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测技术的航天遥测特点
飞行器遥测的传输距离一般很远,尤其是航天遥测通常是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甚至几亿公里。飞行器上不可能安装高增益天线,而且飞行器是运动的,所以遥测站一般都采用高增益的大型自动跟踪天线。在人造卫星、载人飞船中,遥测、遥控、电视和通信常常共用一个无线电信道,以便简化设备和提高系统可靠性。多级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遥测参数可多达数百路到数千路,而且有些参数的变化频率高达数千赫,所以遥测的信息量很大,常需要多套遥测设备并行工作,有时需要在飞行器上用磁记录器记录数据,以后回收磁带,获取遥测数据。飞行器上遥测设备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可靠性高、能在恶劣的环境(低温、振动、加速度、粒子辐射等)下正常工作。此外,遥测系统还应具备使用灵活、能实时处理数据的特点。对火箭和返回型航天器遥测还存在一个特殊问题:再入大气层时,在飞行器周围形成等离子鞘,它强烈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使无线电遥测信号中断。人们常采用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把这段时间的遥测数据暂存起来,待飞出这个黑障区后再快速重发到地面,这是“记忆重发”法;另一种是用磁带把这段时间中的遥测数据记录下来,以后回收磁带(见再入测量)。此外,在航天器越出地面接收站的接收范围时或多级火箭级间分离火焰造成信号中断以及导弹水下发射时,也常采用这两种办法获得遥测数据。
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遥测技术,即自适应遥测,主要包含可变格式和数据压缩技术。(见航天测控系统、航天测控和数据采集网)
遥测技术起源于19世纪初叶,航空、航天遥测技术则分别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此后,遥测广泛用于飞机、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试验,也极大地促进了遥测技术的发展。50~60年代,随着通信理论、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遥测技术在调制体制、传输距离、数据容量、测量精度以及设备小型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60年代以来,遥测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遥测设备的集成化、固态化、模块化和计算机化,出现了可编程序遥测和自适应遥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7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