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发动机不行?
中国的发动机不行的根本原因是引进技术。
为什么引进技术反而不行了呢?因为中国的人性决定的,大多数自力更生的技术都能获得成功,反而被引进的技术,特别是相对来说比较低端的技术,往往一引进就玩完。
究其根本就是一条:自主技术的员工想要上位,需要在自身技术上形成突破,方能得到提拔和重用,而不需要自主技术的,往往只需要把领导服侍好就可以了,因为在领导看来,我反正是引进的技术,对自身技术的要求不会很高,差不多选个看得上眼的人就行,往往这些人一提拔就会成为技术障碍。你想啊,你要是技术方面比你的技术领导还强,能容得下你吗?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领导换届,往往几年就会调离原岗位,少则3年多则5载,如果我走了,成果出来了,那成果就是后任的领导的,所以领导也要求必须在任内完成功果,也就是发动机的研发需要在2年或者3年内完成。这就要求研发部门连走的不会还要跑起来,你觉得这个会好吗?只会同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
所以“天灾人祸”是中国发动机不行的真实原因。想改变首先得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任正非不也说了吗,一个数学人才,他养了10几年,才有一个功果——新算法,基础学科都这样,发动机这种复杂的机械更应该软磨硬泡。还有领导换届不能一刀切,有些部门的领导并不适合经常更换。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问题,我职业生涯短短三十年,你要我一半的时间来搞一件事,有多人能受的住,也是个关键。企业等不等的起。目前汽车发动机的车轮已经开起,停不下来了,因为国家已经没时间给发动机行业慢慢发展,从基础做起。
所以 买 吧。有什么问题不是钱能解决的
清楚,为什么国内还是造不出优秀的发动机
1、涡扇发动机发展时间短。其实60年代中国就想弄涡扇(WS6)发动机,但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实在太大,只好转而去弄涡喷打基础,WS6最后没弄出来,80年代停止项目(当然,进程中也受到很多历史因素的干扰。而且当年中国重点投入项目是航天,而非航空业)。直到90年代,中国才有第一款国涡扇发动机WS9(仿的英国的斯贝发动机),2003年以后才实现100%国产化。
2、基础工业落后(相对西方先进国家而言落后)。中国生产规模世界第一,但基础工业水平却只是二流水平。哪怕是国际上二流的高精度机床,95%也要靠进口。而一流产品国际上普遍对中国限制出口。类似的,法国自身的基础工业也只是二流水平,但法国却不受限制(美、英、德、日基础工业一流)。但基础工业这种东西一代一代只能靠积累,通过次一级的机床加工高一级的机床零配件,再由高一级的机床加工更高一级的机床零配件...假如基础工业发展时间上落后,那么要追赶是很不容易的。
3、材料学方面落后(也是相对西方先进国家而言)。中国材料学方面的突破也就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同样的,80年代以前这方面的活干得很少,80-90年代打基础。之前我国发动机扇叶一直用定向凝固金属,现在也用单晶,但产能和批次稳定性还不是很好,对发动机寿命有较大影响。美国70年代就有用单晶金属工艺了,现在已是第3代,第4代也马上要用了。
发动机原理是比较简单,只要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都可以看的懂汽车发动机构造和原理,但是为什么目前国内还是无法生产出一流的发动机来呢?在外行人看总觉得生产一台发动机不是什么大难题,生产出一台高质量的发动机应该也是可以做的到的,我国为什么还是生产不出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发动机呢?
1、看到标题的第一眼,是不是曾经年少的你也有过这种想法呢?
五六十年代可以,老红旗就是从劳斯莱斯逆向出来的。
往后就不行了,材料工艺都跟不上了。
到80年代以后就更不行了,电子设备逆向难度太大。80年代初国内仿造过intel 8080, 现在仿个i7试试?根本没戏。
其他工业产品里最接近的就是照相机了,60年代国内仿造过徕卡M3和哈苏500,就是国产的红旗和东风相机,前者造了200多台,后者不到100台。这俩现在收藏价都在几十万的样子,远远超过它们的原型机,也算一大奇观。
现在,随便仿个单反试试?完全没可能了。
从缸体到缸头到活塞曲轴凸轮轴什么都自己从铝锭钢锭cnc的。对某几款发动机吃得很透,根据不同的应用和负荷都会针对性定制和修改,而不是简单做到原厂一模一样。电路全套用motec或者其他成套件。
北美和英国不少这种,做blurprinting engine,认真点的玩家都会知道这些品牌。
可是国内这样的玩家一个也没,总喜欢砸个几百万买现成货还觉得牛逼哄哄。
买台德马吉回村玩多好。
缸头superflow气流测试
其实对于汽车厂来说,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测试,测量甚至拆解分析。这种事情非常正常,几乎每个厂家都有类似于对标模块,拆解模块这样的组织。
产品经理在立项的时候,也一定会横向和竞争对手比较,纵向和历史产品比较,指定自己产品的定位。横向对比的数据怎么来,就是靠测量测试对手车辆来的。
但是测量测试甚至拆解并不是复制对方的产品,而是找差距,找思路,看配置。
新机马力测试
为什么不能复制,除了我下面写到的,基本不可能得到对手的图纸数据以外,还有一些供应商是人家专属的。有一些技术是人家专有的。甚至你能发现,很多汽车主机厂在不断的投资零部件厂,交叉控股。
