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川藏线日记
2015.8.25 _26银川_成都
凌晨,从银川坐火车出发,30.5小时,以为上车可以补到卧铺,刚上车就一次一次的问,每一次期待,都特别的失望,加上膝盖还没有好,这样的旅途逐渐有一些郁闷了。但是慢慢的调整过来了,那么多人不也都在一起坐硬座么,可能是自己逐渐的变得娇气了,经过31个小时终于到成都了。到终点站之前的江油站,四个小伙刚一下车就被等候的警察和随车的警察制服抓了。到终点站后,下起雨来了,匆匆取了朋友托运过来的自行车后,就避了会雨,然后找了个三轮车拉到捷安特专卖店。到之后店家还没有开门,于是在上捷安特官网的时候没有发现这家店,于是不敢相信,就选择了另一家,我们就找住宿,没有合适的。我坐公交,拿包。朋友骑自行车。结果不熟悉地方,提前下了好几站,我们又慢慢走过去。看了两款自习车,660s和735,最终买了660s。然后骑着去找了旭哥住的地方,顺便转了转。他还没有下班,我们就到川大,又转了转。找了个地方在川大住下,房间还可以。晚上和旭哥吃了个饭,挺丰盛。就回来睡了。
8.27成都_邛崃
从成都出发,下着小雨。下了几公里,破雨衣,防不住雨,湿了,不过还好,雨下的不大。一路查地图出城,去邛崃。路过西南民族大学,进去转了一圈,挺漂亮。在路上休息吃饼干的时候,看见一个哥们也是骑行的,打了个招呼就过去了。不一会,又是一对外国夫妇骑行,也打招呼就过去了。休息好之后我们上路,不知道啥时候,那对外国夫妇又从我们后面追上来了,聊了几句,他们要去香格里拉,西藏不让他们去。新西兰夫妇。然后他们超过去。我们慢慢到邛崃,地图上查到一个清真饭馆,但是没有找到。就找了一个地方住下。洗澡的地方好大啊,买了把挂面,三斤米,晚上下的挂面吃了,就睡下了。
8.28邛崃_雅安
早晨起来蒸了稀饭,吃完收拾好后,就从邛崃出发到雅安。路上有许多酒厂,表示是中国酒源。还看见了金六福厂。再过一段,就是路边,买猕猴桃的,买了几个,很好吃,又到下一个地方,又买了几个。有一些小上坡,下坡。也许刚好是个适应的过程。有些坡还是比较陡的。快到雅安的时候,了一个大坡,很疲惫,刚好是下坡,就比较快,路过一个小下坡隧道,还好,隧道比较平,没出啥事,里面挺黑的。到雅安后,进城走了好远,帮新西兰夫妇找了宾馆住下后,合个个影。我们就去找我们的骑行青旅,按照地图,很快找到,但是到他们家,有一段很陡的破,墙上写着,去西藏,这个坡都不叫坡,推上去的是爷们,骑上去的是纯爷们。我们就这样被鼓励着,一直坚持骑上去。店家非常不错,环境很好,东西也便宜,我们住下后,还叫我们拨核桃吃。我们自己同样是煮了面条吃了,洗澡睡觉。
8.29雅安_新沟
早晨起来,煮稀饭吃完出发的时候,其他骑友都已经出发至少半个小时了。从雅安东升竹庄出发,下坡非常爽。来到318国道上后,算是正式骑上了318,前面一段路还好,经过一些修路的地方,经过一个镇子,非常热闹,可以和一个小县城一样。继续前行,到一个大哥的饭店,买了半个我们家乡的硒砂瓜吃了,大哥人很好。聊了一些他们的生活,然后我们就出发了,过了天全县,后面的路基本上都在修路,下雨后泥泞,坑洼,坡,很烂的路,这种路一直持续了四五十公里。有一个1.5公里的隧道,没有完全完工,小上坡,路还行。出隧道后,虚脱了,休息了好长时间,一个开小卡车的师傅过来聊了几句,我们就出发了。后半段路没有那么难走了,也还是在修路,上坡,烂路。快到的时候下雨了,雨衣穿迟了,衣服湿了。到新沟住下后,洗了个热水澡,发冷,以为感冒了,开始有些担心。煮面吃完后,吃了点药就睡了。老板来房间好几次,看我们怎么做饭,其中一个老乡对回族还是很了解的。
8.30新沟_瓦斯沟
