,边上则为学生的座位。

鲁迅 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人常进出后园,走来走去影响他学习,就要求老师更换位置,把座位移到东北角。 鲁迅 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 鲁迅 当年刻下的。一次, 鲁迅 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

鲁迅 的求知欲很强,他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唐诗》以及汉魏六朝辞文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之外,还找了许多课外书来读,如《尔雅音图》、《癸巳类稿》、《诗画舫》、《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等。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使 鲁迅 受益匪浅。 鲁迅 在此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的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小园,南北不过两丈,东西一丈多宽,后壁上挂有署名赵孟的“自怡”匾额一块,在亭外粉墙上还有寿镜吾之父寿云巢亲笔题写的一首四言诗:“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岂容轻失?彼伯兴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飙霖屏绝。”园内有桂花树、腊梅树。 鲁迅 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来小园嬉戏玩耍,他们在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

鲁迅 曾经说过:“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与我毫不相干。”然而尽管如此, 鲁迅 对三味书屋仍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它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三味书屋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保存十分完好。房子、桌椅、匾额、对联等大多都是当年的原物。建国后,三味书屋主人的裔孙寿积明等将它慨赠给国家。三味书屋作为国家重点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并成为 鲁迅 纪念馆的一个重要开放场所。

新台门

覆盆桥周氏房族由于嗣续繁衍,生齿激增,老台门房屋已不敷使用,

在清朝嘉庆年间,周家在老台门以南、以西各购建住宅一所,称之为过桥台门和新台门。

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 鲁迅 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 鲁迅 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鲁迅 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 鲁迅 家出入的地方。从黑色的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 鲁迅 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轿和橹,其中轿杠系 鲁迅 家的原物。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它亦是当年的遗物。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而得名。 鲁迅 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听他的继祖母蒋氏给他猜谜,讲故事。

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 鲁迅 的卧室。1909年夏, 鲁迅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辛亥革命期间,他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 鲁迅 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此写成的。卧室里陈列着的一张铁梨木床,系 鲁迅 当年睡过的原物。

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 鲁迅 故居两楼两底。东首前半间是客厅,俗称“小堂前”,是 鲁迅 家吃饭、会客的地方。 鲁迅 在绍任教期间,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这是 鲁迅 父亲周伯宜在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周伯宜(1861—1896),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一直闲居在家。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 鲁迅 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伤感。他常借酒消愁,后为病魔所缠,又为庸医所误,死时年仅36岁。

小堂前后面一板之隔为 鲁迅 母亲鲁瑞的卧室。 鲁迅 的母亲鲁瑞(1858— 1943),绍兴乡下安桥头人。她性格和善而坚毅,原先不识字,但“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卧室南边放着一张大床,系鲁瑞睡过的原物。靠北窗的桌子上陈列着鲁瑞做针线活用的生活匾、剪刀、尺子、粉袋、熨斗、线板等物,其中的一只袜船系当年她给工友王鹤照亲手缝制的原物。

西首前半间为 鲁迅 的继祖母蒋氏的卧室。继祖母蒋氏(1842—1910),绍兴偏门外鲁墟人。蒋氏性幽默,侄孙辈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蒋氏常给幼年的 鲁迅 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 鲁迅 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 鲁迅 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蒋氏卧室后面是过道,有楼梯可上。

楼上东首一间是 鲁迅 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朱安(1878—1947),绍兴城内丁家弄人。她是个旧式妇女,缠足,思想比较封建,与 鲁迅 在思想、情趣、文化爱好等方面都相去甚远。1906年夏,正在日本留学的 鲁迅 ,奉母亲之命回绍结婚。 鲁迅 对朱安无爱情可言,他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后没几天,他便又回到日本东京。从此, 鲁迅 和朱安做了一生的挂名夫妻,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朱安嫁到周家后,一直与 鲁迅 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侍奉婆婆一辈子。

穿过故居西首的长弄堂,便来到了厨房。厨房里有一乘大户人家用的三眼大灶,还陈列着八仙桌和其他炊具。壁上挂着一只很大的竹编菜罩,那是当年的“忙月”(季节工)章福庆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庆,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他除了做农活外,还有一手竹匠手艺。他经常到周家来做忙月,如种地,晒谷,修制竹器家具等。他曾为少年 鲁迅 做过一些竹器玩具, 鲁迅 十分喜爱。活忙不过来时,章福庆便将儿子章运水带来帮忙。章运水和小 鲁迅 年纪相仿,“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鲁迅 就是在这厨房里和他初次见面,成为好朋友的。运水教 鲁迅 怎样捕鸟,讲述在海边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运水让 鲁迅 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 年, 鲁迅 在创作著名小说《故乡》时,以运水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灶间北首,还有三间小房,这是在1981年纪念 鲁迅 百龄冥诞时,经过认真考证后修复的。当年“忙月”章福庆在这里劳作、生活,东边一间是他的住所。西边一间是堆积间,里面存放着稻谷及牵砻、风车、竹簟、锄头等农具杂物。中间一间是过道,有门通向百草园。

