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基础知识是什么?
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包括种植)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为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按水域性质不同分为海水养殖业和淡水养殖业。按养殖、种植对象,分为鱼类、虾蟹类、贝类,及藻类、芡、莲、藕等。
一.现阶段淡水养殖种类
1.淡水养殖鱼类
鲤鱼(建鲤、荷包鲤等),鲫鱼(土鲫、白鲫、银鲫、澎泽鲫、湘云鲫),草鱼,白鲢,花鲢,罗非鱼,虹鳟,淡水白鲳,南方大口鲶,胡子鲶,鳊鱼,鲂鱼,青鱼,乌鳢(又称黑鱼),鳜鱼,青鱼,美国鱼,长尾,鲟鱼,鳇鱼等。
2.淡水养殖甲壳类
河蟹(大闸蟹),青虾,罗氏沼虾,刀额白对虾,南美白对虾等
二.池塘养鱼基础知识
(一).池塘的清整
清整池塘一般是收鱼后,在冬季进行。排干池水,挖去池塘多余的淤泥,铲去池塘四周的杂草,修补池塘的堤埂,堵塞池塘漏洞。使底部尽量修整平坦些。
(二).池塘消毒
鱼苗下塘前7—15天,要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以杀死池塘有害病菌与有害生物。一般消毒药有生石灰,巴豆,漂白粉等。
1.生石灰消毒。干法消毒100kg/亩。湿法消毒:每亩鱼塘水深1米时,用生石灰125—150kg.
2.茶饼消毒。将茶饼捶碎成小粒,放入水缸浸泡24小时即用。水深1米时。每亩用40—80 kg
3.巴豆消毒:水深1米,每亩3—5 kg,使用时将巴豆捣碎或磨细装入坛中,用3%的食盐水浸泡2—3天后泼洒全池。
水产养殖业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影响及控制水域能力的增强。
为什么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底改?
你好!很高兴与你在这里相遇。看到你的问题:“专业人士请回答,水产养殖过程中藻类检测流程及水质检测方法有哪些呢?”后,我想说希望我的回答给你带来帮助。
首先,进行藻类检测流程。 每个水样,检测三滴水,每取一滴水,都应充分搅动水样(送来水样或带来的水样一般由普通水瓶盛装,在静置后水样中藻类会出现分层现象,大部分藻类会沉在瓶底,影响藻类检测准确性)。 显微镜检测,物镜放大倍数由低到高(低倍镜确定藻类数量,高倍镜确定水中藻的种类)。 三滴水全部检测完成后,确定池塘中的优势藻类;优势藻类的确定能够有助于分析出该种藻类为主的池塘水质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可能会发生的病害。
其次,水质检测的注意事项。不论什么项目,都应记录日期和养殖对象。如2022年7月22日上午10点南美白对虾塘。有些项目要有每天或上午、下午的对比数据更有意义(如pH值)。表层水是指水面以下5~250px的水样,取水面以下0.5m处的水样更有意义,有的项目要同时测定底层水样。测定溶解氧要直接用比色管取水样,用拇指封住管口送入水中,一次必须取满,固定和酸化后再留水样至刻度线比色。排除比色卡上特殊说明,否则比色时一律从管口垂直向下看,与桌面平铺的比色卡比色。 测定pH值时,要先知道水样的大致区间,再选择用1号或2号试剂测定,如在1号和2号比色卡都界于临界颜色,应两组试剂都测试,更能准确测定pH值。亚硝酸盐太高时,可以用纯净水稀释后测定。
最后,我想说以上就是我对产养殖过程中藻类检测流程及水质检测方法的分享,希望能帮到你。
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朋友们,对改底这一名词一定不会陌生,然而笔者在和湖北许多从事养殖的朋友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养殖户对于底改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只是随大流看着别人在改底或者听技术员倡导要改底而被动进行的,不清楚改底对于养殖过程有什么作用,下面笔者就改底的作用以及现阶段渔药市场活跃的诸多底改产品做一简单阐述,以其帮助养殖户朋友真正认识到改底的重要性。
改底,通俗一点讲可以说是改善养殖水体底部环境,改良养殖水体底质。大部分养殖水体底部本就淤泥较厚,加上残饵、粪便、草渣子、死藻以及我们平时下的未溶解的磷肥等物质的日积月累,养殖水体底部含有大量以氮、磷、碳、硫等元素为主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东西一方面耗氧严重,拉低养殖水体整体溶氧水平,另一方面又为虫卵、有害厌氧菌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场所,大大的增加了养殖水体内养殖动物发病率,所以养殖水体底部环境的优劣,严重影响着养殖效益的高低。
同时改底还影响着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的高低。大部分养殖户对于养殖水体底部有毒有害物质没有很深的印象,但提起亚硝酸盐却有切肤之痛。讲到这大家就有疑惑了,改底还跟亚硝酸盐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改底和亚硝酸盐之间有一座桥——溶氧。众所周知,养殖水体中的无机氮主要以铵态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种形式存在于水体中。在良性生态环境中,铵态氮通过亚硝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最终转化为无毒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硝酸盐,然而这是一个需氧的过程,在缺氧条件下,亚硝化作用与硝化作用受阻,最终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分子氨与离子氨都有毒,分子氨毒性是离子氨的10倍)、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载氧能力)指标积累上升。
既然改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好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改底工作呢?或者说用什么方法来改底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呢?其实不管大家是否承认,大家在养殖过程中都对养殖水体有过改底措施,比如清塘清淤、干塘撒石灰、种草淹青等等,都属于底质改良的范畴,然而这些措施在平时的养殖过程中都难以进行,(清塘清淤的方法很多受到池塘条件的限制,并且成本大;干塘撒石灰一般也只能够在年底进行,并且劳动量非常大,如果用量不到位,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种草淹青的方法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草根在淤泥里腐烂,反而对底部造成破坏)。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维持良好的底部环境呢?
刨除清塘清淤、撒石灰等在日常养殖中不方便进行的改底方法,市面上常有的改底产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物理吸附型、化学氧化型以及生物分解型。
物理吸附型:此类产品以硫代硫酸钠、腐殖酸钠类产品为代表,可将养殖水体底部有毒有害物质吸附在一起,然而治标不治本,导致后期有毒有害物质在底部积累过多,更大程度的破坏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环境。
化学氧化型:此类产品以新一代改底成分——过氧化硫酸氢钾为代表,依靠其强大的氧化能力,将养殖水体底部的有机质和有毒有害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同时将养殖水体底部一些致病菌杀灭,安全可靠无残留,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改良养殖水体底部环境,是为大多数养殖朋友认可的改底类产品。然而,过氧化硫酸氢钾成本较高,市面上假货横行,建议养殖户朋友在购买使用此类产品时甄别真假(具体方法请百度“过氧化硫酸氢钾的鉴别”)。推荐使用北京水世纪改底产品“强效底净”或“全效底改”,欢迎大家用“强效底净”做实验,真金不怕火验,同时也欢迎大家加入到打假的队伍中来。
生物分解型:此类产品以芽孢杆菌为代表,依靠其分泌的代谢产物如蛋白酶、淀粉酶和自身繁殖消耗来分解底部的有毒有害物质,然而芽孢杆菌高度耗氧,池塘底部溶氧水平本就相对较低,这类生物菌在底部的生存和繁殖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众所周知,养鱼先养水、养水先改底,优良的底部环境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建议养殖朋友定期改底,维持良好的底部环境,是提高养殖效益的根本!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9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