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服饰吗?
“人生的意义感皆来自于自已”
Hello朋友们~欢迎来到本期分享!
我们还能拥有多少件新的T恤,连帽衫和运动鞋?我认为未来人们会进入一种能过Vintage二手服饰来表现人个内涵与风格的状态。时尚不再是购买新鲜未开封的东西,而是从档案里面去寻找。
——Virgil? Abloh
相信在时尚圈混迹的人士对这段话并不会感到陌生。虽然大师已遗憾地离我们远去,但Virgil? Abloh留下的作品,精神理念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我们。
说实话这段话对我的触动还蛮深的!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很难对于同一个观点得出一样的结论。
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跟时装打交道,还要定期输出一些新形象所以往往不是在买衣服就是在买衣服的路上,看得多想要的自然也多了。
衣服是很多,虽然不会有因为连续一个月下雨衣服不干而没有衣服穿的尴尬,也不需要为一些特殊场合服装而烦恼,但看着衣橱里很多一年都没有穿过的衣服,太久没有背而发霉的包包。
不禁在想:仅一副身躯的我真的需要这么多衣服包包吗?
这个思考出自于去年9月份第一次看到Virgi这段话!
总希望拥有更多的东西或许是人的本性,但有时候当一样东西多到一个顶点,反而会给空间跟自已精神带来负累,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停下来开始反思并适当减负。
于是我就想,是否可以像Virgil说的一样,从档案里面去寻找,通过现有的服饰里通过重新组合给我带来更多更新鲜的穿搭体验。而不是一味购买新的东西。
(有限的条件内往往才能迸发真正的创造力,忘了是谁说的 哈哈)
当然我也身体力行的践行着!
然而时隔7个月的今天我再看到这句话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我的工作性质需要我跟潮流保持紧密联系。
再者,虽然时尚是个轮回,复古已回潮,但经历过时代的变迁,哪怕是大家公认的经典款它的设计点,版型会根据我们的身型,现代的喜好做出适当调整。
别看时尚人士都从“档案”里找衣服穿,人家复制的只是风格,用档案里的衣服巧妙得融入当代的时尚元素,复古时髦!如果不懂这个“潜规则”那你的造型大概率只剩时代感了,哈哈!
最后呢~先不说购买欲是不是人的天性,很多人可以通过消费获得满足感(我自已也算)总不能扼杀人家的“欢乐”对吧!
(没有对与错,一切皆在选择)
SO我现在更多的注意力放在:1.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起现有的衣物。? 2.尽量买对东西(有必要可降低购买频率)
当然你想买对,搭好,穿对,前提条件是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还需要一定搭配功底。
这不~借着疫情居家隔离,借着门板做了一期一衣多搭想挑战一下自已。同时也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小启发~
(没错!!时尚从业者从不“安分”)
一衣是:被称为“肤色与气质杀手,老气职业装天花板”的藏青色西服。(由于光线问题藏青看起来偏黑,求原谅)
多搭是:那些一直在衣橱里吃灰的服装。
OK正式进入主题:
话说,如果你家里正好也有藏青色西服,你会怎么搭?
经常按左边+白色T恤+加西裤+平底鞋的同学请举左手,右边加职业白色衬衫+西裤的请举右手 哈哈
写这篇文章之前做过一份小调,大部份人不会选藏青西服外套,原因很多,上面赘述过了。在搭配上的话生活中最常的见就是黑白,因为黑白属于安全线。 而比起黑,白一般会成为首选
原因:显白,显精神
如果想知道除了黑白还能怎么搭,那得往下看~
1.西服外套+背心马甲+西裤+卡莫辛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套与上图搭配白T 的造型是一样的,只是内搭换成了黑色马甲,再换了一个发型,传递出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
从去年开始各种的单穿马甲频频出圈,搭在西服里面一下子就打破了端端正正的职业装框架,造型完整度更高,时髦帅气还带点小性感。
哦对了,胸大的姑娘不太推荐!
推荐指数:
2.西服外套+米色连衣裙+靴子
大家知道在深颜色外套里加上浅色上衣来提亮整体造型为什么就不尝试搭配一下连衣裙呢?
