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血蚶的外形特征

泥蚶,又叫血虷,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

血蚶的外形特征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地方名:粒蚶、血蚶、血螺、瓦垄哈。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远。放射肋粗壮,有18~22条,助上具明显的结节,呈瓦垄形。壳表白色,被褐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边级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 闭壳肌痕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因其价格便宜,堪称大众化的海鲜品。 泥蚶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Ark shell,日文名为ハイガイ。输往国别和地区:香港、澳门。出口口岸:浙江。泥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生活在内湾潮间带的软泥滩中。世界泥蚶产量主要产自东南亚沿海国家。

壳宽2.5cm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含有

血红素,呈红色,因而又称血蚶。

泥蚶

泥蚶 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潮区和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1

1.滋阴补阳

血蛤富含钙、镁、铁、锌、硒等矿质元素,钙、镁元素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神经肌肉的兴奋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镁是多种酶的辅酶,在人体中酶和核酸的合成以及神经传导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起着清除人体自由基的作用,而且也是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

2

2.促进生长

血蛤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总量的19.66%,在稳定细胞膜功能、调控基因表达、维持细胞因子和脂蛋白平衡、抗心血管疾病以及促进生长发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3.降脂抗病

血蛤肌肉中EPA和DHA占脂肪总量的19.66%,EPA和DHA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中中性脂质、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4.补血养颜

早在三国时期《临海异物志》中曾载血蛤有“益血色”之功效,清朝《食疗本草》载血蛤:“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而且由于铁、钴的含量丰富,故还可以作为女性和老弱者的冬季保健食品。而且血蛤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B12关系到血液代谢,缺乏者可能出现恶性贫血,尤其是胃部手术后的患者,B12吸收率较差,可以多食用血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2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