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怎么弄才能让雅马哈快艇发动机报废

1、首先让雅马哈快艇发动机报废盐是腐蚀性很高的材料,糖与机油混合的话产生胶状物质,能堵塞发动机,导致严重故障,加白糖发动机会报废。

怎么弄才能让雅马哈快艇发动机报废

2、其次把白砂糖放入车辆的机油箱,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会将白砂糖融化,堵塞摩托车的机油滤芯,造成发动机的机油供给不上,从而导致发动机内的齿轮等零件打掉,变速箱抱死,后轮胎也会在告诉状态下抱死。

3、最后在车辆高温中白糖溶化并与发动机内机油混合而成,会产生很多胶质状物体。也正是这些胶状物导致发动机故障。

美国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及其航天飞行

意大利海军水下行动突击队

走近义大利海军特种部队:水下行动突击队(图)

水下武器研制:一切源於贫穷和弱小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义大利是世界上唯一能在海上突击领域做出惊人成绩的国家,至今仍占世界领先地位。在海上突击设备发展史上,二战期间的义大利海军之所以另辟蹊径,研制所谓的新武器,主要原因是弱小和贫穷,这也是义大利始终未向海军强国英国公开宣战的主要原因。海军实力弱小的义大利当时被迫寻找新武器,希望借助一种造价不高、生产能力较强的新型武器,对英国发动出其不意的打击,削弱其作战实力。

登陆后的义大利海军蛙人

当时的义大利海军潜艇支队工程兵中尉泰塞伊和托斯基积极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罗塞蒂”潜水装置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更完善的鱼雷武器,由两名潜水员操纵,秘密接近目标后布雷,并能在任务完成后顺利返回基地。1936年初,少数志愿者开始学习可控鱼雷的操纵,后来成为新建的第10突击快艇支队的骨干。几乎与此同时,空军将军德奥斯塔决定用另外一种方式达到同样的目标,建议在战事之初使用飞行器向敌方舰队基地运送小型爆破艇,在舵手确信精确引导对准目标后,把爆破艇投到海上,使其高速行驶冲向敌方目标。

其后的两年内,义大利人成功进行了可控鱼雷和爆破艇的试验,但这一设想却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主要原因在於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墨索裏尼认为战争可能会推迟进行,从而放慢了研制进程,正是这一决定导致丧失了时机,对新武器的战斗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8年,义大利海军还是成立了第1高速反潜鱼雷艇支队,装备了新型突击设备,同时恢复可控鱼雷的研制工作,1940年,建造了12艘鱼雷快艇。

突击和破坏设备的研制和使用

二战期间,义大利海上突击破坏部队装备有排水量12吨的CA型超小潜艇,能发射2枚鱼雷,之后进行改进,研制出了排水量30吨的CB型潜艇,由4名乘员操纵。另外还装备了托斯基和泰塞伊研制的SLC型、SLB完善型可控鱼雷,后者装备部队时,义大利已准备退出战争,因此未能得到战斗使用。

为运送可控鱼雷到达战斗地区,义大利海军专门改装了一些特种潜艇,内部装配3个可控鱼雷武器运输舱。快艇大队装备速度高达32节的MTM型及尺寸稍小的MTR型突击鱼雷艇。另外还专门为蛙人研制了分别重达2千克、4.5千克的“奇米切”和“巴乌列蒂”特种弹药,蛙人执行任务时可在腰带上携带5枚这种弹药。

行动中的义大利海军水上突击队

“奇米切”型弹药采用定时引信,“巴乌列蒂”则有更精巧的爆破机制,蛙人把它们固定在敌方港口船只底部,这些炸弹的引信中有螺旋感应装置,当被布雷的舰艇出海达到一定的航行速度时,螺旋装置开始旋转,引信进入工作状态,一段时间后,引爆炸弹。这样,船只就在海上爆炸,通常沉没,根本无法搜寻爆炸原因。