(这条来自LOW CLASSIC的杏色流苏边连衣裙正深得我心哈哈)
想要在职场里穿西服外套加连衣裙,连衣裙尽量选线条简洁,更多通过质地较好的面料与利落的剪裁来凸显高级感与气场。与西服的风格更是统一。
至于靴子,我个人喜欢拿高筒靴来搭配长裙短裙,身高163以下的姑娘就不建议拿高筒靴来搭配长裙啦~会显得又矮又挫。
推荐指数:
3.西服外套+小香吊带裙+靴子
这个是我自已非常喜欢的搭配,也会经常这样穿。藏青西服与蓝色粗花呢邻近色搭配更高级。
我喜欢靴子是因为小腿有点粗,这个一脚蹬可以很好修饰我的腿型,腿比较“优越”的姑娘倒是可以尝试一下高跟拖鞋,更慵懒也显腿长。
这条紫色缎面连衣裙就用了靴子与高跟拖鞋的两种搭配,区别肉眼可见啦~为了让整体显得清爽一点加入了白色包包。
如果是常规单位职场,这么穿会有点张扬了,如果没有限制或者要求,建议你试试~
推荐指数:
4.西服外套+豹纹连衣裙+靴子
这套跟上面小香组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豹纹连衣裙会带野性,较张扬!这个裙子买了有2年,之前给艺人做舞台造型时用过一次然后就被我封印了。
看来我的小豹纹裙又可以重见天日了!
推荐指数:
5.西服外套+针织吊带+牛仔裤+懒人拖
针织长衫(连衣裙)+长裤22年春季依然在线,很多秀场上都出现了类似搭配。
说起这个长衫其实是有故事的哈哈~
它其实是一条连衣裙,具体说是一个套装,来自韩国的the? open product的套装连衣裙,被宣美与郑秀晶种草的,但一直闲置没有穿,在二手市把上衣卖了,只剩吊带裙就自已开了个衩,当长衫穿。
至于感觉嘛~两个字:喜欢!!
同样的小tips:娇小女生要慎选!
推荐指数:
6.西服外套+白色衬衫+阔腿裤+小白鞋
这个组合的搭配公式我相信人人都懂也会,关键点在这个白色衬衫上!
可以试着把你过于合身,面料过到柔软的衬衫换成宽松,面料稍微硬挺点的款式。
蕾丝花边去掉,蝴蝶结也去掉,珍珠扣也去掉,简洁,利落,层次感是这身的精髓!娇小的姑娘衬衫就不要选太长了,比西服长一丢丢凸显层次感就行!就不然就显腿短人矮了。
天气稍冷贴肤穿衬衫还是有点冷,加件果绿高领衫保暖的同时打破沉闷,整体色彩也变得更有趣。
推荐指数:
7.西服外套+针织背心+半裙+厚底鞋
自从我解锁厚底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哈哈哈哈哈……大家会发现我其它的分享里也会经常看到它的影子,确实好凹造型!
藏青与紫色也是一对非常妙的组合,灵感来自于GD一场现场表演里的造型。
菱形纹针织背心搭配上牛仔半裙加上厚底鞋,帅气职西秒变复古学院风!
紫色的袜子正好跟打底相呼应,针织贝雷升华了整体造型。
再次证明配饰对一个风格的重要性。
推荐指数:
8.西服外套+针织抹胸+阔腿裙+拖鞋
抹胸与长裤都是明度纯度较低的淡草绿色,再次证明藏青+绿的契合度。
所以朋友们,如果藏青你除了黑白不知道搭啥,不如试试绿色吧,这不正好春天嘛~
抹胸对于一些人来说也是个小挑战,换成背心,T恤,衬衫也是OK的,裤子与上衣的颜色尽量靠近点。
这个裤子是之前帮一个朋友选的款,后来转我这来了,一直也闲置着,想不到这次给搭上了,果然!
推荐指数:
9.西服外套+连衣裙+厚底鞋/靴子
娃娃式连裙跟正规西服也产生了莫名的化学反应。这个对于喜欢西服但不想让自已显得太成熟老气的姑娘来说绝对是一个好出口!
皮质渔夫帽的加持让整体更潮更减龄,裙长对个不高的姑娘来说颇为友好。
换了靴子与发型整体感觉上变得更成熟女人,气场也更强,再次论配饰重要性!!
