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戏曲.曲艺的文化与相关资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曲.曲艺的文化与相关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回答者:翼羽←伦 - 魔法学徒 一级 4-22 15:50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脚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戏曲剧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图332、图333、图334、图335)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图336、图337)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图338、图339、图340)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图341、图342、图343)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图344、图345)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图346、图347)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图348、图349)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图350、图351)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图352)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图353)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图354)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图355、356)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图357)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图358、图359)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图360、图361)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图362)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图363)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图364)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图365、图366)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图367)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图368)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图369)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图370、图371)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图372)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图373)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图374)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图375、图376)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图377、图378)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图379)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图380)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图381)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图382、图383)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图384)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图385)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图386)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图387)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图388、图389)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图390)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图391)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图392)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图393)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图394)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图395、图396)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图397、图398)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图399、图400)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图401)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图402、图403)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图404)

◇我系列:《我要读书》、《我要上春晚》、《我要幸福》、《我要奋斗》、《我要反三俗》、《我要旅游》、《我要闹绯闻》、《我要玩网游》、《我要结婚》、《我是黑社会》、《我是科学家》、《我是文学家》、《我这一辈子》、《我要吃饺子》、《我要下春晚》、《我的大学生活》、《我是收藏家》。

◇你系列:《你这半辈子》、《你要锻炼》、《你压力大吗》、《你得学好》、《你要做善人》、《你本善良》、《你好,新北京》(即北京你好)。

◇怯系列:《怯大鼓》、《怯生活》、《怯跟班》、《怯洗澡》、《怯拉车》(单口)。

◇图系列:《五红图》、《叫卖图》、《富贵图》、《得胜图》(西征梦早期名字)、《八猫图》。

◇学系列:《学大鼓》、《学梆子》、《学叫卖》、《学聋哑》、《学电台》、《学西河》、《学评戏》、《学小曲》、《学跳舞》、《学抽烟》。

◇大系列:《大登殿》、《大串烧》、《大审》、《大保镖》、《大娶亲》、《大禹治水》、《大相面》、《大上寿》、《大福寿全》、《大米粒》。

◇论系列:《论梦》、《吃论》、《赌论》、《窑论》、《论捧逗》、《色论》。

2009年新段子:

《你要做善人》

《你压力大吗》

《我要下春晚》

《挑战主持人》

《到底是谁》

《官衣贺喜》

《非常6+2》

《婚姻与家庭》

《七月七》

《三十七号坟墓》

《我要恋爱》

《学跳舞》

郭德纲 单口相声

(1)长篇:

君臣斗 马寿出世 宋金刚押宝 解学士 康熙私访 北京奇闻

硕二爷 血溅白犬坟 白宗魏坠楼 枪毙刘汉臣 丑娘娘 女状元

李半仙捉妖 黄金梦 双槐树 古董王 蛤蟆告状 九头十三命

蒸骨三验 聊斋志异 枪毙阎瑞生 鬼狐传 水浒 三宝下西洋

(2)短篇:

大禹治水 蜂麻燕雀 海棠红 夜郎国 珍妃井 闹天坛

听鹂馆 范家店 飞笔点太原 打西太后 黄半仙 化蜡签儿

贾行家 借火儿 酒迷 二十四孝 天上人间 开殃榜 赎驴

连升三级 抡弦子 崇贞测字 卖父肉 卖西瓜 摇煤球 巧媒

怯跟班 闹学房 求一毛 日遭三险 三瘸婿 三近视 山东斗法

白马告状 圣贤愁 穷富论 天王庙 五人义 小神仙 学徒 闹城

十老会 杨林标 姚家井 珍珠翡翠白玉汤 奔得木进北京 要帐

八字朱砂判 百兽图 正兴德 枪毙曲香久 箱尸案 海慧寺

小淘气 第一针 双子报 苏小小 教子胡同 醋饮场 落榜艳遇

南天门 送亲演礼 家务事 咸丰立后 金豆子 血泪字画 锯碗丁

李鸿章出国 穿朝靴 鬼推磨 傻媳妇 急婆婆 二进宫 春阿氏

桃花杏美人 香妃 熊掌宴 艾窝窝 学本事 吹破天 三婿对文

俩亲家 顶针续麻 五兴楼 皮匠招亲 飞笔点太原 追贼胡同

鞭打沈万三 丁章胡同 桃花女破周公 藏皇上 铸钟娘娘

狗肉将军 恶人图 皮库胡同凶宅奇案 石头人招亲 复汉图

一天皇上 下山东连审十三案 墓中生太子 后本西厢 散财童子

狼山大圣庙 赵匡胤赌钱 麒麟烛 清茶玉盏 两架山 麦里藏金

儿比父大一岁 道光吃汤面 怯跟班 山中奇兽 正德无儿访嘉靖

对口相声

(1) 贯口:

