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可以养车螺吗?养殖技术如何?
1.养殖车间 养殖池为水泥池,要求池壁、池底表面光滑,面积15平方米~50平方米,混凝土池底,厚度为8cm~15cm;养殖池规格以长方形为佳,长宽比为3~4∶1,池深约为0.8m~1.2m,池底以3%~5%的坡降斜向排水口,排水口直径15cm~20cm,池外排水口设置水流控制装置,池内排水口设置防逃装置。在养殖车间上方距离地面2.5m~3m高处架设塑料薄膜和遮阳网,进行防雨、调光与调温。
2.养殖池池底设置 在池底直接铺上粒径为246μm~198μm的砂子,厚度不超过5cm。
3.供水系统 由砂滤池、蓄水池,提水装置、输水管道组成。砂滤池面积10平方米~20平方米,深1.2m~1.5m,底部铺设粒径为1.0cm~1.5cm的石子,厚度为20cm~30cm,石子面上铺设孔径为246μm~165μm的网筛,网筛面上铺粒径为246μm以下的砂子,厚度为30cm~50cm。蓄水池容水量为养殖总水体的50%以上。关于提水设备,可每500平方米养殖面积配备1台离心泵,其配备功率按每小时可抽水量达养殖总水体的5%~10%为宜。输水管道通至每个养殖池,输水管出口相对于池底排水口的另一端设置。
4.增氧系统 养殖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配备1台功率为5.5kW以上的无油鼓风机;养殖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配备1台功率为1.5kW的增氧机。每2平方米~3平方米养殖面积可设置1个散气石。
5.供电系统 养殖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配备1台功率为12kW以上的发电机;养殖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配备1台功率为10kW的发电机。
6.饲料保存设备 养殖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养殖场,应配备2台~3台容量为300L的冷藏柜;养殖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养殖场,应考虑建造1个吨级冷藏库。冷柜或冷藏库等冷藏配备的大小应以冷藏的饲料能满足供应5天~6天为原则。
7.污水处理设施 应配备沉淀池、污水处理池、生化净水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造各池的规格大小以能满足养殖池全负荷生产时正常进行污水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为原则。
三、苗种投放
1.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放苗前用浓度为20mg/L的高锰酸钾或浓度为1mg/L的福尔马林对养殖池进行消毒,清洗2遍后按"养殖池池底设置"的规定在池底铺砂,然后进水50cm~80cm。如是新建的养殖池,在进行消毒前必须用海水或淡水浸泡15天以上。
2.养殖用水要求 水温23℃~32℃,海水盐度为20‰~28‰,pH范围为8.0~8.7,溶解氧含量4mg/L以上,氨态氮小于0.3mg/L,硫化氢小于0.01mg/L。放苗时,海水盐度最好在24‰~28‰之间,养殖池池水与育苗场池水的盐度差不超过3‰。
3.苗种选择要求个体大小均匀、无畸形;壳顶尖。外壳完整、光滑,花纹清晰,无附着物;厣正常,头足部收缩有力;无脱肉现象。规格为2000粒/kg~4000粒/kg。
