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述host发送的数据包被分片
1、首先,数据包大小检查:主机首先检查要发送的数据包的大小是否超过了网络层的最大传输单元(MTU)。MTU是指在网络层中,数据链路层帧的最大大小。如果数据包大小超过了MTU限制,那么主机需要进行分片处理。
2、其次,分片处理:如果数据包大小超过了MTU限制,主机将根据网络层协议(如IPv4或IPv6)中定义的规则,将数据包进行分片处理。分片是将原始数据包分割成更小的片段,使得每个片段的大小都不超过网络的MTU限制。分片头部设置:在分片处理过程中,主机为每个分片创建一个新的网络头部(IP头部),并对每个分片进行标记,以确保分片在接收端能够正确地重新组装。在IP头部的标识(Identification)字段中,主机设置一个相同的值来标识该数据包的所有分片属于同一个原始数据包。分片偏移设置:主机还在每个分片的IP头部中设置分片偏移(FragmentOffset)字段,以指示该分片在原始数据包中的位置。这样,在接收端根据分片偏移和偏移字段,可以按照正确的顺序将分片重新组装成原始数据包。发送分片:主机将分片发送到网络中。每个分片将由网络设备独立传送,通过不同的网络路径到达目标主机。
3、最后,接收端的分片重组:当数据包的分片到达目标主机时,接收端的主机根据分片头部中的信息,将分片按照正确的顺序和位置进行重组,以恢复原始的数据包。
与全价配合饲料相比,预混料生产设备的要求有何特点
Wireshark作为网络工具,一直被推崇;wireshark可以通过TCP的端口号的个数,或者Stream index的个数,来判定有几个线程;可以通过分段分片的消息,判定是否分片;可以通过mss判定MTU的大小。
抓eNb的WireShark pcap
tcpdump -p sctp -i eth2 -w aa.pcap
epc内部抓不同口,开两个ssh,抓取S1U和SGI的数据包
tcpdump -i eths1u -s 0 -w s1u.cap
tcpdump -i ethsgi -s 0 -w sgi.cap
Wireshark的时序图产生一个TCP序号vs.时间的图形。
在Wireshark的菜单Statistics?->TCP?Stream?Graph?->?Time-Sequence?Graph下,有两种格式的时序图,stevens和tcptrace。Stevens时序图描述了流量(序号)随着时间的变化,主要用于查看流量变化的情况,是否有中断、丢包、大时延的情况,命名取自W.Richard?Stevens写的经典书籍《TCP/IP协议详解》。
Tcptrace时序图除了stevens时序图的内容外,还记录了对端ACK值和接收窗口的变化,内容较stevens时序图要丰富。Tcptrace原是Ohio?University的Shawn?Ostermann写的一个工具。
正常情况下,如果TCP速率稳定,那么在stevens时序图上看到的将是一条笔直上升的斜线,它的斜率等于速率,下面是放开限速的情况下的速率图,速率为100Mbps。
最好的情况下对应的WireShark的抓包
相比Stevens时序图,tcptrace时序图增加了对端ACK值和接收窗口变化的序号。如下图,中间黑色的粗线代表了发送的包,下方浅色的线代表了上一个ACK确认的包序号,上方浅色的线表征了TCP窗口,它等于上一个TCP?ACK序号再加上TCP链路的window?size。
下图为限速的情况下的序列图,下行限速1Mbps:
TCP segment of a reassembled PDU指的不是IP层的分片,IP分片在wireshark里用Fragmented IP protocol来标识。TCP segment of a reassembled PDU指TCP层收到上层大块报文后分解成段后发出去。
数据报的分段和分片确实发生,分段发生在传输层,分片发生在网络层。但是对于分段来说,这是经常发生在UDP传输层协议上的情况,对于传输层使用TCP协议的通道来说,这种事情很少发生。
网络层IP协议会检查每个从上层协议下来的数据包的大小,并根据本机MTU的大小决定是否作“分片”处理。分片最大的坏处就是降低了传输性能,本来一次可以搞定的事情,分成多次搞定,所以在网络层更高一层(就是传输层)的实现中往往会对此加以注意。
有些高层因为某些原因就会要求我这个面包不能切片,我要完整地面包,所以会在IP数据包包头里面加上一个标签:DF(Do not Fragment)。
这样当这个IP数据包在一大段网络(水管里面)传输的时候,如果遇到MTU小于IP数据包的情况,转发设备就会根据要求丢弃这个数据包,然后返回一个错误信息给发送者。
TCP数据丢弃会造成网络丢包的发生
在TCP传输过程中(不包括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同一台主机发出的数据包应该是连续的,即后一个包的Seq号等于前一个包的Seq+Len。也可以说,后一个包的Seq会大于或等于前一个包的Seq。当Wireshark发现后一个包的Seq号小于前一个包的Seq+Len时,就会认为是乱序了,因此提示?[TCP Out-of-Order]?。如图所示,3362号包的Seq=2685642小于3360号包的Seq=2712622,所以就是乱序。