早晨起来煮了稀饭吃了后,从新沟出发。吐槽下,这家的卫生间很差,不过,房子对面的风景很好。18公里的上坡,海拔上升840米,爬坡还是比较吃力的。加上昨天走完泥泞路洗车后,没上油,链条生锈了,爬坡很难。坡上后到底坡顶的二郎山隧道,4.5公里,小下坡,还有一个山东的哥们,用他的链条油润滑了下,效果一下好了很多。隧道里骑的最爽。出隧道后,一个小上坡,上去后就是近37公里的大下坡,中途看了会泸定的风景,一路轻松到泸定县,进城找修车的,结果店家听说我们不住,说修车的不在,感觉有点不厚道,也许是真的不在吧。于是我们继续往瓦斯沟赶,过一个隧道,2公里左右,小上坡,很费劲。出隧道后又继续一段上坡,不过不长。然后就是一路下坡,沿大渡河走,快到的时候,路上遇见两位徒步的哥们,一个广西的,一个湖南的,身体非常瘦。聊了会后,我们就继续前行,在路上买了点核桃,苹果,价格挺便宜,核桃8块,苹果1块,野生的。然后一会就到瓦斯沟入口处,看见一个兰州拉面,非常高兴,于是在旁边住下,进去吃了碗面,不过很贵,拉面都11。
8.31瓦斯沟_康定
一天都在爬坡,28公里,海拔上升1065,从出发到到达,一直在云雾缭绕中骑行,还是很轻松的,毕竟路程短。中途休息的时候,和我搭档打了两盘斯诺克。到达康定后,确实是藏族特征比较明显,找青旅修车,修车的没有找见,青旅住宿挺贵。于是决定在拉面馆旁边住下,康定有两家清真拉面馆。吃完饭,睡下。搭档晚上十一点出去城里转了转,感叹城市挺好,很热闹。不过康定情歌城,藏族青年穿着打扮都很时尚。
9.1康定_折多塘
早晨在拉面馆吃完饭出发,路上又遇到一个清真小吃店,这样就发现在康定有三家清真的了。然后去找捷安特专卖店,找半天绕了好久还是没有找见,准备放弃了,往前走美利达专卖店,结果就在前方,有个藏族小伙开车过来,说可以免费驮包,折多塘住宿一个人三十,包满意。我们去捷安特修车,他过来,我们就把包托了。修车小伙说,可以在城里转着玩玩,今天有缴枪展,我们修完车,去康定城里转了转,大部分是土枪,有藏刀,有手枪,有AK,有气枪,有弓弩,大开眼界。欣赏完后,开始爬山,17公里路,海拔上升1000米,山上果然冷,话说这里丰田霸道,陆地巡洋舰很常见。上山后,找到藏族人家住下,藏床很舒服,下着小雨。我们去爬上山,泡免费野温泉,很是舒服。泡了一个多小时呢。回来后,我们在他们炉子上自己做了稀饭吃了。一个感觉,这个藏族小伙人真勤快,啥都干,还很麻利。勤能养家,勤能敛财,勤能致富。
9.2折多塘_新都桥
早晨吃完自己煮的稀饭后就出发了,走了不远,遇见那两位徒步的哥们,问他们其他人呢,说搭车走了,其他的是徒步搭车,他们两个是纯徒步,还带那么多东西,真厉害。再走了不远,两位一起住的徒步的哥们搭车上山了,给我们打招呼,加油。再走一会,遇见之前遇到的新西兰夫妇,他们速度真快,从康定出发,就赶上我们了,一起骑了一会后就超过我们了。走了十公里左右后,就开始在云雾缭绕中骑行,还下着下雨,二十公里路,海拔上升一千米真累。最后的时候都快坚持不住了,还有几个哥们都山腰上的地方住下了。到垭口后,终于松了一口气,换好衣服,下山,手套都下雨湿了,山上的温度7度左右,下着小雨,下山的时候真冷。下到山腰的时候,几个广东旅游的朋友看到后打招呼,最后和我们合影,问我们骑到那里去。下半段下山很轻松,温度也升高了,到山底后,环境变的非常漂亮,也牦牛,有青稞,黄的一片,绿的一片,点戳几个动物。很漂亮,不过往下走的时候,有个司机超车过来,离我很近,太危险了。在离新都桥10公里左右的时候,下起了雨,并且逐渐变大,到最后直接是暴雨,鞋直接湿了。赶紧找了个青旅,环境还行,多人间,不过就我们两个人住。换了衣服,洗了个热水澡后,让老板帮忙煮了两碗米饭,四个鸡蛋。吃完后就休息睡觉。
9.3新都桥_相克宗
早晨起来后,吃了点老板熬的稀饭和一个鸡蛋,马忠武的自行车胎没气了,于是就赶紧匆匆的补胎,收拾好后我们就准备出发了。老板说有一个去那儿的优惠活动,让我们做,结果我骑出去了5公里的范围,就没有定位成功。走了十公里左右,就到了高尔寺山脚下了,是烂泥泞路,于是开始爬坡模式,爬了好几十公里,一直是烂路,还是上坡,三十公里左右的上坡,海拔从3630到4412,路上还遇到了两位骑友,一个的单独的,一个是车架坏了。到山顶后,还遇见了两位昆明退休夫妇开车自驾游,交流说说我们挺厉害,鼓励了一下。然后我们开始下坡,下一会儿后,又是一小段小上坡和一大段平路。然后到下坡的时候,很长一段烂路下坡,很颠。等到隧道口的好路的时候,速度放的很快,37公里的大下坡,绕圈圈下坡,路上又遇到三位骑友,他们打算住雅江。