1918年底,经过新台门周家六房共议,决定将整座新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一起卖给东邻朱姓。朱姓在购得新台门后,大兴土木,将新台门连同他自己原有的住宅一起,改变原有结构,拆掉重新建造。因此,新台门大部分房屋面目全非。万幸的是,位于原台门西面的 鲁迅 故居的主要建筑未被改建,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2003年10月,新台门改建部分作复原陈列,周家新台门这座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又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复原后的周家新台门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侧厢及杂屋等组成。台门斗内隐门正上方悬 鲁迅 祖父周福清“翰林”匾一块。第二进“德寿堂”,为三开通间的大厅,是新台门整个房族公共活动的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与周家各台门一样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匾下挂“松鹤图”大堂画一幅,并配对联一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两旁柱子上有楹联二副:“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持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东西两侧则挂有红木嵌大理石“挂屏”。第三进“香火堂”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周氏房族兴衰”。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展示了周氏( 鲁迅 )家史,揭示绍兴周氏发展、壮大、衍变、式微的轨迹,重点介绍 鲁迅 祖父周福清、祖母蒋氏、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元配夫人朱安等直系亲属的生平事略,及他们对 鲁迅 一生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 鲁迅 与周作人”和第三部分“ 鲁迅 与周建人”同样以为主,实物为辅的陈列方式,展示 鲁迅 与周作人、周建人的关系。周作人部分,突出其日本留学时期与 鲁迅 的关系,及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功绩。周建人部分,则重点介绍 鲁迅 对其的关怀、培养,及其成为一个民主革命家的历程。

百草园

鲁迅 曾经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它为新台门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 鲁迅 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关于百草园的详细情状, 鲁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 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他非常留恋这个属于自己的乐园。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交通信息

鲁迅 故里景区,地处绍兴市区中心地带( 鲁迅 路与延安路交接口),是市区内现在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景区。作为绍兴对外文化宣传的主要窗口, 鲁迅 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广大游客。到 鲁迅 故里景区的交通非常便捷。每天都有数班车自各地直达绍兴。从杭州、宁波、上海的快客分别是20分钟、40分钟、 50分钟一班;在市区内以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另外在景区内还可以乘坐绍兴特有的乌篷船游览各个景点。

鲁迅故里景点怎么简介?

土谷祠即土地庙,“土”指土地神,谷,指五谷神。塔子桥南堍也有一座土谷祠,它座落在长庆寺的斜对面,祠前有跨街台亭。在飞檐重彩的跨街台亭上原有许多匾额,其中一块有“恩沛东陶 坊民寿怀鉴敬立”的字样。寿怀鉴就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塾师寿镜吾先生。这台亭一年至少要演两台戏,正月一台灯头戏,五月一台平安戏。另外,坊里遭天灾人祸,也临时演戏,鲁迅幼时曾到这里看过戏。这里并排有三个祠庙,最北面是土谷祠,中间为穆神庙,靠南面是财神堂。土地庙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这土谷祠也只有一间门面的宽,因为鲁迅笔下曾对这里作了较多的描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土谷祠的门口,除了大门,还有一道木栅门,涂成赭红色。门口上面有宽宽的翻檐,下面是一支不高的石门槛。

第一进为门屋,廊柱上有一副抱对:“风调雨顺五谷丰,国泰民安六畜兴”。中间是天井,两侧有围廊。第二进是大殿,明间朝上陈设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坐像,神态慈祥亲切,正如两边抱对上所写的“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深得百姓喜爱。坐像上方悬挂红底金字大匾一块,上书“地载五福”四字,出自绍兴乡贤陶浚宣的魏碑体书法。大殿前金柱上还有一副抱对:

