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以太平天国为背景的古典演义类型的文学作品?
与专业的专家学者通过诸多历史文献认识历史不同,普通百姓更喜欢通过阅读历史小说的当时去认识历史,虽然历史小说的部分情节有夸大的部分,但是整体上可以让我们对一个时代有着基本的理解。
就像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一样,我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和地位,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太平天国演义》从中讲述了历史的烟云,通过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笔法,为我们讲述了150年前太平天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
自清末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之后,太平天国为题的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大都有些空洞,而魏文华先生的这部作品将现实和夸大处理的很好,让我们重新领略了那场天国梦幻的产生与破灭。魏文华曾经是一位从事新闻工作的老作家,他认为新闻和历史息息相关,所以始终执著的收集和探索民间的历史传闻的背景和真相。
在小说创作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作品,无论是正史野史他都相互对照,所以在情节的把控上才更好的将虚拟和现实融合。其次,魏文华先生的文笔生动又有很强的表现力,传统章回式的笔法简单大众,却更加能够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此外通过这种笔法,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就像曾国潘、洪秀全等人,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人物的构造虽然真实但却没有过分渲染,这也是这本小说受人喜欢的一大原因。
罗老先生白首穷经.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太平天国史>,可敬可贺!太平天国史>体现出罗老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作风,不仅为罗老先生白首穷经.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太平天国史>,可敬可贺!太平天国史>体现出罗老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作风,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是历史研究著作中实事求是的典范我们进一步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是历史研究著作中实事求是的典范半个世纪以来,太平天国在大陆一直是一门显学,许多有关太平军的故
事,也成为大家感兴趣的热门话题。9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逐渐受到冷
落。
最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了一本书,曰《太平杂说》,书中收集了35篇
短文,其内容全都是探讨或评价太平天国历史的,作者潘旭澜先生在书中直率
地说出了自己的论点:
“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是头领们利用迷信发动和发展起来的一支造反队
伍。他的一套教义、教规、戒律,不但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
者,而且断绝了一切可能的退路。它们的指归,在于由洪秀全个人占有天下,
建立他个人的‘地上天国’。这种洪氏宗教,披着基督教外衣,拿着天父上帝
的幌子,以中国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条规,对他控制下的军民实行
极其残酷的剥夺与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性邪教。洪秀全造
反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是以数
以百万计军民的生命、鲜血为代价的,是以中国丧失近代的最后机遇而长期沦
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为代价的。尤其可怕的是,这一切还被作为一首英雄
史诗,向人们指点通向人间天堂的金光大道。”
虽然在过去我们长期拔高、美化太平天国的时候,海内外也有一些学者曾
经提出过疑问和异议;但是像如此彻底的否定意见,以前还没有见过。此论一
出,有如一石击起千重浪,南北各地报刊纷纷发表争鸣文章,有赞成的,有
补充的,有反对的,还有指为“攻击农民起义”的,形形色色,各类都有。看
来这场争论针锋相对,没有调和的余地。如果太平天国是革命,能够推动历史
前进,那就应该肯定;如果太平天国是邪教,只会造成动乱破坏,那就应该否
定。要想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探明历史真相,让太平天国本身作出回
答。
可惜100多年来,我们对太平天国总是雾里看花,难明真相。由于种种原
因,我们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就不断地拔高,美化太平天国。发展到今天,
人们头脑中对太平天国的印象与真正的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假
作真来真亦假,虽然拿得出真凭实据,想要一朝说出历史真相,使人信服,使
人接受,让太平天国恢复本来面目,绝非易事,可以说是一大难题。
太平天国历史何以扑朔迷离