10.西服外套+抹胸+牛仔裤+拖鞋
西服加衬衫,尤其是收身衬衫很容易显得刻板沉闷,这时候不如尝试搭配一件有点小性感的抹胸吊带,通过大面积露肤营造轻盈感。
高腰微喇牛仔裤加上腋下包让整体显得复古随性。
11.西服外套+缎面衬衫+牛仔裤+拖鞋
请不要问我到底有多喜欢绿色(捂脸)~
这套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搭配,上周还穿去上班。
亮色的缎面衬衫可以打破藏青带来的沉闷感,再搭配一个高腰的微喇牛仔裤(可以很好修饰我的粗小腿),时髦复古。
这套穿搭重点是在颜色上,果绿衬衫与鞋子呼应,外套与牛仔裤,链条包色彩呼应,皮带与鞋子呼应,当然还有我的黑发咯~
最关键是这套搭配不怎么挑身高,高个,娇小的姑娘都值得拥有!
推荐指数:
12.西服外套+背心+亮片半身裙+拖鞋
终于来到了我的心头好~亮片!!!
没办法,谁让我对那些闪瞎眼,华丽而不实用的东西喜欢到无法自拔!
白色紧身工字背心让整体风格更偏欧美风。关键词:紧身上衣!!
外松内紧给人感觉更利落,精神,同时显身材,如果换成宽松上衣就完全不是那味儿了。
对亮片就算再爱,但大部份还是不希望自已成为单位里,生活中一颗受人瞩目行走的disco球。(换成正常面料的半身群就很OK了)
所以……
推荐指数:
13.西服外套+背心+骑行裤+人字拖
这套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搭配,经常会这样穿。
天渐暖,我的骑行裤是时候出来透透气了。同样搭配了紧身的白色工字背心,与宽松的西服外套形成反差比,显得更时尚高街!
皮质渔夫帽与链条腰包的搭配让造型更完善。
我已经迫不及待希望天快点暖和好穿出门了~
推荐指数:
14.西服外套+条纹衬衫+牛仔裤+帆布鞋
让我感到舒服的一套,我家“佛系灰”看完后都忍不住直接试穿。
条纹衬衫与藏青牛仔的组合很多人也会穿,加帆布鞋也会穿,棒球帽也会戴,但重点其实是在裤子上!!
很多人更喜欢选收腿西裤,或者小腿牛仔裤来搭配,肯定就没有时尚休闲味了。
所以朋友们可以尝试选择一些有设计感的牛仔裤,直筒,阔腿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修饰腿型,整体风格也会变得更随性时髦。
个高腿长宽大肥长随便玩,街头颓废感也挺nice的,娇小女生直筒或者小微喇更适合。
推荐指数:
15.西服外套+白色连衣裙+西部牛仔靴
同样是西服外套+连衣裙但感觉跟第2个搭配完全不同。
上面我们提到过,内搭的材质,设计不一样,所呈现的风格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配饰上也会有差异。
白色的棉质镂花连衣裙,有点森系又有点波西米亚的感觉,为了更能凸显自由随性,搭配了一双西部牛仔靴与大包。天热了藏青西服直接换成马夹开衫或者钩花背心都是OK的。
哦对了!这套穿搭的关键词其实是:发型!!
森系也好,波西米亚也罢,强调的是自由,自然,随性,舒适,所以发型是重点,要驾驭好这种风格你需要一头自然,蓬松,微卷的头发(不怕在风中凌乱的那种 哈哈哈)
推荐指数:
16.西服外套+长衫+西裤+懒人拖
藏青加蓝白真的很耐看且高级,这套穿搭的关键点除了颜色外叠穿是精髓,但可能是妈不懂系列,还有显矮风险,哈哈
看个人接受程度,朋友们可以看着取经。
OK本期关于穿搭的分享就到这里!
最后叨叨:
一件我一年只穿一次的西服居然可以用我现有的衣物搭出这么多种风格,说实话给了自已很大的惊喜!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她爱好是囤货,同样的东西至少3样起买,往往还没用完就过期了,刚开始我很不理解,但是她跟我说囤货会让她有安全感与归属感,过期了又怎么样?
是啊!就算过期了又怎么样?!
我们对于人生的意义感可能来自四面八方也可能千奇百怪,但又有谁能说到底哪种是正确的,一切皆是为取悦自已。
而真正的意义感在于自已。
我分享本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非要大家为衣橱减负,而是倡导物尽其用。
在花式的社交网络,及品牌方广告的轮番轰炸下我们短暂乱花眼一直在向外求,却往往忽略了已有拥的东西,又是在不了解的基础下购买,满足感过后更多的可能是后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浪费。
所以适当的“停下脚步”(不是像犹太人等等灵魂啦~)去翻翻已经拥有的东西,了解自已真正想要的,适合的,再去理性购买,我相信这个满足会更持久同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当然如果你的满足感我的朋友一样,that's all right!
