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什么意思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解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卫灵公》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却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本书是孔子对自己教导弟子所说的言论进行的总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是宝贵的,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仁”,在生死关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仁”。“杀身成仁”实则就是后世常说的“取义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文天祥的态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就是谭嗣同的态度……历史上有许多志士仁人慷慨赴死,杀身以成仁,青史永存。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并不是说为了求仁而刻意去赴死。死一己可以救众生,可以益众生,可以避免更多的人死,当然应该“杀身以成仁”;如果徒死无益,那就是轻生。对孔子的这段话不应拘泥的理解,应该以人为本,对众人无益,甚至给民族、国家、人类带来后患的死,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哪里是“仁”呢!

生命是可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仁德。在生命与仁德发生不可共存的情况下,孔子主张:“有志于行善爱人的人士,不要贪生怕死去损害仁德,要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的精神。”孔子为追求人格完美的人提出了明确的生死观。孔子常讲“克己复礼为仁”,牺牲自己是最大的克己,以此形式所成就的仁也是最大的仁。志士仁人依照仁德来行事,为了捍卫仁德,虽死而不辞。“杀身成仁”这一人生格言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成为古往今来无数先烈的座右铭。

在儒家看来,比生命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天理。主流的看法还是认同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条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守住了这个原则,也就等于坚持住了我们民族良心的底线,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白了“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4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