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台湾地区澎湖旅游台湾地区到澎湖旅游景点

1.台湾去澎湖旅游景点

台湾地区澎湖旅游台湾地区到澎湖旅游景点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地区岛西部的台湾地区海峡,因港外波涛汹涌,港内海水静谧而得名。它由台湾地区海峡东南部的64个岛屿组成。主要岛屿有澎湖岛、渔人岛、白沙岛,面积约9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1%。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冀北、王安。其余53个岛屿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44个无人居住。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中心,扼东亚航运枢纽,被称为东南的钥匙。

澎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澎湖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角色。以后再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地区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地区海峡各种船舶活动的聚集点。澎湖在宋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当时福建泉州已经有人迁到澎湖。台湾光复后,1946年设立澎湖县。蒋介石退守台湾地区以来,一直把澎湖列岛作为台湾地区岛的第一道防御屏障,在澎湖岛设有一线、二线阵地。

2.澎湖列岛是台湾的旅游景点吗

中国籍贯,中国台湾地区省管辖。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地区岛西部的台湾地区海峡,因港外波涛汹涌,港内风平浪静而得名。由台湾地区海峡东南部的64个岛屿组成,主要岛屿为澎湖岛、郁文岛、白沙岛,面积约9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1%。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冀北、王安。其余53个岛屿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44个无人居住。

3.怎么去澎湖湾游玩

台湾通行证

包括台湾地区个人旅游签注G字签(照片页和签注页彩色扫描)

证件和签注在有效期内(大陆居民来往台湾通行证)

2.

个人旅游申请表

3.

身份证明

身份证正反面,户口本,首页,个人页

四。照片(电子版)

:4.台湾去澎湖旅游景点攻略

1.齐眉岛推荐理由:摄影师的天堂,画家的秘密花园2。蜀兴石村推荐理由:台湾地区最早的村落,现列为历史建筑保护3。济北海滩推荐理由:该海滩是当地居民的生态天堂和天然港湾4。推荐理由王安岛:岛上的建筑都是比较早现代化的。被称为澎湖小香港,5.观音阁西迎虹桥推荐理由:傍晚欣赏夕阳西下的好地方,6。澎湖天后宫推荐理由:台湾地区最古老的妈祖宫是澎湖7宝、鲸鱼洞8宝、景观海滩9宝、奎璧山地质公园10宝、张雨生故事博物馆。

5.台湾去澎湖旅游景点有哪些

台湾地区海峡东南部64个岛屿的总称。澎湖水道距离中国台湾地区西海岸约48公里(30英里)。北部是木豆岛,南部是齐眉岛,西部是花雨岛,东部是查姆岛。总面积为126.8641平方公里(49平方英里)。两者都是火山岛,由玄武岩构成,被珊瑚礁包围。地形平坦,大部分海拔30-40米(98-131英尺),最高的一个毛屿岛海拔79米(259英尺)。澎湖、渔家、白沙岛最大,澎湖和白沙岛之间有石堤,退潮时可以徒步穿越。

澎湖岛、白沙岛、西屿岛之间的马公港是天然良港。受黑潮(日本暖流)影响,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8(61~82)。大风多,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1,033毫米(41英寸)的年降雨量集中在6月至9月。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居民多从事渔业。

澎湖的名字是澎湖最大的主岛类似于中屯、白沙、西屿三岛。外面的海是汹涌澎湃的,湖里面的浪是平静的。清澈如潮,故名。

澎湖有县,东临云林、嘉义、台南,西接福建厦门。它由澎湖岛和其他63个周边岛屿组成。统称为澎湖列岛。全县面积约127平方公里,辖、白沙、西峪、王安和。该县位于马工市。全县人口约9万,居民为汉族,其中福建泉州人最多。

6.台湾澎湖湾旅游介绍

澎湖列岛距离福建厦门170公里,距离中国福建泉州165公里。

澎湖列岛,位于中国台湾地区西部的台湾地区海峡,因港外波涛汹涌,港内海水平静而得名。该群岛主要由台湾地区海峡东南部的64个岛屿组成。主要岛屿有澎湖岛、郁文岛、白沙岛,面积约9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1%。澎湖列岛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冀北、王安,其余53个岛屿均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44个无人居住。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中心,扼东亚航运枢纽,被称为东南的钥匙。其军事战略意义重大,是中国重要的群岛。