等我们到雅江,过隧道口后,遇到单独骑的那个哥们。然后往前骑了两公里,到一个小卖部买了点饼干牛奶吃,5.30左右,准备出发的时候,刚好香客宗的老板开车过来,说等你们上去都八九点了,真的很累了,爬坡很困难。就免费搭车上去了,15公里。车上还有一位徒搭的哥们,上去后开始后悔了,一路要骑过去的,就这么不完美了,有点想重新下去骑上来的冲动。但是最后还是认了,晚上也没有吃饭,早晨也没有吃饭,买点饼干吃了,带着不爽的不完美的心情就睡了,对于有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的自己来说很不爽。
9.4香客宗_卡子拉山脚
早晨买点饼干,让老板煮了10个鸡蛋拿上了,10个20,很贵。开始爬剪子湾山,天路十八弯就是这里,绕来绕去,15公里,海拔上升1000多米,到4659,很艰难。爬过后,开始一上一下的坡,上坡很吃力。骑了50公里左右,等到爬卡子拉山的时候已经很累了,加上没有吃饭,没力气,一起的三个骑友在卡子拉山住下了。我们继续爬,又爬了8公里左右大坡,和一段平路,开始下山,下山速度很快,天已经开始黑了。到山底的时候已经黑了,也没有力气爬一个小山到红龙乡了,于是就在一个藏民家里住下,来了一个买菜的,买了点西红柿黄瓜,苹果,梨。女主人听不懂汉语,两个小孩和男主人懂,小孩给我们当他妈妈的翻译,我们的回族,有一些饮食习惯需要解释,两个小翻译很专业。在他们家自己做了挂面吃了后就睡了。他们家人很实在,非常不错。两个小孩很活泼,两个主人很礼让,很厚道实在。
9.5卡子拉山脚_理塘
早晨起来后收拾好就出发了,和两个小孩打了个招呼。早晨我们也没有吃饭,今天只骑四十五公里,还算比较轻松,翻了一个小山后开始下坡,就到了红龙乡,然后紧接着就是一个大上坡,K3069垭口,海拔4377,爬上去后,有三个骑友,他们在拍照,我们就直接下坡了。一路大下坡,接着一路小下坡。只到理塘界,开始爬一个小坡,脱落拉卡山,海拔4330,爬上后一个哥们给了个名片,青旅的,还挺好。我们就出发了,过隧道,2.5公里,大概有八百米左右小上坡,然后就是下坡,很轻松就过了隧道。过去后就是一个大下坡,就到了理塘县。找到漫步云端青旅后,就去找清真餐厅吃饭去了,中午十二点二十到餐馆,吃了加工面,还可以,就是贵。然后来了青旅开始收拾东西,洗衣服,洗鞋子啥的。到下午的时候去买了个电锅的电绳,和两个水杯,再另一个清真餐厅吃了新疆拌面和一个包子。就回来了,还买了十个鸡蛋回来煮了,准备明天带着。青旅条件还行,就是一个骑车走遍中国的哥们给马忠武修刹车收了五十,感觉有点坑。然后就发了个朋友圈就准备睡了。对了,今天知道理塘是世界最高城,海拔4014。
9.6理塘_巴塘
早晨在理塘的甘肃小吃店两个人吃了十个包子没饱,又要了五个。还带了六个花卷在路上,骑了五十八公里到禾尼乡,路上一直沿着无量河走,很漂亮的牦牛群,沿着河畔。快到海子山脚下的时候遇见两个放牧的女子,聊天后知道他们两家的牛,有430多个,很惊叹。然后就开始爬十公里左右的坡,慢慢的终于爬上去了,还算比较轻松。然后就是近九十公里的下坡。下坡一会就是姊妹湖,太漂亮了,上面是雪山,下面的姊妹湖,非常漂亮。再往下走都是陡下坡,周围的环境非常漂亮。再走坡就缓一些了,过了六七个隧道,下坡隧道骑行非常爽,有长的有短的。再晚上八点半的时候才能青旅。还算可以,住宿条件一般般。做了稀饭吃了,把湿衣服晾外面,就睡了。
9.7巴塘_海通兵站
早晨吃了挂面就出发了,到县城买了点面,米,老干妈,榨菜,饼干之类的,和老板聊了几句就出发了。其他三个队友提前出发了,我们在后面追他们,过了一个边检,登记了进藏,沿着一个江到达金沙江的交汇处,两种颜色对比非常鲜明。很漂亮,然后就沿着金沙江走,小下坡,到金沙江大桥过桥后就到了西藏界,然后又是一次边境登记。然后就是12公里的小上坡到温泉山庄,继续36公里缓坡到达海通兵站,路上还遇见一些塌方的地方,道路毁坏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伐木工从山上往下滑树木。到达海通兵站的青旅后环境比较差,就将就着吃了点挂面就睡了,没有洗澡。
