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大学新生存在哪些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

在大学中,新生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适应”。作为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在此特意为大家总结出几类新生们容易出现的“不适应”的典型症状,希望同学们能警惕“不适应”的蔓延,避免让“不适应”给大家的学习生活造成困扰。

大学新生存在哪些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

一、生活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新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转变。学生们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都不相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会使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或感到不适应。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因而出现想家、思念亲人、怀念老同学等现象,并由此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出现焦虑、抑郁、敌对、低落的情绪,严重者会影响心理健康。另外,一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诸如睡懒觉、逛街、打牌、熬夜、沉迷于网络等,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活动中,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时间长了,很多学生几乎淡忘了在大学里还能干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二、角色转换不适应

从一名中学生到一名大学生,是每个新生都面临着的角色转换以及自我重新定位。在这种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如果自身的行为不能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不能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可能会出现角色的冲突,从而出现适应不良。

一般来说,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来自各地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汇集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发现自己显得比较平常,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可以说,很多人是带着“过去的辉煌”来到了大学,当辉煌不再时,一些大学生会感到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便袭上心头。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他们适应起来就越困难。有的新生由于往日盲目的自信和骄傲,此时便觉得自己落伍掉队,原有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变成了自卑感和焦虑感。这一转变很可能引发大学生对自己角色定位的困惑,精神上会出现失落感,自卑、抑郁、退缩等心理问题就常常会发生。

三、学习方式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上都存在差异。

进入大学后,从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现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大学更强调启发性、研讨性、自学式教育,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覆盖内容相对较多,讲课速度快、跨度大。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对那些高中阶段的学习尖子来说,这种挫折可能会造成自信心的丧失,严重者导致心理疾病。许多新生入学后遇到的不适应首先就表现在学习安排上的不知所措,即不之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他们一方面抱怨课程太多,一方面又抱怨课后没事做,这实际上是他们不善于独立学习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在近几年入校的独生子女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四、学习动力不足

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1、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容易产生松懈心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没有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学习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此外,高中阶段许多学生兴趣狭窄,爱好很少,一门心思考大学,没有形成特长。一旦进入大学,就迫切地想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把主要精力放在“玩这玩那”上,而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影响。

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诸如“他们玩我也玩”,“他们谈恋爱我也谈恋爱”,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控能力。有的大学生经受不住暂时失败的考验,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落后就一蹶不振。

3、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五、人际关系不适应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非常渴望从朋友那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往往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当他们与大学里的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由于心理上有对老朋友的依赖,常常会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因此他们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从而阻碍了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此外,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对大学生来讲,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环境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他们首先要清楚认识到新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同时,还要逐渐掌握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从而使他们在从原先较为简单的人际关系向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过渡的过程中,更好地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应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协调的新的人际关系。

为此,新生们要想尽快适应,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好两件事即可。第一件事就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件事就是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和保持积极的心态。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好大学生活。最后祝同学们快乐。

一、对学生逃课现象的反思

人们所说的逃课,通常指没有履行请假手续而不上课的行为,即所谓的显性逃课。而现实中,有些人虽然是人在课堂而未学习,形成了隐性逃课。我们将二者均视为逃课行为。

1.显性逃课成因分析

通常人们把学生不正常进入课堂听课的原因归结为3个方面,即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及管理的原因。上述3种原因其实质只有一个——管理制度不严格或执行力不够。不管学生有什么样的心态,不管他有多少逃课的理由,也不管授课教师是否能做到每节课必点名,如果制度严格到逃课需要付出高额代价的程度,估计逃课的人将会大幅减少,毕竟大多数学生希望最终能顺利毕业。如果显性逃课问题解决后演变成隐性逃课,则需进一步探讨解决方式。

2.隐性逃课成因分析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但并未听课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如利用课堂时间写作业、看其他无关书籍、玩手机、互相说话、睡觉等。当管理制度不严时,学生的显性逃课表现得较为显著。如果学校加强管理,学生在制度的压力下不得不来到课堂,然而,很难想象,靠制度被“逼”到课堂上来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老师讲课。在此情况下,显性逃课便演变成了隐性逃课。隐性逃课现象,难以靠制度加以解决,必须根据其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众所周知,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逃课现象也不例外。从内因来看,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来到大学校园只是为了“混”得一张文凭,60分万岁的思想使其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二是有些同学学习吃力,跟不上进度,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天书”,自己对所学习内容又无兴趣,于是便有了放弃某门课程学习的念头;三是认为老师所讲授内容过于简单,稍微听课便能得其要领,于是便利用上课时间学习些其他课程的内容。从外因来看,一是教师授课水平不高,讲课枯燥乏味而且信息量少,或者是讲课缺少激情,照本宣科,思路不清,表达欠佳等,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积极性;二是课堂上整体的学习氛围不浓,教师又不能积极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造成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三是课程考试内容较为简单,既使上课不认真听讲,在考试前猛抄或复印同学的笔记,“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体现不出认真听课与不认真听课的区别。

二、教——学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学生们都能回归课堂,用他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与教师进行互动,是教师们迫切希望的,也是激励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的力量源泉。教师如果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精彩,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部分对学习无兴趣的同学引导到课堂上来。但是,课堂上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鲜活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同学,他们学习基础不同,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如果希望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满足每一个同学的需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提倡因材施教,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只能考虑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要,因材施教只有在个别辅导时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满足每个同学的需要,每一个同学也不可能对所有的教师都满意就成了一个无法争辩的事实。

三、疏——堵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思路

教-学矛盾存在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面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逃课现象,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拓宽人才培养的思路。笔者这里所说的“疏”,是指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允许其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自修,对于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则可采取允许其转专业的方式,在满足制度要求的情况下,由其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从管理者的角度讲,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使教师们尽量把课上得精彩些,能把游离于逃课与到课之间的同学以及隐性逃课的同学吸引到课堂上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堵”是指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通过制度的约束、考核方式的改革等,“逼迫”其不得不认真对待学习,不得不到课堂上认真听讲。

四、结束语

大学生逃课现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使大学生们都能按要求到课并认真听讲,不发生显性逃课及隐性逃课现象,是教师、学校、家长、社会都希望看到的。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定能使逃课现象有所减少。但在进行疏导及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方式方法的研究,不能使不正常的逃课现象变成正常现象,即避免逃课现象的“合法化”。笔者相信,只要管理者能用心管理,就能化解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3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