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水凉鱼怎么做
也叫浆水鱼鱼,浆水漏鱼。
是陕西西安的一种地方小吃,也是夏天降温解暑的佳品。
鱼鱼,即小蝌蚪的意思。这个叫法叫法十分形象,贴切,因为做出来的东东很像小蝌蚪。
做鱼鱼一般有两种原材料,一是用玉米面粉,**,不透明。另一种是绿豆粉,透明。当然,也见过有人用面粉做,不过口感比上面两种就要差些。
是一种自腌酸菜。腌菜的汤,被称为“浆水”。正宗的做法,是一定要有"浆水引子"才成的.我没有引子,只好另辟新径,来个山寨版的:
煮半锅稀薄的面糊汤,加白醋少许(能闻到有淡淡的酸味即可),煮沸即可待用;
新鲜芹菜洗净(最好用那种细杆的小芹菜,但一般不好买,所以经常用的是大棵芹菜,但我很讨厌大芹菜的皮,一般都会用去皮器把皮先刮掉,很费事。。切成小细段,放在沸水锅中烫一到两分钟;
用一个干净的漏勺把菜捞出控水,盛在一个干净无水渍油渍的大瓷碗(或盘)中(记住,不能沾上一点点有油有调料的东西或不干净的水,要不就会变质);
将自制的浆水引子浇在菜上(要淹过菜),盖上盖子,放在阴凉处,捂上一两天后,等到发酵成浆水特有的,酸酸的味道,就可以了.
用浆水菜的汤,即浆水可以做成各种带汤的食品如浆水凉鱼,浆水面等,都十分好吃。
(下面的链接是以前做过的浆水面,有兴趣的同学可移步去看看:)
这是腌好的浆水菜:
沙林绿豆粉一量杯(量米的量杯);
水六~七杯(我放了六杯多一点点,不到六杯半,因为老公说要吃稍硬一点的);
先在锅里放四杯水烧沸;再用两~三杯水稀释绿豆粉,然后倒入热水锅中,不停搅拌防止糊底;直到看到有气泡冒出,然后继续再煮一分钟左右,关火。
将锅从炉子上取下,放在一边降降温,然后准备炒浆水菜;
干红椒切段,葱切段
锅内热油,爆香辣椒和葱,倒入一小碗浆水菜略炒一小会儿,放盐和少许五香粉提味,然后放入一碗腌菜的菜汤,也就是我讲的“浆水”,大火煮沸,放鸡粉少许,关火待用;
准备一只锅,并添凉水若干,锅上放一有孔的容器(我用的是电饭锅和锅上自带的蒸笼);
将早先煮好的粉糊,一边慢慢倒在笼上,一边用勺子底部搅动;直到粉糊全部都漏在下面的凉水中;
有孔的容器就是这个:
所有粉糊漏完后,沥干锅里的水,重新放凉水进去,将做好的“鱼鱼”冰一冰;
这就是冰好的“凉鱼”:
取小碗一只,舀一勺凉鱼,沥干水份,放入碗中,浇上提前做好的浆水,根据个人的口味喜好,加入红辣椒油少许,即可开吃。
一碗冰冰凉凉、晶莹爽滑、酸辣可口的浆水凉鱼,就做好啦!
