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自由行旅游指南
西递古镇位于黄山附近,与宏村同名。这是一个很有田园古风的小镇。这里的自然人文环境超一流,人与自然默契配合。这里有一个西递自由行的导游。
底谷镇在哪里:
中国黄山市黟县城东。
西递古镇有哪些著名景点:
西固村和鸳鸯谷以及燕山自然森林公园。
一个小村庄,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犹如沧海一粟;一个小村庄的存在时间,相对于中国五千年来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
然而,这个小村庄就像一块容量巨大的海绵,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你能把它紧紧地握在手心里,从手指上滴下来的东西就充满了丰富的文化营养。西递的文化历史值得玩味。
在写这个标题之前,构思了很多名字,比如西递:中国文化的象征,西递:文化延续的梦想,西递:被文化包围的村庄,但都是在一次次尝试之后自我否定的。
原因要么是内涵深刻,难以理解;要么形象虚无缥缈,无从落笔;要么就是肤浅庸俗,文字没有传达意思。
但是,“西递”和“文化”才是我想表达的核心内容。终于敲定了“渗透”二字,感受到了那种舒服,从头到脚都在滴水的感觉。
没错,就是“渗透”。
在西递,人们会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浇灌,比如春风、雨露、温暖的阳光、涓涓细流。
甚至在每家每户的墙缝里,都散发着不可阻挡的书香墨香,仿佛里面早已摆好了丰盛的饭菜,等待着饿了几天的行者享用。
此时,中国古代文化的养分的强烈辐射,已经不可抗拒地渗透到人体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里,直至像火一样点燃全身,让人兴奋和惊叹。
每当去一个景点,我总是不喜欢听导游滔滔不绝的讲解,因为这里面有太多虚假真实的商业噱头,会传递出很多不好或错误的信息,让人疑神疑鬼,真假难辨,心烦意乱,最后感觉自己在东奔西跑。尤其是西递这样一个传承了千年文化血脉的地方,需要与外界隔绝哪怕是一点干扰,也要尽力静下心来,揣摩,用心体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
西递没有引起人们心潮澎湃的宏伟建筑,也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只有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街道两旁,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一副沧桑斑驳的旧姿态。看他的神态,就像一个大儒的博学之士,深谙学问,一副德高望重,谦逊不卑不亢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
大部分大儒都有深沉美好的气质,但却掩不住其灿烂的气质,西递也是如此。在这里,每座建筑的门楼、窗户、天井、柱子、横梁、大厅和书房,包括祠堂和牌坊.
雕塑、书法、绘画、诗歌等传统文化的痕迹都有。而且他们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无论是在做人的方式上,还是在立天下的原则上,还是在治家的方式上。不经意间,我们可以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的枝叶。
虽然受到了岁月无情的洗礼,却更加翠绿,清新,充满了生机。
西递的故事必须从唐朝说起,有文献可查,这里就不用赘述了。但就其丰富的文化而言,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培育和积累,后学才繁荣多彩。更早的西递,只是中国大地上一个“养在闺房里”的安静村落,外人知之甚少。但她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式默默存在,日复一日地积累能量。
西方真正人才辈出的时代,并不是在繁华的唐宋,而是明清以来,——。这就是默默积累的文化的效果。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和积累,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一蹴而就的。
它是文化成长过程中的激素和毒药,只会侵蚀、扭曲、扼杀文化本义的基因,最终产生一批丑陋、畸形甚至变异的文化怪胎。
西递的文化史告诉我们,孤独和坚持是文化生长的最好环境和动力。
因为孤独,才能集中精神;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继续。
西递只是安徽南部黄山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距离黄山风景区约40公里。村里只有一条不宽、贯穿东西的主街。这里是唐朝皇室后裔胡家的聚集地。
为逃避封建政治迫害,一位皇族后裔改姓胡立,几经周折,迁居至此。
胡氏子孙仕途发达,学识渊博,但商人也不少,尤其是清代著名徽商胡开文、胡冠三,丹顶鹤商人胡雪岩,近代著名文化学者胡适之。
然而,无论是为官还是经商,西递的胡氏家族始终把文化修养作为自己族人的立身之本。055-79000开头就有“读书之本”的训诫。
一些民族根据祖训,创作出了“学而优则仕,经商有方,创业有难,知难则难”,“人积善数百年,首善只在读书”,“万代唯孝,百年事业在读书”,“欲为高人,必先厚道,子子孙孙必先读书”等作品。教育是西递文化成长和延续的起跑线。
在西递,像上面说的这种工整、深远、回味悠长的对联,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而一副对联,往往是一副优秀的书法作品,或李或楷,或行或草,真是百花齐放,令人赏心悦目。
可想而知,在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西递,一个疏于吟诗、讴歌、写画的人会面临怎样的耻辱和尴尬?