9.8海通兵站_芒康
早晨没有吃饭,就吃了几个饼干,开始骑了七公里左右的小上坡后,开始十公里的大上坡,没有吃饭非常难受,没有体力,身体开始乏力,骑会推会,终于艰难的爬上了山顶,遇见几个开车的驴友,给我们合拍一张后,我们就开始轻松的下坡,一会儿就到坡底的县城芒康县,进城又一次边检登记。进城后找地方吃饭,吃完饭就在拉面馆上面住了,环境感觉很不错。下午休息了一会儿后去给马忠武修自行车,刚开始老板说花鼓坏了,换得两百,在其他地方找了半天也没有修车的,就只能修了,结果打开后不是花鼓问题,是弹簧问题,修了一下,三十,其实也还行。回来后路上遇见一位坐车的浙江朋友,非常健谈。在住的地方聊了一会后就下去吃晚饭去了,吃完回来洗澡后就开始看了会足球预选赛,中国_马尔代夫,看完后上床睡觉。
9.9芒康_如美
骑12公里从海拔3875到4338,然后是35公里大下坡,到2640,一路下坡很舒服。到下面就到了澜沧江,不是太壮观,水浑。找了个地方住下,环境不太好,还贵,30一个人。下午1点左右就到了,下午半天算休息了。
9.10如美_荣许
26公里上坡,到觉巴山,3930,沿澜沧江峡谷走10公里小上坡,然后就是16公里的大上坡,绕来绕去。刚出发没对久,马忠武的自行车就坏了,飞轮松了,蹬不了,上山就大部分推着。很艰难,遇见一个湖南的哥们,骑的很吃力,好像是感冒了。然后就是18公里的大下坡,到坡底遇见前面的三个对于在下面吃饭等我们。然后就一起骑了14公里,到4046,荣许兵站。找了一个修车的河南哥们开的店,说要换后轮至少得三百,没有换,将就着紧了一下。就住在他们家了,环境比较差,不过那哥们性格,说话挺好的。
9.11荣许_左贡
25公里上坡到东达山,5008,一路中等上坡,还好,也没有啥高原反应。然后就是37公里大下坡,到左贡3877,下坡的时候遇见下雨,很冷。速度也比较快,挺危险的。最后大概有六七公里修路的沙子路很难走。遇见很多农用车拉着草皮。左贡小城在修路,还不错。住在一家六人间,还有一位骑行的哥们。
9.12左贡_邦达
3877到4122,103公里,结果在修路,走了65公里烂路,很难走,花费了很多时间。等到好路的时候加快速度,路上又遇见几位骑友,总共九个人。前面三个快,后面我们六个人一起走。到好路的时候难得一见的彩虹,沙漠,草原,在一起出现,非常漂亮。到邦达的时候到九点左右了,骑了一段时间的夜路。到了把自行车调了一下。马忠武的刹车坏了,换一个320,一对400多,很坑。没办法就那样将就了。换他的勇士500还要找700,找五百都不行。很坑。住宿的房间还很不错。
9.13邦达_八宿
早晨八点左右出发,爬14公里上坡,4120到4658,翻业拉山,然后就是怒江72拐,路很危险,湾很急,又多。马忠武刹车不好,走的慢。我一路下来,放的也比较快,很爽。路上有个别地方下雨还。44公里大下坡到怒江低,然后走了大概三四公里到怒江大桥,2740,一个桥,紧接着一个隧道,很特别。然后就是沿着峡谷走,走一部分后,峡谷就变缓了,起伏路几本书上,走了37公里,到达八宿县,刚到的时候以为到了很小很落后,后面才知道还有一公里才到,到了之后感觉还勉强可以。住的地方也还行。但是老板不让做饭,晚饭偷着做了。
9.14八宿_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
大约一亿年前,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惊天动地的相撞中,喜马拉雅山神话般地从古特提斯海缓缓升起,巍然矗立在8000米的高度。川藏路,就是人类刻在这片高原上的诗行。
关于西藏的雄美,有数不清的话题;关于西藏的路险,有道不完的故事;关于西藏的魅力,只有亲历才能领略。
川藏线沿途,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婉到崇高。