7.台湾的澎湖湾旅游景点

清静农场,台湾地区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海拔1748米,面积700公顷,位于南投县仁爱乡。它有雾中桃花并生产水果和蔬菜、花卉、茶叶和畜牧业。说到合欢幽游,很多人会想到冬天的雪景、青青草原、羊咩咩秀、草原上奔跑的蒙面牛等。事实上,在今天s安静的地区,有六个新规划的步道和新景点,如参观彝族文化和习俗,在云端喝咖啡,在山里听民歌,参观酒馆,值得探索.在炎热的夏天,你可以在一池碧波中游泳。过了一个夏天夏天,它在亲水公园。弯弯的东山河是宜兰第五大河流,位于宜兰吴洁乡,沿岸风景优美。俯瞰横卧河面的拱桥,是东山河亲水公园的标志性景观.阳明山位于台北盆地北部七星山的月空中,是一座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山地森林公园,由早期的日式私宅扩建而成。一个集公园、花卉、山泉、瀑布、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公园。四季展现不同风格,分为前山公园和后山公园。一般来说,游览是指位于纱帽山上的后山公园,占地46公顷。一到赏花季,阳明山附近的道路就会严重拥堵,这是首都圈的噩梦。难怪30年前采用缆车计划来缓解交通.阿里山位于嘉义县,东南亚最高峰玉山的支脉。有着70多年历史的阿里山森林铁路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途经热区、温区、温区、寒区,景色迥异,坐火车就像置身于自然博物馆。尤其是第一车道的三个螺旋和之字形爬坡,更是难忘的经历。阿里山一直以它的五大奇迹而闻名.淡水日落是淡水八景之一。如果你想看到最完整的日落,你必须来渔夫s码头。土地整理后,渔民s码头已成为台北县观光休闲的重要场所。码头旁边停着很多渔船和游轮,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广告片的场景。渔夫最著名的景点s码头是100米长的木栈道。站在俯瞰对面观音山和入海口尽头太平洋的小道上,看着夕阳从水平面缓缓落下.北投温泉的源头是林泉里和胡善利,是日据时期在地热谷发现的。在告别孤独的时代,在政府和行业的精心管理规划下,已经转化为健康光明的一面。在日本人的乡愁中,北投温泉迅速发展成为政商娱乐的温柔乡。抛开过去的优雅,北投几乎等于色情。它的温泉碧绿如玉,被称为绿色磺酸盐(酸性),其白色磺酸盐(碱性)在龙凤谷,也叫行唐。两者对关节炎、肌肉酸痛、慢性皮炎都有治疗作用。一直被称为人间仙境,并且弹跳车带你去采访山里的精灵。太平山是台湾地区原三大林场之一,海拔1950米。丰富的森林形态有柏树原始森林、温泉、柳杉人工林、柏树人工林、瀑布和亚热带地区的湖泊。除了地热、高山湖泊、植物等不同的景观,该地区还可以看到木材运输铁路、索道、跳车、栈道等古老伐木的遗迹。现在它是一个森林娱乐区.号称天下第一泉的庐山温泉,位于南投仁爱乡五社。这里被能高山峰、何欢群峰、卓舍大山等群山环绕,经常浓烟滚滚。更神秘的是,温泉有神奇的功效。温泉是碱性碳酸盐泉。随着季节的变化,温泉的温度会上升和下降大约87摄氏度。它们清澈无味,可以沐浴和饮用,并具有治疗感冒的功效

主要旅游景点有大学池、溪头神木.台湾地区八景之一的碧潭湖位于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新店市,其陡峭的岸壁又叫赤壁湖。碧潭湖因其宽阔的河岸、亮橘色的湖水和平静的水面而得名。适合划船、游泳、钓鱼等活动。东岸有一个游艇码头,可以为游客提供在湖中划船的乐趣。在西岸,它被称为小赤壁有成千上万的悬崖和陡峭的岩石。碧潭湖的吊桥有200米长。站在桥上欣赏碧潭湖的美景是最赏心悦目的事情。碧潭景区位于新店溪,主要景观是碧潭吊桥。

8.台湾澎湖有什么好玩的

澎湖列岛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地区岛西部的台湾地区海峡,是台湾地区省开发最早的地方。澎湖的名字是澎湖最大的主岛类似于中屯、白沙、西屿三岛。外面的海是汹涌澎湃的,湖里面的浪是平静的。清澈如潮,故名。澎湖有县,东临云林、嘉义、台南,西接福建厦门。它由澎湖岛和其他63个周边岛屿组成。统称为澎湖列岛。全县面积约127平方公里,辖、白沙、西峪、王安和。该县位于马工市。全县人口约9万,居民为汉族,其中福建泉州人最多。澎湖列岛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澎湖水道,与台湾地区岛相对,最短距离约24海里,两岸最短距离约75海里。过去,穿越台湾地区海峡,往来于大陆和台湾地区岛之间的船只,经常停靠在澎湖岛的马公港。从这里可以到达北部的马祖群岛、陈达岛和舟山群岛,南部的东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和东南亚国家。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中心,扼东亚航运枢纽,被称为东南的钥匙。澎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近年来,台湾地区考古学家在澎湖岛发掘出坚硬的砂岩石斧等古代遗物,发现是秦汉以前渡海的移民留下的,属于祖国大陆文化。然而,这一时期的大陆文化并没有在台湾地区岛内发现。说明祖国大陆文化的传播是从澎湖到台湾地区的。澎湖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角色。以后再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地区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地区海峡各种船舶活动的聚集点。澎湖正式并入中国在宋朝是美国的领土。当时已经有人迁到福建泉州的澎湖,元朝移民的人数逐渐增多,直到元朝十六年(1279年)。元朝统治者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府,发展时间比台湾地区岛早380多年。明朝时两次输给荷兰人。郑成功收复台湾地区后,在澎湖设立绥靖部。到了清代,相继设置了巡检司和总判。日据时期设立澎湖岛会馆。台湾光复后,1946年设立澎湖县。澎湖列岛的基底是一座凸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起伏、海蚀和火山爆发而形成的,通常海拔20?30米。位于王达茂峪是一个乡镇,海拔79米,是中国的最高点。64个岛屿中,澎湖岛面积最大,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白沙岛和西屿岛。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冀北、王安。其余53个岛屿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44个无人居住。澎湖列岛和台湾地区岛一衣带水,但气候却大不相同。全县年平均气温27.7摄氏度。最热的七八月,平均气温比台北低。最冷的一月和二月,平均气温比台北高1摄氏度。澎湖夏季凉爽,冬季温暖,但雨量稀少,风力强劲。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的大风天数多达144天,其中11月至次年1月,每月大风天数超过20天。除每年6-8月为偏南风外,其余大部分月份均为东北季风,最大风速可达1000米