福自天中凭正直,德由义集须公平”,为隋朝大书法家智永字体。

平日的土谷祠不及长庆寺热闹,冷冷清清的。但每到土地菩萨生日,即农历四月十四日那天,便有人来拜佛、烧香。冬至日来点蜡烛,才显得比较热闹。光绪末年,土谷祠是一个叫阿秋的庙祝掌管着。因为土谷祠比较冷落,当时一些无家可归的乞丐、游民便住在庙堂内,掌管者也不去干涉他们,这里成了他们的栖身之地。

说起土谷祠,人们就会联想到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说阿Q住在土谷祠,其实这里并非确有阿Q,只不过是鲁迅取材于此罢了:当年有个叫谢阿桂的,孑然一身,曾住在土谷祠。他主要靠替别人舂米来维持生计,曾给周家打短工,但他沾有偷窃习气,名声不太好。鲁迅对他比较熟悉,并以他为“模特儿”,在《阿Q正传》中,创作了“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土谷祠废圮多年,门面是在1981年时修复的。2003年,绍兴市实施鲁迅故里保护工程,有关部门又出资对土谷祠进行了原址重建并恢复旧观。中外来宾来此参观,常会回忆起鲁迅笔下的阿Q的生活情景,鲁迅夫人许广平说,在土谷祠能“更亲切地找到阿Q的所在,仿佛此中有熟人,呼之欲出”。 长庆寺位于绍兴城南塔子桥南堍,距离鲁迅故居不到二百米,旧为绍兴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841—846年一度圮废,至958年又重建,堪称千年古刹。寺院坐西朝东,赭墙黑瓦。红色的山门上悬挂一块红底烫金的“长庆寺”匾额。进门是头殿,原有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主殿分为前后两殿,前殿供有一尊如来大佛和十八罗汉,殿内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炳惠照于西天教开两汉,荫慈灵于中土恩普十方”。后殿是一尊木雕的千手观音像,鲁迅也说过:“我的确早看见寺里有丈余的大佛,有数尺或数寸的小菩萨”,殿内还有大小匾额五十多块。

鲁迅与长庆寺的关系,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鲁迅是周家的长子长孙,他出生的那年是闰年,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三,正好与传说中的灶司菩萨同生日。按旧时的民间说法,这样的孩子是很高贵的,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但是尅星多,只怕难以养大,因为鬼神是专门要作弄有“出息”的孩子的。鲁迅的父母对于这种民间的迷信传说也信以为真,先是替襁褓中的鲁迅向菩萨去“报名”,就是说他已是“出家人”了,然后再拜和尚做师父,表示他已经“出家”做了小和尚,不再是俗人家的娇儿,借神灵的庇佑,可以免遭妖魔鬼怪的侵害了。鲁迅说过:“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这个和尚师父,就是当时长庆寺的住持和尚龙祖,鲁迅叫他“龙师父”。龙师父给鲁迅取法名叫“长根”,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中称作“长庚”。按绍兴音读法,“根”、“庚”同音,两者均有祈福增寿的意思。龙师傅还给鲁迅一块铸有“三宝弟子 法名长根”字样的银八卦,一件用各色橄榄形小绸片缝缀而成的“百家衣”,以及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挂着或穿着这些东西可以避邪,小孩既能免遭意外,又能长命富贵。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厅内,你还可以看到这些物品。 龙师父身材瘦长,脸形瘦削,颧骨高高的,眼睛细细的,是个颇有叛逆性格的人。和尚照理是不应该留胡子的,可他却留着两绺下垂的胡子,更不合戒规的是,龙师父还有妻室。他娶亲的经过很富戏剧性:有一回乡下在演社戏,龙师父去看戏,因为他和演戏的人认识,便上台去替他们敲锣,虽然年青的龙师父漂亮又能干,但是台下观众却认为他不务正业,看不惯骂了他,龙师父不甘示弱,顶撞了几句,于是台下甘蔗梢头雨点似地飞上台去,有几个还抢上前去想教训一下这个和尚。台下毕竟是人多势众,龙师父虽有一手拳术也难于抵挡,只好落荒而逃,众人在后紧追,逼得他慌不择路,逃进了一户人家。而这户人家只有一个年青的寡妇,那寡妇竟大胆地救护了他,……以后,龙师父就娶了那位寡妇为妻。

当时佛门戒律森严,只有“吹敲和尚”可以公开娶妻。龙师父精通锣鼓、胡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他娶妻以后,就改当吹敲和尚。龙师父不仅自己娶老婆,也希望寺内的和尚也都能娶老婆,于是他从绍兴戏班请来乐师传授吹奏敲打的技艺,使长庆寺的和尚们都成了“吹敲和尚”,都能依靠自己的技艺来维持生活,再也不用出门募化了。当时在绍兴大小数百个寺庙中,要数长庆寺这班“吹敲和尚”最出众。