小跨度的乱序影响不大,比如原本顺序为1、2、3、4、5号包被打乱成2、1、3、4、5就没事。但跨度大的乱序却可能触发快速重传,比如打乱成2、3、4、5、1时,就会触发足够多的Dup ACK,从而导致1号包的重传。
当乱序或者丢包发生时,接收方会收到一些Seq号比期望值大的包。它每收到一个这种包就会Ack一次期望的Seq值,以此方式来提醒发送方,于是就产生了一些重复的Ack。Wireshark会在这种重复的Ack上标记[TCP Dup ACK]?。
以图为例,服务器收到的7号包为“Seq=29303, Len=1460”,所以它期望下一个包应该是Seq+Len=29303+1460=30763,没想到实际收到的却是8号包Seq=32223,说明Seq=30763那个包可能丢失了。因此服务器立即在9号包发了Ack=30763,表示“我要的是Seq=30763”。由于接下来服务器收到的10号、12号、14号也都是大于Seq=30763的,因此它每收到一个就回复一次Ack=30763,从图中可见Wireshark在这些回复上都标记了[TCP Dup ACK]。
当发送方收到3个或以上[TCP Dup ACK],就意识到之前发的包可能丢了,于是快速重传它(这是RFC的规定)。以图6为例,客户端收到了4个Ack=991851,于是在1177号包重传了Seq=991851。
如果一个包真的丢了,又没有后续包可以在接收方触发[Dup Ack],就不会快速重传。这种情况下发送方只好等到超时了再重传,此类重传包就会被Wireshark标上[TCP Retransmission]。以图为例,客户端发了原始包之后,一直等不到相应的Ack,于是只能在100多毫秒之后重传了。?
1 预混合饲料的生产目的、特点及作用
预混料的生产目的是使微量组分添加剂经过稀释扩大后,其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分散在配合饲料中。预混料可以由专门制作这类产品的厂家生产,也可以在配合饲料厂附设专门生产车间生产。预混料具有以下特点:①组成复杂。质量优良的预混料一般包括6、7种微量元素,15种以上的维生素,2种氨基酸,1~2种药物及其他添加剂(抗氧化剂和防霉剂等),且各种饲料添加剂的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配伍关系复杂;②用量少、作用大。一般预混料占配合饲料的比例为0.5%~5%,用量虽少,但对动物生产性能的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改善以及饲料的保存都有很大的作用;③不能直接饲喂。预混料中添加剂的活性成分浓度很高,一般为动物需要量的几十至几百倍,如果直接饲喂很容易造成动物中毒。
预混料的作用主要有4点:①可使添加剂的微量成分在配合饲料中分布均匀;②通过预混合工艺处理,补偿和改善微量成分的不理想特性,如不稳定性、吸水性、静电吸附现象等;③使添加剂的添加水平标准化;④简化一般饲料加工厂的生产工序并减少投资。
2 预混合饲料的生产技术要点
2.1 采用先进配方
预混合饲料配方是生产技术的核心,是由专一预混料生产厂家的动物营养专家根据动物生长及生产各阶段的营养需要特点,依照国内饲料原料的基本营养含量,以缺什么补什么、经济合理、低值高效为原则,同时考虑外界环境及加工工艺等诸多影响因素,精心设计而成。一方面结合营养需要、用户饲养水平与条件来选择恰当、适量的添加剂原料;另一方面要考虑加工的需要,对于大部分不影响安全的组分,如营养性添加剂等,掌握适量是配方技术的关键。药物性饲料添加剂及某些敏感成分(如硒、铜等)的用量和用法,必须要有足够的科学根据和必要的实践经验,否则,极易出现差错且后果严重。原料的配比是影响预混料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预混料中有效成分与稀释剂的比例、各种微量元素间的比例、相关活性成分间的比例等均应恰到好处。配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不断地根据市场反馈、当地条件、季节变化、最新技术和产品信息,有把握地调整配方,做到严谨而不失灵活,永远使预混料产品贴近国情和生产实际。
2.2 选用优质原料