在这条路上,美景与泥沙走石相伴,冰川与河流共舞。或一山有四季,或千里皆碧空。湖光山色风情万种,草原牧场天地相连。川藏路翻越了1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跨过了14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蜿蜒曲折,蛇形千里。
318线上美丽的风景
要找到一位真正骑行过川藏线的人,听他说真实感受,看他拍的片子,观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朋友就推荐了河北日报记者崔立秋。从今年5月8日到5月29日,崔立秋和另外3名队友结伴启程,2166公里川藏线,全程未搭车,挑战自我极限,历时22天完美穿越,最终到达拉萨。行程中他写下了250多条微博,即时记录一路见闻与感受。
体验人生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一向风里来雨里去但不事张扬的崔立秋,今年突然做出了一个十头牛也拉不回的决定:要沿川藏线,骑车到拉萨。不可思议的是,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任何骑行经历,就连城市周边休闲性质的骑游都没有。
崔立秋决定要在2012年五六月份骑车去西藏。2011年秋天,他曾听一位朋友说起骑行川藏线的打算。他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并为此在去年冬天尝试冬泳,增强寒冷抵抗力。春节期间,他为自己规划了今年的两个目标,一是考博士,二是骑车去西藏。“那时我连自行车都没有,根本就没有户外骑行的经历,但想象到途中的惊险 *** ,决定必须尝试,哪怕是途中返回。”他说,小时候曾梦想着长大后去当兵,后来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如果没有机会参军入伍了,就去骑行川藏线吧。
骑行的路上
计划五六月份出发,崔立秋到了2012年3月份才开始购买自行车。巧合的是,当他走进车店购车时,发现这个单车店正好在组织骑友们去西藏。“我本来打算单人独骑,但有团队更合适,于是就报了名。”他们定于5月4日从石家庄坐火车到成都,然后从成都沿川藏线骑车进藏。当时崔立秋还在犹豫中,“怕单位请不下年休假。”他说,“我那时拼命出差,拼命干活,希望请假时能顺利些。”
因工作原因,他比原计划推迟了两天启程。临走时,家人才知道他的真正目的,坚决反对他的决定,他老爸发很大的脾气阻止他,在家人轮番一遍遍劝说中,崔立秋仓促整理好备用物品,扛着那辆取名“白马王子”的自行车匆匆忙忙地踏上了火车。列车奔驰在冀南大地上,望着车窗外的村庄、树木、房屋和行人,崔立秋有点恍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途中百味
崔立秋说,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了解行程中的惊险与艰辛。第一天行程中,他就几乎崩溃。那是从成都到雅安的路上,刚爬过一个小小的土坡,海拔只上升了两三百米,崔立秋就双腿发软、脸色煞白、气喘吁吁地躺倒在地两次,很快就把当天的备用水喝完了。“这才第一天,后面海拔5000多米的山怎么爬?”后来,在队友不断鼓励下,他咬牙坚持下来,让自己逐渐适应。
折多山,是川藏线上第一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爬山之时,正赶上大雨,头顶上电闪雷鸣,车轮下是哗哗的流水;再往前走就下起了冰雹,噼噼叭叭地敲打着头盔;快到山顶时,又下起纷纷扬扬的大雪,半天之内体验到了一年四季。一路之上,看到有些骑友干脆返回,有的下来避雨,有的推车前行,崔立秋选择继续骑车登顶。“当时来劲了,陡然生出与天斗与大自然斗的豪情。”登顶的一霎那,他将自行车往地上一扔,仰天长啸。“那种成功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得到的。”
山口
