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林蛙]的养殖一系列知识
中国林蛙的生态养殖模式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所经多年的研究与探讨,成功地推出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其中最成功、最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就是在果园(葡萄、枇杷、香蕉、荔枝等)、茶园及苗圃中养殖中国林蛙。在果园中养殖,利用果园的天然遮荫效果为林蛙遮荫,果园的四周用防逃网或防逃墙拦好,防止林蛙逃跑及敌害生物的进入,再将变态成的幼蛙放养于果园中。林蛙可以为果树消灭敌害生物,满足生长需要。
林蛙饵料养殖过程中原料的循环利用:养殖黄粉虫主要是用麦麸,黄粉虫所出的粪便的营养价值比原来的麦麸要高几倍,经过简单发酵消毒处理后,再与其它饲料进行配比混合后养猪的效果更佳;养猪所产的猪粪用来养殖蝇蛆;经过蝇蛆的分解后的猪粪养殖蚯蚓;蚯蚓排出的粪便用于果树肥料。在这样的养殖过程中,饲料的原料得到充分循环利用,是降低养殖成本的主要途径,是理想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果园进行病虫害防治时最好使用生物农药,这样不会对林蛙造成伤害,并且林蛙以活的昆虫为食,则果园施用农药而杀死害虫不会对林蛙造成影响。长江以北地区可选择速生林(杨树)里种牧草饲养食草动物(鹅、兔、牛、羊等),林蛙养殖在速生林中这种养殖模式。长江以南地区可选用常绿果树园里养殖林蛙模式,果树品种最好选择有深加工开发前景的品种(如枇杷的叶和核可制成“枇杷止咳露”),华南、西南可利用丘陵和山区的优势,开发油茶(山茶油将是出口创汇的农产品),进行立体种养相结合。
中国林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1、林蛙的越冬管理
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在陆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种是在水中越冬。外界陆地直接冬眠时,场地中要铺盖枯草、瓦砾等,蛙可钻进土缝、枯草和瓦砾底下越冬,蛙场地要经常洒水,保持土壤的湿润。这种越冬方法比较简单,在南方地区林蛙可以安全越冬。水中越冬,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蛙进入冬眠期以后,就不食不动,在水中只要靠皮肤呼吸就能满足自身的耗氧需要。越冬池中要放置树根、瓦砾等供林蛙躲藏。池水要保持清新,定期换水、消毒,同时要保持池周围安静,不要惊扰林蛙,影响冬眠。这种越冬方法比较安全,即使特别寒冷的天气林蛙都可安全越冬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就是根据林蛙的生物学特性,在人工设定的条件下,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从林蛙抱对产卵、孵化、蝌蚪饲养、蝌蝌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围栏养殖中国林蛙投资少,而且林蛙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山林散养林蛙的林下生态环境比较接近,蛙体健壮,回收串也很高。
围栏全人工养殖林蛙比自然散养,体重增加10.2%,体长增加5.1%,鲜油重增加9.6%,怀卵数增加8.1%。卵的孵化率为98%,变态率为85%,回收串为51.2%,而自然散养林蛙回收串在10%以下,回收率提高5倍以上。
(一)养蛙场的建设
1、养蛙场位置的选择