4.放养密度800粒/平方米~1600粒/平方米。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 以新鲜或冰冻的蟹肉、贝肉或海水小杂鱼及海、淡水中养殖的低值鱼为主。冰冻蟹需解冻,切成小块;冰鲜鱼、鲜活鱼需清除内脏、鱼鳞,漂洗干净后切成小块。早期投喂低值鱼间隔投喂蟹肉,后期投喂低值鱼;每餐投喂同一品种的饵料生物;腐败变质的饵料生物不投喂;残饵多时少投喂,水温低于18℃或高于33℃时少投喂或不投喂。投喂方法:放苗的第2天开始投喂蟹肉或小鱼块,1个月后可投喂整条鱼,每天投喂次数为1次~2次,投喂量为总螺重的3%~5%,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螺的数量、平均体长、体重、日摄食率加以计算,再根据螺的摄食状态确定,以投喂2小时~3小时后略有剩余为好。
2.蓄水池、砂滤池管理 养殖期间,一般每隔10天~15天清洗、消毒蓄水池和砂滤池1次,蓄水池和砂滤池的消毒可用浓度为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5分钟~30分钟。
3.水质管理 养殖用水应在蓄水池中经沉淀消毒过滤后进入养殖池,养殖前期保持池水处于微流水状态,每天流水量应达到养殖水体的1倍~2倍,进入养殖中后期每天应大换水1次,换水量为30%,高温期应加大流水量,且每天换水1次~2次。
4.防爬措施 经常巡池,发现有螺爬离水面要及时用水冲洗。
5.清除残饵 每天投喂2小时~3小时后用抄网捞取池中残饵或死螺,抄网网兜由孔径为833μm~350μm的聚乙烯网片加工而成。
6.清洗砂子与换砂 每隔7天~10天用功率为0.3kW以下的水泵冲洗底砂1次,每隔40天~50天换砂 1次。
7.筛选分养 每月需筛选1次,将大小螺分开,并按不同规格进行分池养殖。筛选分养规格、密度见表1。
8.光照控制 用遮阳网调节光照,光照强度控制在300lx~500lx之间。
五、病害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定期换水、洗砂、换砂、及时清除残饵等改善环境条件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常见病害有肠胃病和红肿病。肠胃病的症状为食管发炎、红肿,头足部伸缩困难,不能收回螺壳内,肠胃充血、发炎、溃烂,螺死之后软体部与壳分离。红肿病的症状为头足部红肿、伸缩困难,常仰卧于水底,把头足部伸出壳外。这两种病目前均无好的治疗方法,其预防措施是:注意养殖池的清洁卫生,海水经处理后使用;投喂新鲜饵料生物;高温期注意防晒;不要搅动池底;保持高水位,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等。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的规定。
六、 收获
当方斑东风螺生长达到规格120粒/kg以上时,即可收获上市。
蟾蜍养殖场宜建在长年有水的小河、溪流旁或池塘、湖泊及水库的周围。也可将池塘、水田加以改造利用,还可进行庭院养殖或大田放养。蟾蜍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必须注意如下几个的问题:(一)周围环境第一,自然环境僻静,冬暖夏凉; 第二,浮游动植物及昆虫资源丰富;第三,通风、向阳;第四,临近水域;第五,排灌方便;第六,无污染源。(二)土质蟾蜍养殖场最好建在粘质土壤上,这样建成的养殖池不必设置防水渗漏的设施。对渗水较快的土壤,修建养殖池时池底要铺垫厚的塑料布,上面垫 20 一 30 )厘米厚的三合土。将三合土夯实后,上面垫些松土。池壁四周要防渗漏。(三)水源水质和排灌条件 1 .水源水质 江湖水、井水、地下水、水库水、山泉、溪水、自来水等均可。井水、地下水、自来水应在阳光下曝晒 3 - 4 天后,再引人养殖池。被农药、化肥或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用于养殖蟾蜍。2 .排灌条件 养殖池池水的更换、排灌要方便,水位应能控制自如。要求暴雨时不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供水。(四)电力与交通电力供应要有保障,交通运输要便利。(五)场地大小 蟾蜍养殖场一般要有产卵池、幼蟾蜍池、成蟾蜍池及相应的活动场所,以及贮水池、孵化池、蝌蚪池、活饵料培育场、饲料加工场等。但家庭养殖时,可因陋就简。引种
