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狂风战斗机与飞豹战斗机谁更厉害

从发动机、气动设计、电子系统还有整个作战系统来讲,飞豹都还是比不过狂风的

狂风战斗机与飞豹战斗机谁更厉害

狂风战斗机是帕那维亚飞机公司(英、德及意大利)研制的双座双发超音速变后掠翼战斗机,用于近距空中支援、战场遮断、截击、防空、对海攻击、电子对抗和侦察等。

该机于1970年开始研制,1972年完成结构设计,74年8月首飞,74年9月命名为“狂风”。该机为串列双座,两侧 进气,正常式布局,全金属结构,机翼为变后掠翼,带全翼展襟副翼及前缘缝翼,铝合金整体加强蒙皮,尾翼为全动升降副翼,内置式方向舵,采用电传操纵系统。

该机有三种型别,对地攻击型(IDS),主要装备三国的空军及德国海军,共生产了795架,其中包括改装了电子设备的电子对抗和侦察型(ECR),电子对抗及侦察型主要装图示于德国和意大利空军,防空型加长了机身,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该机装备了三国的空军外,还出口到阿曼、阿拉伯等国家,改型机共生产了197架。

主要机载设备包括多功能前视,地形跟随/测绘雷达、三轴数字式惯性导航系统,防空型装有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无线电/雷达高度表、自动驾驶仪飞行导引仪、雷达告警接收设备和主动电子对义气风发设备。

“狂风”装两台RB199-34R涡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为38.7千牛,加力推力为66.0千牛。IDS型装有两门27毫米机炮,采用GEC-马可尼外挂武器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外挂能力,能挂载多种先进武器;ADV型除1门机炮外,可挂4枚“空中闪光”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以及两枚AIM-9L红外空空导弹;ECR型未装机炮,其正常外挂布局为两枚HARM导弹,两枚AIM-9L导弹,主动电子对抗吊舱,箔条投放吊舱以及两个1500升翼下油箱。

技术数据

翼展 (后掠角25度)13.91米,(后掠角67度)8.60米

机长 (IDS/ECR)16.72米,(ADV)18.68米

机高 5.95米

机翼面积 26.6平方米

空重 (IDS)14090千克,(ADV)14500千克

最大载弹弹量 (IDS)9000千克,(ADV)8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79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高空、无外挂)M2.2,(有外挂)M有0有92

着陆速度 213千米/小时

作战半径 (带重武器,高-低-高)1390千米

转场航程 3890千米

限制过载 +7.5g

飞豹(FBC-1)飞机是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行研制的双座、双发、多用途、全天候的超音速歼击轰炸机。

该机作战半径较大,可达1650千米,除在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毫米双管炮外,全机载弹量约5000千克,具有挂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可携带4枚命中率极高的空舰导弹。可携带空空导弹、空舰导弹、航爆炸弹等。

FBC-1飞机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和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

FBC-1飞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机翼为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排装于后机身内。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

FBC-1飞机总长约22.3米,翼展约12.7米,最大起飞重量28.4吨,最大外挂重量约6.5吨,最大M数1.70,转场航程约3600千米。FBC-1的攻击威力已具备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特点。

FBC-1飞机采用惯性和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导航定位精度高,利于飞机在海上和陆上作战。飞机配备了短波电台和超短波电台,保证了各种条件下通讯的需要。

由全向告警装置和有源、无源干扰装置构成的电子对抗系统,使飞机的自卫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

飞豹是中国第一种较现代化的中程打击机,空战推重比接近1.1,载弹量10吨左右。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并拥有更完善的导引武器能力。有一门重110千克的6-23型6管23毫米改良型机具炮。有10个外载挂架,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C-803超音速反舰导弹、Kh-65SE亚音速巡航导弹,Kh-31A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更先进的Kh-41蚊式超音速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分别为250和150千米。3M90系列改良型反舰导弹。其它适用的短、中程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外国制传统炸弹、激光制导炸弹,全天候低空导航荚舱,前视红外/激光瞄准组合荚舱等。如配备中国发展中的第四代发射后不管中程空对空导弹,和换装AL-31SM发动机,将使其性能大幅提高。

外形尺寸

机长 22.325m

机高 6.575m

翼展 12.705m

重量及载荷

最大外挂重量 6500kg

最大起飞重量 28475kg

性能数据

最大飞行速度 M1.7

实用升限 15200m

转场航程 3650kg

狂风的研制是受冷战中欧洲军事对峙中对航空打击力量的需求促成,因为东西方依靠大规模部署核武器在欧洲形成了“恐怖的平衡”,核武器毁灭性的作用使核战争成为最后的战争手段,所以常规作战又重新成为了各国军事决策单位重视的作战方法。欧洲国家在60年代末开始将作战思想由全面核战争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改变为以常规武器为主,核武器为后盾的“灵活反应”战略。战略上的变化使欧洲各国的空军部队迫切需要改进现役装备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对具备纵深打击能力的高性能战术攻击机的需求最为迫切,而西欧国家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年的发展,经济和技术都已经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得到了基本的恢复,经济上的恢复和技术上的发展和与苏联激烈对峙的冷战的需要,都使西欧国家的军队需要在美国之外发展自己的空中打击力量。

