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后两章在儒家政治思想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大学》最后两张体现了儒家以仁义为主的政治理想。说的都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以损害国家利益来发财。其实大学在开篇告诉我们君子之道的修行方法就是要明明德。大学的作者是曾子曾参。其实曾子一生就做了三件事,第1件事求学读书。第2件事为孔子和父母守孝。第3件事讲学。他的一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行差踏错一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是如此的平凡就做了这三件事,为什么还战战兢兢呢?因为心性的修行是非常谨慎的,儒家思想里的最重要的就是慎独,而慎独的基础就是前面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有了这些才能够去谈后面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就是仁义礼智信,有了这些,才有了最后两章所涉及到的君子治国之道。所以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前面的那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修身为本才能够谈及后面的政治理想,没有修身这个前提,后面的政治理想就全部都是空话,只是喊口号。
《大学》全文及解释是怎么样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依然被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能够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并且现在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底蕴,这就说明了儒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任何一种事物,如果没有存在的价值,就会逐渐消亡,被其他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如今,中国在世界上大力修建孔子学院,这更证明了儒学生命力的强大,以及儒学所蕴含的价值。. 我们大学生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的目标而奋斗,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必须要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整理与挖掘。因此,我们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构成的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有许多,我们应当有所了解:(一)儒家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现在,也是被大家共同认可和实施的。儒家还创造出“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儒家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还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这与如今教育的目的,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二)儒家重视做人,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做人要重视“仁德”,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儒家就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其一,要具备多种才能;其二,要重视自我修样,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其三,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其四,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五,与人交往要做到“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就算是对当代人,也具有借鉴意义。(三)在关于学习的思想上,儒家也有所建树。如提倡人追求学问要爱学、乐学;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学习要专心致志,不为世俗所累,敢于知难而进;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学习要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并精益求精。这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四)儒家提倡以“礼”治国,“为政以德”。不仅要重视选拔优秀人才,重视富国,教育民众,还要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这些思想,不用忽视,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的安定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当然,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儒家有许多本来就存在的消极思想,也有许多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故意歪曲产生的。我们也应对其消极的思想,作个大致上的了解:(一)儒家思想由一开始的“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发展成为后来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强调群体服从个人,造成国民的愚忠、愚孝,使人的精神得不到发展,最终变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二)儒家思想强调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提出“三纲五常”,“家长专制”等思想,压迫人身自由,虐杀人的自由精神,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阻碍了中国民族的前进。(三)儒家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约束广大妇女,自己却阳奉阴违,荒*无比,坏事做尽,内心无一点惭愧羞耻。(四)儒家以“期盼明君”的思想来麻痹人民,使人民屈服于残暴的统治,不识反抗。(五)儒家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只是有强烈的政治目的,轻视其他阶层的人,导致社会落后,技术更新无法跟上。(六)儒家不重视逻辑推理,一味重视以往的经验,形成“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无法萌芽,社会逐渐落后,最终为他国赶上,保守挨打。 虽然说,儒家思想有其消极之处,但总的说来,它对中国人的正面影响,是远远要多于其负面影响的。知道儒家思想的积极与消极方面,但怎样对待它们,我们也应有所了解,以更好地利用它们,为我们为社会而服务。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众所周知,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必须要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民族的东西不能丢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了民族的东西,民族也就不复民族了。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一重要阶段。 但是,应当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思考这一问题,对担任着复兴民族希望的大学生来说,这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思想,这样做:(一)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我们可以将之转化为时代的精神来继承。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这些有价值的思想,都应该为我们所继承。(二)对有些内容,我们可以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但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这就很有意义了。儒家的其他思想,也应当可以这样改造。(三)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就必须要否定和抛弃,绝不能有所留恋。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尽管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积极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对儒家产生了极大的偏见,以至儒学在中国大陆,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在今天,仍然不少人认为,“儒家思想”是腐化的思想,没有任何作用,是需要破除的。这和韩国和日本,致力于保存过去文化,甚至儒家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对于儒教的形成并发源于中国,却昌盛于韩国的尴尬局面,我们应当认真地思考。不过,由于道德败坏等各种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少部分良知者已经重拾起这份民族的宝贵遗产,认真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例如,中国大陆学者目前正努力编纂《儒藏》,以弥补历史的遗憾(三教中,道教有《道藏》,佛教有《大藏经》,惟儒教无自己的经藏),大力传承和弘扬儒学。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儒学在新时代光大的希望。 注:此文也参考了大量文献,个人以为,不算完全的原创。</a>
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大甲曰:”帝典曰:”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康诰曰:”诗云:”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诗云:”子曰:”诗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诗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舅犯曰:”秦誓曰:”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
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
《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
《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
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
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
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
《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
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
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
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
《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
《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
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
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
《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
《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
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
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
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
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
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
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为人之道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古代的道德观念最早就根于易学体系,“道”即天体运动规则,孔子推崇以“道”之理应用于生活,法效天地,为人处世不逾越规矩,遵循天地之道。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大学之道,第二部分讲的是诚意,慎独,第三部分将有诸暨而后求诸人。
全文文词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开篇,论述了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在亲民”,“亲”,使民亲之。“在止于至善”,至善之道为天道,为易理,止于至善言人效法天道,效法易理,为人处世不逾越规矩。
后论述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顺序,不管做任何事,你会发现都是先明理,后思维定,心才能静,理得则心安,心安后能正确的思虑,正确的思考后才会最终有所得。
这种总结必定是历经世事有所思考才能总结得出。易之动经历春夏秋冬,由生到死,由荣到枯,谓之物有本末,依此理推至事有始终,知道这一点,就明白“道”的规律,则近道。
于是后文指出“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是任何人,任何身份,都有做好自己的权利,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做中流砥柱,全在个人选择。“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无不发现“本乱而末治”的经验教训。
大学的其后篇章,大部分篇幅都是围绕这开头两句来展开论述,其作用在于:重点将易学之理运用于人身修为,指出了事物发展有规律和顺序,不能本末倒置,为人亦如此,而法效天地易理,自然最后有所得,则有“明明德”的能力,则能齐家,修身,正心,致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0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