虽然在海上突击或破坏设备制造方面有著明显的优势,但在战争初期,义大利却未能正确使用。首次接近亚历山大港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对方航空兵发现了运送可控鱼雷的“伊吉列”潜艇,把其炸沉,部分乘员和突击队员死亡。首战失败之后,针对英国海军在亚历山大和直布罗陀港的海军舰艇的攻击行动也未能成功。

1941年3月15日,第10反潜摩托鱼雷艇支队从第1支队中独立出来,由莫卡加塔中校指挥。第10支队由司令部、作战处、研究处和办公室组成。战斗分队为水面大队和潜艇大队,装备突击快艇、潜艇和可控鱼雷。另外还建有专门培训鱼雷操纵员的学校、选拔队员的生物学中心、研究队员水下长时间停留问题的潜水中心,同时开始生产各种新型突击设备,积极进行战斗训练。

尽管多次攻击敌方港口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1941年3月底,义大利海上突击队还是取得了首次胜利。3月25日夜至26日,在苏达湾,水面部队舰艇成功袭击了1艘巡洋舰、1艘轮船、2艘油轮,导致巡洋舰严重损伤,沉没在近岸浅滩,油轮和轮船倾翻。

马尔他惨败 水面部队全军覆没

早在二战前,义大利海军就曾计划攻击马尔他瓦莱塔港,战争开始后,义大利海上突击队对岛屿、港口入口、防御设施、炮兵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由於装备完好率低,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攻击马尔他的计划两次被迫推迟。在吸取先前的经验教训后,行动计划得到完善,1941年7月25日夜至26日,开始发动第3次行动。

行动中的义大利海军蛙人

除9艘突击快艇外,还有2枚可控鱼雷分别由2名乘员操纵发动攻击。第1枚鱼雷由泰塞伊负责操纵,根据行动计划,应炸毁入口处的障碍网,为第2枚鱼雷飞袭主港开道。第2枚鱼雷由科斯塔负责操纵,任务是渗透到潜艇基地穆舍特湾布雷,至少炸毁1艘潜艇。但是,行动一开始就遭到失败,9艘快艇中的1艘发动机熄火,快艇沉没,科斯塔在操纵第2枚鱼雷时,发现鱼雷发动机工作不稳定,为排除故障,丧失了行动时间。为保障整个行动计划不被破坏,泰塞伊在港口大桥下直接引爆鱼雷,不久,桥梁坍塌,堵住了刚刚炸开的通道,冲进港口的快艇没了退路,战斗中遭到猛烈的炮火反击,6艘突击艇被当场击沉,另外2艘在撤退时被英军战机击毁。未能进入港口的第2枚鱼雷上的科斯塔及其搭档被俘。支队和水面部队指挥官在保障艇上指挥整个行动,遭到英军航空兵的袭击后,与保障艇一起沉入大海。

亚历山大港大捷

1941年9月20日夜至21日,可控鱼雷攻击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义大利海军水下突击队在直布罗陀炸毁了英军4艘船只(3艘油轮,1艘内燃机战船),总排水量1万吨。此次行动的成功主要归功於临时负责支队指挥的博尔格泽少校,他指挥“斯基尔”号潜艇,把蛙人秘密运送到了直布罗陀海域。

行动中的义大利海军蛙人

1941年12月19日,义大利蛙人在亚历山大港取得了其战史上最大的一场胜利,使用可控鱼雷,炸沉了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先锋”号战列舰。这一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年11月份,德国潜艇在地中海击沉了4艘英军战列舰中的2艘:“巴勒姆”号和“皇家方舟”号。在义大利蛙人12月19日大捷之后,英国海军彻底失去了在地中海海域的兵力优势,无法与义大利海军5艘战列舰相抗衡。

此次胜利一方面归功於行动的出其不意,义大利海军在直接临近直布罗陀的阿尔赫西拉斯地区建立可控鱼雷生产基地,使用受损的义大利民用蒸汽轮“奥尔特拉”号,海上突击队员伪装成普通船员,在船舱内部建成一个可控鱼雷组装车间,鱼雷组件全部假冒普通零配件和维修设备运送而来,行动时在船舱底部的专用隔舱内发射,完成致命一击。另外,义大利积极使用外交掩护,在义大利驻土耳其领事馆秘书帮助下,使用领馆工作人员身份作掩护的突击队员摸清了亚历山大勒塔港的情况,在几艘军舰底部顺利布雷,并安装了“巴乌列蒂”特种弹药。