龙师父为人善良,对人和气,有着一副菩萨心肠。他长期做主持和尚,平时他对寺内的其他和尚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对到寺内游玩的客人,他热情招待,对一些寄居在长庆寺边上的破落户子弟,他也经常援助救济,他还挂牌行医,将行医所得的钱作为长庆寺的收入之一,但为穷苦人看病却不收钱。

少年鲁迅有时也去长庆寺游玩。新台门周家是长庆寺的护法施主,周家的佛事亦都请长庆寺的和尚做的。如鲁迅的小姑母周康去世,她的夫家就在长庆寺做了七天七夜的水陆道场,那次做道场,鲁迅也去看了。

长庆寺在20世纪50年代断了香火,因为龙师父的子孙不用再操祖业谋生了。长庆寺旧迹仍在,并且殿内石柱上的楹联仍依稀可辨。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当铺,亦称当店、质铺。鲁迅在文章中所说的质铺,主要的是指东咸欢河沿夏家开设的恒济当。恒济当离周家不远,走过土谷祠前的跨街台亭和塔子桥,沿着东咸欢河北岸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堵高大的粉墙,墙壁上书有一个硕大无比的“当”字,这就是当年恒济当的旧址。旧时的恒济当和别的当铺一样,门楣上方挂有一块长方形的黑底金字招牌,横书店名,正中也书有一个硕大的“当”字。当铺的墙体很坚固,通常用整块石板做墙脚,俗称“石萧墙”,用来防火、防盗,当铺大门的影壁上挂有“裕国便民”之类的牌子。当铺的柜台比其他的店铺柜台要高得多,约两米左右,难怪鲁迅回忆质铺的柜台“是比我高一倍”。恒济当的老板夏宗彝,字槐青,捐过湖北粮道,后“无意仕进”,晚年回绍“奉亲养志”,“乐善好施”,开设恒济当铺牟利,有人背地骂他“夏末代”。当鲁迅祖父周福清做官的时候,夏家与周家时有往来,可是,到了鲁迅13岁那年(1893年),家庭迭遭变故,由小康坠入困顿,被迫经常出入恒济当的时候,却受到夏家和“朝奉先生”(当铺职员)的奚落和欺诈,使鲁迅饱尝世态炎凉。难怪鲁迅愤激地慨叹:“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绍兴的庵堂似乎特别多,单是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同名的就有好几座。而离鲁迅家最近的一座就是位于西咸欢河沿的静修庵,它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与土谷祠、长庆寺相距不足百米。

静修庵坐南朝北,庵前有石板小桥相通,五间三进,各进之间有东西侧厢,四周为两拼石销墙,第二进大殿的石柱上原有楹联,现已很难看清,第三进西面石头后门外为菜园,四围都是高墙,园内种有油菜、芥菜、萝卜、小白菜等。按理尼姑庵的围墙,阿Q是没法爬进的,鲁迅在小说中不得不给他行了方便,把围墙改写成像百草园的泥墙一样。阿Q爬上了这矮墙,扯着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终于攀着了桑树枝,才跳到里面去。

旧时,削发为尼的多是出身低微的妇女,个别虽属上流社会,也都是遭受过重大刺激而看破红尘的。尼姑被社会所歧视,被视为“不祥之物”。绍兴人有个习惯,凡是碰到不祥的人或事,叫做“要惹晦气”,这要吐几口唾沫,算是可免除晦气。路上遇见尼姑,就该吐几口唾沫。所以,阿Q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了以后,认为是见小尼姑才有这“晦气”的,虽然是被打在前,见尼姑在后,他还是“大声的吐一口唾沫”。阿Q是个弱者,备受欺压,但阿Q又把小尼姑“视若草芥”,见了口出秽言污语,甚至动手动脚,这也可见尼姑地位的低微了。

