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养殖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_兔子养殖方法
在养殖兔子的时候,主要有哪些的疾病呢,常见的有哪些怎样去预防和治疗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兔养殖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 ,一起来看看吧!
兔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 便秘
预防本病应加强 饲养 管理,合理搭配青粗饲料和精饲料,饲喂定时定量,限量饲喂高粱等易引起便秘的饲料,经常供给家兔清洁饮水,加强运动。
治疗时对患兔应及时去除病因,停食,供给清洁饮水,适当增加运动,按摩腹部。治疗时应注意制酵和通便。常用药物有人工盐(18%食盐、44%干燥硫酸钠、36%碳酸氢钠、2%硫酸钾混合而成),成年兔5~6克,幼兔减半,加适量温水口服。温肥皂水或高锰酸钾水,用人用导尿管灌肠,30~40毫升/次,效果甚佳。石蜡油,成年兔15毫升,幼兔减半,加等量温水口服。植物油,口服,每天10~20毫升/只。
2 臌气
断奶幼兔应少量多餐,同时加强日常运动。加强饲养管理,不喂不洁、腐败变质、含露水、冰冻、饲料,限喂易发酵、易膨胀的饲料。饲喂时应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切勿饥饱不匀。对便秘、结肠阻塞要及时治疗,做好兔球虫病的预防工作。兔一旦发病应立即停食,治疗应遵循制酵与缓泻的原则。二甲基硅油片,25毫克/只,内服。十滴水(主要成分为樟脑、干姜、大黄等)3~5滴,加薄荷油1~2滴。硫酸镁5克,一次内服。患兔在给药的同时让其充分运动,不断按摩腹部,必要时可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10~0.25毫克。
3 食毛症
供给兔全价日粮,尤其是提高粗纤维和含硫氨基酸水平。气候多变期间,饲料中添加硫酸盐,如硫酸钠或硫酸钙,剂量为1.0%~1.5%,也可加入1%~2%的硫黄。一旦发现食毛兔后,立即将主动食毛的兔子拿出,进行隔离饲养。给饲料中添加0.1%~0.2%胱氨酸、蛋氨酸或0.5%~1.0%的毛发粉,通常7天左右可以得到控制。
4 毛球病
精粗料比例要适当,日粮总营养要平衡。供给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及时清理掉在饮水盆和垫草上的兔毛,笼地板及笼壁上的兔毛可用火焰喷灯烧掉。兔笼要宽敞,不要过于拥挤。经常让家兔有足够的运动。每星期停喂一次粗饲料,或在饲料中添加1.87%氧化镁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病情较轻者多喂些青绿多汁饲料,多运动即可治愈。早期为排除毛球可内服植物油,如蓖麻油、豆油,10~15毫升/次。后让家兔在空旷有围墙的地上运动,待能进食后喂给易消化的柔软饲料,也可用手按摩胃肠,排出毛球。兔食欲不好时,可喂等健胃药。对于治疗无效者应施以外科手术。
5 软骨病
饲料中应经常添加骨粉、蛋壳粉等含钙、磷丰富的饲料,同时补充维生素D添加剂。患兔应多晒太阳,多运动,尤其是冬季,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和钙、磷的吸收。治疗时用鱼肝油,一次性内服1~2毫升,并配合内服骨粉2~3克,磷酸钙1克,乳酸钙0.5~2.0克。维生素D2胶性钙注射液,肌肉注射,1 000~5 000国际单位/次,每天两次。
6 维生素E缺乏症
经常喂给兔青绿多汁饲料,如苜蓿、大麦芽等。避免喂含不饱和脂肪酸酸败饲料。补充维生素E制剂。及时治疗兔肝脏疾病,例如兔球虫病等。发生维生素E缺乏时,可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每天每千克体重0.32~1.40毫克。或肌肉注射维生素E制剂,1 000国际单位/次,每天两次,连用2~3天。
7 霉变饲料中毒
禁喂霉变饲料,加强饲料保管,防止霉变。本病无特效解毒药。一旦发生本病,首先要停喂发霉饲料,用2%碳酸氢钠溶液50~100毫升灌服洗胃,然后5%硫酸钠溶液50毫升,外加维生素C 2毫升,或将大蒜捣烂喂服,2克/次,每天两次。也可试用两性霉素、制霉菌素等抗真菌药物治疗。10%葡萄糖注射液50毫升,加维生素C 2毫升,每天1~2次,静脉注射,或氯化胆碱70毫克,维生素E 10毫克,钴胺素5毫克,一次性口服,均有一定效果。
8 抗生素中毒
严格遵守药品使用说明用药,严禁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确因生产需要而在饲料中预防性添加抗生素时,要有一定的间隙期,并要控制每次用药的时间,以防蓄积性中毒。
治疗本病首先应停止用药,立即灌服1%~2%碳酸氢钠溶液100~200毫升,同时静脉注射10%葡萄糖、维生素C 1~2毫升,以保护肝脏,稀释药物和促进药物排出。急性病例,还应投给盐类泻剂缓泻。
家兔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
1 球虫病