但是拆解和对标的用处非常大,很多时候,学习先进厂家的布置方式。很多问题,也许就是一个想法,一个思路的事情。内行人一看就晓得原来困扰自己的问题,能看到对方是怎么解决的,是否则也存在一样问题。
在两个技术能力差别不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很多技术并不存在代差,很多时候,就是想法的问题,想得到和能否做的到。一个念头可能就攻占了市场。后来者只能分一些残羹。
超低温处理 Cryogenic treatment
很多人提到众泰的模仿,我想说的是,如果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没有侵犯对方的专利等。照抄一个畅销产品的外形和设计元素,绝对是一个稳妥和保底的方法。至于是否有道德问题,我不想评价。
对于后来者,照抄和学习,是快速进步的方式,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如果一直照抄,竞争对手永远快你一步,甚至在某些阶段,人家可以凭借技术门槛,迅速摆脱你。在It行业,这样的事情其实更明显,你看到英特尔不断的更新芯片工艺,更换CPU接口架构。苹果则是不断的完整自己的产品体系。小米和华为不断的研发旗舰,凭借所谓的黑科技碾压和甩开对手。
很多人应该是没去过工厂或者了解过工厂生产体系。那么我说的很多东西你可能都不能了解。
简单的说,再精密的测量,你仍然得不到零部件的真实尺寸和相应的公差要求。
还有很多显现不出来的东西,例如热处理方法,装配要求,材料要求等等这些。
甚至还有些东西,即便是有了图纸,也造不出来,例如以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多自由度加工中心时候,螺旋桨的曲面加工就很困难。美国人也不卖给我们设备。
更甚至,有些东西,你按人家的要求造出来了,自己装配出来也和别人不一样。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05年我负责一个发动机喷油泵匹配的项目,对象是南昌的某个大厂。竞争对手是Bosch和电装。我们当时各送了5台泵,我记得项目要求是60千瓦,我们送的五台泵,有63的,有52的,有59的。博世送的,全部在58到59之间。这件事当时让我极为灰心丧气,因为博世的零部件就是我们家代工的,只不过自己回去装配。后来我才知道,博世的装配线上,有一台全自动的调整垫片分筛装置。它按0.01毫米的跨度把垫片分类,而我们当时,垫片的公差精度才控制到±0.01,装配时的分类按±0.04划分的。)
这个事情,简单么?非常简单,谁想不到去做精细点呢?难么?难呀。我们想做到和那时候的博世一样,最起码要增加一台数控的精密磨床,装配的生产节拍也要慢下来,因为我们装配线是人工筛选这个调整垫片的。
(有人问这件事的结局,结局是,我们中标了。因为我们的报价才是对手的一半。那么精度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加派了调试工人,每台泵下线以后都上机调试。就这么简单,老外不这样干,是因为他们人工昂贵,中国人便宜,多费点时间。)
那么,我问你,我当时拿着和博世一模一样的零件,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和他们一样质量的产品?
我问你,我如果没有这些零部件,我去测量他们的产品,能不能做出来和他们一样的产品?
对于任何一个复杂的工业体系产品,它不光是生产出来的一个物品,它背后,是一整套的生产体系和管控体系。
航母的制造是这样,
汽车的制造也是这样,
发动机的制造也是这样。
不要轻视你身边的这些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
想仿造发动机?尺寸公差永远都是个硬伤。这不是经验丰富或者吃透了技术就能弥补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按照规范走,而是经过多方权衡和反复验证才能锁定的,逆向对于公差的100%完全复现,理论上不可能。
表面处理怎么办?热处理各工序的方式和时间,假设我们有了足够强大的热处理技术,那么可以通过极为高成本的方式来分析个大概,处理层深度,金相分析、经验判断。
我们再增加一个变量,标定。
发动机的燃烧、正时、限值监控,你都需要根据原车的状态来调整,基于无法完全拷贝标定数据的原则。假设一千个变量里面你通过台架测试和经验反推,可以做到九百个变量一致(大神级),那么这里还要加上10%的误差,不同的参数控制又会带来不同的问题。
然后是可靠性,用好的材料或者其他方式来标定,那发动机就不一样了啊!别的不说你的可靠性就不能保证。即便再高强度的材料在错误的运动间隙配合下,在并非合理的燃烧下,都是没办法保证长久的使用寿命的。
然后我们再加入一个变量,热管理。再加一个变量,噪声和振动。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造出一模一样的发动机极其简单,难点在于基础科学,发动机本身的材质上面。对,你可以想成炼钢。中国在冶炼领域比较落后。所以很多行业被限制了发展。好比美国冶炼技术很牛逼吧,但是核潜艇的钢板还是要瑞典来出技术。不要小看瑞典这个国家,人家可是冶炼业的鼻祖。
现在全世界七八成的特种钢是瑞典制造,德国加工。美日应用。我们中国虽然钢产量世界第一,但是都是粗钢。什么时候我们的基础冶炼技术提升了,那么很多现在的技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可是我看,也完犊子,很多有色金属公司都是在房地产方面赚钱,本职工作停滞不前,舰船飞机技术还要依靠苏联技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1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