当你踏上澎湖的原野,一眼就能看到特别的农田景象。在田野周围,有许多由珊瑚礁和石头构成的防风林。珊瑚礁表面凹凸不平,微溶于水,然后胶结。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用它做成的墙不会倒塌,反而会更加紧密牢固地胶结在一起。澎湖沿岸的老房子,大多是用珊瑚礁石建造的。至今,这种墙仍是澎湖建筑景观的一大特色,有人称之为蜂巢墙。澎湖岛的凤贵尾半岛有许多自然奇观,从县城马工开车约20分钟即可到达。凤味半岛位于马公港对面,与马公半岛折叠形成马公湾。半岛西北端是风阁尾,是澎湖岛最西端的村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的风浪特别大,白花花的水滴溅得满天都是,掀起一波搅起几千堆雪伟大的气魄。站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澎湖风。风柜尾半岛北部最外侧有一个风柜洞,直径约4米。每当巨浪涌入洞中,你就会听到巨大的洞口深处传来的海浪雷鸣般的声音。人们称之为风阁听浪。风柜洞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有关,太平洋和南海的暖流经过这里。每年夏秋之交,当猛烈的台风袭击澎湖时,凤桂围半岛外侧处于风口上,海蚀特别强烈。由玄武岩组成的沿岸柱状节理发育,有助于波浪对节理沿线的侵蚀力,最终岩壁被掏空,形成了风桂洞。从凤桂洞沿环岛公路东北方向,过了跨海大桥,就可以到达白沙岛了。有一句著名的铜梁大榕树在岛上,它已经存在了300多年。原来的树干已经枯萎,树枝已经陷进地里,但周围还生长着20多根树枝,盘根错节,郁郁葱葱,占地660多平方米。它像一把巨大的伞,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亭子。亭下,有石桌椅。坐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和老人一起乘凉,了解古榕树的历史。相传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艘福建商船经过澎湖,不幸沉没在白沙乡铜梁村,只留下一个盆子,里面有两棵小榕树。随潮水漂流到铜梁村海边,被村民捡到,移植到保安宫门前灌溉耕种。没想到它在植被稀少的澎湖岛上存活至今,不仅成为澎湖,也成为台湾地区省为数不多的大。从白沙岛到渔人岛,要过2160米长的桥,像一条长虹,飞过天空。这就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桥。桥面宽4.6米,每300米设一条回流车道,共76个桥墩。据说是远东最长的跨海水泥钢管桥。宇文岛是澎湖列岛第二大岛,面积16平方公里。因地处澎湖以西,故又称西屿。每当夕阳西下,美丽的西岛、绚烂的彩霞、湛蓝的大海交相辉映,景色醉人。西岛日落是澎湖著名的风景,但最佳观赏地点不是在西岛,而是在马工观音阁周围的月牙湾和澎湖水产学校。每到夏秋之夜,这里的海滩总是挤满了游客。西岛灯塔航海家熟知的,高高耸立在渔人岛外?在村子的西南角。过去,在台湾地区和厦门之间航行的船只通常以渔人岛为航行目标。1769年,一个古老的航标在伊仔围附近建成。1828年被改建为灯塔,晚上在塔顶点亮。它被命名为西屿灯塔,是台湾地区的第一座灯塔。清光绪元年(1875年)改为ne