二战期间,义大利蛙人共击沉了英军4艘军舰,总排水量75690吨;27艘商船,总排水量189662吨。相比之下,义大利海军的损失微不足道,这充分证明海上突击队具有较高的作战效率和战斗使用必要性。如果能密切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而及时应用,完全能对战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战后的发展

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败国,义大利军队无权拥有突击部队,海军第10支队被解散,但特种作战专家得以保留,被派到其他水下行动部队服役。1954年义大利加入北约之后,开始在二战时著名的海上突击队基础上,组建了义大利海军水下行动突击队(Comsubin),在与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进行的对抗中,其在海上突击破坏方面的突出表现受到了盟国的高度评价。

义大利海军特种部队队员

目前,水下行动突击队被纳入到义大利海军第10支队的战斗编成,队长为海军少将,由海军参谋长直接领导,基地位於拉斯佩齐亚省瓦裏恩亚诺港口。在组织体制上有3支基本作战分队组成:突击行动大队、水下行动大队、特种浮游设备大队,另外还有培训专家用的教学分队和弹药装备研究分队,教学和研究机构直接设在作战部队中,能够直接灵活地完善现役武器装备,随时弥补战斗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缺陷。

队员的任务、选拔和训练

义大利海军突击队的特种任务分为直接作用行动、特种侦察、反恐行动、人道主义行动。直接作用行动包括敌后突击、破坏,攻击海上目标(军舰和其他浮游设备、海上石油平台),突袭港口和海军基地沿岸基础设施;特种侦察任务主要包括战略情报搜集,在敌境进行纵深侦察,沿岸地区侦察,为海上突击队选择登陆场;反恐行动包括解救人质,发现并消灭海上、水上交通工具上的恐怖分子团夥;人道主义行动主要是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维和行动及灾区救援行动。

义大利海军特种突击队员

水下行动突击队队员的选拔和训练由突击队培训学校体系内的教学分队负责,每年5月开始挑选候补队员,参加海军特种部队的初期培训课程,整个选拔过程持续54周。经过将近一年的残酷的体能和心理训练后,能够留下的队员只有5-15%,新队员年龄不能大於27岁,通常从海军现役人员中挑选,包括军官、士官、列兵和合同兵,也有来自陆军部队的队员,大部分来自於“圣马可”海军陆战团两栖作战部队。初期训练、选拔期间,队员的职位、专业范畴、其他成绩和特长对能否最终胜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编制训练课程共分4个训练阶段,每个阶段都以系列体能和心理考核为结束,不合格者随时被淘汰。之前先进行2个星期的初期选拔,主要是医学、生理和水上技能考核,后者包括下水、游泳、水中奔跑、突破水障、水中匍匐前进以及其他能确定未来队员特长的测试内容,之后开始进行真正的训练。

第一阶段课程内容是地面战斗训练,为期12周,学员们经常在全副武装情况下进行陆战训练,同时还要学习地形测绘,完成教学射击、急行军、战地出击等科目。全副战斗武装条件下的40公里行军要求在7小时内完成,崎岖地形下布设各种可能障碍的急行军要求在70分钟内完成。

第二阶段主要是水上战事训练,为期13周,主要进行使用水中供气装置(氧气瓶,面罩)和闭回圈装置条件下的水上和水下游泳练习。课程结束时,学员们应在61分钟内游完2公里的海面,在2小时38分钟内,穿上潜水服和脚蹼,水下潜游6000米,同时还要借助罗盘确定方位,方向和距离偏差不能超过15度和1000米。

第三阶段是两栖战训练,为期12周,主要包括平面导航学习,登陆,攻占沿岸地区,向敌境渗透,小组(巡逻队)侦察等,同时还要掌握排雷布雷爆破技能,学会使用轻武器,实施侦察,突袭地面目标。该阶段末期的考核时间比较短,但强度较大。

