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鱼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1、放苗前准备工作;杀灭敌害生物、多用有益微生物稳定pH值、做好饵料生物培育、科学驯食、病害预防。鱼苗下塘前7-10天要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清塘后施用有机肥,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鱼苗提供饵料生物。鱼苗下塘前一天,要放养数十尾鳙鱼或者用数十尾加州鲈苗进行试水,检验池塘无毒性后,才放养鱼苗。
2、池塘条件;鱼塘一般都为比较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最适养殖面积在5-30亩之间,水深2.5米左右,要求水源清洁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为纯淡水。每个池塘最好配备增氧机1KW/亩(水车、轮式增氧机、涌浪机等搭配使用),同时放苗前水温要达到与苗种温度相近,防止应激过大。
3、选苗种;选择健康优质的种苗,可以提高育苗成活率和鱼苗活力,从而为后期的成鱼养殖提供可靠的保障。鉴定苗种质量的小技巧:逆水游泳能力,内脏健康状况,抢食的凶猛和集群程度。
4、放养模式;加州鲈养殖一般为精养模式,并套养一定量的花白鲢来调节水质。不同的养殖户套养的比例有所不同,并投喂加州鲈鱼专用高端膨化料。
5、饲料选择;加州鲈饲料关注点:高温期稳定加料,肝脏红润,病害少;出鱼更早,出鱼比例更高;养殖周期短,清塘料比低,养殖成本低。如何选择一款好饲料?大品牌市场占有率高(多人使用,口碑良好);定期打样,了解长速和肝脏健康状况;高温期吃料情况;配套服务人员的技能好。
6、投喂操作
(1)加州鲈鱼食欲旺盛,幼鱼日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50%,必须定时、 定量投喂,保证供给足够的饵料,让个体较小的也能吃饱。经多种方式对比和总结经验,采用仔鱼培育成稚鱼,稚鱼分疏育成幼鱼,这样分阶段的培育方式效果较好。
(2)投喂方式:“慢—快—慢”,即刚开始鱼摄食快时投喂也快,到后面摄食减慢时投喂减慢,以不浪费无剩料为原则。加州鲈摄食习性特别,投料机难以控制投喂节奏,容易造成浪费,目前投料机应用不多。投喂时采用均匀抛撒的方式,抛洒范围尽可能大一些。小苗投喂前可开启水泵冲水吸引鱼群。
(3)100口之前根据鱼苗大小投喂3-8次不等,100口以后改为早晚各投喂一次,冬天水温较低时(20度以下)改为傍晚投喂一次。4餐的投喂参考时间:6:00、10:00、14:00、18:00;3餐的投喂参考时间:7:00、12:00、18:00;2餐的投喂参考时间:7:00-8:00、17:00-18:00;1餐投喂参考时间:16:30-17:30。
7、日常管理(1)每日都要巡视养鱼池,观察鱼群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避免池水过于混浊或肥沃,透明度以30厘米为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2)严格防止农药、公害物质等流入池中,以免池鱼死亡。尤其是幼鱼对农药极为敏感,极少剂量即以造成全池鱼苗死亡,必须十分注意。
(3)投饲量要适当,切忌过多或不足。
(4)及时分级分疏,约2个月一次,把同一规格的鱼同池放养, 避免大鱼吃小鱼。分养工作应在天气良好的早晨进行,切忌天气炎热或寒冷时分养。
1、建设池塘:在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方建造池塘,池塘面积为1-5亩,水深为1.5米左右,池底可略向排水口倾斜,经干塘曝晒后注水10厘米左右,再用生石灰、漂白粉进行消毒。2、苗种培育:将鲈苗放入暂养池,每周消毒1次,期间可投喂红虫、浮游动物,待规格达到4-6厘米时转移至大池。3、水质调节:勤巡塘、勤注水,将水体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溶氧量保持在4-6毫克/升。
一、淡水鲈鱼的养殖方法
1、建设池塘
(1)在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造养殖池塘,池塘的面积以1-5亩为宜,池底要尽量保持平坦,水深以1.54米为宜,底质以沙壤土为宜,淤泥不能过多。
(2)池底可略向排水口倾斜,排灌水系统要完善。池塘经干塘曝晒后,于放养前10-15天注水10厘米左右,然后亩施80-100公斤生石灰,隔天再用5公斤漂白粉化水进行全池泼洒。
2、苗种培育
(1)从海区捕捞体长为1.5-2厘米的鲈苗,然后将其放入经过淡化处理的暂养池(盐度为4-7?)。
