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四大功能是什么
四大功能内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
四大功能相互关系
对于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不能脱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齐头并进,在学校内部只能有限程度的相对独立,不能人为制造割裂和对立。任何有意无意单独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狭隘和有害的。
简述如下:
1、现代大学的教育性。教育性是任何一所大学的最高理念和根本原则。从逻辑上讲,大学首先是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其次才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组织,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大规模持久性和群体性的稳定地向大众传授高级知识。育人的前提当然是要有学习者,才能将知识代代相传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如果大学没有学生,自然就没有教师,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大学是不能称其为大学的。如果一所大学不具备教育性,不把育人放在首位,那就不叫大学,或叫别的什么组织,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讨论什么大学理念。据专家研究,即使是一流的大学,教学的权重在其整个活动中也占到50%至60%,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宣称超脱于育人之外,说我不育人,我只做学问,我只搞科研,即使是科研活动也带有育人的属性,比如说,强调科学精神,团队精神,甘为人梯奉献精神,学术民主等等,不存在“只见物不见人”的纯粹科研。新时代的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是知识创新和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国家明确规定大学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要提供有关的专门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水平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技能。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到大学的教育性,而是劳神费心“骑驴找驴”式的去寻找别的什么理念,那么,我们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的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
2、现代大学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是知识经济的生产者,是人类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参与社会变革、提供科学咨询、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在为社会提供创新思想和创新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创新有很多方面,包括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创新等等。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大学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以创新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由于知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因此大学的创新主要指是知识的创新,据研究,一个大学生现在学到的知识,在5年以后就会折旧完,需要及时更新。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尤显重要:第一,据统计,全世界2/3论文、3/4的诺贝尔奖是大学发表的。国内大学发表的论文占全国总数的3/4以上。第二,大学承担全国90%以上研究生培养任务。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师级专家、学者,而且拥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序列,在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宽松氛围下,易于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是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的生力军。第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有大批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扎实的学术带头人,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容易实现知识创新。第四,高校的图书情报系统发达,为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第五,高校的国际交流广泛,信息灵通,便于了解、借鉴新的思想、方法、技术经验等等。第六,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启发灵感、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性,从而产生各种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
大学在创新成果的同时还要培养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日益趋于人性化,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需要大学培育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人才,现代社会大学是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高富集地,是人类已有文化和知识宝库,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专家教授科学家)是国家创新事业的主体,对国家创新负有特殊的使命。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也是当代大学的灵魂,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一般的传授知识,批判的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到新知识的追求者,提高他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3、现代大学的国际性。在前述众多的理念中为什么要单提国际性。因为国际性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大学是国际知识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有人称为知识工厂。人类科技、文化甚至感情交流很多情况下是靠大学来进行的,很多大学都有外国留学生,通过他们把人类知识、科技和不同的文化互相传递到各自的国家,使大学有了国际性的影响。伴随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客观进程,加速推进了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国际化,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有可能在国际化的条件下进行,使教育在对外开放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市场的跨国竞争已不可阻挡,教育资源的跨国配置已成为通常现象。全球化的效应之一是所谓解疆域化。国外有的专家认为“全球化不能只被理解为民族国家间交互关系与作用的增强与频繁,事实上,全球化持续改变了社会的内在性质:约定社会和政治之架构,本身就有了问题,因为疆域原则成了可疑的原则。更精确地说,假设的国家与社会等同关系被打破和解除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的贸易、工作和生活形式,不再依国家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容器’中进行。因此,全球化的核心可被视为是社会的解疆域化。经济、政治和生活形式不仅可跨越边界威胁古老的民族国家,它们也改变了民族国家内部的凝聚状态。世界突然变得紧密,不是因为人口的增长,而是因为某一些文化效应似乎必然会使所有的陌生者及远方彼此接近,使世界各地大学的教育内容与品质都因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而必须面对全球性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并行,使得知识生产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界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在为各自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在为全人类培养人才,这种新变化要求大学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但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作贡献,也是为全人类作贡献。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世界进程的一种总体趋势,而国际化则是以民族国家的国情、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前提的,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在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成果的同时,必须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吸收与改造,不宜笼统地强调与国际接轨,不加分析地原封不动全盘照搬。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7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