一段时间的历史,传闻失实者有之,因日久而湮没无闻者亦有之。但是像
太平天国这样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一再被人为地修改,古为今用的,却很少见。
首先借太平天国历史来“古为今用”的是孙中山先生。他当时公开号召同
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借以激发民气,推翻清廷。据
宫崎寅藏《孙逸仙传》,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因此大家就以“洪秀
全”呼之。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1902
年,他鼓励留日学生刘成禺搜集资料,写出一本太平天国史来。1904年成书,
定名为《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先生为之作序,交由日本东京祖国杂志社出
版,作者署名为汉公。此书史实误漏之处甚多,史学价值是谈不上的,可贵之
处在于公开反清,号召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洪朝亡国距今四十
年,典章伟绩,概付焚如。”也就是说,孙先生以为太平天国自己的史书与典
章制度全被烧掉了,一点也没有留下来。由此可以证明,他对太平天国本身的
史料丝毫未见,对洪秀全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太平天国推行的是什么样的制
度,不甚了了。他推崇洪秀全,只不过是因其“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
胡”而已。
在孙先生的倡导之下,革命党人借太平天国史事宣传反清,一时蔚然成
风。1906年,黄小配所撰《洪秀全演义》成书,章太炎为之作序,序中说希望
“复有洪王作也”,这就是公然号召武装反清。从此书的内容、封面画、插图
来看,作者对于太平天国制度、服饰等等,也是所知甚少。1907年,《民报》
增刊《天讨》出版,刊出了富有民族意识的绘画《太平天国翼王夜啸图》,作
者苏曼殊,题词者章太炎。苏曼殊作此画时只有24岁,鼓吹革命,热血沸腾,
但对翼王石达开其人,大概是一无所知。据其女弟子何震在《曼殊画谱后序》
中说:“(曼殊)所作之画,则大抵以心造境,于神韵为尤长。”对于这种但求
神似不求形似的艺术作品,我们要求它符合历史的真实,实在是不必要的,也
是不可能的。
以后,南社诗人高天梅更假托石达开之名写诗多首,自己出钱出版《石达
开遗诗》一册,流布四方。这对宣传反清虽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以讹传
讹,石达开能诗之名遂喧传海内。其实,据我们的考证,石达开得以流传后世
的真诗,不过广西宜山白龙洞题壁诗一首而已。
革命党人为了宣传革命,推翻清廷,尽量拔高太平天国,拔高洪秀全,只
取一点,不问其余,至于是否符合史实,当时根本不及考虑。例如章太炎所作
《逐满歌》曰:“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
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
心里记。”这种通俗易懂的唱词,对于鼓舞下层人民奋起反清,起了很大的作
用。至于这种说法能否符合历史事实,势难兼顾。范文澜先生写了一篇《汉奸
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从上述《逐满歌》看来,称曾国藩为汉奸并非始于范
先生,辛亥革命时期早已如此。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党人为了宣传革命,推翻满清而放手拔高太平天国,目
的非常明确,而且这个目的也已经达到了。宣传中间有些背离史实之处,可以
理解,可以谅解,这种做法未可厚非。但是因此却留下了后遗症,在我们的印
象里,太平天国常常与“英雄”、“革命”连在一起,给认真评价太平天国的
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值得钦佩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头脑是清楚的。他只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
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
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
效法。并在《民权主义》第三讲中说:“中国的革命思潮是发源于欧美,平等
自由的学说是由欧美传进来的。”他认为太平天国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
为他们的领袖还有皇帝思想,实行的是封建专制主义。“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
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打同志,二来本国人更要打本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
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民权主义》第一讲)他虽曾经自居“洪秀
全第二”,也并不以洪秀全作为学习的榜样,至少他终生不许任何人对他呼万
岁,就是明证。
可是由于孙中山先生曾经有过拔高太平天国的事实,影响所及,国共两党
都有了肯定太平天国的思维定势,国民党认为太平天国诸领袖是民族革命的英
雄,***认为太平天国诸领袖是农民起义的英雄。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
一直认为太平天国是革命的,视之为革命前辈。其间虽然也有杂音--例如推崇
曾国藩的“平乱”,大读《曾文正公家书》,但是在正式场合,从不贬低太平
天国。1949年以后,新中国把金田起义的英雄定为英雄人物、正面人物,只能
歌颂,不得批评。凡此均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即以郭廷以、简又文、罗尔纲三位先生为例,说明他们受到影响的事实。
