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鲁迅的白话文为什么读起来很别扭

古文底子厚一点,读起来就不别扭,还很有音律美。他写完文章自己要读两遍,把拗口的词句都改掉的。鲁迅的文章有很多暗功夫在里面,有些他自己都未必觉着,但是写了出来给人读的多了,就会生出一种魔力。不断有人总结他的风格各种特点,都非别人可及。

鲁迅的白话文为什么读起来很别扭

郭沫若很浪漫主义,起初不喜欢鲁迅严肃的写实劲,呐喊读到三分之一就放下。但鲁迅逝世后,出于一种特殊的心情,他找来大量的鲁迅文章,不但很快把全集饱读完了,还遍赞鲁迅的各种文体,都给以最高评价。甚至他说,自己决定回国,也是出于惯于长夜过春时那首诗的感召。

巴人:小说《阿Q正传》的署名。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曾说过:“因为要切‘开心话’(《晨报副刊》的专栏名,1921年底至1922年初《阿Q正传》在此栏连载的一一笔者注)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是不相称的。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

尊古:1921年写的《“则皆然”》的署名,当时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此文是讽刺孔丘及其“门徒和子孙”们的。“尊古”也是反语。也可能是针对钱玄同的笔名“拟古玄同”中的“拟古”而取的。

越客、越侨、越山、越丁:鲁迅是浙江人,但常年客居在外地。浙江是古代越国的所在地。许广平同志说鲁迅先生写有关浙江事情的文章即用这些笔名。

小孩子:《儿歌的“反动”》一文中《反动歌》的署名。这首歌是以小孩子的身份写的,是讽刺鸳鸯蝴蝶派的无聊文人胡琛的。胡敌视新文化运动,曾编过两册《儿童诗歌》。鲁迅为反击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故以“小孩子”为名作歌刺之。

宓子章:也是有关儿童内容文章的笔名。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儿童保密的文章”,“宓”即“密”。

何家干:署此笔名的文章很多。许广平认为:“取这名时,无非因为姓何的最普遍,家字排行也甚多见,如‘家栋’、‘家驹’,若何字作谁字解,就是‘谁家做’的,更有意思了。又略变为家斡、斡、干、何干等。大致仍给读者以一贯的认识。”这种解释是很正确的。

游光:许广平同志说:“在《淮风月谈》里用游光写文章,多半是关于夜的东西。如《夜颂》、《谈蝙蝠》、《秋夜纪游》、《文床秋梦》。”鲁迅在《夜颂》一文中说:“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这是要人们在黑暗的社会里看出一切黑暗的东西,并将它披露,让大家都能看到它的真相。

阿二:是上海叫黄包车夫常用的,用“阿二”署名的文章大多采用口语,通俗易懂,文风与署名是一致的。

史癖:鲁迅笔名很多是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的,许广平说:“写到《双十怀古》,他就叫史癖”。另外,鲁迅先生曾多次讽刺胡适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用这个笔名也有这方面的讽刺意义。

史贲(bí)),是“史癖”的衍变。

元艮:艮(gěn),是语言朴实无华的意思,“元”与“原”通。“元艮”是《反刍》一文的笔名,文章的内容是说青年人写文章不要寻找和堆砌字汇,以免“逃进字和词里去”,它是批驳施蛰存的是“青年人要钻到故纸堆里去找字汇”的谬论的。联系内容,可悟出“元艮”

乃是《反刍》一文的题眼。

赵令仪:是《女人未必多说谎》一文的署名,因是有关女人的内容,故用了也似女人的名字作笔名。

栾廷石:是《“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两篇文章的笔名。是一时兴致所至,取了个较常见的名字。也可能是为与京剧《三打祝家庄》中的人物栾廷玉相对应(“玉”对“石”)而取的名字,因这篇文章是与京剧有关的,而《北人与南人》是同一天写的另一篇文章,信手拈来作为笔名。

焉于:见“言语”的谐音。因为文章的内容是关于语言方面的,又因“焉”、“于”是常见的两个文言虚字,故有此笔名。

阿法:见于《骂杀和捧杀》,文章说:“被骂杀的少,被捧杀的多”。阿,阿谀;法,方法。这个笔名的意思是“阿谀捧场是一种杀人的方法”。这与文章的内容是一致的。

康郁:鲁迅在探索文学的起源时曾说过,劳动人民在干活(如抬木头)时为指挥劳动和协调步伐,有时要发出“杭育,杭育”的声音,这就是最初的文学创作了。“康郁”见于《弄堂生意古今谈》,是鲁迅由弄堂里生意人的叫卖声联想到“杭育”,故取其谐音作笔名。有“劳动人民的呼声”的意思。