为了代替现役的轻型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的作战任务,提高空军作战部队的纵深攻击能力,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6国联合,在1968年7月17日开始了多用途战斗机(MRCA)的发展论证。 因为在作要求上存在的分歧,加拿大、荷兰和比利时陆续退出了MRCA的发展计划,剩下的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在1969年3月26日,确定了由英航宇、德国宇航和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共同组成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用以专门进行多用途战斗机(MRCA)的发展工作,并且在三国政府间组成了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组织(NAMMO)。

合作三方在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中的任务分配为,英航宇和德国宇航各占42.5%,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负责余下的15%,为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发展组成的帕那维亚飞机公司在1969年5月初开始进行MRCA的初始方案论证。

因为在设计多用途战斗机(MRCA)时的航空技术水平,还无法保证在一个机体上同时满足制空和对地攻击的任务,所以被称为多用途战斗机的新机是按照一机多型的方法研制的。帕那维亚飞机公司最初的设计方案分为以对空作战为主的帕那维亚100单座战斗机和以对地攻击任务为主的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

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的设计目标的用来执行夺取战区制空权的任务,主要的技术性能要求是具备高空、高速的飞行性能,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加速性以满足对空作战的要求,在保证对空作战的同时还具备短距离起降能力并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在设计上可以被认为是按照一种综合作战能力超过美国F-4E/F“鬼怪”战斗机,取代在英国和德国空军中服役的F-4E和F-104战斗机的机种。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帕那维亚100在对空作战能力上比F-4E提高幅度有限,而单座设计的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也无法很好的满足对地攻击的任务要求,同时为了集中研制力量和降低飞机的研制与使用成本,取消单座的帕那维亚100战斗机发展计划被以集中力量研制性能更完善的帕那维亚200型战斗轰炸机。

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是多用途战斗机(MRCA)发展计划中的重点,在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发展计划取消后成为MRCA发展计划中唯一的平台,帕那维亚200也是狂风战斗轰炸机的设计基础。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的作战任务主要是: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纵深遮断和核攻击、空中优势和防空拦截、对海上目标攻击和侦察。

根据对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的设计要求可以看出,以当时英国、德国和意大利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是根本无法在一个机体上同时满足这样多的任务要求的,所以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的发展计划采用了先设计对地攻击型,在对地攻击型的基础上再开发以对空作战为主的型号的方法。按照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在1970年7月开始设计的多用途战斗机最终发展成为了著名的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在狂风IDS研制基本完成之后,英国空军又在狂风IDS基础上独立研制了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任务的狂风ADV。 狂风战斗轰炸机是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中的基础平台,也是狂风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大的机型。帕那维亚飞机公司在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中以狂风战斗轰炸机为主要发展目标,主要是因为参加研制的三个国家对战斗轰炸机都具有很迫切的要求,战斗轰炸机同时在这三个国家的作战系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皇家空军需要的防空战斗机在高速性能、载荷条件和航程上与战斗轰炸型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时,担负防空作战任务的狂风战斗机在雷达和机载武器系统研制上的困难,也使研制的重点首先放到了技术难度较低的战斗轰炸机型上。

战斗轰炸机是用来对敌方战役纵深的战术目标进行打击的作战飞机,同时也可以挂载空-空导弹而具备一定的对空自卫能力,是现代空军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中对峙双方的作战思想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这10年间,始终是建立在以大规模核战争为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战术攻击机的任务主要用来投放战术核武器以担任核打击的任务,这个作战思想的确定就不可避免的对当时的飞机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狂风战斗轰炸机是多用途战斗机(MRCA)研制计划中的第一个发展型号,狂风IDS在1970年正式开始设计后的进展很快,到发动机基本确定后的1972年8月就完成基础设计方面工作,第1架原型机在1974年8月14号在联邦德国进行了首次试飞,从正式开始研制到原型机首飞只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在设计开始就确定了狂风需要具备执行6个主要任务的能力: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纵深遮断、海上目标攻击、拦截、战术侦察、空中优势,而作为战斗轰炸机的狂风IDS可以完成任务要求中除防空拦截和空中优势之外的其他作战任务,并且在使用空空导弹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通过已经装备狂风IDS的国家所进行的试验证明,狂风IDS虽然无法和先进的第三代空中优势战斗机进行空战,但是在空战机动性能上完全有能力压制F-104、米格-23和F-4这些第二代战斗机。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在1976年3月10号开始进行批生产准备,第一架批生产型飞机在1979年7月首飞,1980年生产型开始交付服役使用。 英国空军根据防空作的要求,在狂风IDS战斗轰炸机研制基本完成之后,就在狂风IDS的基础上开发了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作战任务的防空型狂风ADV战斗机。