我们下期见!
打破fitting迷思之一:对公路车fitting的一些看法
青海湖,是众多骑友梦寐以求的骑行圣地。每年的环湖自行车比赛更是吸引了世界人的目光。去青海湖你要说自己包车玩个一天,虽说比较轻松,但远远体会不到真正的青海湖,真正的环湖公路,以及了解真正的自我。一番准备与查询攻略后终于定下来用3-4天时间来骑车环湖的决定。很多驴友都会像我一样,不是专业的自行车爱好者,没有熟练的修车技巧,甚至上一次骑车超过半小时还是在多年前高中上学的时候。这不禁让我对我是否可以征服这海拔3000多米,距离360KM,以及各种未知因素而担忧,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自信。但当我骑上环湖东路的时候,看到无边的草原,同行的骑友以及懒懒的天空,我觉得我可以。
~海天一色,骑行在环湖公路上好了废话不说,下面我就以一个非专业但环湖成功的角度说一下如何环骑青海湖,如果您是专业骑友就可以忽略啦,就当看个故事,当然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和我一样,首先骑行前的准备。
1,衣服:冲锋衣,抓绒衣,棉质运动裤/速干裤/有骑行裤更好但不要牛仔裤,骑行鞋太专业了,带着溯溪鞋或者防水登山鞋,骑车那种雨衣(冲锋衣虽然有防水的效果,但不能当雨衣穿),手套(骑行专业手套太贵了,那种几块钱的白色线手套就行,不要那种霹雳手套露一截手指),无接缝魔术头巾(这个可以说必备)。还有就是速干内衣、袜子若干,服装类的大概就这么多,总之一点就是保证自己身上任何皮肤不暴露在外面。
2,防晒装备:防晒霜(还是带着吧,而且最少2个小时补一次,如果你衣服裹的严实也可以少抹点,我带的是水宝宝236ML、SPF50的),墨镜(必备,高原阳光太毒,如果戴眼镜可以买个眼镜夹片)遮阳帽(最好是渔夫帽那种一圈都有沿的)
3,药品:主要带一些治感冒、发烧、头疼、腹泻的药品,还有创口贴、纱布、云南白药、棉棒、红花油,带一些红景天胶囊以应对高原反应。
4,背包:最好骑行的时候不要背着任何东西,在租车地点借一个驮包,或者把被要用绳子绑在后座上。建议借驮包。
5,食品:水那种500ml的最少带4瓶,除了第一天中途没有补给,其他都有,如果有保温水壶更好,能在骑行途中喝点热水很享受。可以带一些水果(沿途的水果贵而少),其他带一些巧克力和糖果,饿的时候可以含着,遇到藏民小孩可以套近乎。牛肉干,大饼之类的干粮可以少带一点。
5:天气:青海湖最美的就是6、7月份,不过这时人也很多。如果想错开高峰可以5、8、9等月份去,其他月份就有点冷了。青海湖夏季经常下雨,骑行时候就靠运气了。我们前一波回来的人3天都是好天气,我们骑的时候遇到2天都下雨,不过还好是小雨。骑友说最难过的还是那大风,都骑不动。不过我没有遇到。
6:一些骑行中需注意事项:A:不要落单,不要一个人骑。因为据说沿途会遇到抢劫的,我走前听到有点担心,但之后没遇到。不过确实有,为了保证财产人身安全还是大家一起,或者遇到其他骑友一起环也可以。B:买东西、吃东西、住宿、任何消费之前一定要问清价格,和对方说定之后在消费。不然会有事后加价的情况,我们很小心了,但还是遇到一例。虽说钱不多,但会影响心情。C:109国道的时候,不要并排骑车,这里大车、小车很多,一定要在马路边,但也别太靠边。D:不管有人没人,不要试图去跨越环湖公路边的栅栏,环湖路上只有一个地方下到青海湖是不要钱的,其他地方都有藏民看守,去栅栏里面照相都要钱,外面就没事啦。所以不要看没人,心存侥幸。E:量力而为,永远别和自己较劲。一般身体健康的咬牙是可以完成的,但遇到身体不适还是安全第一。F:不要边骑边照相,遇到一哥们就是这样,结果摔的很惨还去缝针了。
好啦,准备和注意事项都知道了,下面开始环湖之旅吧!