围栏养殖林蛙.养蛙场可设在林间,亦可建在庭院或田间开阔地,从林蛙的生态习性和生产成本考虑,养蛙场如果设在林间时,宜设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或开阔地。养蛙场内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水质良好,保证林蛙繁殖期和蝌蚪期生活用水,水也是林蛙冬眠时最好的场所;养蛙场土质良好,保水保肥,不漏水,通气性又好。土质肥庆有利于养蛙场内植物生长,也有利于天然昆虫的繁殖。
2、养殖场的修建
围栏养殖中国林蛙的养殖场主要设施有繁殖场、养蛙场,亦称养蛙圈,冬眠场所和饲料生产间。繁殖插是专供林蛙抱对产卵、卵的孵化、蝌蚪饲养、蝌蚪变态的场所。养蛙圈是饲养幼蛙、成蛙的场所。
(1)繁殖场
可建在养蛙圈内,亦可建在养蛙圃外靠近养蛙圃的地方。蝌蚪饲养池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不谓水,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东西走向,池长10米、宽2米、深60厘米,池壁成坡形,水深20-30厘米。如果漏水,可铺上塑料布,再放水。要设进排水口。兼作产卵池、孵化池
为了在一年中延长蛙生长时间,缩短林蛙生产周期,早出商品蛙,可将繁殖场地建在塑料大棚内。为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在各种繁殖池上覆盖塑料薄膜,像水稻育秧那样,搭成拱形。这样可使林蛙及早抱对产卵,孵卵时间、蝌蚪饲育时间都缩短了,变态的幼蛙能够及早进入养蛙圃中,从而增加林蛙生长发育时间。
(2)养蛙圈
就是用魍料薄膜、砖、镀锌板、石棉瓦把饲养幼蛙、成蛙的场地田起来,防止林蛙逃跑,即修建防逃墙。有的地方修1个大蛙圈,中间分成几个隔,分区养蛙;有的地方用砖修成互不相连的许多小池子,饲:I:成蛙、幼蛙,各地做法不同,因地制宜。
圈栏,即防逃设施。根据:炸蛙者经济条件,可修建永久性或简易性的围栏。永久性的围栏可用砖或石头砌墙,也可以用玻璃钢、水泥预制板、蚊锌板等坚固的建筑材料做成防逃围栏。墙高'米,墙的上边向内修成12—15厘米的飞槽,墙的内壁用水泥抹光滑。中间用简易材料隔成几个小蛙田。每圈面积30平方米,可养幼蛙删只,成蛙2000只左右。
简易的围栏可用塑料薄膜将养蛙场围起来。造价较低,但不经久耐用。其做法是:在地面每隔2米立一个木桩,木桩地上部分高1米,并向内倾斜250角,木桩地下部分埋人土层15厘米,踏实.木桩之间用横杆连起来。塑料薄膜固定在木桩上,塑料薄膜下边用土压实。上边做成内向'1厘米长的悄檐。塑料薄膜接缝处用塑料胶条贴牢。
围栏养殖林蛙,陆地面积与水池面积比例,幼蛙期为10:1,成蛙期为(15-20L1。,
在养蛙圈四周栽植阔叶林水或种植高棵大叶植物,爬蔓植物。蛙圃内要杂草丛生,或堆置一些高梁秆、玉米秆,既遮荫防晒,又有利于林蛙栖息、活动。也可以用作物秸秆、草莲子、树枝等搭成低矮的遮荫棚;防止日光直接照射蛙体,保持环境潮湿,总之蛙圈要尽量模拟林蛙在林下生活的生态环境条件。
(3)用水设施的修建
自来水、井水或无污染的河水等均可利用,水源充足、注徘水方便,能随时满足林蛙繁殖阶段用水的需要。幼蛀成蛙虽然不在水中生活,但必须生活的潮湿的陆地上。当湿度不足时,就要及时补湿,使湿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保证林牡能够进行正常的皮肤呼吸。为此,可·在蛙田内912喷灌设施,天旱干燥时刻进行喷灌或人工降雨,也可以用喷壶喷水。
(4)饲料生产场的修建
是专门用来养殖黄粉虫、蝇蛆或蚯蚓的插所,可利用闲置的房间,苹照饲料生产的要求,稍加改修就可以利用,请参阅饲料生产一章。
(5)越冬场所的修建
林蛙越冬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下冬眠另千种是窖内冬眠。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冬眠,一定要使林蛙安全越冬,不食不动,眠深眠透。否则,林蛙冬眠不好,林蛙体质消耗很大,身体瘦弱,生命力降低,性腺发育孑苎,第二年春季雌蛙产下的卵团松散,受精率低,孵化率也降低。在冬眠期要防止越冬林蛙大量死亡。