凉鱼儿是陕西的一种农家饭,一般在夏天食用,爽口开胃,去热消暑。
凉鱼儿的做法和搅团相似,首先面粉精选关中特产黄苞谷(玉米),磨成苞谷面,用盆子加苞谷面加水,搅拌成玉米糊糊,可以粘稠些,一定不能有疙瘩,另外,也可以给玉米粉里加上少量面粉来做,吃的时候比玉米粉的口感会细一些。
最好是用柴火灶台,柴火火不旺,不太会煮糊。水烧沸后,将糊糊倒入锅中,不断地搅拌,并且要注意锅内糊糊的浓稠度,若过稀,则要一边搅拌,一边均匀的将苞谷面撒入锅中,搅拌时注意最好朝1个方向搅拌,若过稠则在搅拌时要加少许水。要想口感润滑好吃,关键在于一个搅字,搅的越多越均匀越好,做成的成稠糊状,切记灶火不可太大,以防糊锅底,一旦糊锅整锅糊糊就有焦糊味。
然后取个大盆,盛大半盆凉水,舀出锅里的糊糊,用漏勺把糊糊漏到水盆里,漏的时候注意漏勺要沿着盆慢慢做圆周运动,防止糊糊漏到一处。漏勺孔大则凉鱼较粗,孔细则凉鱼也较细,可以看到糊糊经过漏勺到水盆后,在盆中,如果糊糊过多可再用1个大水盆。此时盆中的水由于热糊糊的原因会变温,需要把温水倒出少许,再往盆里兑上换成凉水。
汤料汁,一般分两种,1种是浆水菜汁(可适当加些浆水菜),1种是用醋汁,分别是用浆水或醋兑水,再加油、盐、五香粉、姜等各色调料熬制而成,放凉。
配菜最好是炒韭菜和生蒜泥,韭菜特有的香味会使味道更香。
吃的时候,用漏勺捞出凉鱼,空一空水,盛到碗里,加上汤料汁、配菜油泼辣子,味道好极了。
浆水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相传始于秦朝末年。
浆水成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饮用时若加以少许白糖,便酸甜可口,它营养丰富,消暑解渴。
浆水,亦名酸浆。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
关于浆水菜的得名,得从“浆水面”的得名说起,相传楚汉相争时,西城(现汉滨区中渡台)城中有一对姓刘的夫妇开了一家小面馆。一日,忽闻家住江南岸山中的岳母病重,小两口又是孝子,急探望,丈夫把洗好的白菜存入缸内,然妻子又不小心把锅里的热面汤,也给倒进缸里,便匆匆关了店门渡江而去。
几天后,小两口回来刚进店门,就见一老一中两位先生进店,喊着要吃面。小夫妇称没有做臊子的肉菜,只有白菜,如能凑合的话就可以做,两位先生应允。店主去缸里取白菜,却发现白菜泡在一股带酸味的汤水里,青中带黄,酸里透香。店主将面条煮好,浇上酸白菜汤,淋上油泼辣子,端给客人。两人一尝,味道极好,连声称赞说此面集酸辣香于一碗,又各续了一碗。吃毕,两人对话,老者讲:“主公,没想到巡察西城吃了如此好吃的东西。”中年道:“此面做法称奇,西城人太有口福。”两人问店主"这是什么面,好吃极了。"店主人听了为讨欢心,便躬身说:“请客人给取个名字吧。”老者应店主人请求,顺嘴说:“浆水面”。店主人连声叫好,后来店主打听,那老者就是谋臣萧何,中年便是汉王刘邦。自此,安康一片就有了“浆水面”的名字。
据民间传说讲,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部队到达安康,因官军的围追,部分黄巾军被逼上了牛山山顶(现汉滨区花园乡境内)遇见天热又无食品义军兵士便在山上采摘野菜充饥,一日,野菜刚入锅,官军杀来,致义军全军覆没。官军退后,周围老百姓上山来掩葬义军尸体……发现锅内野菜,百姓一人取上一叶含在嘴中以表达对死亡义军的祭奠。但发现此物酸中透香,就回家如法炮制,用浆水菜来表达对义军的追念之情。如此一来,浆水菜就在安康民间流传开来。
唐朝有一个故事:因安康盛产黄金,唐太宗便派侄子李才到金州(今安康)督统黄金生产,李才手下有一名厨子叫陈实,善用安康浆水菜变幻花样,深得李才赏识。李才到安康第二年,朝廷派一位王公大臣来金州巡察,此公因大鱼大肉吃了几日,不知进食何物才对口味,在李才举办的宴会上,陈实便上了一盆用浆水汤调配的素菜,王公大臣尝后顿觉胃口大开,席间大加赞赏,并传厨师讲此菜做法,说要带回京师,陈实一一介绍后,王公大臣当面赏陈实白银30两。此举传为佳话“一盆浆水汤、赏银三十两”。
在天水,有许多和浆水有关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的一件事。故事说诸葛亮带领蜀汉军队长途跋涉到了天水,却因陇上地气干燥暑气严重,不少士兵又拉又吐。情急之下,有人建议让这些中暑的军士喝些当地一种叫浆水的汤汁。结果三两天之后,那些中暑的军士很快就康复了。见此情景,诸葛亮便让蜀汉军士将出门时所带的家乡泥土堆在一处,放手与曹魏军队厮杀。这也就是天水八景之一的诸葛军垒的来历。
浆水可去热清火,对某些疾病也有特殊疗效,如用芹菜做的浆水有降低和稳定高血压的作用,用苦苣菜为原料的浆水有除湿利水,化淤消肿,健胃驱胀增加食欲之功效。用苜蓿为原料制作的浆水,有清热利尿、止血定 喘、和脾利肠等功能,能治疗夜盲症、佝偻病、胃、痔出血、咳喘、崩漏、先兆流产、尿路结石等病。用芨芨菜做的浆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浆水中的菜称为酸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6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