PS:环青海湖一般都是从海晏县西海镇出发,当地有自行车骑行俱乐部,可以租车,并且拼车友。西宁每天7点多到下午都有到西海镇的汽车,车程大概2.5小时,坐车地点在西宁汽车站(老火车站旁边),票价20元。
对于每一个资深或者即将成为资深车友的公路自行车爱好者,fitting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每个人都会在漫长的公路车骑行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疼痛、麻木、僵硬,在无数次google、百度、各大论坛发帖或者看帖寻求答案无果之后,会产生一个“我一定要去作一次fitting”的想法。一部分人作了fitting,有些人也会去深入研究fitting,但我相信作过fitting的人肯定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底怎样解决,如何破解fitting的迷思,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
一、“孩子,正确的坐垫位置是一切的开始”
你也许在很多地方看到这句话,你不能对它再认同更多了,你也听说过过高或过低的坐垫位置会导致膝盖问题、肌肉不平衡、输出水平低。基本上,很多人都陷入了坐垫位置的迷思,无法破解,只能作fitting求破解。
我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骑公路车的方式,有些人从来不超过30公里每小时,有些人从来不能忍受35公里每小时以下的速度,有些人骑上车以后就像电扇一样转动他们的双腿,另外一些人的踏频则习惯性很慢。不同的骑车方式对坐垫位置的影响很大,下面详细描述:
A.你骑得越快,踩踏板的力度越大时,你的坐垫应该更靠前。
B.你骑得越慢,或者骑得很快但是踏频也很高导致你平均踩踏力量并不高时,你的坐垫应该更加靠后。
当曲柄在9点位置时,膝盖窝是否应该与踏板的中心位置在一条铅垂线上并不应该成为你考虑的重点(很多人有这个强迫症),你的身体的整体平衡更加重要。相信在fitting的时候你会努力的转动踏板,fitter也习惯性按照竞赛标准给你设定的坐垫高度和setback值会让你感觉非常舒服,但当你重新回到路上,在速度没那么快的时候,你会发现双手承担了过多的体重,导致手掌、胳膊和肩膀的酸痛与麻木,这是因为脚在踩踏时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身体的力量,这部分重量只能由手来承担。
所以当你准备一次长途骑行,或是一次很长的LSD基础训练,或是准备和小伙伴一起郊游时,请调整你的坐垫位置,当你按照正常节奏和速度踩踏时,你的双手应该能轻松的抓住手变而不是因为酸痛而握住把横。当然,所有的调整都应该以你的fitting结果为基础,而不能偏离太多,调整的幅度需要骑车的人自己去不断尝试。
二、“低于10cm把立的话,说明你选错车架了”
对于把立长度执着追求的强迫症几乎和上面提到的另外几种情况一样广泛,尤其是一些身高不高的人,为了一个能给自己配11cm以上的把立,拼命四处寻找世界上最小的车架。而实际是,当一个人身高不高的时候,小车架+长把立会导致很多问题。
小车架真的小吗?当闪电和崔克来到中国后,他们发现如果年底想发个更大的红包的话,他们就必须给中国人制造出一些更小的车架。崔克在2007年之前为他们最小号的公路车配备了650c尺寸的轮组,可惜他们2007年之前在中国的销量有限而美国矮子太少导致650c生产线被最终关闭。配备了700c轮组的小车架不仅压缩度高,外形丑陋,而且普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小车架坐管角度都很陡,一些无节操的厂家的公路车架坐管角度甚至已经接近标准的铁三车架,这样做的结果是车架几何的effective top tube(等效水平上管长度)一栏有很漂亮的数据,但是由于你fitting出的setback值是固定的,为了取得正确的踩踏角度,你只能将坐垫向后挪动更多,然后你发现你无法按照原计划摸到你的手变。
2.为了更小的车架,部分厂家采取了降低头管角度并增加fork rake值的方法。换句话说,因为小车架在小到极限的情况下,头管下方已经塞不下前轮(前轮会碰到车架下管),而且会出现前轮打脚的情况。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吗?头管角度对操控性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头管角度过小的车架,摇起车来会感觉怪怪的,怎么摇也摇不稳,如果你经常撒把,你会发现越是小车架,撒把骑行就会越不稳定。Look、Cervelo等厂家,在这方面保持了自己的底线,他们对骑行品质不妥协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消费者尊敬的。换句话说,小车架只是在纸面上的数据。