郭廷以先生最早在中央大学开设太平天国史的课程,据我所知,他早有撰写一
部《太平天国史》的打算;为了给修史打下坚实的基础,乃先着手编撰一部编
年体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此书记事力求客观,不加褒贬,但在称呼上就
无法掩盖自己的态度。郭先生在此书“凡例”中说:“太平天国革命或变乱,
为近代中国史上之一大波澜。”波澜一词是中性的,但“革命”就有褒义,“
变乱”则有贬义。太平天国究竟是革命还是变乱,他在成书之时尚无定论,足
以说明其客观态度,但仍把“革命”放在“变乱”之前,就说明已经受到大环
境的影响。至于对捻军,他就直指为“捻乱”,毫无顾忌。
简又文先生反对太平天国的“阶级斗争说”与“农民起义说”,他认为如
按阶级划分,作战双方的士兵都来源于农民,于是任何一次战争都是“农民打
农民”,史学界传为笑谈。对于研究太平天国,他用力甚勤,终身不懈,以一
人之力完成了《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与《太平天国全史》两部大书,从纵横两
个方面收罗了有关太平天国的绝大部分史料,所发议论也有不少独到之处。但
他对于拔高太平天国,却也出语惊人。他在《太平天国典制通考·天号考》中
说:
“太平天国体制实为天王与五王‘共有共治共享’性质,五王诚如俗言为
‘一字并肩王’。缘洪氏与五人在运动革命时结为兄弟,情同骨肉,大概矢誓
将来打得江山是彼此‘共有共治共享’的……此可于以下数事见之:如六王宗
亲同称‘国伯’或‘国宗’,简直六人之姓皆国姓也;又各王于府内自行登殿
设朝,自立小政府,有六部及其他官,俨然‘天朝’内之小朝廷焉;再则定鼎
天京后即开科取士,但于‘天试’外,另开‘东试’或‘北试’、‘翼试’,
各取元甲翰林进士焉。可见其‘共有共治共享’制度之斑斑,实开创亘古未有
之怪异政体。”
我们不难看出,简先生所谓“共有共治共享”之说来自19世纪60年代美国
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解释全民政治的口号--民有民治民享。把这种近代
西方民主主义的口号套在太平天国的头上,实在不伦不类。就是在简先生所说
的六人小团体中,也还是常常互相倾轧,所谓共有共治共享的情况,从来就没
有出现过。太平天国内讧的杀戮之惨,洪、杨的专制残暴,简先生应该了然于
胸。但竟如此不顾事实地拔高太平天国,实在令人费解。
远在1949年之前就主张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说”的罗尔纲先生,长期肯
定太平天国、肯定洪秀全,认为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正式的王朝,用
正史的纪传体撰写《太平天国史》,这一些都是容易理解的。他对太平天国有
所拔高,也就势所难免。罗先生生于1901年,1997年逝世,是一位与20世纪同
步的世纪老人。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笔耕与多年一贯的奖掖后进,受到许多晚
辈的尊重,成为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一代宗师。我们觉得,他的拔高太平天
国,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一、他认为在战争中对老百姓烧杀*掠的都是清军、外国雇佣军,而不是
太平军,有《满清统治阶级诬蔑太平军杀人放火奸*掳掠考谬》一文可证。我
们觉得,太平军在前期军纪较严,清军的军纪一直都很差,华尔等组织的外国
雇佣军更是得到清廷认可的盗匪集团,这全是事实;但是太平天国后期,神话
破产,军心涣散,太平军军纪败坏,也就和清军不相上下。而且当时军队叛变
的事时常发生,今天倒过来,明天又倒过去,谁是清军,谁是太平军,已经说
不清楚,完全没有加以回护的必要。
二、他认为从金田起义起即已妻妾成群的洪秀全生活严肃,荒*之说是敌
人的诬蔑。我们就很难理解,“严肃”的标准是什么?因此,我们不能不认为
罗先生是在拔高太平天国,拔高洪秀全。
十年浩劫之前,大家觉得对革命有功的英雄是该推崇,并无多大疑问;可
是在十年浩劫中间,四人帮对洪秀全的吹捧,到了匪夷所思程度。他们认为洪
秀全是真理的化身,所作所为,绝对正确,无可怀疑。在太平天国中除洪秀全
外,杨秀清是想篡位的野心家,韦昌辉是混入革命阵营的阶级敌人,石达开是
分裂主义者,李秀成忠王不忠,是个大叛徒,一律该杀。好像除了洪秀全这个
孤家寡人外,太平天国里再没有一个好人。物极必反,这种极端的说法引起大
家极端的反感,大家被迫重新思考,难道历史上真有这样荒唐的事?于是在四
人帮垮台之后对太平天国史研究工作重新开始的时候,听到的已经不是清一色
的歌颂之声,各式各样的“杂音”都先后出现了:
1979年5月,在南京举行太平天国史学术研讨会时,有人提出太平天国也
是一个封建政权,其封建专制的程度更甚于清朝。
1981年3月,在广州举行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人提
出太平天国实行的是奴隶制,上层搞特权,下层讲平均。
1981年8月,在四川石棉举行四川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研讨会
时,很多论文都为石达开说话,认为石达开的出走应由洪秀全负主要责任。
1983年3月,在南京举行太平天国建都天京13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论文
指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公开推行奴隶制,人民全无自由,生产不
能发展,历史必然倒退。
后来的各种会议,对太平天国的批评意见逐渐增多。最有代表性的否定意
见是一篇公开发表的对冯友兰教授的访问记,冯先生就否定太平天国谈了自己
的想法。他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是要推行神权政治。
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他又指出:
“有人说,太平天国建立的是农民政权,这无论如何是不对的,中国在历史上
未曾建立过农民政权。”他还说:“否定太平天国必然为曾国藩翻案,为曾国