预防。本病要采取综合 措施 进行预防,兔场、兔舍应建在干燥、向阳的地方,而且保证通风良好,改变传统的地面散养习惯,这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兔笼地板用木条、竹板或铁丝网制作,竹板间隙或网眼以能漏下粪球为宜。食盆、饮水器、草架或固定在笼外,或高于笼底板,防止被粪尿污染。定期对兔笼、用具进行消毒,兔粪尿要堆积发酵,杀灭粪中卵囊。兔球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虫成年兔排出的粪便,因此要定期对成年兔进行驱虫。采用母仔分离饲养法,大小兔分笼饲养,减少仔、幼兔与成年兔接触机会,可有效地降低感染机会。死于球虫病的兔要深埋或焚烧,不能乱丢,以防病原扩散。加强饲养管理,供给全价饲料,更换饲草饲料要逐步过渡,幼兔饲料可加适量鱼粉、海带,以增强抗球虫病的能力,发现病兔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
治疗。氯苯胍,预防用0.015%混饲,从开始采食到断奶后45天;紧急治疗用0.03%混饲,用药一星期后改为预防量。莫能菌素,预防用0.003%混饲,治疗用0.004%混饲。甲基三嗪酮,可作为治疗兔球虫病的特效药物,预防量为0.0015%饮水,连喂21天;治疗为0.0025%饮水,连喂两天,间隔五天,再喂两天,即可完全控制球虫病。?扑球?(主要成分为氯嗪苯乙氰),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0.0001%浓度,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本病。?球痢灵?(二硝托胺),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内服,每天两次,连用五天,可有效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克球多?(氯羟吡啶、可爱丹),预防用0.02%混饲,治疗用0.025%混饲。磺胺二甲基嘧啶,内服每千克体重0.01~0.15克,每天三次,连用3~5天。磺胺喹恶啉(SQ),预防量按0.05%浓度饮水三星期,治疗量按0.1%饮水,与二甲氧苄胺嘧啶(DVD)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2 弓形体病
预防。养兔场(户)应开展灭鼠活动,同时禁止养猫。加强饲料保管,防止被猫粪污染。留种时须经弓形体检查,确为阴性者方可留用。对检出的病兔和隐性感染兔,应隔离治疗或淘汰,病死兔尸体要深埋或焚烧,同时对兔舍、笼具、场地用1%来苏儿、3%烧碱液或火焰进行彻底消毒。
治疗。磺胺间甲氧嘧啶,每千克体重0.07克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5天。如果配合甲氧苄胺嘧啶(TMP)抗菌增效剂,比较理想。磺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70毫克,联合乙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首次量加倍,每天两次内服,连用3~5天,疗效确切。对本病流行的兔群,可进行药物预防,内服磺胺间甲氧嘧啶(0.05%)、联合乙胺嘧啶(0.0025%)。由于该病属人畜共患病,饲养人员要加强对本病的防范。
3 豆状囊尾蚴病
预防。兔场内禁止饲养狗、猫,以防其粪便污染兔的饲料和饮水。同时禁止外来狗、猫等动物进入兔舍和饲料加工间。严禁用含有豆状囊尾蚴的兔内脏喂狗、猫,同时对狗、猫进行定期驱虫,可用吡喹酮,用量按动物每千克体重口服5毫克。驱虫后对其粪便严格消毒。
治疗。对可疑病兔可采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0~35毫克,口服每天一次,连用五天。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35毫克,每天一次,连用三天。
4 肝片吸虫病
预防。注意饲草和饮水卫生,不喂沟、塘及河边的草和水。对病兔及带虫兔驱虫,驱虫的粪便应集中处理,以达到灭虫卵的目的,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治疗。硝氯酚,具有疗效高、毒性小、用量少等特点,按每千克体重1~2克肌肉注射。双酰胺氧醚10%混悬液,每次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口服。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3~5毫克,拌入饲料中喂给。?肝蛭净?(三氯苯达唑),每千克体重10~12毫克,一次口服。
5 栓尾线虫病(兔蛲虫病)
预防。加强兔舍、兔笼卫生管理,对料盒、饮水用具定期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引进的兔种要隔离观察一个月,确认无病方可入群。对兔群每年进行两次定期驱虫。可用抗蠕敏(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连用2~3天。
治疗。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连用两天。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5~6毫克,口服,每天一次,连用两天。哔哌嗪,混于水。