全县有动力渔船2800多艘,渔民近万人,占全县一半以上美国人口。鱼的年捕获量约为5万吨,其中80%以上销往台湾地区岛、香港、日本等地,是该县的经济支柱。其次是浅海养殖,主要是牡蛎、斑节对虾、鳜鱼。全县几乎所有行业都与渔业有关,包括鱼类加工厂、冷冻厂、渔船修理厂、渔具厂等。占全县工厂数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以珊瑚、文石、贝壳为原料的工艺品加工厂。全县有工厂200多家,商业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公司和企业500多家。澎湖县因其开发早、古迹多、地理景观特殊,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1980年代初以来,澎湖县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因为该县的农业和工商业几乎没有发展。澎湖渔火一直是八景在台湾地区自清朝以来。澎湖天后宫、西屿炮台、西屿东谷都是台湾地区省一级古迹。其他还有观音阁、顺城门、夫子庙、石公庙。七美冢等,还有澎湖跨海大桥、海水浴场、呈贡水库、西岛灯塔。水果日出,铜梁古榕等。近年来,到澎湖旅游的人数每年都超过100万。1995年,澎湖被正式定为特殊景点澎湖旅游服务中心。观光旅游已成为澎湖县最重要的产业。澎湖县对外交通以海运和航空为主,马公港有客货运航线通往台湾地区岛内的高雄港和基隆港。从马工机场到台北、台南、嘉义、高雄和其他机场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航班。它每年旅游旺季6月到8月的机票一票难求,平时人也少。1970年建成的跨海大桥,将澎湖岛与白沙岛、西屿岛连接起来,使三岛连成一个整体,有高速公路连接,其他岛屿主要靠船只行驶。当有强风和台风时,岛内外的交通几乎停止。澎湖是一个著名的渔港。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在热闹的拍卖摊位上,店主卖着一筐筐鲜鱼;平坦的沙滩上,大块的鱼干正在晾晒;渔民岸上的妇女正忙着晒网补网;海湾里有无数的渔船,一艘接一艘.这一切都表明,捕鱼是这里的主要生产项目。据统计,这里大约有3万人以捕鱼为主要生计,所以一直被称为渔夫s岛。澎湖以盛产鲳鱼和鲣鱼,以及鲭鱼、鲨鱼、鱿鱼和龙虾而闻名。近海捕捞的鱼大多运到高雄、台南出售;沿海捕获的鱼,除了在当地销售外,都经过加工腌制成鱼干,销往台湾地区各地。初秋是澎湖每年吃海鲜的最佳季节。这里的龙虾非常有名。它们习惯生活在深海岩石的缝隙中。它们不容易抓到,但是很好吃。另外,大虾、九孔、海虫也很值钱。所谓的九洞是本地名,指鲍鱼。这种鱼有点像飞机,有两排类似机器窗户的圆孔。实际上,不止九个,但它它刚刚被称为九洞。想尝尝肥鱼,可以以龙湛鱼、土沱鱼为上品,也可以吃刺身、鱼丸、螃蟹。在澎湖的特产店里,还可以买到虾米、鱼干、海苔、海苔饼。澎湖盛产花椰菜和海藻。花菜的产量很高,是制作冻干粉(俗称豆瓣在台湾地区)。每年2-3月采集,4-6月最忙。当当地居民食物短缺时,他们也用石花菜作为替代食物。海藻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制作p

沿岸多天然港湾和礁石,而近海水域水深多在50-100m以内,海底坡度平缓,海水温度高,适宜底栖鱼类繁殖和栖息;此外,海流条件良好,是黑潮(支流)暖流、南海季风暖流和中国沿海寒流的交汇点。是冷水性和暖水性浮游生物繁殖的理想场所,能满足不同水温习性鱼类对食物的需求,因此能吸引鱼类回游,是良好的天然近海渔场。澎湖也盛产珊瑚。台湾地区省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珊瑚产地,而台湾地区珊瑚以澎湖产的最多最好,有白、红、粉三种。珊瑚是腔肠动物珊瑚虫的骨骼。珊瑚呈管状,中央有一个洞,四周有触须,紧贴礁石,分泌钙。珊瑚不断繁殖,堆积在内层的珊瑚逐渐死亡,因为它们可以无法让藻类维持生命,成为珊瑚树的骨架,而活着的珊瑚不断再生,日积月累形成美丽的珊瑚树。各种各样的珊瑚将海底装饰成了五颜六色的迷宫。澎湖的珊瑚质地极佳,光滑坚硬,色彩斑斓。它们是非常受欢迎的装饰品,其中桃珊瑚是最有价值的。这种珊瑚呈粉红色,质轻、柔软、光洁,枝干均匀。在自然光下,它的颜色优雅迷人。外形美观的完整珊瑚往往保持原状用于装饰,富有自然美。澎湖岛有很多珊瑚加工厂,鼎盛时期达到50多家,现在还有30多家。这些工厂根据珊瑚的形状、大小和颜色,雕刻出花鸟、草、昆虫、动物和人物等手工艺品,有些还制作戒指、耳环、胸花、项链、珠子、袖扣和领带夹。自1923年澎湖岛附近建立珊瑚养殖场以来,澎湖的珊瑚采集业发展迅速。后来在澎湖列岛西南的台湾地区浅滩一带发现了新的珊瑚田。截至目前,澎湖出产的珊瑚已远销世界各地,是台湾地区省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出口产品。1979年以前,台湾地区的珊瑚产量约占世界珊瑚产量的80%,赢得了珊瑚王国。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过度开采,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产量急剧下降。澎湖远离台湾地区岛,在地理上和经济上与台湾地区岛内的市县不同。是一个单独的经济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经济区。该县的经济一直以渔业为主。澎湖县海域辽阔,港湾众多,大小渔港数十个,其中马公港是全省一级渔港之一。马工位于澎湖岛西部,是澎湖县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面积约34平方公里,人口约5.6万。居民为汉族,籍贯为福建泉州。马公城,原名马宫,是以驻军修建的妈祖宫当年明军在这里驱逐日本侵略者。据日据时期,1920年改名为马工。台湾马工于1946年建立,1982年升级为县级市。马工最早的城市街道是以妈祖宫为中心的。清朝康熙年间建了一个小镇,但在中法战争中被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周长789.2尺,高1.5尺。它有四个大门,东南面朝大海,金龟西有城头,北有护城河。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9米,境内纱帽山海拔45米,为境内最高点。马公城呈马蹄形,沿岸有曲折的海湾,沿岸有广阔的珊瑚礁和沙砾沉积。马公市离台湾地区本岛很远,但作为县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公共服务方面。除了门