最让崔立秋难忘的是住在112道班的那一宿。几个浑身泥浆的人,在经历了几天的疲劳骑行后,情绪突然有些失控。崔立秋说,当时有一名队友冲着墙大喊,“我为什么要走川藏线,在家里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受这份罪?”“那时整个人好像都麻木了,不仅是身体,还有思想。店主招呼我们吃饭,就吃饭,吃完沉默地坐着。”崔立秋说,在川藏线他学会了一副新表情——“发呆”,就是思想真空。那一天,大家就是这种状态,“衣服都懒得换,溼乎乎的躺牀上就睡。”
一路走来,几个人跌跌撞撞,终于离目的地拉萨越来越近。“那时队友们特别兴奋,像打了鸡血似的一骑绝尘,我则是把速度放慢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拍照,边录影边解说,仔细体会最后的那段路程,不希望它立即结束。”
友谊万岁
崔立秋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一个团队,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完成川藏线骑行的困难要大得多。尽管崔立秋与另外3名队友此前并不熟悉,但22天的骑行,让他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骑行中,友谊的力量
4人中,“车飘飘”是队长,擅长自行车维修保养。每天出发前,他会为队友们仔细检查自行车,并上好链油。队友“紫雾”物品准备最充分,有队友需要,随时提供。“格尔木”一路上为大家买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整个行程,大家共用一管牙膏,共用一块肥皂,遇到危险路段,大家互相照应。最后一段路时,“紫雾”的身体出了点儿问题,为了不拖累队友他决定搭车。挥手告别后,崔立秋心情抑郁,一言不发闷头前行。当得知“紫雾”根本没有搭车,只是想支走队友,没拖累同伴的压力,独自慢慢前进时,他为男人那种特有的坚强和责任感溼润了双眼。
微博直播
作为记者的崔立秋还有另外一份珍贵的收获,就是随时用微博发布行程中的见闻和感受。整个行程他共发布了250多篇微博,共约20000字,同时上传了250多张。崔立秋说,家人和朋友通过微博来了解他的行程与近况。有时赶上手机没信号,发布不及时,等信号恢复后,会接到很多短信,生怕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我感觉这样很有纪念意义,事后能让我回忆起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挑战自己
崔立秋在微博中写道:走川藏线之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泥石流、塌方、落石。318国道不是横穿深山峡谷,就是在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开凿,雨季泥石流和塌方是常有的事,出发前央视就播报了一次塌方,一路上我们又遇到多次。落石更是家常便饭,哪个川藏骑友没看到过落石呢?只要不落在头上就万事大吉了。幸甚至哉!
下海子山,90公里下坡有6条长四五千米的隧道,无灯,有障碍,有劫匪。11名骑友三人无车灯,我无灯,插在队伍中通过。另一无灯车友跟在我后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也不敢减速,怕后面撞上。对面过车时,才看清路边有马路崖子,上面堆放石板石块,还有排水沟。听说前一天两骑友重伤,一骑友遇难。
在路上
从芒康开始,川藏线和滇藏线合二为一,路上骑友明显多起来,男女老少,人手一车,衣着花花绿绿。进入林芝,“藏江南”波蜜的冰川、雪山、森林、河流、峡谷、飞瀑,美不胜收。感受:川藏路上的风景再美,也不如那些执著理想的人的精神更美,单车骑友们,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他们是川藏线上最美的风景!