最后阶段持续15周,全部由系统性演练和考核组成,过了这最后一关的学员将得到象徵水下行动突击队的绿色贝雷帽及特种专业标志。

继续训练

顺利通过初期训练课程的新队员随后要进行6个月的特种训练,包括在比萨市特种训练中心进行的跳伞训练,最后决定新队员在特种部队中的专业分工。蛙人职业技能水准在整个服役期间(通常在35年以下)都在不断完善,随时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高空跳伞、登山、狙击、布雷、爆破、航空摄像、防止被俘、被俘后逃跑、医学救护常识和其他技能的训练。

义大利海军蛙人

水上突击大队(GOI)由司令部和战斗分队组成,战斗分队有6个骑兵连,每连25人,至少有连长和副连长2名军官。骑兵连由6-10人的班或行动小组构成,具体人数根据任务需要而定。骑兵连作为一个特种分队,全体人员都有非常高的训练水准,既能执行海上特种突击任务,也能进行海上反恐和解救人质行动。战斗训练时,要完成所有科目的训练内容,参加各种演练或战斗行动,提高战斗合作能力,执行任务时,队员们通常两人一组配合行动。

水下行动大队(GOS)由6个蛙人小队组成,每个小队有1名军官和7名队员,分别部署在卡格利亚裏、奥古斯塔、塔兰托、拉斯佩齐亚、安科纳、拉马达列纳港,主要执行水下排雷、防止敌方蛙人渗透等任务。

特种浮游设备大队(GNS)用於保障突击队员和蛙人的行动,装备有搜索救援船、最新型潜水装置和辅助船只。

从行动角度上看,水上突击大队和水下行动大队间的区别在於每个大队的任务不同。如果说突击队员主要从事主动的、积极的、侵略性的行动的话,那麼,水下行动部队主要是采取防御性措施,防护敌方类似破坏行动,是反水下破坏部队,主要防护港口、沿岸地段、船只不被敌方蛙人部队破坏和渗透。事实上,他们的角色可以互换,因为所有队员都既拥有潜水技能,可进行水下行动,又有突击技能,可参加水面战斗。

水下作业

在和平时期,义大利海军特种部队的蛙人们仍然从事比较危险的工作,主要是搜索和排除海底危险爆炸物。1999年5-6月南斯拉夫战争期间,义大利海军特种部队曾在齐奥吉亚沿岸5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内排除了34枚航空炸弹。对南斯拉夫地面目标实施攻击的北约飞机出现危险情况或受损后,有时会把炸弹投到大海中,为排除这些致命危险物,义大利海军派出了10艘舰艇500名官兵参加排险,其中就包括30名水下行动大队的蛙人。

蛙人装备有最新型轻装潜水装置及排除水雷和弹药的特种装置,如能以2000单位大气压向危险爆炸物喷射水流的水炮及特种简易声纳等。为搜索沉船和发生事故的潜艇,救助潜水员,水下行动大队装备有能在深水作业的特种潜水装置和设备,如MSM1 S USEL型微型潜艇,以及能运送一次可疏散12名海员的水下救援船,并能在整个地中海海域深水作业时使用。水下行动大队还装备有加拿大生产的ADS自救潜水服,能根据下潜深度调节人体呼吸。

义大利海军特种部队队员装备使用SC70“贝雷特”突击步枪、各种MP-5改型冲锋枪、PM12型“贝雷特”冲锋枪、92SB“贝雷特”手枪、P11水下手枪,必要时还能使用M16、G3步枪,FN、M3机枪等武器。

义大利海军水下行动突击队还与美国、英国、西班牙、以色列海军特种部队密切合作,被西方专家视为训练水准和职业素养较高、人员配备较好、作战能力超强的特种部队,近年来还积极参加了索马利亚、黎巴嫩、阿尔巴尼亚、卢安达、东蒂汶维和行动,受到较高的评价。(高原)