安山、吴健、潘通、胡静为三类渔港,渔港数量居全省第一。它们是台湾地区四大渔业生产基地之一,年渔获量约占全省的1/5总计。马宫城美国的工业主要是鱼类加工和渔业服务。该市有100多家鱼类加工厂、冷冻厂和造船厂。编辑词条开放分类:台湾地区、福建省、台湾地区、闽南省、台湾地区海峡投稿人:xufannick、silentino、quanan、fjd0105以下词条中均提及此词条:People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京太郎,江山岛登陆战,3月26日,厦门,台湾地区移交文件,1895年,台湾地区海峡,白鹭,短尾信天翁。

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

行唐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南距石家庄45公里,北距北京240公里。面积10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30个行政村,人口42万,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行唐县辖4个镇、11个乡:龙州镇、南桥镇、上碑镇、口头镇、独羊岗乡、安香乡、只里乡 、市同乡、翟营乡、城寨乡、上方乡、玉亭乡、北河乡、上阎庄乡、九口子乡。

历史沿革

据《正定府志》、《行唐新志》记载:"初,帝尧封于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后,诸 侯来归,治平阳即帝位,南行经历,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

秦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后曾易名章武县、永昌县、恒阳县等。明复称行唐县。

历史上的行唐:

行唐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夫城,滋阳,玉亭,张武,永昌等称谓,据南王庄、南贾素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劳动生息。

尧自唐(今定州北唐城村)赴平阳即帝位(前2357年),南行历此地,因名南行唐。

夏、商、周分属并州、冀州。

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前296年)后,属赵国。赵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割真定地置南行唐县,治所在今故郡村,属钜鹿郡。二世元年(前209年)武臣立为赵王,属赵。

西汉初,属赵国恒山郡。文帝时改恒山为常山郡,属常山。景帝三年(前154年),夏改常山郡为中山国,属中山。东汉因之。

三国时魏改南行唐属常山国。

晋及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均属常山郡。

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属恒山郡。太和十四年(490年)行唐改置唐郡,县治移至夫人城(今曲阳县石城一带)。二十一年(497年)郡废,县治复归。熙平中(约517年 )移治犊乾城,即今龙州镇。隋属恒山郡。

唐因之。长寿二年(693年)周改为章武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行唐县。大历三年(768年)于行唐置诋州,辖灵寿、曲阳、行唐。九年(774年)州废,县属恒州。

五代后梁开平初(907年),又改行唐为章武县。后唐元年(923年)复名行唐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改行唐为永昌县。后汉乾_元年(948年)复名行唐县。

宋属真定府。

元改行唐为恒阳县,属保定路。

明仍为行唐县,属保定府定州。

清清康熙年间曾兼并阜平县.属定州。

民国3年(1941年)属保定道,17年(1928年)废道,属河北省统辖。27年(1938年)晋察冀边区建立,属冀西区,同年秋,划归冀西区三专区,29年(1940年)改属冀西五专区,32年(1945年)晋察冀区第四专区,35年(1946年)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翌年又改属四专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撤销定县专区,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并入新乐县,1962年复置行唐县。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行唐隶之。

1949年秋季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秋后改河北省建制,又划归定县专区。1954年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行唐与新乐两县合并为新乐县。1961 年12月新、行两县分开。1962年复置行唐县。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行唐隶之。1993年,撤销石家庄地区,行唐县属石家庄市。

1961年12月恢复行唐县,并调整公社规模,分别建立坟台、齐村、独羊岗、贾庄、南桥、北龙岗公社,其余一个自然镇、六个自然村为城关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乡并镇工作,将原有28个乡(镇)调整为15个乡(镇)。

2000年,行唐县辖4个镇、11个乡。总人口395382人,各乡镇人口: 龙州镇 58171 南桥镇 31260 上碑镇 16005 口头镇 23030 独羊岗乡 38622 安香乡 38850 只里乡 41219 市同乡 22038 翟营乡 33278 城寨乡 20122 上方乡 24364 玉亭乡 20927 北河乡 6994 上阎庄乡 5523

九口子乡 1497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行政区划

安香乡 乡政府驻安泰街521号。面积64.28平方千米,人口3.93万。辖22个村委会:西安香、东安香、笔尾、北协神、东正、东正任、岳霍日、米霍日、胡家庄、东留营、西留营、北张吾、邢家庄、常香、东伏流、西伏流、北伏流、中伏流、张霍口、西正、南张吾。

城寨乡 乡政府驻建林街56号。面积60.17平方千米,人口2.01万。辖25个村委会:北城寨、南城寨、西城寨、河西、寺庄、邢家庄、杨下口、北郝峪、 南郝峪、凹子里、中王庄、陈家庄、张家庄、北凹、上滋洋、贾南庄、南庄、北庄、寺头、南凹、颖南、南豆庄、北豆庄、董家庄、 侯家庄。

只里乡 乡政府驻只里村。面积62.20平方千米,人口3.97万。辖19个村委会:只里、贝村、执阳、白庙、白庙庄、南州、王营、霍洛营、霍村、连家庄、南高里、北高里、习家庄、东秀、西家、习村、习村庄、秦家、东家。

