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道德经》深知进退的范蠡

五 ?深知进退的范蠡

《道德经》深知进退的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由此可知,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进而称霸的漫长过程中立下了汗马之劳。不过,正是由于他与勾践相处的时间很长,所以十分了解勾践的为人,知道其可以共患难,但是难以共处安乐。而范蠡知道自己名气大了,难以久留,如果不急流勇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越国最强盛时期,范蠡向勾践提交了一份辞职信,信上说:“我听说主上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忧;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受侮辱,我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已经完成大业,我请求追究使君王受会稽之辱的罪过。”勾践看到范蠡的信,非常生气,立即把他找来,沉着脸说道:“我要把越国的江山分给你一半,让我们共同享有。不然的话,就要惩罚你。”范蠡知道,勾践所说的话并非真心实意,对此他早有准备,便从容的向勾践说道:“君主执行自己的命令,臣子实践自己的意愿。”回到家后,范蠡就打点包装了细软珍贵珠玉,与私属随从乘船从海道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范蠡走后,勾践曾让工匠铸了一尊铜像,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另外,他还把会稽山作为范蠡的奉邑,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两百多年后,司马迁在谈到有些人“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时,还以范蠡的事迹与之作比较,认为范蠡功成身退,名传后世,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离开越国之后,范蠡浮海来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后来范蠡一家在齐国的海滨定居下来,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治理的产业颇为丰厚。住了没多久,范蠡就累计了数十万的财产。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做了相国。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能弄到千金财产,做官做到卿相,一个普通人能这样,也就达到极至了,长期享受富贵的名号,是不吉利的。”于是归还了相国的印信,全部发散他的家财,分给相知的好友和乡亲们,带着贵重的财宝,悄悄的离开,到陶地住了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和各地相通,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他自称为“陶朱公”。又规定了父子耕田畜牧,囤积储存,等候时机,转卖货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待了不久,范蠡就积累了万万的家产。

由上可知,范蠡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仅有政治才能,而且在经商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下一篇写——华盛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2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