八扇屏 白事会 菜单子 大保镖 地理图 夸住宅 三节会 卖五器

论拳 洋药方 兵器谱 富贵图 暗八扇 戏迷药方 饽饽阵 卖宝贝

(2)平哏:

烟袋大鼓 升官图 生意经 白吃猴 当行论 财迷回家 吃元宵

醋点灯 赌论 大相面 耳朵票 养王八 红事会 得胜图 金龟铁甲

家庭论 揭瓦 咳巴论 哭当票 哭笑论 吃饺子 卖棺材 怯大鼓

山西家信 空城计 天王庙 死舅舅 天文学 小买卖论 看话剧

论梦 五毒论 新鲜买卖 吃论 寿比南山 学评书 造厨 朱夫子 大上寿

规矩论 说话论 老老年 批大戏 怪治病 大过年 卖面茶 吃月饼

卖吊票 梦中婚 偷论 扎针 五红图 拴娃娃 下东洋 琴棋书画

酒色财气 儿子迷 笑论 金兰谱 新旧婚姻 女招待 富贵梦 骗术

说学逗唱 变戏法 敬财神 色论 窑论 批行话 大娶亲 打沙锅

(3)文哏:

八大吉祥 对春联 双字意 文章会 西江月 批水浒 批聊斋 顶针续麻

卖对子 四方诗 诗词会 珍珠倒卷帘 批三国 穷不怕智斗贾仁义

(4)子母:

铃铛谱 六口人 反七口 论捧逗 五行诗 树没叶 羊上树 改良口吐

学四相 学跳舞 福寿全 打灯谜 口吐莲花 变戏法 托妻献子 鸡上树

(5) 倒口:

拉洋片 学四省 双学济南话 天津话 找堂会 怯洗澡 宁波话

怯算卦 猪吃豆腐 老北京话 怯拉车 怯卖菜 交租子 学满语

(6)柳活(含腿子活):

八大改行 窦公训女 汾河湾 黄鹤楼 洪羊洞 师傅经 白话梆子

学西河 卖布头 卖估衣 叫卖图 闹公堂 山东二黄 走西口 闹乌鸦

渭水河 文昭关 武坠子 文坠子 戏迷游街 四郎探母 学电台-坐宫

戏剧与方言 戏剧杂谈 三棒鼓 学梆子 学大鼓 四大名旦 于公案

四川二黄 八大名旦 批单弦 杂学牌子曲 学皮影 罗成戏貂禅

阳平关 铡美案 珍珠衫 捉放曹 乌龙院 四大须生 跳大神

王二姐思夫 舞台上下 日本梆子 评戏大观 弦子书 学曲艺 学乐亭

改良卖马 河南戏 梁祝哀史 刘云打母 学评戏 玉堂春 杨乃武写状

杨乃武与小白菜 大西厢 叹人生 学小曲 包公戏 数来宝 同仁堂

点头数 对座数来宝 戏迷传 学丑戏 跪宝帐 地方戏 找宝钏 学奉调

学莲花落 学小调 打金枝 十八愁 叫小番 华容道 武家坡 遇皇后

鸿鸾喜 文王卦 杨二舍化缘 大杂烩 大登殿 学白派 忘词 双唱快板

[7] 新作品

论50年相声现状 我这一辈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 我要发财 历险记 丑人

进化论 我要上春晚 四点种开始 夸祖宗 郭德纲传奇 西征梦 游历外国

群口相声

扒马褂 大审诓供 法门寺 群七口 金刚腿 酒令 翻四辈 乌盆记

四字联音 文训徒 武训徒 找五子 垛字 拘魂经 于公案 逛天桥

秦琼卖马 开场小唱 娶媳妇 歪唱太平歌词 华山论贱 群八扇

四四数来宝 办堂会 倒扎门 老太太看戏 八问八答 回春堂 吃元宵

八猫图 祭先贤 盟仁杯大赛 劳动号子 训女 切糕架子 跑腿子

太平歌词

刘伶醉酒 白蛇传 游西湖 饽饽阵 小上寿 矬大姐 罗成算卦

五龙捧圣 层层见喜 连环计 秦琼观阵 风波亭 打黄狼 兰桥会

高大姐 韩信算卦 黑大姐 劝人方 鹬蚌相争 太公卖面 单刀会

青菜名 百虫名 灞桥挑袍 煤山恨 宁武关 狮子楼 天水关 挡谅

孙庞斗智 二本哭祖庙 死要财 劈山救母 排王赞 隋炀帝下扬州

十不闲莲花落

发四喜 架子曲 王二姐思夫 孙庞斗智 百忍图 大纲鉴

四大卖 十里亭 丁香割肉 王祥卧鱼 夜宿花亭 锯大缸

快板书

(王、高、李三派)