从奥兰多驱车向东南,大约45分钟,就可以到达肯尼迪航天中心(KSC)了。它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南北最大距离55公里,东西向最宽10公里,是美国重要的载人航天中心,拥有各种独特装备和设施。不过,亲临现场感觉到的不仅仅是现代科技和人类建筑物,还有原始状态的地理环境和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头上有老鹰在盘旋,附近有羽毛鲜艳的水鸟在觅食,路边的沼泽里时常漂浮着懒洋洋的鳄鱼,象一段段长年抛弃的朽木。原来,这里还是美国规模庞大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保护地。当然,人们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并不是观赏这里的野生环境,而是被这里的航天事业所吸引。题图照片为肯尼迪航天中心飞行大楼,航天飞机在这里与火箭助推器及推进剂组合在一起,然后送往发射台。

 

 美国的航天运输系统

 197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批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行系统,称之为“航天飞机”。它不同于火箭和飞船体系,但也不只是飞行器,而是整个“航天运输概念”,其飞行任务代号即为航天运输系统(Space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STS)加上系列号。比如,1999年7月23日第一次由一位名叫艾琳?柯林斯女士担任指令长的飞行任务命名为STS-93。美国航空航天局代表美国政府,全面负责国内外的航天飞行业务。

 航天运输系统整个合同由德州休斯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JSC)负责组织实施,它由四大单元组成:一套轨道飞行器即俗称航天飞机,两套火箭助推器(SRB),一套推进剂箱和三台主发动机。航天飞机由位于加州的洛克韦尔国际集团航天运输系统部制造,它也负责全机系统集成及整套航天运输系统。火箭助推器由犹他州的马顿集团设计制造,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完成总装和系统集成。推进剂箱由新奥尔良的马丁?马瑞塔集团制造。发动机系统由美国航空航天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负责,由洛克韦尔集团的加州洛克代尼分部制造。

 航天运输系统主要用于近地轨道往返运输,其指挥控制中心在约翰逊航天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负责发射升空、返航着陆和地面周转及保障。

 第一架航天飞机代号为OV-101,正式命名为“企业”号,用于地面各类实验和飞行验证。正式用于升空的是OV-102即“哥伦比亚”号,于1979年3月25日由波音747驮载到肯尼迪航天中心。之后,改进过的OV-099命名为“挑战者”,于1982年7月5日交付,OV-103命名为“发现者”,1983年11月9日抵达肯尼迪航天中心。1985年4月3日交付的OV-104命名为“亚特兰蒂斯”。这些名字来源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舰艇:“哥伦比亚”号是1836年投入使用的挂帆快艇,为美国海军环球航行的主要舰船之一。“挑战者”也是海军舰艇的名字,它参加过1872年至1876年间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远洋探险。“发现者”在1610年至1611年间探索大西洋和太平洋西北方向的捷径,并发现了夏威夷群岛等地。“亚特兰蒂斯”为美国海洋地理研究所1930年到1966年间使用的一艘双桅帆船。

 当前,美国有两个航天运输系统发射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负责赤道轨道、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负责两极轨道发射任务。它们也是航天飞机的正常着陆点。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作为主备降基地,白沙空军基地供紧急返航着陆使用。如在外地着陆,需用特制的波音747把它驮载回到肯尼迪航天中心,再次飞行准备时间增加一周,费用也增加100万美元左右。但爱德华兹拥有独特的先天条件:11400公顷坚硬广阔的干涸湖床作为基本跑道,长达12公里,还建有一条水泥跑道,用于夜间着陆,以免沙尘过多影响灯光引导系统,天气条件也比肯尼迪航天中心好,特别是航天飞机较重或肯尼迪航天中心天气变化时,只要在着陆之前提前一段时间,都可以临时备降到爱德华兹。目前,在这里着陆次数多达半数以上。