从国土防空的意义上来说,英国空军的防空战斗机需要保证本土和临近海域的安全,英国本土和接近海域的空中威胁主要来自苏联超音速轰炸机和苏-24战斗轰炸机,这就使英国空军的防空战斗机主要的作战任务是消灭这些笨重的攻击飞机,而对于与战斗机进行格斗空战的重要性要求就相对要低的多。

英国在面对的空中威胁上和主要以苏联战术空军为对手的德国空军完全不同,特殊的要求使英国空军防空战斗机的设计要求很难得到其他两个合作国家的共鸣,所以狂风ADV战斗机的研制费用由英国投资并独立承担雷达系统的发展。ADV型的改进设计速度很快,狂风ADV在1976年3月开始进行细化设计之后,到1979年10月首架原型机就进行了首飞。狂风ADV在研制进度上并不比狂风IDS慢多少,但是为ADV配套发展的雷达系统的进度缓慢,实用化的狂风F2型战斗机到1984年才进行首飞,1985年交付服役,这个时间比狂风IDS要晚了5年的时间。

狂风ADV的设计指标完全是按照英国空军担负北海防空拦截任务来确定的,类似这样采用攻击机和拦截机同机体发展的措施并不少见,其中美国海军的F-111B和苏联防空军的雅克-28P都是其中的典型。

狂风ADV与“幻影”2000相比虽然看起来显得笨重,但是狂风ADV的综合战斗力已经明显超过当时欧洲国家作为主力的F-4“鬼怪”II,在机翼后掠角控制和超音速拦截性能指标上也与F-14A处于基本相当的标准,因此狂风ADV并不是在狂风IDS的基础上简单的改个雷达和换种武器的应付措施。虽然在设计狂风对空型的时候考虑到了将狂风ADV战斗机用来争夺战区的空中优势,但是基础设计的局限使狂风ADV基本不具备与同时期的专用空中优势战斗机对抗的能力。因为狂风ADV在基础条件上属于一种性能较好的防空拦截战斗机,这就使狂风ADV的性能无法满足重视格斗空中能力的德国和意大利的要求。英国通过狂风ADV的发展得到了一种符合实际需要的防空战斗机,而德国和意大利只能放弃在狂风的基础上发展空中优势战斗机的意图,继续使用性能较差的F-104和F-4F战斗机担负争夺制空权的任务,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并没有真正取得全面的成功。德国和意大利空军缺乏空中优势战斗机的这个情况直到新研制EF2000战斗机服役后才得到了解决,而为了满足英国空军的要求,即使是EF2000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防空拦截作战的能力。 狂风战斗轰炸机目前仍然是西欧国家主要的地面攻击机,装备狂风的几个国家都准备在接受EF2000后就逐渐将现役的狂风退役。

EF2000毫无疑问是比狂风更加先进和用途更加广泛的作战飞机,但是相对于以超音速空战为主要设计要求的EF2000来说,已经装备很长时间的狂风在对地攻击能力上仍然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狂风具备更好的突防能力、载弹量、内部空间和作战半径,飞机的结构设计也更加坚固,可以用来进行升级改造的内部空间也比EF2000更加充足。

狂风作为欧洲多国联合研制的高性能军用飞机的发展过程,在参加研制的不同国家间关系处理方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狂风在研制中有效的协调了不同国家对飞机的不同需求,通过协商和合作的方式解决了不同需求目标所产生的分歧,都为欧洲联合开发EFA战斗机提供了成功的管理体系和经验。狂风的成功直接促进了欧洲战斗机项目的提出后最终发展,没有狂风这样复杂的飞机研制项目最终取得的成功,在欧洲战斗机研制遇到问题时也就没有协调各方关系的基础,英国和德国在EF2000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没有对项目造成破坏,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狂风给欧洲战斗机的参与国提供的信心。狂风的成功是促进欧洲联合开发EF2000的基础保证,也正是因为EF2000的服役而给狂风的未来拉响了警报。 1969年3月,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联合成立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于1969年3月开始设计。

1973年12月,该机首架原型机试飞。

1976年投入批量生产。

1980年7月开始服役。

1992年停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