700c公路车架,一般不推荐低于51等效水平上管以下的车架(据我所知台湾厂家已经将这一栏的最小值降低到了49左右),如果水平51仍然无法驾驭,请寻找650c公路车架。
如果你的身高在170左右,稍大的车架(比如52或52.5)+稍短的把立(8-10)+不大的落差仍然是可以接受的选项之一,没必要为此特别纠结,当你柔韧性并不出色时,稍大的车架可以减少你的垫圈数量,由此带来更好的摇车刚性,并保证你充足的座舱空间,当你采取下把位的时候,你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空气动力学姿势。
三、fitting不应被神化
“不作fitting会导致受伤”、“作完fitting骑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论调。实际上fitting并没有那么神奇。
1.有些时候fitting会成为一些商家在“科学骑行”的光环下清理库存的工具。在国外论坛上,在fitting比我国发达很多的美国、欧洲,同样经常可以看到对买车买大的吐槽。上个月贴吧上的一台超级离谱 Pinarello就是如此的产物。
2.fitting结果完全可信吗?当你fitting的时候,你的肾上腺素分泌,fitter对你的引导,fitting的环境可能对你产生各种影响,这些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两个各项身体数据都完全相同的人,一个胖一个瘦,或者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只有柔韧性有区别,他们的fitting结果能一样吗?这里还应该强调一点,fitting的好坏,更多的是依靠fitter的经验,而不是对某套技术的掌握程度或者某种fitting技术的先进与否。
3.不作fitting真的会受伤吗?受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超量训练,休息不足,不良的生活习惯,一些小细节的失误都会导致受伤。阅读《公路车训练圣经》之类的书籍,建立科学训练的理念并认真的去做,是比fitting更加重要的预防伤病的事情。骑行中的身体不适是多方面的,不合适的坐垫,劣质的骑行裤,锁的过紧的锁鞋,都会导致不适。你应该先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它。
综上所述,fitting只是一个参考的基础,无论它的价格是3千元还是3百元。fitting使用的器械,除了昂贵的Rutel认证系统、电脑动作捕捉程序,还应该包括你口袋中那把不起眼的内六角扳手。fitting不应该只存在于专业的工作室中,还应该贯穿于你骑行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所信任的,除了你的fitter,还应该包括你自己。
Steve Hogg近期在他的网站上又更新了一篇文章,针对作fitting的客户希望立竿见影等心态作了详尽的分析,并给需要fitting的人在心态上提出了4点建议,值得大家学习,文章的最后是他的两位客户的fitting过程,也验证了文章中的观点。
下文以Steve 第一人称叙述: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经常有一些我非常尊重的fitting技师给我email,信中说他们有些客户虽然非常同意、并且理解骑行姿势的改变需要给身体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和调整,但是没过几天他们又把fitting后的设定作了明显的更改,这到底是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
他们没有感觉到“调完立刻就骑得快多了耶”……
他们的功率计指数没有陡然拉升,甚至略有降低……
他们在几天后的比赛中被拉爆了……
总之是哪里不对,不像是作了一次“正确的fitting”,结论是技师是水货,fitting结果是个屁,钱白花了,还是按自己的感觉调整吧……
这篇文章就是给这部分人写的,你们(如果你是上文描述的这种人)需要一些正确的思路。
为什么去fitting?你肯定是哪里有问题,就好像感觉病了才去医院看,无论是骑行时身体疼痛、不舒服或者是骑不快,还是别的什么问题。你希望得到一个靠谱的解释,而fitting的结果是否靠谱取决于两个人,第一是fitting的技师要专业,并且在fitting过程中敬业和专注。
第二个人不是非常受到关注,对,你,就是你,你自己。虽然这个fitter口碑很好,很多人fit后都很满意,但你仍然可能会想,他这套理论对我不适用(我胳膊短、我腿长、我柔韧好、我骑得多…),我和别人不一样。以我在fitting行业多年的经验,这种例外是不存在的。我的fitting理论对任何人都适用。如果你不信任fitter,再靠谱的fitter,结论对你来说也不靠谱。
规律1:不要期待立即出现质变