(2)从下池第2天开始投喂鲜活饵料,比如红虫、浮游动物等,再逐渐混合投喂鱼浆、鲜活饵料、浮性颗粒配合饵料。待鲈鱼被逐渐驯化后,投喂搅碎的鱼糜、浮性颗粒饲料。
(3)暂养期间,每周用强氯精(浓度为0.3ppm)或福尔马林(浓度为15ppm)泼洒消毒1次。
(4)开始投饵前3天,按照每50公斤鱼体重在饲料中拌入0.5克痢特灵+1克维生素C+3克土霉素,每天拌料投喂1次即可。
(5)暂养20多天后,待鱼苗规格达到4-6厘米时转移至大池内养殖。
3、水质调节
(1)鲈鱼是底栖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清洁、透明度达到30-40厘米、溶氧量较高(4-6毫克/升)的水体中,饲养期间,需根据水色和透明度及时加注新水。
(2)饲养前期,由于鱼体较小、温度较低,水质更容易控制,注水和换水周期可适当延长。
(3)随着鱼体的长大和池内生物数量的增加,需做到勤巡塘、勤注水、合理使用增氧机。
(4)鲈鱼的快速育肥阶段一般为9-10月份,此时温度较适宜,但也不可忽视水质调节。
4、放养种苗
(1)将经过淡化处理、达到适宜规格的苗种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这样可提高成活率。
(2)放养规格力求整齐,防止它们相互残食。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左右/亩。
(3)放养时,可搭配养殖大规格鲢鱼种20尾、鳙鱼种40尾、彭泽鲫200尾,这样可调节水质,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养殖空间来增加产量。
5、饲养管理
(1)将水深保持在1.5米以上,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水质要保持适宜的肥度,水色以油绿色为宜。
(2)每天投喂2次,主喂搅碎的鱼糜与浮性颗粒饲料,饲料中可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C,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
(3)拌料投喂土霉毒、红霉素、维生素等药物,投喂次数为2次/约,每次连服3天。
(4)按时用强氯精(浓度为0.4ppm)或福尔马林(浓度为20ppm)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每天做好巡塘管理,晚上或天气较闷热、较气压低时要开启增氧机。
(5)池水变坏时需立即排水、换水,保持池水清新。
6、疾病防治
(1)水霉病
①症状:鱼体受伤后被感染所导致,此时鱼体出现絮状细菌,病鱼浮上水面慢游,食欲不振,最后消瘦死亡。
②防治:更换新水,保持良好水质,再用?孔雀石绿?(6?10-6)药浴5-10分钟。
(2)肠炎病
①症状:饵料变质、饵料食脂较高所导致,病鱼腹胀肛门红肿,流出**的粘液,鱼体消瘦,食欲不振,情况严重时会死亡。
②防治:以0.1%的添加量配制呋喃唑酮药饵,连喂5-7天。
(3)黑体病
①症状:发病季节多为4-6月份,体长不超过10厘米的苗种容易感染此病,病鱼身体黑瘦,不摄食,反应迟钝,常游离于水体表面。
②防治:目前还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只能通过加强苗种检疫来预防,发现病鱼后可及时隔离或淘汰。
(4)鱼虱病
①症状:鱼体寄生鱼虱,病鱼犯游不安,靠池壁摩擦,重者鱼体消瘦死亡。
②防治: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让池水含药量达到0.25?10-6-0.3?10-6,间隔3天后再用1次,通常连用2次便可治愈。
(5)眼球白烛症
①症状:此疾病大多在春夏季鱼种阶段发生(发病原因可能是饵料不新鲜、缺乏维生素),患病后鱼种的眼球会出现白点,并逐渐扩大直至遮盖整个眼球,情况严重时,眼球会突出脱落。
②防治:勤换水,投喂新鲜的饵料,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
二、淡水鲈鱼和海鲈鱼的区别
1、种属不同
(1)淡水鲈鱼:属于虫纹麦鱈鲈种,别称虫纹鱈鲈、虫纹石斑鱼。
(2)海鲈鱼:属于鲈鱼种,别称咸水鲈鱼。
2、外形不同
(1)淡水鲈鱼:形状为纺锤形,身上看起来没有鳞片,用手触摸时比较光滑。
(2)海鲈鱼:体型较大,体型粗长,鳞片较粗糙。
3、分布区域不同
(1)淡水鲈鱼:分布地区以澳洲东南部墨瑞达令河流域为主。
(2)海鲈鱼:分布地区以黄海、渤海、日本海为主,在太平洋水域、大西洋水域也有分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1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