单车走西藏什么最重要?有人说是体力,有人说是毅力,有人说是耐力,也有人说是准备,是装备,是团队。这些其实都很重要,是走川藏线的基本条件,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清醒地认识自身的状况,合理地分配体力和精力,抓紧一切时间休息调整,多吃,多睡,还有就是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人和风景
崔立秋回忆川藏行印象最深的人时说,刚从成都出来就看见路上有很多60多岁的老大爷老大妈,以及20来岁的漂亮姑娘,驮着沉重的大包,听着有节奏的音乐,坚定地蹬着车。“紫雾”当时说:看看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到不了拉萨呢?在二朗山茶马古道墙,崔立秋他们遇到一位23岁的女孩子,此行前她的骑行里程不到100公里,在骑行论坛找了支队伍,瞒着父母就出发了。她说,一个19岁的上海姑娘曾独自骑完全程,我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湖北的小姑娘“太阳骏主”,广西18岁的小妹妹都在这条路上前进着。听到这,几个大男人发出由衷感叹:佩服!想起有句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带着她去西藏,走318国道,体验生命中的浓墨重彩;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带她去西藏,走318国道,体验今生不会重来的精彩。但是千万不能让她自己去西藏,抛开危险,她也会变成另一个人。
318,很多人的梦
骑行中,不管是那些超过你的人,还是路边休息的骑友,会面时都会伸出大姆指或者打出v型手势说“扎西德勒”。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友好、简单而亲近。崔立秋说,在路上他们遇到一位53岁的郑州大姐,她加入郑州老年川藏骑车队,骑行16天才到新沟,因车队骑行速度太慢,大姐在雅安与队友分开,独自一人前行等候车队。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何时骑到拉萨,不知道梦想能否实现。崔立秋说到现在我还偶尔惦记这位大姐到底怎么样了,没有伙伴独自前行,身体或者自行车出了问题怎么办呢?从雅江到巴塘,在海拔4000米以上,也是川藏线上最难走的300公里烂路上骑行了3天,天天下雨、雪、冰雹,90%的骑友选择了搭车,崔立秋只碰上了一个孤独的骑友像蜗牛一样,一会儿推一会儿骑。他坚强的身影也会时常浮现在崔立秋眼前。
说到沿途风景,崔立秋沉浸在回味中。他说,川藏线上很多河流都是以大山为界,它们的源头都是高山上冰雪融化后形成的一条条小溪,逐渐汇聚成大江大河,最终奔流入海。雅江水白,优雅、自信;青衣江清丽、悠闲;大渡河水黄,粗鲁湍急。此外,还有举世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尼洋河、拉萨河……不管爬山还是下坡,都会有一条条河流相伴。你往上爬,它就向下流,水声淙淙;你下坡,它就一路跟随,水声哗哗。它们滋养了树木、花草、牛羊,当然还有人类。每日听着水声,便是在聆听自然的天籁之音。
素有“摄影家天堂”之称的新都桥,让崔立秋流连忘返。从折多山下来,一路36公里下坡,路边的风景美不胜收。小河潺潺地流经山坡下稀疏的人家,高大的老杨树,成片嫩绿的青稞,十多头黑色的犛牛在草地上悠然地散步。真是人间天堂。
崔立秋说,越接近拉萨,风景越美得令人窒息。从通麦天险到排龙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十几公里临江断崖路沿途美景,竟然让4个大男人,五步一小停,十步一大停地走了整整半天时间。苍松、翠竹、绿草、蓝天,北山听鸟叫,南山闻虫鸣,脚下,是一条奔流的大河。队友们一路感叹,这哪里是青藏高原,真的是雪域江南啊。
崔立秋说,一路上最惬意的事:不是欣赏那蓝天白云,不是远眺茫茫雪山,不是登顶5000米东达山,也不是90公里海子山大下坡,而是躺在路边柔软的草地、垭口、积雪的山坡、烈日晒得暖洋洋的大马路牙子、河边能听见水声潺潺的沙石滩上,在风中摇摇晃晃的拉月藤吊桥上,不需要长时间停留,小憩片刻,看云卷云舒,爽!
6月29日晚上11点多,崔立秋在满天繁星的“日光之城”拉萨街头漫步。途经八角街,看到还有很多藏民扑下身体,三步一拜,这是怎样的一种虔诚!在拉萨,他们参观布达拉宫,再入大昭寺,前者更多的是建筑上雄伟、庄严、神秘、壮观的震撼,后者则是历史上深邃、凝重、宗教力量的震撼。谈到感受,今年37岁的崔立秋说,今天我如此平静地站在北戴河海滨,似乎失去了对大海的 *** 和冲动,怀疑自己心态老了。当年,从大连到烟台,黑夜,我一个人站在甲板上,海风卷起油布一样的海面。还有那个寒冷的冬天,穿着羽绒服在青岛看海;那个温暖的春天,光着脚丫到日照踩沙;那个炎热的夏天,在蓬莱看偶遇的海市蜃楼;那个凉爽的秋天,在鼓浪屿听琴声和涛声的交响曲。骑行西藏回来,觉得海滨生活是美好、安逸生活的写照。
随着年龄增大,对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少,应该珍惜自己的规划与目标,按部就班的去尽力实现它。开始川藏骑行时我也担心自己翻不过那些海拔四五千米的大山,但对自己说一定要去试试,即使是失败也要失败在路上。很多事情没做之前,感觉那是一座“高山”,但是一旦下了决心,用毅力战胜自己的犹疑和怯懦后,会发现,哈,只要打败了自己,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骑行川藏线的意义