随着鲁迅故里保护工程的展开,静修庵经修缮后,作为一个寻访鲁迅足迹、解读鲁迅作品的场所,向广大游客开放。 鲁迅文化广场位于咸亨酒店西面的鲁迅路口,广场西傍府河,背枕咸欢河,南对应天塔。由于占地面积不大,因此广场采用了下沉式的设计,将一部分地基下沉,然后采取阶梯式逐步上升的形式,使广场狭小的平面给人以一种有层次的、变化多端的、立体式的感觉。广场上台阶层层叠叠,红花绿叶相间,草木茏葱。整个广场的路面铺着青石板,突出了绍兴的传统风貌。广场府河一线还构筑有水乡典型的河埠场景,府河水面上停泊着两只精致的乌篷船。广场周围的附属建筑一律仿照绍兴民居的传统风格,白墙黑瓦,素静洁净,所不同的是采用了现代建筑材料,在建筑物的外形上融入了一些现代审美意识的构图,从而更富时代气息。广场气氛既庄严凝重,又活泼欢快,体现出纪念性广场与文化休憩场所的共性。鲁迅文化广场的东侧,有一块高1.12米、长3.30米的花岗石巨碑,镶嵌在方石砌成的坚壁之中。碑额题名为《鲁迅铜像赠款名录》,是由“绍兴市鲁迅铜像筹建委员会”敬立。碑上刻着“单位千元以上、个人百元以上”赠款者的姓名。上面一排排来自四面八方、国内海外的名字,昭示着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热爱鲁迅、崇敬鲁迅的人们遍布天南海北。鲁迅文化广场于1991年纪念鲁迅诞生110周年之际正式竣工开放。鲁迅铜像矗立于鲁迅文化广场的北部,面对着鲁迅路。背面一排碧绿的香樟树,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更加衬托出铜像的高大与庄重。鲁迅铜像高3.18米,重达2.5吨,系用黄铜铸造。铜像中的鲁迅面容和蔼可亲,仪态从容安详,形象真实生动,内涵丰富。透过形象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鲁迅睿智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铜像基座高l.6米,是采用**夹红色斑点、带棱角的毛面花岗石砌成,以象征鲁迅先生坚强不屈的性格。铜像的侧面树立着一块端庄厚重的石碑:《鲁迅铜像碑记》,这是由绍兴市人民政府敬立的(陈逸撰,沈定庵书)。它高1.2米,宽2米,安置在一个稳实的碑座之上。《碑记》记载着一件既平凡而又深具历史意义的壮举:在鲁迅诞生110周年之际,敬仰鲁迅的各方人士,用自己赤诚之心,在他的故乡铸成了这座巍巍巨像;这铜像将流传千古,光照万代。

鲁迅铜像是在1986年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之际,由著名作家巴金、萧军、黄源等共同倡议发起,群众集资建造的,于1991年纪念鲁迅诞生110周年之际隆重揭幕。

《鲁迅铜像碑记》

稽山镜水,古越形胜,俊贤辈出,人杰地灵。绍兴,哺育了一代精英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百草园童趣,三味书屋启蒙,鲁迅由此起步,走向人生,走向世界,卓然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光辉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座右铭。鲁迅精神光耀大地,为世人所传颂。鲁迅,无愧于“民族魂”的称誉。

鹰翔碧空,凤栖桐林,先生魂系故土,人民心向英灵。一九八六秋,由巴金、黄源、萧军等倡议,绍兴乡亲精心擘划,筹建鲁迅铜像,以使先生丰采赋形传真,永供后世缅怀瞻仰。倡议甫出,八方响应,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热情资助。经绍兴市鲁迅铜像筹建委员会承办,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落成。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先生风范永驻,鲁迅精神长存,春风化雨,泽沐后人,爰为之记。

绍兴市人民政府 敬立 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旧时绍兴别的小酒店完全一样。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直柜台靠店堂里面一端放着一些瓷彩瓶,瓶中装着烧酒,上贴玫瑰烧、五加皮等字,因怕酒香散逸,故用蓝布包着的小沙袋盖住瓶口。临街横柜台上置有栅栏,栏内摆着用以下酒的菜肴,俗称“过酒坯”,如茴香豆、鸡肫豆、花生、豆腐干、糟鸡、扎肉之类。柜台下放着绍兴名酒状元红、加饭、善酿、香雪的老酒坛,上面压着沙袋,坛旁搁着酒吊、漏斗和窜筒等舀酒、温酒工具。入冬以后,柜台里预备着热水,用马口铁制成的窜筒“温酒”。店内放有几张板桌条凳,供主顾坐着喝酒。

当时,来咸亨酒店喝酒的顾客不多,大多是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老主顾都跑到西首的“德兴酒店”去了。德兴酒店为谢姓所开,生意不错,鲁迅的塾师寿镜吾也常去那儿喝酒。来咸亨酒店喝酒的唯一的“长衫主顾”,是一个人称“孟夫子”的人。他是周家的邻居,屡试不第,穷愁潦倒,嗜酒如命,早年曾在新台门周氏私塾里帮助抄写文牍。有一次,“孟夫子”溜到别人家书房里去偷书,被人抓获,他却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结果被打折了腿,只能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靠双手支撑着挪动身子行走。鲁迅就是以“孟夫子”为生活原型,塑造“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