藩翻案必然否定太平天国,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大陆史学界对太平天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的同时,台湾史学界也有类
似的情况。试以钱穆先生为例,他在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讲演中提到太
平天国时,扼要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由今看来,大家同情太平天国,认为是一个民族革命,但实际也不尽
然。至少他们太不懂政治,他们占了南京十多年,几乎没有丝毫制度上的建
树。”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大抵是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他们
是有此想法的。但说到政治就太低能了。”
“他们国号太平天国,早可预示他们的失败。这样一个国名,便太违背了
历史传统。正因为这一个集团里,太没有读书人。”
“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当时洪杨不是推不翻
满清,但他们同时又要推翻中国全部历史,所以他们只有失败。”
台湾陈致平先生在他的巨著《中华通史》中对太平天国与洪秀全都提出了
义正词严的批评:
“定都南京后,它所能统治的地方,不过江南一隅与安庆、九江、武汉几
个据点而已。所以太平天国的政权完全建立在军事上,而不能与政治配合。其
作战的‘冲击’、‘屠戮’、‘裹胁’与‘流窜’的行动颇类流寇,而中国历
史上的‘流寇政权’是没有能成功的。”
“天国的法令森严,刑律惨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天条以外之
罪,也非杖即死。死刑中又有‘点天灯’‘五马分尸’‘割肉’‘抽肠’等非
刑。行刑之前,往往先鸣锣聚众,讲说道理,宣布罪状,然后当众行刑,令观
者惊心怵目,自然俯首听命,而造成一种恐怖气氛。这种恐怖统治,完全违背
了当初革命救世的人道宗旨,自然要归于失败。”
“洪秀全等人,起自草莽,既缺乏政治学术,又不能罗致政治人才辅弼,
而始终建立不起一个健全合理的政治组织。人性弱点,往往能共患难而难共安
乐,早年誓同生死的患难兄弟,一旦享富尊荣,经不住物欲的诱惑,与权势的
冲突,竟自斗而亡。最为讽刺的,是他自己揭橥的革命宗旨,常自行推翻;自
己所订的天条,已自行违犯。”
总而言之,过去对于太平天国历史的记载为什么严重失实,是由于以下这
样一些原因所造成:
一、一百年来,许多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拔高太平天
国,借宣传太平天国史事来为政治服务,每每只取一点,不问其余。
二、史学家本有秉笔直书,追求真理,澄清史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
因,也难免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不能畅所欲言。或者是虽然说了,却得不到
重视。
三、一般群众对于历史知识不甚了了,只好相信书本,以讹传讹,弄假成
真。
近二十年来情况有所转变,对太平天国批评、指责的声音已经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这是因为:做学问的环境相对宽松;逐渐开展的对外学术交流,特
别是两岸的学术交流,有利于互相切磋,探讨太平天国历史的真相;特别有利
的是:近年来陆续发现一些珍贵的史料,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来自民间。这些
史料是揭开太平天国历史真相的铁证。孙中山先生当年认为已经“概付焚如”
的太平天国典章制度,绝大部分都已发现。
作为学者的马克思在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对太平天国产生两种截然不
同的看法,就是明显的例证。1853年,马克思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万
分高兴,寄予热切的期望,想像以后东方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他在《国际
述评(一)》中说:
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
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
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
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
REPUBLIQUE CHINOISE
LIBERTE,EGALITE,FRATERNITE
中华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
可惜太平天国太不争气,使他完全失望。1862年,当他知道了太平天国推
行的各种暴政之后,又说出了如下的话: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
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
工作的苗头。”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 in persona(化
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
物。”
新世纪已经到来,2001年的新年已经到来,金田起义150周年的纪念日也
已到来,重新评价太平天国的历史任务必须开始,无可回避。太平天国究竟是
革命还是邪教?洪秀全究竟是上帝之子还是魔鬼?只有靠历史事实,只有靠真凭
实据来作出回答。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2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