张沛:见于《“大雪纷飞”》。张,鲁迅小名叫阿张,又张姓为多;”沛”与“纷飞”语意相近。这个笔名很象普通人的名字,“盖取其通俗,掩人耳目”。

旁:见于《几乎无事的悲剧》。这篇文章是评介俄国作家果戈理及其代表作《死魂灵》的。文章说:“中国劳苦大众看了这部作品,会比果戈理更明白俄国地主阶级的腐朽和无聊:“果戈理的‘含泪的微笑’,倘传到了和作者阶级地位不同的读者的脸上,也就成为健康。”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是“旁观者清”的“旁”。

姜珂:见于1935年7月写的《“靠天吃饭”》。因山东济南铁公祠里有一块“靠天吃饭图”的石碑,文章批驳了“靠天吃饭”的缪论,指出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劳动人民靠天吃饭就做不了“人”。山东是西周时姜姓的封地,“珂”是象玉的石块。

这个笔名有提示文章内容的作用。

且介:“且”是“租”的右半边,“介”是“界”的下半边,“且介”是半个租界的意思。鲁迅当时住在上海闸北法租界越界建筑处,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也如半个租界。这个笔名既记录了鲁迅居住的环境,又表明了当时中国的现状,与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五、与自己的本名和身世有关的

鲁迅:是鲁迅先生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的笔名,也是他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笔名。据统计,用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和译文共五百多篇。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用鲁迅自己的话对这个笔名作了解说:“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由“鲁迅”衍变的笔名有L·S(“鲁迅”英文译音的缩写)、L、倪朔尔(“鲁迅”英文译音是LuSin,如倒过来写即是NiSul,翻成中文即“倪朔尔”)、朔尔。

荀继:“荀”是“迅”的谐音,“继”是“继续”之意,这个笔名的含义是:虽然反动派在通缉迫害,但“鲁迅仍在继续战斗。”

周豫才:鲁迅先生乳名阿张,学名樟寿,号豫山,但不久改豫山为豫才。(“豫山”音似“雨伞”,大既是鲁迅小时候不愿要这个名字,遂改名为“豫才”)。十八岁在南京读书时,又改名周树人。后来鲁迅有时也把自己的名字作笔名使用。有时又写作“豫”、“周玉材”(“豫才”的谐音)。

周树、树人、树、自树:这几个笔名都是“周树人”三字的略写或衍变。

茹莼:莼(chún),莼菜,一种可食的水草;茹,吃。这个笔名的意思尚未弄清,有人认为可能是“树人”的变音。

长庚: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说:“我生在周家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有时也写作“庚”、“常庚”。

它音:许广平同志说:“它音,它,‘《玉篇》,古文佗字,佗,蛇也。’先生肖蛇,故名。”音,声音。

宴之敖者:许广平同志解释这个笔名说,鲁迅先生曾与他的兄弟同住在一起,后来被迫“迁居”了。“究竟为什么‘迁居’呢?先生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说文》的“敖”,左边上为“出”,下为“方”,右边是“反文”);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日本女人”指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笔者注)

敖者:“宴之敖者”的简化。

燕客:北京是古代燕国的地方,鲁迅曾长期住在北京,对北京有着美好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这个笔名表现了鲁迅对北京的怀念之情。杨霁云先生说:“豫才先生所取的笔名,皆有深意,……大概他早年的笔名含希望、鼓励、奋飞等意义;晚年则含深刻的讽刺意义为多。”把鲁迅的笔名以所署文章的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排列一下,确是如此。

1921年以前笔名大都为表明志向和希望或用以自勉的,如:戛剑生、庚辰、索子、令飞、迅行、黄棘、唐俟、神飞、风声等。1921年以后的笔名则大都含讽刺、反击意义的,如:某生者、雪之、冥昭、杜斐、楮冠、华约瑟、葛何德、封余、隋洛文等。

1930年以后的笔名除讽刺外还有揭露的意义,如不堂、白舌、遐观、动轩、虞明、子明、白在宣、张承禄、邓当世、韦土繇、白道、梦文、杜德机、莫朕、中头、华圉、阿法、且介等。这一时期的笔名中还有一些有歌颂赞扬意义的,如冬华、苗挺、晓角等。

认真学习鲁迅先生的笔名,仔细体会各个时期所用笔名的不同含义,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奋斗经历和前进步伐,能深刻地理解鲁迅作品的战斗意义,这对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和斗争艺术无疑是有很大裨益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0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