旧时的咸亨酒店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1981年9月,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有关部门在鲁迅路中段重建了一家具有绍兴地方传统特色的“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是一家三开间门面的酒店,店门屋檐下悬挂着一块书有店号的横匾.柜台的青龙牌上直书“太白遗风”四个大字。店堂内垂挂着一幅由著名画家方增先画的孔乙己立像;还有一副对联云:“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为著名作家李准所撰。另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墨宝:“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如今的咸亨酒店已成为集传统风格与时代特征于一店,融名城、名士、名酒风情于一体的江南名店,并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开设了20来家连锁店。每日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曲尺形的柜台,朴拙的陶制酒坛,马口铁制的窜筒,醇香的加饭酒,入味的茴香豆,……这一切常常会使中外宾客回忆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时代。

首先鲁迅故里景区门口坐落于绍兴市区鲁迅路和中兴路交叉口,有停车场和很多公交车,交通非常便利,个人建议避开周末和节假日,人太多了体验感很差,如果是周末最好早一点第一批进入景区!

景区全部免费,只要刷身份证入内就可以,请一定带好身份证,整个景区就是鲁迅路石板街区,分为鲁迅景区墙—周家老台门—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四个板块,三个台门都需要单独刷身份证进入!

实用贴士:建议WX关注官网公众号,会有语音讲解,人多的话可以请一个讲解员,这样体验感更好一点!

推荐游玩顺序如下:

NO1?到达景区就可以看到鲁迅故里景区墙,有鲁迅先生的石刻肖像图,常规打卡第一站,合影凹造型摆拍到此一游!?

NO2?第二站景周家老台门,景区墙右边有个游客中心,进去之后从里面刷身份证进入周家老台门,门口会有服务员问你是否需要购买其他景点套票或者乌篷船票和讲解,根据个人需求购买,这里是免费的,周家老台门也就是鲁迅先生的祖居,有祖辈所创建的第一处住所,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250年的历史,是目前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他们建筑之一,排门是绍兴传统典型的建筑结构名称,整体结构呈木字形,一般分为四斤。先,周家老台门,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坐牢等组成,分别展示了当时清朝大家族的生活情况。

NO3?第三站寿家台门,周家老台门出来后,走到石板路对面50米左右,过小桥就是寿家台门,这里是鲁迅老师的私塾,也就是鲁迅上学的地方,鼎鼎大名的三味书屋就在这里了,古时候私塾先生还是非常有地位,寿家的宅邸也是非常大的!

NO4?第四站周家新台门。出寿家台门后往鲁迅路里面走150米左右右手边就是了,这里就是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是最大景点里面最大也是内容最丰富的,可以见证周家的历史兴衰,里面包含了鲁迅先生一家人的住所,桂花明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和风情园,最后还可以在风情园戏台观赏越剧演出歇歇脚,感受古越文化的气息,非常的有意思!

NO5?整个游玩时间预计1-2个小时,游玩出来之后就是逛吃逛吃时间,可以路边吃吃绍兴特产臭豆腐和传说中的茴香豆,有兴致的还可以坐坐乌篷船,售票口就在景区门口左边!

如果是一天时间的话,鲁迅故里半天时间足够了,中午建议去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吃午饭,鲁迅故里打车过去起步价,走路大概15-20分钟左右,那边吃饭比较正宗而且实惠一点,顺带逛逛老绍兴水乡的老街,小桥流水绍兴本地人的腔调!

下午建议游玩一下东湖风景区

东湖景区位于绍兴城东,市区打车过去15分钟左右,交通还是非常便利的,预计游玩时间2-3小时!

东湖以山明水秀,平桥错落胡同相连而闻名,被誉为江南的是十大盆景,和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三大名湖,东湖原始一座青石山,公元210年,秦始皇东巡南下在会稽山停留,后人称其为箬山。名士陶俊轩依照祖先陶渊明作品,桃花源记的意境,心形,构筑这处荒芜废弃的采石场,雕刻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景区可以乘坐半程乌篷船!

晚上如果住在绍兴,推荐去沈园看看沈园之夜的夜场演出,用经典越剧形式演绎了陆游和表妹唐婉在沈园邂逅的凄美故事!

我推荐的开心绍兴一日之旅完美结束!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9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