在养殖量很小的情况下,种蟾主要靠捕捉。成体蟾蜍多在3月底或4日上旬陆续离开冬眠洞穴,缓缓爬出水域。蟾蜍喜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通常白天栖息在沟边的草丛、土穴之中,或者屋后的砖瓦、石孔等阴暗潮湿之地,一般不易找到。下雨天或雨后,在河边的空地上或田园小路旁,往往很容易捕捉到。春耕时节,在油菜地、绿肥地里以及秧田的小路上出现的蟾蜍也较多,这时可大量捕捉。在天气温暖、风静的夜晚,是捕捉蟾蜍的最好时期。每天傍晚天黑后2小时左右直到次日天亮,蟾蜍出来捕食昆虫,随时都可捉到蟾蜍,这时候蟾蜍最多的地方是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尤其每晚半夜更活跃,有时几个小时就可捉到几十斤至几百斤的蟾蜍。
捕捉方法是,用较宽的竹夹轻轻夹住蟾蜍,装入竹篓或留有缝隙的木箱内,不要装入塑料袋闭容器中,以防闷死。晚上捕捉,可用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强光照射着蟾蜍,它就不会轻易跑掉。由于蟾蜍肢较短,跳跃能力差,一般都是缓慢爬行,因此只要发现,捕捉是很容易的,种蟾雌雄搭配比例,一般以3雌1雄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2对。
饲养
蟾蜍的食料主要是昆虫,小型昆虫有粘虫、蚂蚁、蚜虫、蚊虫、蝽象、金龟子、象鼻虫、小地老虎、甲虫等;大型昆虫如蝼帖,大青叶蝉等。人工饲养可用黑光灯诱虫或人工捕虫解决其饲种问题。此外,繁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可解决蟾蜍的主食,也将猪、牛、人粪尿、蔬菜下脚料、厨房废水、屠宰场和食品厂的废弃物、肥水或糠等投入繁殖和饲养田内,以培养水质,促进藻类和浮游生物生长。还可以人工捕捉和打捞蝇粗,以满足其食用。
繁殖
每年2月底至3月,水温在11~15℃时,中华大蟾蜍即交配产卵,从冬眠中苏醒的蟾蜍,一般黄昏多集中在水塘岸边或水生植物及漂浮物上,雄体时而呜叫,时而移动身体,寻找雌体,雌体闻声而至。蟾蜍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成年蟾蜍一年可产卵3-5千粒。人工繁殖要及时采卵,并将采得的卵尽快从水桶中放到饲养池塘或水田繁殖基地,以免堆积太久而闷死。放卵密度,一般每亩放500个卵带,每带平均2600粒卵,即每亩放卵130万粒左右。在水温18-24℃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3昼夜即可孵化成小蝌蚪,刚孵出的小蝌蚪,体形似鱼,有尾和外鳃。待蝌蚪开口后,即可用煮热的蛋黄、馒头渣和菜叶等混合喂养。大约经过一个月后,可见到蝌蚪先出后肢,前肢芽被鳃盖隐盖住,从外形观察则不明显,后肢发育完备后,尾开始萎缩前出现前肢,蝌蚪内鳃逐渐萎缩,开始用肺呼吸,尾也逐渐变短而消失,背面出现疣状腺体,这就是经过变态后的幼蟾。幼蟾以小昆虫为食,喂养与成体基本相同。
蟾蜍越冬
蟾蜍越冬是人工养殖蟾蜍的关键,越冬存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饲养蟾蜍的产量和效益。目前,人们摸索出一种蟾蜍人造室外越冬池新方法。选择块日照时间长,避风条件好,不积水的地方,挖一个边长135厘米见方,深50厘米的池,用木板做一个边长130厘米见方,高70厘米的木框(无底、无盖)。将木框装入坑池内,底部不宜过大,能让积水从间隙渗透掉为宜。在距地面40厘米处,用长139厘米、宽50厘米的木板陋成一个小室。最底层填放落叶、稻草和土的混合物,中层填落叶、上层履盖稻草,下室放土,最后在池顶用铁丝间履盖住,并在池内插上温、湿度计。`
蟾蜍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在田野、池塘旁比较潮湿避风、阳光照射比较充足的地方越冬,如环境不适,越冬死亡率很高。人工饲养,要做好越冬的保护工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9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