原料的品质对预混料的实际效用影响很大,优质原料的最基本要求是纯度高、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活性成分含量,尤其是易被破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等添加剂,应经过实际测定再决定其配合量。微量元素化合物原料必须具备生物学效价高、物理性质稳定和有毒有害物质少等特点。另外有些添加剂,它本身的品质和剂型对其他添加剂容易造成影响,也应特别注意。如七水硫酸亚铁的吸湿性很强,对维生素A的破坏性也很大,而一水硫酸亚铁对维生素A的影响则较小,若加了保护剂,则影响更小,且本身活性很好。生产预混料的厂家应选用优质原料,对原料的品质、效价等都要进行精确测定。在选用维生素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选生物学价值高的;②按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的维生素,如湿热夏季选择单硝酸硫胺比盐酸硫胺效果好。在选择微量元素原料时,应考虑其成份的含量、粒度、结晶水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等诸多因素。药物饲料添加剂,还要注意安全性问题,使用时一定要根据说明书和厂家提供的试验材料等,对其使用期、停药期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2.3 使用最佳载体和稀释剂
载体是承载或吸附微量活性成份的微粒,它是预混料中的非活性物质。对载体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化学稳定性强,不损害吸附物;粒度适中,与全价饲料有良好的混合性;价格低廉。载体的粒度应在0.177~0.59mm之间;密度要与其所承载的微量组分密度相近,复合预混料中载体密度应为各微量组分密度的平均值;在混合载体和添加剂时,加入1.5%的植物油,可提高载体的粘着性;载体的含水量应控制在8%~10%,载体不能损害所承载活性成分的活性;载体的酸碱度接近中性为好。常用的载体有:贝壳粉、小麦麸、玉米、糠粉、脱脂米糠、石粉、沸石粉、食盐等。稀释剂是将预混料中的活性物质浓度降低,并将微量颗粒彼此分开的成份,它和载体一样属非活性物质,起着减少活性成分之间的反应、有利于活性成分稳定的作用。对稀释剂的要求是:稀释剂的含水量应低于10%,不吸潮、不结块;粒度要求在0.05~0.6mm之间;表面要光滑,具有较好的流动性;pH值要求在5.5~7.5之间,不带静电荷;必须是动物可食的,无害且稳定性好。
2.4 原料预处理
维生素易受氧、潮湿、热、光照、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其活性。为了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所有维生素添加剂都须经过特殊的预处理,以保持其稳定性和活性。可采用乳化技术,使之形成微粒,均匀地分散于基质中,再采用包被技术,形成被明胶包被的微粒,制成微型胶囊。这样处理过的微粒,能够抗机械操作、抗氧化性能好、混合性能好。微量元素添加剂主要指铜、铁、锰、锌等的矿物质盐与氧化物。这些化合物中有的水溶性差,有的易吸湿返潮等,在应用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改变它们的某些物理特性,使之既符合加工工艺要求又能确保产品质量。采用的预处理技术主要有干燥处理、添加防结块剂、涂层包被、细粒化、预粉碎等。
2.5 使用高精度生产设备
科学的配方要靠精确的计量配料来实现,要保证严格按照配方要求准确配料,就要有先进的计量设备和合理的工艺,预混料生产对各类计量配料设备的准确度、稳定性均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对有关设备要加强管理、定期校准。对于添加量小又会影响安全的药物,如硒、高铜等添加物,在计量和稀释上要特别小心。混合机是制作预混料最重要的设备,不同的预混料品种需要选择不同的混合机设备,如无重力粒子机、锥形混合机、双螺旋环带式混合机、双轴浆叶式混合机和快速无残留混合机等。一般情况下,对混合机的要求是:①混合效率高,最佳搅拌时间短;②混合均匀度高;③结构合理,机内残留低且易被清除;④装出料方便;⑤密闭性能好、漏料少;⑥防静电。
2.6 混合均匀
饲料混合虽然仅是物理过程,但由于原料密度等特性差异明显,必须科学地选定设备、混合时间和合适的载体或稀释剂,工艺流程尽量简洁,力求混合均匀。优质的预混料,其所有组分应是均匀分布的,任意采取一份样品化验,它的多个组分间的比例应是与配方一致。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取样间、不同批次间也会存在差异。预混料的均匀性差就意味着动物的实际摄入量与配方规定的供给量不符合,从而直接影响到添加效果和配合饲料的饲喂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安全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不大的微量成分来说,均匀性差可能造成使用不安全的后果,所以均匀性是预混料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衡量均匀性的指标为混合均匀度,以变异系数表示,我国部颁标准规定变异系数应小于7%。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