兔子养殖方法
1.什么动物都离不开水,兔子也一样,给兔子喝的水一定要是干净的白开水。
2.兔子不能长期只食用蔬菜,如果兔子长期吃蔬菜,蔬菜腐烂会堆积在肠里,容易得肠炎而死。应该是:1-6个月=适量苜蓿干草+无限量提摩西干草+幼兔粮+白开水;6个月以上=无限量提摩西干草+成兔粮+白开水+少量蔬菜水果(蔬菜必须是不带水分的),兔粮只要给一小把给它吃就好。
3. 兔子的居住环境要卫生、干燥、通风的,如果环境潮湿、不卫生,容易滋生细菌,造成兔子得皮肤病。
4. 兔子用品要定时清洗消毒,包括它的食具、兔窝、玩具等等。
5.笼养的兔子每天要保持1小时以上的活动时间。
6.怕兔子乱拉,可以教它上厕所,它的尿液粪便要每天清理,如不清理,堆积久了会产生氮气。
7. 抓兔子时千万不能抓兔子的耳朵,耳朵是兔子的重要器官,兔子没有汗腺,必须用耳朵散热,兔子的耳朵不是长来让人抓的,如果把兔耳抓伤造成神经受伤,将造成兔子的耳朵直不起来、无法转动,正确的抓兔子方法应该是:用一只手拖住兔兔的背,用另一只手抬着兔兔的屁股,让兔兔的腿和肚子都朝前。
1 疾病类型
1.1 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是最可怕也是最难控制的疾病,这类疾病主要是通过病原体来传播,病原体主要分为病毒、真菌及细菌三大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极快,不仅能进行直接传播,同样能通过不同的媒介(如用具、空气、共食等)间接传播,还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初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1.2 寄生虫类疾病
寄生虫疾病是畜牧养殖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寄生在动物体内外的各种寄生虫(原虫、节肢动物以及蠕虫)是引发动物寄生虫疾病的主要因素,这些寄生虫就寄居在动物身上或者体内,主要是靠吸食动物的营养为生。寄生虫还能传播其他疾病,如蜱虫能传播80多种疾病。
1.3 中毒性疾病
饲料是养殖成败的关键,饲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如饲料霉变则动物采食后会中毒,也会导致怀孕母畜流产,饲料含有农药可能会导致动物集体中毒而死亡,添加剂等也会引起动物中毒。
1.4 其他普通疾病
动物常发生但不具有传播性和群发性的疾病,主要是指动物各种内外科及产科疾病等。在饲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幼龄动物的饲养,因幼龄动物机能不健全,很容易发生消化性疾病;其次就是产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难产和产后疾病发病率在增加,最后是动物身体外部受到的各种损伤以及蹄病、眼病等外科疾病。
2 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养殖环境
动物健康与否主要是由生长环境的优劣决定的。当环境中出现不利因素时,就会导致畜禽体内的新陈代谢无法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使畜禽的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调节,造成体内的生态失衡,在临床上出现一种病理状态。据有关统计数据,在不同的动物养殖中,环境(气候、养殖密度、养殖场布局等)制约着养殖业的效益,如仔猪出生后温度可以决定其成活率、鸡孵化后脱温是成活的关键。因此,养殖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动物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 人为因素
在养殖过程中,人的因素对动物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首先是不规范的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人员进出不进行消毒,从而使养殖场动物发生疾病;其次是不合理的用药,在治疗动物时,因相关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盲目对患病动物进行用药,不仅药物不能被吸收,而且还可能存在毒性,不仅效果达不到,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动物中毒死亡。
3 防制措施
动物一旦发病,对于养殖户的损失是巨大的,所以掌握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必要的,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养殖场的正常运营。
