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优势在哪里?
无负压变频供水就是指无负压叠压供水设备运行时,直接串接在供水管道上。控制系统一直检测自来水管网压力和供水管网压力,当来水压力低于用户所需压力时,由变频装置根据用水量大小自动控制水泵转速,通过稳流补偿器平衡水量,维持恒压供水。在多泵系统中,控制系统根据用水量大小自动调度水泵,既能平衡水泵工作时间,又能保证供水压力。当来水压力满足用户所需压力时,系统自动停泵改由外管网直接供水。
极端用水情况下,自来水管网给水量小于用户所需水量,水泵自动减速,降压供水,稳流补偿器内的水作为补充水源可保持短时间供水,此时真空抑制器作用,确保了自来水管网不产生负压,补偿器内水位低于极限值时,系统自动保护停泵,改由外管网直接供水。极端情况过后,系统又恢复到正常供水状态。
无负压指的是供水设备在工作时,通过设备的控制方式、稳流补偿器与真空抑制器的联合作用,能够消除水泵工作时产生的吸程,对自来水管网的动压没有影响,并且利用了原有自来水的压力,实现压力差多少补多少的节能、无污染供水方式。
★CJWFG-DYG无负压叠压供水系统组成:
1)微机变频控制柜
2)水泵机组
3)稳流补偿器
4)真空抑制器
5)各种管件、阀门等
★适用范围:
1) 新建的住宅小区、高层办公楼、公寓楼等生活用水。
2)低层自来水压力不能满足要求的消防用水。
3)区域供水地区自来水厂的供水中间加压泵站。
4)工矿企业、学校的生产、生活用水等。
5)各种循环水系统
★系统特点:
1)无需水箱、水池,直接通过管网补压供水,避免水质二次污染。
2)采用先进的智能变频控制技术,自动补压。
3)独特的防负压自动控制系统。、
4)断水自动停机,来水自动开机。
5)管网自然压力满足用水需求时自动进入待机状态。
6)充分利用自来水原有压力,补压水泵选型降级,功耗降低。
7)停电时可维持网压供水。
8)可以分时段设定供水压力。
9)可实现远程测控,无人值守。
★ 与传统加压供水方式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区别:
节能方面:传统的蓄水池、水箱蓄水方式,进行二次加压供水时,原有的自来水压力全部损失,二次加压从零开始,严重浪费能源,并且增加了设备磨损。无负压叠压方式,是在原有压力基础上适当加压,水泵功率可降级选配,加压过程如同顺水行舟,自然省力,运行成本显著下降。
水质污染方面:前者蓄水设备如果密封不严、或选用混凝土材料,或来水停留时间过长,都会造成一些出水指标超标,形成二次污染,危及人体健康。后者是需要多少补多少,全系统基本处于密封状态,彻底消除二次污染的隐患。
上海春姜无塔供水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回答完毕!
按设备性能区别
1、无负压功用
设备应具有无负压功用。
2、全封闭、稳流抵偿功用
整套设备全封闭无污染,而且无塔供水器在全封闭的基础上,稳流抵偿器中的储藏水在来水量小于用水量时应能及时补充到用户。
3、设备供水才能
额外状况下,设备每台作业泵的扬程和流量不该低于水泵标定的额外值的5%,设备的供水才能契合设备参数需求。
4、无水主动停机、有水主动开机功用
设备在水源无水时应能主动停机维护,并具有报警功用;水源水压康复后应能主动发动。即设备应具有无水主动停机和有水主动开机功用。
5、小流量停机保压功用
设备在用水低峰或夜间小流量时应能主动切换为小流量停机保压的作业状况,即设备应具有小流量停机保压功用。
6、压力操控差错
设备应具有主动恒压给水功用。恒压给水时,压力操控差错不该超越0.01MPa。
7、水泵主动交流功用
设备装备二台或二台以上的水泵时,水泵应能主动交流作业,且切换设定的时间差错不该超越±30s。
8、接连作业功用
设备在额外供水流量及压力的条件下,接连作业不少于12h后,各部件不该产生影响正常作业的毛病,且水泵作业无杂音和其它异常表象。
9、设备启、停操控功用
设备应具有手动、主动和长途操作的发动、中止功用。
10、备用泵主动投入作业功用
设备的作业泵呈现毛病时,备用泵应能主动投入作业。
11、长途监测、监控、监督功用
设备应能完成长途监测、监控功用,高层供水设有长途监督功用的设备应能在监控中间完成监督功用。
12、主动维护功用
设备应具有过压、欠压、缺相、短路、过流等毛病报警及主动维护功用,对可康复的毛病应能主动或手动消除,康复正常作业。
13、超压维护功用
无负压供水设备应设有超压维护功用,应能包管设备在作业过程中呈现超压时主动中止作业并报警,超压消除后能主动康复正常作业。
14、设备的密封性
设备各密封衔接处在描绘压力的1.1倍压力下保压30min无渗漏。
15、噪声
设备正常作业时的噪声不该超越75dB(A)。
16、设备抗搅扰才能
设备应具有较强的抗搅扰才能,在必定负荷的用电设备搅扰下应能安稳正常作业,不该呈现压力震动或停机维护表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0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