市同乡 乡政府驻行兹路。面积28.15平方千米,人口2.16万。辖15个村委会:左市同、王市同、李市同、仝市同、由市同、东瓦仁、西瓦仁、西 南庄、麻家庄、屯照、西霍同、东霍同、高家庄、西塔于庄、东塔 子庄。

翟营乡 乡政府驻正义街6号。面积71.16平方千米,人口3.31万。辖29个村委会:南翟营、北翟营、吴滋沟、下王庄、东寺、益河村、东石庄、南石庄、西石庄、北石庄、宋营、岗头、下阎庄、信庄、康庄、名布、冻庄、北郄凹、南郄凹、沟北、翟家庄、上龙门、中龙门、下龙门、岸下、任家庄、小辛庄、掌头。

玉亭乡 乡政府驻北平路5号。面积54.34平方千米,人口2.17万。辖16个村委会:西玉亭、东玉亭、屯里、官庄、封家佐、顾阳关、西桥、屹塔头、泉滋头、高岭、庙上、素家佐、李家庄、八里庄、东城仔、西城仔。

北河乡 乡政府驻北平路8号。面积41.32平方千米,人口0.75万。辖9个村委会:北河、南河、龙兴庄、井四、朱家庄、安家峪、东科头、西科。

上方乡 乡政府驻为民路6号。面积40.77平方千米,人口1.42万。辖20个村委会:上方、羊柴、老牛沟、东井底、西井底、南城仔、西城仔、北岭、许由、赵阳关、侯阳关、大王阳关、小王阳关、苑阳关、范家佐、龙洞、李阳关、子阳关、阎阳关、周阳关。

上阎庄乡 乡政府驻新光路207号。面积58.62平方千米,人口0.61万。辖15个村委会:上阎庄、上王庄、下王庄、郑库池、郄库池、上安里、车厂、董家 庄、米家庄、蒋家峪、瓜家峪、石坊、石佛店、塔沟、神树。

乡镇简介

龙州镇(Longzhou Zhen) 面积49.99平方千米,人口64393人。镇政府驻龙州大街,邮编050600。〔区划〕 辖33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沿革〕据《行唐新志》载:“初,帝封於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他。后,诸侯来归,诣平阳即帝位,地行经历,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据《正定府志》载:“行唐县熙平中(北魏孝明帝年号,公元516-518年),移治犊乾城,一统旧志。今县北三十里有行唐故城,俗谓之故”1945年县城解放,建行唐县九区。 1947年实行了土地改革。1953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城关人民公社,有63个自然村。1961年12月恢复行唐县后为城关公社。1984年改社为镇,辖区不变。1996年,原齐村乡、城关镇、坟台乡合为龙州镇。

上碑镇(Shangbei Zhen) 面积21.36平方千米,人口17123人。镇政府驻西街镇府路13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17个村委会。〔沿革〕上碑村历史悠久,据查,古时(约公元前206年后)有一次洪水泛滥成灾,白浪滔滔,一片汪洋,庐舍漂没,有一幸存者,爬于碑的顶端,双手搂抱,未被大水冲走,幸免一于难。以后便以此取名为上碑至今。乡政府取其驻地名为上碑公社。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建行唐县四区上碑、南壤北、祁后、陈磁沟乡。同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碑人民公社,有67个自然村。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将北部12个村划出建立上滋洋公社,将西北部13个村划出建立北城寨公社,将西部7个村划出建立任家庄公社,划出11个村建立下阎庄公社,南部13个村划出建立南翟营公社,其余12个村仍为上碑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县开展合乡并镇工作,改为上碑镇。

南桥镇(Nanqiao Zhen) 面积62.5平方千米,人口31565人。镇政府驻南桥村向阳街13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17个村委会。〔沿革〕据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碑文记载:“该村以位于曲河南岸而取名南曲河。”1937年又根据曲河桥更名为南桥。1952年办互助组, 1954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城关人民公社,为南桥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划出 10个自然村建南桥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县开展合乡并镇工作,将原北龙岗乡、南桥镇合为南桥镇。

口头镇(Koutou Zhen) 面积145平方千米,人口23888人。镇政府驻北街259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41村委会。〔沿革〕口头系历史古村。建于孔雀山西南侧山脚下。是通往本县北部山区及阜平县的必经之路,因处于山区之口,故以地形命名为口头(村)。乡以驻地取名为口头镇。这里1937年七·七事变后,行唐县成立总动会,于十月份设立了行唐县最早的一个区,即口头区,辖口头以北村庄。1953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口头人民公社,有121个自然村。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将西部 29个村划出成立上阎庄公社;西北部25个村划出成立上连庄公社;北部22个村划出建立九口子公社;东北部22个要划出建立杨家庄公社;南部12个村划出建立秦台公社;其余11个村仍为口头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合乡并镇时,将秦台乡、口头镇、杨家庄乡合为口头镇。

九口子乡(Jiukouzi Xiang) 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15429人。乡政府驻九口子村石同路138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36个村委会。〔沿革〕该村以地形取名。此地乃口头水库上游几条支沟的汇合点,当地雅称“九江之口”,故以此取名为九口子(村)。乡政府取驻地名为九口子乡。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里属口头区辖,后政区不断变更。1953年建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立口头人民公社,为九口子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从口头公社北部划出22个村建立了九口子公社。将西部29个村划出成立上阎庄公社;西北部25个村划出成立上连庄公社;北部22个村划出建立九口子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合乡并镇,将九口子乡、上连庄乡合为九口子乡。

