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虾、贝元混养技术要点如何?
鱼虾贝三元混养一般采用罗非鱼、对虾、缢蛏进行立体化养殖,是充分利用虾池水体,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养殖模式。其基本方法是在对虾养殖的正常生产条件下,适当放养一定数量罗非鱼及缢蛏,使虾池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技术要点如下:
(1)修塘清淤及平整蛏田此准备工作宜早做,一般蛏田占整个虾池面积的1/3~1/2为宜。
(2)清塘播蛏苗按中国对虾养殖规范进行清塘,待药性失效后底播蛏苗,挑选不破壳,大小均匀,健壮的自然苗,如规格为4000~5000只/千克的每667米2放80~100千克,切记要均匀地播撒在蛏田上。
(3)进水施肥培养基础饵料播放蛏苗后要及时进水,施基肥,此时要重视氮磷的合理搭配,使水体内浮游动植物最大程度地增殖,即最大限度地提高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建议氮∶磷(有效浓度)比为5∶1,请注意磷肥不宜与石灰等碱性物质一起使用。
(4)放鱼虾苗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基饵后,水体呈黄褐色或黄绿色,此时即可投放虾苗及鱼苗,一般放规格为2.5~3.0厘米暂养虾苗每667米20.8万~1.0万尾,罗非鱼苗每667米2100~150尾。
(5)管理水体透明度要掌握在20~30厘米之间,往后还要常添加磷肥以促进浮游植物生长,这对净化水质,增加溶氧,抑制病原体生长都有好处,此外还可以起到遮光的作用,建议养殖期间不要换水而仅添加补充渗漏及蒸发的水分为宜。
(6)防病药物的使用要特别注意:不要破坏水体的微生态平衡,最好用口服药物或制成药饵。此种混养模式是把鱼虾贝的特性有机地结合来,残饵、鱼虾的粪便使虾池的水过肥,缢蛏利用肥水,促进自己的生长,同时也改善了水质,减少了污水的排放,达到了生物净水的目的。而缢蛏的掘穴居生活,又增加了底泥的通透性,促使池底有机物质加速分解,进一步改善了池底有机污染,此外缢蛏的呼吸,滤食作用,同时也促使底层水体流动,加快了水体交换,因此相对增加了底层水体的溶氧。另外,罗非鱼对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和浮游植物都能摄食,特别对蓝藻更是大量摄食,由于它的独特的消化能力,在摄食过程的同时把水体中微生物细菌等都加以吸收消化,这对于净化水质消灭菌体起了良好的作用。总之,由于它们相辅相成的特性,把它们结合起来,有利于良性循环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虾鱼贝的生长发育,增加了经济效益。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关于蛏子的习性我找到一篇文章你可以参考一下
缢蛏与其他双壳类一样均属滤食眭。浮游幼虫阶段靠面盘上的纤毛激动水流并滤食;附着后的稚贝和成体是靠鳃上的纤毛打动,形成水流,靠鳃和唇瓣上的纤毛来过滤食物的(摄食状态见图3)。滤食食性是被动摄食的,它不能主动追捕和选择食物,因此食物组成常受海区、季节等的影响而变化。总的说来,滤食性动物对食物的选择,主要是满足吞食的要求,即对食物的颗粒大小选择比较严格,而对食物营养成分高低选择不明显。
缢蛏的食料组成主要是微小生物和悬浮的微小颗粒。浮游幼虫的食物以微型单细胞藻类,如三角褐指藻(Phaeodoctylumtricornutum)、叉鞭金藻(Dicrateriainornot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简单角毛藻(Chaetocerossimplex)、钙质角毛藻(Chaetoceroscalcitrans)、微绿球藻(Nannochlorisoculata)、盐藻(Dunaliellasp.)、扁藻(PIatymonssp.)等。近年在人工育苗时,也使用酵母干粉、某些植物淀粉作为浮游幼虫的饵料,也收到一定效果。
成体的食料成分,已有许多报道。据金德祥(1959)对连江的缢蛏分析,认为主要是浮游性较弱易于下沉和底栖性硅藻,其中园筛藻(Coscinodiscus)、小环藻(Cydotella)、菱形藻(Nitzschia)三属为主。厦门大学生物系海洋生物教研室(1960)对九龙江北港的缢蛏食料分析结果是,主要是硅藻,其数量占饲料生物总数的82.08%,其中又以壳薄的园筛藻、骨条藻(Skeletonema)较好;黄海水产研究所(1958)在福建长乐梅花对缢蛏的食料分析也认为硅藻是主要饵料,其中骨条藻数量最多,占饵料生物总数的91.5%,其他依次为舟形藻(Navicula)、园筛藻、菱形藻、小环藻。在河口生活的缢蛏,胃中也偶尔有一些淡水藻类,如园丝藻(hyalothea)、角星藻(Stanrastrum)、栅连藻(Scenedesmum)、鼓藻(Cosmarium)等。除了上述单胞藻外,缢蛏的消化道中还有大量的有机碎屑、泥沙颗粒及少量植物孢子、原生动物及小型甲壳动物幼体的附肢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