3.1 加强对动物的饲养和管理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养殖场的消毒及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注重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选用不会对动物机体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同时保证管理人员和动物的安全。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的消毒。根据养殖群体定期进行驱虫。科学处理畜禽粪便,并进行合理安置,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证畜禽生长环境的清洁。
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配比的科学性,根据不同季节变化配制饲料、保证动物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注意保持养殖场的空气流通,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3.2 养殖场所的合理选择与布局
动物疾病的有效预防控制基础就是养殖场所的合理选择与布局,如果动物长期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所以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在地势较高、干燥及通风的地方建设养殖场,此外,良好的排水设施与较好的水源也是选择养殖场所时要特别注意的,且养殖场要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建造,取暖、通风及排污等设备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求空间布局合理(圈舍之间距离、隔离舍、繁育舍与育成舍相互分开、注意每个圈舍的密度等),科学合理地安排饲养种群与规模,从而为动物提供一个舒适且健康的生活环境,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3.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养殖场最担心的就是传染病的发生,应根据养殖模式(商品场、种畜场、综合场)制定适合自己的免疫程序,还应该根据各种传染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和规律、疫苗的性质和使用方法、饲养品种和用途、动物的年龄和母源抗体水平、饲养水平和管理方式等综合分析,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对于疫苗的质量以及免疫头份等进行严格检查,保证疫苗在畜禽种群中发挥最佳效果[1]。
3.4 制定严格的检疫制度
3.4.1 防止疫病的传入 对于外引的种群,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疫病检查和消毒。对于刚买进的畜禽首先要隔离观察,然后再进行疫苗的注射和驱虫,确保新引进的畜禽健康,最后放入养殖场的饲养区进行混养。
3.4.2 严格消毒 制定严格的出入标准,生产区只允许工作人员及饲养员进入,外来车辆或用具一律经过消毒后才能进入,尽量避免畜禽交易在养殖场内进行。
3.4.3 制定严格的疫情治理制度 发生疫情后有些养殖户只是注重眼前利益,并不对养殖场内的环境以及畜禽进行严格的消毒,造成畜禽的群发性疾病,损失惨重[2]。养殖户在疫情发生后,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及时隔离和淘汰病畜禽,一旦发现有畜禽患病,要在第一时间将其隔离或淘汰,根据发病的情况进行隔离或扑杀。第二,要对畜禽的免疫情况和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遵守兽医的嘱咐,及时停药,并将畜禽的用药处方进行妥善保存。第三,遵守兽药停药期限的要求。根据药物及停药期限的不同,在畜禽的用药过程中及时停药,避免畜禽体内的药物残留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3.5 建立动物健康群体
在养殖过程中最好实现自繁自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交叉传染。根据养殖模式制定科学的驱虫方法。
4 小结
面对动物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动物病因的多样性,只靠疫苗以及药物不能完全避免疾病的发生。为有效避免养殖中疾病的发生,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养殖户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保证饲料营养配比的科学合理,逐步增强动物自身的免疫力,从而使动物能够健康成长,为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收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7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