如果你的姿势改变了,你的身体需要时间去适应,没有任何例外。无论你fit前的姿势有多么不合理,你已经习惯了这样去骑。你的中枢神经系统按照骑行姿势固定了肌肉动作模式,当姿势改变后,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动作模式不会立即改变,而是需要时间和中低强度的重复动作来学习。举个例子,fitting后坐高降低,踩踏到最低点的时候,肌肉习惯性的还会向下用力,所以你会感觉力量减弱了。
假如坐垫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了,有些使用的多的肌肉可能份额减少,用的少的份额增加,这都需要时间去适应。
规律2:花钱买来的最好试一试
如果你自己能治病,为什么去医院?花了钱却质疑专业人士的结论,不去试,简直是傻子,不信任就不要去买fitting服务吗。
我建议所有我fit过的客户都低强度的骑行3个星期以上(至少每周3-4次骑行,少于这个数量,时间按比例延长),不比赛、不爬陡峭的山。第四个星期可以恢复正常骑行。
规律3:不要用单一的准绳来衡量fit后的结果
讲个故事。几年前我fit过一位职业车手,他有轻微的背痛以及左侧大腿肌腱炎。每个赛季,为了修养伤病他都会错过几个星期的训练和比赛。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严重到让他放弃骑车的地步,只要作两个星期的拉伸和稳定性训练,他又会有所好转。但是作为主力车手,如果他赶上重要赛事不能参加,整个车队就会很困难。
总之,我给他作了fitting,并且给了他其他一些建议。我们在email中保持交流大概10个月左右,然后他给我发了一封邮件,意思是他对这次fitting很失望因为他的功率计告诉他,fitting后一小时最大输出量降低了20瓦。
我在回复中问了他三个问题:
1.fitting后错过了多少比赛?
2.fitting后因为除了摔车以外的伤病错过了多少训练?
3.队友对你近10个月以来的表现是否满意?
他的答复,1&2是没有,3是非常满意,并且车队给他签了续约合同。
我回复:那现在还有什么问题?
他回复:就是不开心,少了20瓦。
我给他回复:你告诉我你在近6年时间里第一次完成了整个赛季的训练和比赛,并且你的表现足够让车队满意。功率只是个数字,有的时候并没有更多的意义。的确,你以前可以多输出20瓦,但是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给你fit到一个你的身体更舒服的姿势,并且你现在可以在没有伤病的前提下达到你的极限。
他想了几天回复我说想明白了这件事,因为之前的训练都是基于功率计的,所以只关注到了这一点。
这个例子说明,要通盘的去看,不要只看一点就否定全部。当然不是说fit完功率一定下来,很多人fit完功率都有所提升,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例,不能一概而论。
规律4:越有耐心,fitting的效果可能会越好
Fitting完后的适应期内,75%以下的心率可以确保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很大的压力,也就可以更好的适应新的姿势。但当心率高于这个数时,身体会自动进入之前已经习惯的“高速模式”,身体学习效果会差很多,也更容易受伤。如果你必须要骑得那么快,那么感觉变慢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道理很简单,花了钱买来的建议,一定要“耐心”去试,很多人找了好多家fitting,又因为伤病去看医生,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听你的,实际上你说的他们根本不去试。
补充:我有一个客户是个资深车友,我第一次给他fit是15年前,我卖了两辆定制几何的seven牌车给他。我最近一次见他是5年前。最近他联系我说为了提高,他买了一个garmin脚踏功率计,但他发现两脚输出的比率是53/47,希望让我再次fitting一下。他来了以后我让他踩了一会儿台子,果然是53/47。对比5年前的fitting结果,之前是棒棒糖,现在换成了garmin脚踏,并且换了别的锁鞋,右脚的一个垫片不知去了哪里,esoles鞋垫穿烂后没有换新的,而是在用sidi的普通鞋垫,锁片位置也靠前了。我对他的姿势进行了微调,重新在右脚垫了垫片,给他换了新的G8鞋垫,20分钟后,输出变成了52/48。
我同样告诉他,慢骑3-4星期。4星期后,他重新到访,他说fit完第一个星期,虽然他在车上感觉好了不少,但是功率比却变成了56/44,直到第4个星期开始,数值才有所好转。第4周周末他连续高强度骑了2天,功率比已经变成了50/50。第5个星期两次骑行仍然是50/50。
这个例子可以验证上文的观点,如果他第二个星期对我的fitting结果进行评价,结论肯定是“失败”,如果他把我的fitting结果改掉,结局也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9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