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怎么越来越不想玩了,是不是自己已经老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玩手机就跟玩其他东西一样,时间长了没有了新鲜的东西,那就会感觉到没有兴趣。
如果你一直能在手机中找到新的乐趣,那就会一直玩下去。
有些人喜欢用手机追剧,有人喜欢用手机看小说,还有的人喜欢用手机跟别人聊天,这些都是能够持续下去的。你可以看看什么适合自己。
不是说自己老了,而是手机里没有什么吸引自己的东西了。
明白了这几点,我再也不想玩手机了
玩手机真是太容易上瘾了,打游戏、刷视频、追综艺、看直播,几个小时过去却感觉不到。
以前从来没想过这是为什么,但当我真正明白了大部分人沉迷手机无法自拔的原因后,彻底放下了手机,顺便卸载了三分之一的app。
1.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理智脑。
本能脑和情绪脑隐藏着我们的动物属性,比如容易冲动、不喜欢思考。
再比如喜欢确定和及时反馈,讨厌不确定和等待。游戏就是根据大脑的喜好而设计,晋级或淘汰,奖励或惩罚的结果立马就能看到,因此越玩越想玩。
而学习、健身等那些让人成长的事,结果不确定而且一时半会也看不到效果,所以大脑并不喜欢。
2.看小视频时,如果你经常刷一类视频时,系统就会自动推送类似的视频,而且一个视频看完马上就会播放下一个。
在这个过程上,我们常常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世界仿佛有趣又放松。但是一旦放下手机,却觉得现实特别无聊。
这是因为快乐阈值被大幅提高,说人话就是在网络里看到的各种有趣的人和事,把我们的笑点和兴奋点大大提高了。
所以一回到现实,面对一成不变平淡如水的生活,就会感觉特别空虚、没意思,不自觉拿起手机再次走进有趣的虚拟世界。
3.多年前美国贫富差距巨大,导致了穷人的仇富心理爆发,有人提出了“奶头乐理论”。
政府为了避免阶层冲突,认为需要大量制造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穷人的注意力和不满情绪。
有两种娱乐方式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发泄型娱乐,比如鼓励低质量网络游戏和短视频,进行无休止的口水战等;
二是满足型娱乐,比如偶像剧、真人秀等大众化视听娱乐。这类娱乐能让生活辛苦的穷人在不知不觉中忘记矛盾,沉迷于虚幻的快乐。
最终,穷人的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转移,情绪也会被安抚,就像是一个哭闹的孩子,给他一个安抚奶嘴后,立马听话又安静。
当穷人的空闲时间被各种娱乐填满,结果就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失去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变得随波逐流,很容易盲目跟风。
想想自己不就是这样吗?有段时间特别流行“舒适圈”理论,说人总待在舒适圈就废了,得走出舒适圈,听起来很有道理。
过段时间又有观点说,不能随便走出舒适圈,专注在一个领域才能做出成绩,听起来好像也对。
可是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听了反而更迷茫了,究竟该走出还是呆在舒适圈啊?
你有玩手机的习惯吗?希望大家都能放下手机,发现更美好的世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3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