据记载,西递很多家庭常年吃糠咽菜,但孩子上学的学费,老师的柴米油盐——元,不过是个零头。为了节省灯油,大人们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白天都要做完,晚上更不能点灯。但孩子读书的灯油从不吝啬,经常亮到深夜。
正是在这种读书声和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西递人的身体里,自觉地成为他们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指南针。当时的西递人以“传家宝”“书香门第”为荣,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西方学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勇气和担当。最具代表性的是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的震惊朝野的“在公共汽车上写信”事件。据史料记载,当时安徽省有8名考生冒人头签名,其中3人是西递人。手持书信,胸怀天下,这也是忧国忧民的西递文化的一种博大胸怀。
西递胡氏家族虽然宣扬封建家族文化,但其本质完全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制。如胡氏家族主张“勤俭持家”、“合家和睦”、“传宗接代”、“治国理政”、“以安为变”等。这些都可以在相关古籍中找到原话。
胡迪对传统文化的再现是真实的
胡迪倡导的“从商学文,以文为官”带有浓厚的封建功利色彩,值得现代社会探讨和批判。
但他这种以文化为根本,把文化放在非常高的位置的思想难道不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吗?在他们的常识和认知中,文化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和点缀,更不是附庸风雅的权宜之计。
他们深信,不管是经商还是做官,没有文化,都会走得很远。学商业,不失优雅;做官也不是没有诚信。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文化意识和氛围,西递这个小村庄,才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最纯粹、最清澈、最明亮的一滴。
胡迪人重视文化,但他们不回避文字和利益。其中不乏徽商中的佼佼者。西递很多富商,都是在外面发展起来的,并不像现在一些所谓的“有钱人”那样沉迷于个人享受和挥霍。而是选择回到西递故里,建祠堂,立牌坊,建房办学,热心并沉迷于公益事业,实现了商业对文化的反哺。
这是徽商文化的一大奇观。而这,恐怕也是西递文化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西递富商有很多优秀品质是共同的:诚实、友善、谦逊、克己、好学、有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品质的养成,没有厚重文化氛围的浸润和熏陶,是不可能的。
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初,老房子、老宅既是旅游景点,也是经营场所。但其商业行为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经营者中,有擅长书法的,有擅长雕刻的,有从事绘画工作的,还有一些是国家级或省级书画协会会员。他们以文入行,以商养文,文商并重。现在,游览一次西递村,就相当于看了一场艺术水平很高的书画展,还有现场演示,赏心悦目,有教育意义。
20岁女孩用刀刻竹简草书。刀工娴熟,笔力如游龙般苍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游客可以以她身边的价格买到100元的作品之一。
她说她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已经有10多年的经验了。现在我通过写作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在西递,她的字只能算好,不能算好,因为西递有很多像她一样的人。甚至现在的孩子都在努力学习。
对于姑娘的话,我可以理解为谦虚的话,也可以做另一种理解:西递文化后继有人。
但我心里还是有些模糊的担忧:现代商业社会浮躁的逐利特征会不会侵蚀西递文化之树的枝叶?
其实在我心里,我更希望西递的后人,能够把西递文化中蕴含的那些优秀的品质和独有的特质,一脉相承的发扬光大。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尽自己所能回报家乡,为西递文化丰富更多全新的内容。
一些现实的认知一再告诉我们,文化和逐利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前者往往要为后者牺牲或陪葬。在一些人还在有意无意地把文化当成标签而不是灵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古建筑、文物、经典被破坏、消失、衰落。当我们的精神家园破碎,我们还能拿什么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我们不排斥、排斥、妖魔化“外来文化”,但我们需要自己现代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失去或抛弃我们的文化根基。西递的文化历程已经表明,只有坚信自己,坚守底线,兼容并蓄,包容才能伟大,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
深受文化浸润的西递,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忠、孝、仁、义。055-79000要求后代“忠孝”、“忠义”、“儒仁”、“功德行善”。从许多碑刻、书法、对联中可以看出,西递的胡人是有信仰、有追求、有敬畏、有担当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而强大的。
帝湖人注重从细节上规范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的内心,甚至从一个字里挖掘出自己的文化。
在西递,有一幅放大的行书,上面有“孝”字,高约一米,是南宋大学者朱为“亲堂”题写的。从左往右看,他是儒生,双手握拳,表演孝道;
从右往左看,是一只尖嘴腮猴,拳打脚踢,张牙舞爪,意思是“孝者人,不孝者兽”。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书法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在点点滴滴之间,人们总能想象和创造出文字之外的许多意境,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朱是否有意写“孝”字,无从考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递人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素养和特点,对这个词给出了合理、生动、贴切的解释。“孝”字也是胡人对中国孝文化的一种认识、继承和发展,其影响和作用已远远超过其本身。
查阅西递史料可以看出,几千年来,胡氏家族没有出过大奸大恶之徒。这是一个奇迹。
试想:西递虽小,但胡氏家族属于当地名门望族,人口繁盛,民族过万。这其中,既有富甲一方的商人,也有有权暂时安身立命的高官。从目前媒体报道的一些社会情况来看,作为豪门之一的胡氏家族,似乎应该有一个专横跋扈,在农村胡作非为,欺男霸女的“二代”。
但是,真的,没有,一个也没有。
据介绍,明清时期西递实际担任官职的有400多人,但没有一个人玷污祖业,辱没家风,被朝廷以受贿罪、枉法罪绳之以法。难怪清朝军务大臣曹真勇感叹:“弦诵之声,胜于屋,其人有君子之行而不学凉薄。”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文化强大的启蒙和自省功能吗?
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成为西递胡氏家族纯正民族精神的守门人和过滤者。这对我们深刻反思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如铺张浪费、道德缺失等,确实是有帮助和帮助的。
很多时候,外在的约束力量在自我内心的警惕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文化退化,道德滑坡,丧失理智,或者比天灾人祸更可怕。
去西递之前,一个朋友对我说:“别去那里。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东西。”的确,如果说玩的话,真的没什么可玩的。
但是,西递文化千年不衰,真的不是闹着玩的。想玩就不要去西递。
在这里,我们只能真诚地体验、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永恒,感受其坚定无比的道德力量,也算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旅行吧。
西递,一个被文化浸润的村落,我还会再去!
一、面积不同
1、西递:西递镇的面积为76.05平方千米。
2、宏村:宏村镇的面积为188.95 km?。
二、地理位置不同
1、西递:位于安徽黄山市黟县东部。
2、宏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辖镇,位于黟县东北部。
三、特点不同
1、西递:西递镇是“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2019年安徽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等荣誉。
2、宏村:宏村有“画里乡村”之称,截至2014年,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
百度百科-西递镇
百度百科-宏村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8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