独羊岗乡(Duyanggang Xiang) 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39795人。乡政府驻独羊岗村光明北路,邮编050600。〔区划〕 辖16个村委会。〔沿革〕独羊岗建于北宋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以吉祥旺盛之意取名千家店。神话传称:古时从西方走来一白色石羊,一术士用朱砂、木刀砍下其头,其身残留于村西沙岗上,得地名独羊岗。后来人们觉得“千家”似有局限之意,就逐渐以地名取代了村名。乡政府借用驻地名称,取名独羊。1953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级,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城关公社,为独羊岗管理区。1961年公社调整规模,从城关公社划出了7个村建立独羊岗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县搞合乡并镇工作,将原来独羊岗乡、贾庄乡合为独羊岗乡。

安香乡(Anxiang Xiang) 面积64.27平方千米,人口40142人。乡政府驻西安香村安泰街521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22个村委会。〔沿革〕据查,宋代东、西安香两村之间,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居西者称西岸上,后取谐音,称西安乡。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7年)建"香严寺",以寺又改为西安香。意为两村尊佛守法,安居乐业。乡政府取驻地名称,故名安香乡。1953年建行唐县三区东安香、东正、张霍口乡。同年办起了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安香人民公社,有55个自然村。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划出12个村仍为西安香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县搞合乡并镇工作,将原西安香乡、东留营乡合为安香乡。

只里乡(Zhili Xiang) 面积60.79平方千米,人口40954人。乡政府驻只里村北,邮编050600。〔区划〕 辖19个村委会。〔沿革〕只里,原名执垒。相传,古代这里黄沙茫茫渺无人迹,风起沙土蔽天盖日,一年四季风沙甚多。人们筑垒堤堰,保房屋田园,以求生存,取名执垒。后以谐音沿用成只里至今。乡取驻地名称,故只里乡。该社1953年建二区贝村、王营乡。同年办起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这一带属西安香人民公社,为只里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从西安香公社东侧划出9个自然村,成立只里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将原连家庄乡、只里乡合为只里乡。

市同乡(Shitong Xiang) 面积20.10平方千米,人口22141人。乡政府驻左市同村行兹路,邮编050600。〔区划〕 辖15个村委会。〔沿革〕市同原名垒头。据左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左氏20世祖名能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处迁此占产立庄"。由于传说原先旧址垒头大村十里长街,所以取村名叫市同。左氏人丁兴旺,移址三次后改为左市同。乡政府借驻地村名为左市同乡。1953年建行唐三区(城西区)左市同、毛照、东瓦仁乡,同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安香人民公社,为市同管理区。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从西安香公社划出15个自然村成立左市同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县开展合乡并镇工作,改为市同乡。

翟营乡(Zhaiying Xiang) 面积65.25平方千米,人口34842人。乡政府驻南翟营村正义街6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29个村委会。〔沿革〕南翟营系古村。相传南宋建炎初期(公元1127-1130年),宋、金两军交战,宋军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后来村沿用营寨之名为寨营。由于“翟”“寨”谐音,后沿用成翟营,冠以方位为南翟营至今。乡政府取驻地村名为南翟营公社。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成立三区南翟营、宋营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碑公社翟营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由上碑公社划出 12个自然村建南翟营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辖区不变。1996年,将下阎庄、南翟营合为翟营乡。

城寨乡(Chengzhai Xiang) 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20639人。乡政府驻北城寨村建林街56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25个村委会。〔沿革〕据查,城寨历史悠久,其前身名叫承泽里。据《行唐新志》载:“行唐在春秋为晋邑,晋大夫郄彀墓在城寨村前,有镌晋大夫郄氏之茔”。现遗址依然可辨。又载: “孝子郄祥墓碣。孝子祥为晋大夫郄彀之苗裔也。其墓在甘泉乡承泽里。”后由承泽里演变为城寨。明初,随着侯、王等氏的搬这里1939年建行唐县四区,1953年建城寨乡,1954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上碑人民公社,为城寨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将上碑公社西北部划出13个村,建功立业北城寨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辖区不变。1996 年,将上滋洋乡、北城寨乡合为城寨乡。

上方乡(Shangfang Xiang) 面积29.69平方千米,人口25507人。乡政府驻上方村新光路207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20个村委会。〔沿革〕据《行唐新志》载:“上方旧传为玉皇修真之地宋时敕修庙宇白石刻像后庙毁像存古为上方今讹为上房”。清朝末期又改为上方至今。乡政府取驻地村名为上方乡。 1953年建行唐县五区东井底乡和西城仔乡。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方人民公社,有59个自然村。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将东北部10个村划出成立北河公社;9个村划出成立屹塔头公社;东部 7个村划出成立西玉亭公社;东南部11个村划出成立赵阳关公社;西北部12个村已于1958年归口头大公社;其余个村仍为上方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合乡并镇时,将原上方乡、赵阳关乡合为上方乡。