在林蛙休眠期一定要确保皮肤的正常呼吸,保持蛙伟匝润。越冬土窖可建在室外,亦可建在室内。土窖宽2米、深2米,长度根据林蛙数量而定。永久性土窖四壁用砖、石砌岩二吉恶需款:严昙二笔嚣调节窖内温度。窖底放些石头、瓦头、树枝、秸秆,作为林蛙冬眠时的隐蔽物。窖口要安装防鼠设备,防止老鼠加害越冬的林蛙。土窖内放人1。尺厚的河砂、喷湿。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体内二氧化碳中毒。
室内或在温室大棚内修建冬眠池。池宽2米,池深1米,水深70厘米左右。水池用砖砌成,水泥抹面,设进出水口,池底放秸杆,树枝等隐蔽物。池水温度保持4t以下,不能结冰,池水要适时换水,缓慢流水更好。
林蛙的养殖技术
1、及时遮阳。林蛙是一种两栖动物,皮肤的保温保湿能力不强,并且林蛙的有一部分呼吸是以皮肤为主。如果林蛙长时间处在太阳直射的环境下,其水分蒸发的速度就会大大增加,导致体温受到影响而迅速上升,极易脱水。导致皮肤呼吸功能受阻,并且皮肤中的粘液还会因为紫外线的照射而逐渐变干。使林蛙的呼吸受阻,降低皮肤的保护能力,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养殖的时候要建立好遮阳棚,提高保温保湿性,还能为林蛙提供天然昆虫,有利于林蛙的生长。
2、防雨设施。在夏季高温干旱的环境下,林蛙会为了降温而聚集在潮湿的环境中,并且喜欢淋雨。但是林蛙如果长时间淋雨的话,对其生长是非常不利的,会提高林蛙的死亡率。特别是在大雨天的时候,幼蛙的死亡率是最高的,主要是由于雨水不干净。因此我们除了要建立遮阳设施之外,还要保证林蛙有安全不遇雨的进食场所,防止林蛙淋雨死亡。在搭建防雨设施的时候可与遮阳设备灵活结合。
3、温度调整。林蛙的体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调整好养殖温度的话会对林蛙的生长造成很大的阻碍。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林蛙的生长发育,温度低于14度的时候,林蛙的食欲下降,长速变慢,超过32度的时候林蛙的新陈代谢功能紊乱,死亡率上升。因此我们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温度,林蛙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3度左右。且我们每天都需要对林蛙检测温度,通过遮阳通风等工作调整温度,防止林蛙产生不良反应。
4、保持湿度。在养殖中还要做好保湿工作。林蛙对湿度的要求会随着生长阶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例如在幼蛙变态期的时候,其湿度要保持在88%左右,两个月内的幼蛙要将湿度控制在81%左右,然后将湿度降低至75%左右。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加湿频率,例如阴雨天可不必加湿。晴天高温的时候每天加湿两次左右,并且最好是选择没有太阳或者是阳光不强的时候进行。
林蛙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从雌性体内提取的林蛙油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美容养颜、抗衰老等独特功效。因此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林蛙应该怎么样养殖呢。在养殖林蛙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接下大家就跟我一起学习学习林蛙的养殖技术吧。
?