川藏线,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的公路,有南线和北线之分。骑行者口中的川藏线多为南线,相对北线而言,南线路况较好,风光也更为秀美,经过的地方也多为人口稠密的地方,路上补给比较方便,更适合骑行。
用单车丈量这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公路,已经成为了众多骑行爱好者的梦,随着海拔的升降,地理结构的变化和气候的差异,川藏线就像一幅次第展开的美丽的画卷,这幅画上有雪山、草原、原始森林、大江大河和神秘的藏区,同时也有悬崖、峭壁、险滩和自然灾难。多少人是因为这条公路而接触骑行,爱上骑行。无论是刚买到单车的新手,还是已经有了一定骑行经验的前辈,都对川藏线有着无限的憧憬,甚至很多已经几次出入川藏线的人,依然随时准备着再次踏上征程。
布达拉宫前的合影
很多人不理解这些骑行者不惜人力、财力、精力用单车来往于这条公路上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当他们带着不解的眼神,询问那些骑行者的时候,却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每个在川藏线上攀爬的车手,对这条公路都有着各自的理解。也许那是新都桥的黄叶,也许那是雅鲁藏布江的河水,也许那是毛垭草原上的海子……那些曾经被设为电脑桌面的画面,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眼前,设想了无数个与它相遇的美好场景,没想到会是在一个不经意的转弯之后。骑行者欣赏着这次不算美丽的邂逅,斑斓的风镜挡住了溼润的眼眶,两行热泪却已滑落脸颊。骑行川藏,车手们永远期待着转弯后未知的风景和那份莫名的感动。
熟悉川藏骑行的人一定听过“川藏死飞哥”这个人,他骑着一辆死飞自行车(死飞车,向前蹬车是前进,向后蹬车是后退,不蹬车飞轮不会动,且没有刹车)反骑川藏线。死飞车上不能装货架,这位死飞哥就背着他的行李;车把手断了,就绑一根双节棍代替;可最后,就连车的前叉都坏了一根。“川藏死飞哥”已经成为了众多骑行者、死飞爱好者的偶像。喜欢死飞的骑行者,一定对速度有着强烈的渴望,在陡坡繁多的川藏线上,俯身冲下30公里的长下坡,没有了刹车碟片对速度的限制,路两旁的景物疾速飞向了身后。凌厉的风声在此刻的骑行者耳中,就像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在鼓舞着他继续体验飞翔的感觉。骑行川藏,总会有一个刹那,让骑行者们拥有“像风一样自由”的感觉,那份疾速的 *** 被这些勇敢的车手们所追逐。
80后的苏州姑娘宁宁,和队友骑行2300多公里最终到达了西藏。他们用无数次的蹬踏,征服了1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这些从平原地区过来的都市车手,将自己的汗水洒在了蜿蜒的盘山路上。爬坡时剧烈的心跳,暴晒后龟裂的嘴唇,雨雪天气时瑟瑟发抖的双腿……也曾让他们一度想到退缩,返回氧气充足的地方,回归平淡的生活。但当骑行者们擡擡头,山尖的浮云似乎给了他们力量,咬咬牙,进行又一次的冲刺。最终,他们适应了高原稀薄的氧气环境,克服了海拔升降带来的变幻莫测的天气,当他们颤抖着举起自己的爱车,喘着粗气与汗津津的队友一起站在山巅的海拔牌旁边合影时,夕阳的余晖勾勒出他们金色的轮廓,这是胜利者的颜色。骑行川藏,他们所战胜的不仅仅是山峯。
一条历练人身心的国道
既然有登顶的喜悦,那必然也会有触底的懊恼。2142千米的路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那个使单车失去平衡的石块,就躲在川藏线的某个角落,等待着骑行者的到来,给他们一个头破血流。身体触地的那一秒,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川藏线“亲密接触”,这次接触有些沉重。一路跌跌撞撞,坚强的骑行者走完了全程,身上已经伤痕累累。代表着一次次失误的丑陋伤疤,扭曲而坚硬,成为了骑行者身体的一部分,代替着他们曾经娇嫩的肌肤。骑行川藏,一路的坎坷是骑行者们成长的催化剂,无论年龄几何,这都是一次蜕变的旅途。
川藏线上的自行车队很多,几乎每个去过川藏线的人,都会在路上或者旅店中遇到骑行的车队。车铃敲响了他们的友谊之钟,很多人在骑行的队伍里相遇、相识、相知,甚至相爱。他们在这条美丽而且危险的公路上互相扶持,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声“加油”都将成为各自前进的动力。争执和欢笑都化作了泥泞山路上的浅浅车辙,穿着骑行服的背影,肩并肩消失在路的尽头,是川藏线上别样的美景。骑行川藏线,是为了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份情感和川藏线上的天空一样湛蓝,和高原上的空气一样纯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9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