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的渔业学
渔业学,是研究渔业生产、捕捞、养殖的科学。涉及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广义的还包括水产机械和水产品加工方面。由于海洋中有丰富的鱼类,陆地动物肉类产品过度消耗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鱼类资源逐渐成为人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过度捕捞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水产养殖在全球正在成为上升的产业。
渔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渔业产量在1980年代以后就趋于稳定并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渔业的大发展。2003年中国渔业总产量为4704.6万吨,比上一年增加3%。总产出中捕捞产量为1649.2万吨,约占总产量的35%。渔业对于我国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合理发展的渔业还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渔业总产量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却是逐年下降。捕捞业先是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飞速增长阶段,这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给与微观经济部门自主经营权,提高了经济效率,带来了渔业的大发展。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减慢,这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增长动力已经趋于衰弱,需要其它因素来推动产量增加。此后,随着渔业产业工业化的发展,捕捞技术的提高,又带来了一个新的渔业产量增长的高潮。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渔业产量增速明显下降。
渔业产量特别是捕捞产量的下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长,海上项目的建设,污染物对大海的过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渔业资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过度捕捞,捕捞区域的扩大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破坏。渔业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它的使用不是无限度的。渔业资源的特点是当捕捞量不超过其自我更新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稳定的产出,一旦超出其自我更新的能力,产量就会下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会使整个物种丧失再生能力,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地普遍出现对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情况,在中国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经有8%的渔业资源达到了耗竭的水平,形不成渔汛;有76%的渔业资源处于完全开发状态,产量已达到极限;只有16%的渔业资源处于适度开发状态。而我国近海海域的情况由于地理特点的原因还要更加严重。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906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水产养殖产量4305万吨,增长7%。
近10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水产养殖大幅增长,养、捕比例由2002年的63:37提高到2011年的72:28。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重均达到70%,已成为水产品养殖第一大国。进入2013年,随着国内市场消费趋于理性,高端水产消费走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水产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
专家建议,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良好态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突破强化水产品质量和减少污染排两个瓶颈。“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不再盲目追求产量,而是寻找产量与质量的结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示范处处长高勇说。在近期举行的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12年度试验项目总结会上,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水产养殖工作者都非常关注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排放的问题来应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养殖方式和养殖技术的改进入手。”高勇说。为此,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正在推广合理放养、微孔增氧以及膨化饲料高效利用。他举例说,如果淡水水产养殖利用微孔增氧技术,相比传统的增氧技术,同等情况下可节约电费30%左右,如果采取微孔增氧、微生态制剂再加上膨化饲料几项技术综合起来,可以达到降低80%以上的排放量。此外,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国内企业合作进行利用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蛋白源的养殖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缓解鱼粉供应紧张的状况来看,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是未来养殖业的趋势。”高勇说。
我国是开展水产养殖最早的国家,目前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水产养殖科技支撑能力还较弱,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孙有恒说,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挖掘渔业生产潜力,提高渔业生产能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适应人们对优质水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渔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水产养殖领域,特别要在遗传育种和饲料技术两个领域加强研发和技术推广及应用。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以散户养殖居多,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走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中国水产养殖面临的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也是全世界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问题。从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趋紧的资源约束来看,规模化、效益化和标准化将是的水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全球水产项目负责人迈克尔·克里默认为,水产业要走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养殖户要更重视饲料、苗种的统一供应,统一防疫,而且市场将更重视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品牌。使用高品质的饲料将大大降低水产养殖的污染。他建议中国的水产养殖户在市场、水质、饲料、鱼种和渔场管理五方面入手,提高质量和效益。
水产养殖企业人士认为,在我国真正实现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现代化,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加大政策的扶持。据了解,目前我国农业促进规模化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覆盖到水产养殖行业。业内人士建议,促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应将良种补贴扩大到水产养殖领域,同时扩大农机具补贴在水产养殖中的补贴范围。(谭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7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