 为了获得着陆飞行和地面保障经验,航天飞机头三次返回着陆,也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1983年6月,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完成了代号为“航天运输系统-7”的航天飞行,原计划首次实现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因天气原因,依然在爱德华兹着陆。之后的两次也是如此。一直到了1984年2月11日,代号“41-B”的飞行任务才实现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一次着陆。但在1985年的一次着陆中,由于刹车过度,一个机轮爆破,导致有关方面再次考虑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的安全性。在加装了前轮操纵系统和改进了刹车系统后,1986年元月,“挑战者”代号“61-C”的飞行计划才重新安排肯尼迪航天中心作为返航着陆点,但因天气恶劣再次改降爱德华兹。两周后,“挑战者”自身在发射中不幸损失,因此重新考虑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着陆设施是否足够安全。之后,改进了航天飞机的主起落架和碳刹车,增强了前轮操纵性,更换了轮胎型号。1991年交付的“奋进”号就是第一架改进后的航天飞机。同时,重新设计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跑道表面摩擦性,减少了两端头1066米正常接地区域对轮胎产生的磨损,加长了安全道长度。1991年,肯尼迪航天中心得以重新作为返航着陆基地使用。

 

 复杂繁多的准备

 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飞行保障中心大楼内进行,在那里,航天飞机与火箭助推器组合在推进剂箱上,姿态垂直向上,然后,用履带式平板运载车把它们整体运往指定的发射台。肯尼迪航天中心第一个用于航天运输系统任务的发射台代号为39-A。在正常情况下,机组人员通过旋转悬臂式通道进入航天飞机,该通道高44.8米,回转幅度70度,时间30秒,航天飞机在点火前7分24秒与它脱离。机组的紧急撤离通道为封闭式消防撤离滑梯,一共有7套,每套里面有一个直径1.5米、高度1.05米的撤离笼,可搭载3人,经4组缆索吊落到发射台下,然后,机组通过台下的防爆斗,撤离可能爆炸的发射台。在正常情况下,它在发射前30秒脱开。

 专门为航天运输系统设计了着陆设施,于1976年完成。跑道长度4571米,宽91米。中间高,两侧低,以形成良好的排水能力。此外,有300米延长道。跑道南停机坪为常规停机坪,东北停机坪为装卸停机坪,用于将航天飞机装在波音747机背上,或者从该机机背上卸下来。专用的装卸台长45米,宽28米,高32米。在跑道中段外侧,设有指挥塔台、救护队和消防队,还有一个供舆论界和宾客观赏着陆过程的看台。

 航天飞机相当于DC-9飞机大小。从这个角度说,并不需要这么长的跑道。但它没有动力,又以超音速大速度下滑,以及没有复飞能力,必须尽量为其着陆操作创造便利条件。

 跑道异物对这样大速度着陆的飞机十分危险。因此,在飞机接地前15分钟,地面人员要对跑道进行最后检查。然而,飞鸟很容易打伤航天飞机表面的隔热瓦。作为野生自然保护区,这里的鸟类有300多种。工作人员使用驱鸟广播,经常修剪跑道两侧草坪,以免鸟类接近跑道。

 飞机接地后,由于它没有动力,需要用柴油牵引车把它拖回飞行保障中心。训练用的航天飞机飞行模拟器也坐落在这里。航天飞机的飞行技能也通过T-38教练机来训练。这些飞机也停放在这个区域。此外,用于保障工作的其它运输机和直升机也在这里作业。

 此外,还有一套由电子控制的精密着陆灯光辅助系统。从高度2285米起,如果航天飞机高于预定的下滑道,机组人员看见的灯光是红色的,反之,是白色的。只有飞机处于预定的下滑道之内,他们才可以同时看见红白两色的灯光信号。整个着陆机动阶段均有灯光引导信号,机组人员只要调整飞机姿态,同时看见红白相间的灯光信号,就说明飞机处于正确的下滑道上。在离地面高度676米左右时,可以看见4组,每组各24个灯源的接地指示信号。如果机组人员看见它们为红白两色,就可以放下起落架,使飞机进入接地状态。夜间着陆时,跑道灯光呈背光照明状态,以免机组人员感觉眩目。