林蛙养殖技术
林蛙对温湿度的要求
在东北,林蛙的整个冬眠时间有5个多月,在漫长的冬眠期内,林蛙机体将秋天贮存的营养逐步转化并贮存到卵泡内,为蛙卵的发育和蝌蚪生长初期提供营养,自然情况下在冰层下越冬的温度约1~3℃。从产卵到变态,温度从冰雪融化到28℃之间都能发生生命过程,但28℃是最高极限温度。而在陆地生长阶段,年降雨量平均在600~1300毫米,平均气温在3.5~4℃,夏季林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地表温度不能超过32℃,土壤表面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最佳。
林蛙的食物
林蛙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食物要求不同。蝌蚪时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人工管理时,也可补喂蛋黄、动物血、鱼粉、豆渣和植物性饵料。变态前后到幼蛙,以大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包括圆形跳虫科、菱蝗科、粉虱科、蚁科、小甲虫类、小菱蝗、短星翅蝗虫、黑背蝗若虫以及微型甲虫如孤甲、跳甲、小步甲等。在陆地上的蛙,主要捕食森林内的昆虫、软体动物、环形动物等,如叶蝉、蜡蝉、蝗虫、蟋蟀、蝼蛄、金龟子、鳞翅类、蝇蚊、蚯蚓等。
林蛙的养殖方式
养蛙方式大体上分为?封沟式养蛙?和?集约式养蛙?两大类。二者的主要不同处表现在林蛙的陆地生活阶段上。封沟式养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结合林蛙的自然生长,加强人工管护的一种养殖模式。吉林省从1986年起大力推广封沟式养蛙模式,技术成熟,已被广泛采用。而集约式养蛙则是把林蛙圈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不同程度的高密度仿生态饲养,食物来源全部或部分靠人工饲喂动物蛋白饵料。分半封闭、全封闭等多种方式。有很多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一直在研究和探索这种养殖模式,偶有成功的典型,但在技术上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暂不到全面推广阶段。
林蛙的卵前准备
林蛙从卵到蝌蚪再到变态大约两个多月时间都是在综合饲养池中渡过的,因些必须做好准备。一要对池进行检修,同时把池清理干净。二要使清理好的综合饲养池经过最少7天以上的日晒杀毒。三是在灌水前的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综合饲养池进行全池消毒,用量标准按池面积计算,生石灰每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漂白粉每8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用过生石灰7~10天后,漂白粉3~5天后才能注水使用。四是向池中及时注水,以利于池水自我净化,再经过日晒,自然增加水温。为减少病害,在综合饲养池用完以后,一定要将其中的水排放干净,做到池干露底,接受太阳的曝晒,然后再经过冬季的冷冻,就能消灭许多病原微生物。
?
林蛙养殖技术
?
林蛙病的防治
1、红腿病:该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出血,肌肉呈红色,活动迟钝、拒食。防治方法:将病蛙捞起,放在10%~15%的盐水中浸泡5~10分钟,两天后可治愈;还应对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万分之一的硫酸铜溶液全池喷洒。
2、肿腿病:该病因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致使蛙营养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同时喂服四环素,一日两次,每次半片,连服两天。
3、胃肠炎:本病主要由于蛙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而引起。剖开腹部可见胃肠有充血发炎现象。防治方法:每日清除残料,池水每隔2天换一次;每隔半月用 (1~2)?10-6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一次;每天喂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可见效。
4、水霉病:蛙体受伤的伤口感染水霉菌引起本病。可用1%的紫药水涂患处。
5、气泡病:因不洁池水有机质大量发酵所产生的气泡被蛙吞食而致。病蛙腹部膨胀、腹朝上,不能游泳,最后死亡。防治方法:每隔2~3天换一次水,同时清除池水沉淀的饲料残渣。
6、脱皮病:因缺乏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引起,病蛙背部或大部分脱皮充血。防治方法:饲料中适当加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林蛙油的加工
将成年雌蛙用麻绳贯穿头部上、下颌,成串地悬挂在通风处阴干,避免受冰冻、雨淋。干燥后剥取其输卵管,即为林蛙油。加工林蛙油时,应防止炙烤、水烫或摔伤,以免影响油的质量。雌蛙晾干后,50个一串,腹向里,背朝外,自一头卷系成一小把,再顺序装麻袋。为了防止受潮、发热、生虫、发霉,应放置在通风处贮存。每年5~6月份,可加工剥油,剥油时,将干林蛙铺在木板上,喷洒温水,湿透后用麻袋闷上,经6至8小时,即可剥油。剥油时,使林蛙腹部向上,掰开取油,除去黑子(卵细胞)晒干。把油晒干后投入垫有油纸的木箱、缸、坛、白铁桶等容器内,加以密封,忌入高温、潮湿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9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