玉亭乡(Yuting Xiang) 面积54.20平方千米,人口22275人。乡政府驻西玉亭村北平路8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16个村委会。〔沿革〕玉亭系古村。据《行唐新志》载:“城北鲜虞古邑,地在春秋时属鲜虞,旧墟,封管玉亭也。"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玉亭镇,在直隶行唐县西北。随置玉亭县于此。后省。唐又于此置玉城县。县北二十里里中羊社有东玉亭村。三十里高平社有西玉亭。皆以故县得名。”这里先后为1953年成立行唐县三区玉亭乡。同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方人民公社、玉亭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从上方公社东部划出7个村建西玉亭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合乡并镇时,将原西玉亭乡、屹塔头乡合为玉亭乡。

北河乡(Beihe Xiang) 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7532人。乡政府驻北河村北平路8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9个村委会。〔沿革〕北河系历史古村。相传有兄弟两人,一个住在老坟沟的北侧,后取村名为北河(村)。一个住在老坟沟的南边,后取村名为南河(村)。乡取驻地村名为北河乡。 1938年成立和行唐县三区龙兴庄、西科头、朱家庄乡。1953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方人民公社,为北河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从上方公社划出10个要,建北河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合乡并镇,改北河乡。

上阎庄乡(Shangyanzhuang Xiang) 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6123人。乡政府驻上阎庄村新光路207号,邮编050600。〔区划〕 辖15个村委会。〔沿革〕据查,上阎庄原名盐家庄。相传,历史上洪水迸发频繁,该地地势较低,易盐易碱,故名盐家庄。后盐讹写为阎。1956年,按方位改为上阎庄至今。乡政府以驻地为名,故称上阎庄乡。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口头区。后于1953建行唐县六区上阎庄乡、郑库池乡、瓜家峪乡。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口头人民公社,上阎庄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从口头公社西部划出29个自然村成立上阎庄公社。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1996年合乡并镇,改为上阎庄乡。

人文和经济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远古陶唐时期就有人聚居,秦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后曾易名章武县、永昌县、恒阳县等。明复称行唐县,后沿袭至今。

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行唐县属太行山浅山区,北部群山环抱,中部丘陵起伏,南部平原坦荡,海拔75—960米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480毫米,属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境内有沙河、磁河、曲河、郜河四条主要河流,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境内路网交错,团贾公路贯南北,宝平公路横东西,京赞公路贯通于西北、东南,神黄电气化铁路横贯全境。县城龙州镇南距石家庄国际机场25公里,东距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5公里。

资源丰富,能源充足

主要矿产有磁铁矿、金矿、银矿、石英矿、花岗岩、辉绿岩、金红石、钾长石、石英石、蛭石、石灰石、白云石、硅线石、大理石、云母、矿泉水等30多个品种。拥有变电6座,总容量12万千伏安。配电线路纵横如织,村村通电,满足供应。

农业经济基础稳定

行唐县是河北省粮食、油料重点生产地之一,畜牧养殖业兴旺发达。系中国大枣之乡,全国奶牛养殖基地县,河北省商品猪基地和中药材、红薯、烤烟、辣椒种植基地县。奶牛存栏10万头居全省榜首。药材种植面积8万多亩。全县种植大枣树80万亩,年产优质红枣1亿公斤。行唐县红枣个大核小、肉甜、营养丰富,曾获深圳“鹏程杯”金奖,畅销国内外。

工业经济兴旺发达

全县拥有工业企业7000余家。形成了建材、化工、电子、机械、轻纺、服装、塑料、采矿、造纸、食品加工等20多个行业,产品达26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优质产德粉、包装印刷机械、农牧机械、水泥、枣制品、乳制系列产品、红薯淀粉及粉制品等。

商贸经济繁荣活跃

全县拥有轻工、药材、花生、红枣、粉条、畜禽、水果、蔬菜等专业市场17座,大型日用品、服装连锁超市5座和铁路煤炭货场、煤炭配送中心各一座。龙州商城坐落在县城内的龙州商城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华北14大集贸中心之一。中头镇红枣批发市场辐射15个省市、区,年成交量4万多吨。

服务服务设施功能齐全

设有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各一座,装有万门程控电话设备,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全县。现代化宾馆两座,装饰豪华舒适,娱乐设施齐全。旅游景点独具风格,去雾山一峰挺秀,峨眉岩泉水常流;牛王寨山水相依,孔雀湖湖光山色;大枣观光园成方连片,风情独特;龙州旅游区水清沙净,林木成荫,是旅游、观光、度假、疗养的理想乐园。

人口民族

行唐历来为汉族聚居之地,后因婚嫁、工作等原因,其他少数民族迁入。据统计,1982年底县内总人口338498人,其中,汉族338480人,少数民族18人(蒙古3人、彝族1人、壮族14人)。到1990年底,全县人口为379398人,其中汉族379202人,占总人口的99.95%;少数民族增至196人(包括蒙古族13人、彝族12人、壮族103人、回族8人、侗族5人、藏族2人、苗族13人、布依族6人、瑶族7人、满族16人、土家族7人、毛南族1人,其他未识别民族的3人),占总人口的0.05%。

行唐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素以崇信尚义,热情慷慨著称。现有人口42.5万,其中未成年人9.8万,青壮年(18-35周岁)11.6万,中年人(36-60周岁)15.7万,老年人(60周岁以上)5.4万。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2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