 在气象条件要求方面,在航天飞机处于轨道上,要决策是否开始着陆时,从时间上说,大约距离着陆点90分钟时,要求肯尼迪航天中心当地低于3047米的云不多于20%,能见度不小于8公里,侧风不大于22公里/小时。如果本次着陆重量较大,则还需要把侧风条件提高到不大于19公里/小时。同时,在着陆地带55公里范围内,不得有雷暴条件,在19公里内,不得有降水的可能。

 气象预报由约翰逊航天中心航天飞行气象中心发布,也需要肯尼迪航天中心现场观测小组的实际数据,并与相邻的美国空军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气象预报中心协调。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气象探测飞机在空中进行实际数据探测。对所有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才能做出是否可以开始着陆的气象预报。

 

 着陆后工作

 在着陆前两小时,着陆保障部门就投入了工作。这涉及到150多人,30辆专用车辆。他们对机组的引导和护航不仅仅在飞机落地后,而是从航天飞机脱离轨道就开始了。无论航天飞机在哪里着陆,都由这些保障人员负责。

 在飞机着陆后,飞机停在跑道上,首先由身着全封闭保护服的探测人员对飞机外围进行探测,检验分析是否有高度可燃或有毒气体及浓度如何。如果探测到有关气体浓度很高,而且当时无自然风,就需要使用专用车辆对航天飞机吹风。之后,由净化冷却车辆接上补给管,通过这根管道,以检测氢的浓度。如果浓度高于3%,应立刻对航天飞机停车关机,并对机组实施紧急撤离。反之,着陆后的行动继续按正常程序进行,即通过补给管道,向飞机内注入净化空气和冷却剂,进一步除去飞机各舱位或腔体内可能存在的有害或可燃气体。这些都在着陆后45分钟内进行,当然,地面空调系统接通后,就可以关闭机上冷却系统了。

 当确认一切无误后,机组舷梯车靠上航天飞机舱门,打开“安全检查间”,机组人员进入这里,由医生进行短暂的体检,通常,这种检查工作需在飞机着陆后60分钟内完成。

 接下来便是机组人员撤离飞机。他们从“安全检查间”直接走向机组接送车。这个接送车是用普通机场旅客摆渡车改装过来的。所以,在外面观看着陆的人看不见机组人员下机。

 在机组人员离开飞机后,整个引导和护航行动结束,约翰逊航天中心则把后继工作交给肯尼迪航天中心。地面保障人员登上航天飞机,准备把它牵引回飞行保障中心。轮胎系统冷却需要45分钟,这个期间的工作是把各种开关关闭并打开保险,从实验装置上取下实验数据记录和存贮器。还需要把起落架彻底锁定在“放下”位置上,卸下前轮减速装置,连接好牵引杆。通常,在着陆后4小时开始牵引,整个牵引工作在6小时之内结束。

 虽然航天飞行任务由约翰逊航天中心指挥,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工程测试小组位于发射控制中心内,一直在监测航天飞机上的数据。在约翰逊航天中心把航天飞机控制权移交给肯尼迪航天中心后,该小组开始指挥后续工作,直至把航天飞机拖回到指定的飞行保障中心。那里,也是它下一次飞行的准备地点。肯尼迪航天中心目前有三个飞行保障中心,将根据任务不同决定在哪里准备下一次升空。

 

 中断起飞和紧急返航

 象普通飞机要考虑紧急迫降一样,航天运输系统必须考虑发射后,遇到紧急情况航天飞机如何中断起飞或者紧急返航。

 在上升阶段,如果飞行性能受到影响,如主发动机故障,或姿态控制发动机故障,就要考虑中断起飞。入轨飞行后,如果发生舱体泄漏、环境系统故障、人员或者实验本身发生意外影响到飞行安全等,需要缩短日程,紧急返航。无论哪种非正常返航,都可归结为“返场着陆”和“就近着陆”两类,前者是返回预定着陆点,后者则为了尽最大努力拯救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来不及返回预定地点情况下实施。由于“就近着陆”保障条件差,风险相对比较大,因此,这个方案往往是在最后抉择。只要条件允许,应首先采用“返场着陆”方案。