双锁山 战长沙(五本)单刀会 张羽煮海 白猿偷桃 小寡妇上坟

子期听琴 诸葛亮押宝 隋扬帝下扬州 乌江恨 刘伶醉酒 王七学艺

武松打虎 武松打店 隐身草 那吒闹海 武松赶会 三打白骨精

绕口令 游武庙 锤震金蝉子 杀四门 杨志卖刀 鲁达除霸 大纲鉴

草船借箭 二仙采药 胡迪骂阎罗 一窝黑 火焰山(二本)三盗芭蕉扇

相声剧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 升官图 武林逸事 贫女泪 大福寿全 上海滩传奇

贱骨头 游湖借伞 败子回头 枪毙小老妈 杨乃武与小白菜 大话西厢

倩女幽魂 济小塘捉妖 西游记 楚汉瞎争 连环乱套 吴三桂反云南

反串戏

(京、评、梆)

打面缸 一匹布 顶花砖 下河南 请医 法门寺 双背凳 纺棉花

天河配 花子拾金 三不愿意 黄金台 未央宫 辕门斩子 大登殿

活捉孙富 打狗劝夫 秦香莲 刘墉砸銮驾 斩黄袍 黑驴告状

铡判官 唐知县审诰命 打严嵩 战北原 王华买父 左连成告状

卷席筒 清风亭 美凤楼 活捉南三富 破腹验花 蝴蝶杯 哭太庙

铡叶阁老 夜审姚达 打金枝 牧羊圈 杨八姐游春 同根异果

大保国 乌盆记 送亲演礼 丑开店 天河配 雪艳娘 黄爱玉上坟

戒毒大观 八宝钗 顺治出家 三审刁刘氏 蜜蜂计 李翠莲盘道

狸猫换太子 玉珠串 白马案 汴梁图 反庆阳 长寿幡 三开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郭德纲 张文顺)

黄鹤楼(徐德亮 郭德纲)

反四辈(郭德纲 徐德亮 高峰)

窦公训女(郭德纲 于谦)

杨乃武写状(郭德纲 于谦)

我这一辈子(郭德纲 于谦)

文训徒 (郭德纲 高峰 )

师傅经(郭德纲 张文顺)

窑论(郭德纲 李菁)

日本邦子(郭德纲 李菁)

大娶亲(郭德纲 张文顺)

八扇屏(郭德纲 李文山)

色论(郭德纲 徐德亮)

揭瓦(郭德纲 于谦)

揭瓦(郭德纲 张文顺)

我要上春晚(郭德纲 李菁)

大保镖(郭德纲 于谦)

我是B社会(郭德纲 于谦)

卖马 (郭德纲 于谦 张文顺)

梦中婚(郭德纲 于谦)

我要幸福(郭德纲 于谦)

东游记(郭德纲 于谦)

论捧逗(郭德纲 于谦)

我的大学生活(徐徳亮 郭徳纲)

打灯谜(曹云金 徐德亮 何云伟 李菁)

学聋哑(郭德纲 于谦)

我要奋斗(郭德纲 于谦)

黄鹤楼(郭德纲 于谦)

托妻献子(郭德纲 于谦)

论梦(郭德纲 李菁)

拴娃娃(郭德刚 于谦)

今晚开始(郭德刚 于谦)

大福寿全(郭德刚 于谦)

报菜名(郭德刚 于谦)

白事会(郭德刚 于谦)

西征梦(郭德刚 于谦)

福寿全(何云伟 郭德纲)

批三国(郭德纲 李菁)

羊上树(郭德纲 张文顺)

怪治病(郭德纲 于谦)

赌论(郭德纲 张文顺)

吃月饼(郭德纲 于谦)

怯洗澡(郭德纲 于谦)

大相面(郭德纲 李菁)

卖五器(郭德纲 李菁)

双唱快板(郭德纲 李菁)

李菁飚车 (反场小段)

刚刚好

刚刚好2

背书(郭德纲 刑文昭 李文山

闹公堂(郭德纲、于谦)

我要吃饺子(郭德纲、李文山)

八扇屏全本(郭德纲 王文林

色既是空 (郭德纲 李菁)

将节日进行到底(郭德纲 于谦)

怯大鼓(郭德纲 于谦)

凤求凰?唐伯虎点秋

我要旅游

扒马褂 郭德纲 高峰

邢爷故事秀

双学济南话 文武双全

九艺闹公堂

红事会 白事会

华容道 你这半辈子 大开场番三翻 满汉全席 抬寡妇

我要结婚 五红图 九艺闹公堂 大登殿 行业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9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