 在“返场着陆”方案中,又可分为四种情形:如果在上升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立刻降低预定飞行轨道高度,立刻减少所需功率,提前进入平飞,抓紧时间评估故障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上升,还是立刻返航。因此,需要研制继续上升或者立刻返航下降这两套临时机动推力程序。这套程序称之为“中断入轨程序”(ATO――AborttoOrbit)。这时,如果可以返回发射地,则执行“返回发射地着陆程序”(RTLS――ReturnToLaunchSite)。与正常着陆程序不同的是,与紧急着陆时飞机需要空中放油以减轻着陆重量类似,首先降低轨道,继续飞行,以便尽快消耗燃料,然后再返航。第三种情况是,入轨后需要返航,即需要立刻缩短后续日程,则按正常返航程序脱轨,再入大气层。这套紧急返航程序称之为“中断任务程序”(AOO――AbortOnceOrbit)。第四,如已错过执行“返回发射地着陆程序”(RTLS――ReturnToLaunchSite)点,则按弹道轨迹飞越大西洋下降着陆,称之为“飞越大西洋着陆程序”(TAL――TransatlanticLanding)。预定的备降点设在沿着飞行轨迹预定的有关机场,以尽量减少航天飞机的机动飞行。

 如果两台主发动机发生故障,或其它系统也相继发生故障,无法完成任务,就必须考虑“就近着陆”方案了。这时,首先考虑如何保障机组人身安全,并不在乎航天飞机在哪里着陆。尤其在发动机相继故障或者引起其它系统的连锁反应后,无法很好地控制住飞行姿态,这时,可能需要实施“俯冲返航方案”,即机组人员使用救生逃逸装置脱离航天飞机。

 

 肯尼迪航天中心未来的发展

 自从第一次发射火箭以来,肯尼迪航天中心已经运转了半个世纪。如今,这里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射品种最多的航天发射场。当前,它由美国空军第45航天联队和肯尼迪航天中心工作队共同支持发射任务。在这里,还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包括研究今后的太空港技术,这里也是美国在阿拉斯加州卡迪亚克岛新建的火箭发射基地的主要技术支持者。当前的商业飞行主要是把价值几百亿美元的卫星送上预定轨道,将来有哪些运输需要呢?

 计划之一是,在今后10年内,可以为科研、制造和国际运输、商务旅行,甚至普通旅游业提供航天飞行。在旅游业方面,目前最具实用情景的是在近地轨道上小住。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有普通旅游者来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搭乘航天飞机去近地轨道上的太空旅馆。

 因此,首先要考虑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如何部署相应的太空港。开发航天运输系统大致与航空运输系统类似,首先,需要一个机场。这个机场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主要靠科学和艺术的想象力。可以预计,如果航天技术继续保持现有的发展增长,在不久的将来,太空旅行也会成为一种大众运输方式。航空运输之所以从探险演变为大众运输工具,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科研目标正是如此:努力开发航天运输技术,使之更安全、更便捷,更便宜。

 新型航天飞行器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其他科研中心研制,肯尼迪航天中心则负责先进的太空港技术,以全面降低飞行器的运行成本。当前,送一位体重仅30公斤的孩子上近地轨道的成本是60万美元,大多数家庭无力负担。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目标是,未来20年内,大幅度降低航天运输成本,当前是20000美元/公斤,今后10年内降低到2000美元/公斤,接下来的10年,降低到200美元/公斤。

 太空港技术,包括用于准备空间货物、航天飞行器、发射和回收航天飞行器的方法、机械和运转机构。今天的航天运输不仅仅是火箭技术,它也是一种改进人类生活的科学技术。比如说,已经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上天的卫星降低了长途电话的成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电视频道和节目,提供了更便捷的个人信用卡交易,还有非常便宜的个人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全球范围的互连网络,以及全球范围的气象监测能力。当然,未来的太空港应该便于洲际旅行,首先是在邮递和货物运输方面。也许在将来,他们还应该是人类前往近地轨道旅馆的起点。说得更远一点,也是人类飞往火星的起飞机场。

 责任编辑:京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