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历史名人
1.庄河的历史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就生息在这里。
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商代属营州。
周代属幽州。春秋时期是燕国地。
战国时期属燕国。秦统一全国后,袭燕国旧制,仍属辽东郡地。
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属燕国。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改燕国为郡,属辽东郡。
东汉属幽州辽东郡;东汉末年,公孙度据辽东,属平州。三国时期,属魏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西晋为平州辽东郡西安平县地。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平州辽东郡。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高句丽陷辽东。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军拔石城(今庄河城山)。
唐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庄河属之。辽代时属东京道东京辽阳府。
金代时属东京路。元代时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西与西南部为复州卫东,西北与北部为盖州卫秀岩城地,东及东北部为凤凰城辖域。清初属奉天府盖平县。
当时盖平县下设十二社(县下行政组织)庄河地区分属两社,西部为复来社,东部为岫岩社。清乾隆时属岫岩厅(由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
清朝在盛京(今辽宁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将军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凡满洲、蒙古、 *** 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府尹。”岫岩厅隶属于奉天将军,庄河因之。
光绪二年(1876年),岫岩厅改为州,隶凤凰直隶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根据奉天将军赵尔巽“庄河地属岫南控海之滨,左右扼制海口,适当冲要设治实属相应”的奏请,同年十月,划出岫岩州南部地区,设置庄河厅,并设庄河厅抚民同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 *** 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庄河厅隶东三省总督奉天省兴凤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庄河厅改为庄河县,隶属奉天省东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奉天省东路道更名为奉天省东边道。
1931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庄河沦为“伪满辖域”。1945年9月9日,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解放庄河,同年9月12日,成立了中国 *** 领导下的辽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 *** ——庄河县民主 *** ,隶属安东省。
1946年11月,被 *** 占领。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庄河,重新获得解放的庄河隶属辽南行政公署。
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直属辽宁省。1949年5月至1954年8月直属辽东省。
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直属辽宁省。1956年6月划归安东省专区。
1959年1月划归旅大(今大连)。1965年12月划归丹东。
1968年12月划归旅大。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边境县。
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属辽宁省县级市,由大连市代管。2004年10月30日,辽宁省人民 *** 根据国务院批复,正式批准石城乡、王家镇划归庄河。
至此,庄河共辖26个乡(镇)、街道。其中乡6个、镇16个、街道4个。
6个乡为:鞍子山、太平岭、步云山、桂云花、兰店、石城。16个镇为:吴炉、黑岛、青堆、栗子房、塔岭、大营、徐岭、蓉花山、光明山、长岭、荷花山、城山、大郑、仙人洞、王家。
4个街道为:城关、新华、兴达、昌盛。2004年,庄河有村民委员会2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3031个,居民小组366个。
2004年,设立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以庄河市明阳镇部分行政区域为其管理区域。2009年4月10日,辽宁省 *** (辽政[2009]68号)批复同意撤销明阳镇,设立明阳街道。
调整后,全市辖5个街道、15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城关街道、新华街道、兴达街道、昌盛街道、明阳街道、青堆镇、徐岭镇、黑岛镇、栗子房镇、大营镇、塔岭镇、仙人洞镇、蓉花山镇、长岭镇、荷花山镇、城山镇、光明山镇、大郑镇、吴炉镇、王家镇、鞍子山乡、太平岭满族乡、步云山乡、桂云花满族乡、兰店乡、石城乡。 庄河名,启用于清朝末年。
明朝以前称红崖子。清初仍称红崖子。
以城北五里许天秤山南下一带土岗赤色,旭日东升,望之如一片丹霞得名。清末,易名红崖子为大庄河。
嗣后,“庄河”之称始见。对庄河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曰,天秤山东麓大河东岸居人逐年增多渐成村落,渔舟、商船由海溯河至此停泊装卸,因此称其为“大河庄坞”简称“大庄坞”。大庄坞船只来往穿梭,生意兴隆,人们日子过得红火。
有人提出募化点钱财,选个地点修座大庙,求神灵庇佑永享太平好日子久长。这一提议为大家共同接受,庙址选在大河西岸。
庙宇修好后,还少一口像样的大钟,遂派人去烟台铸钟,铸钟工匠误将“大河庄”铸成“大庄河”。一曰,“大庄河”本为今“庄河”之旧称,因县城处庄河之滨,所以,取其河为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厅成立后,“庄河”作为一独立的治域名称而存在,已沿用近百年。
2.关于庄河城山的历史地名由来 庄河名,启用于清朝末年。
明朝以前称红崖子。清初仍称红崖子。
以城北五里许天秤山南下一带土岗赤色,旭日东升,望之如一片丹霞得名。清末,易名红崖子为大庄河。
嗣后,“庄河”之称始见。对庄河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曰,天秤山东麓大河东岸居人逐年增多渐成村落,渔舟、商船由海溯河至此停泊装卸,因此称其为“大河庄坞”简称“大庄坞”。大庄坞船只来往穿梭,生意兴隆,人们日子过得红火。
有人提出募化点钱财,选个地点修座大庙,求神灵庇佑永享太平好日子久长。这一提议为大家共同接受,庙址选在大河西岸。
庙宇修好后,还少一口像样的大钟,遂派人去烟台铸钟,铸钟工匠误将“大河庄”铸成“大庄河”。一曰,“大庄河”本为今“庄河”之旧称,因县城处庄河之滨,所以,取其河为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厅成立后,“庄河”作为一独立的治域名称而存在,已沿用近百年。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就生息在这里。
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 商属营州。
周属幽州。春秋是燕国地。
战国时期属燕国。 秦统一全国后,袭燕国旧制,仍属辽东郡地。
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属燕国。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改燕国为郡,属辽东郡。
东汉属幽州辽东郡;东汉末,公孙度据辽东,属平州。 三国时期,属魏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西晋为平州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东晋元帝建武之年(公元317年),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平州辽东郡。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高句丽陷辽东。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七月,唐军拔石城(今城山)。
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克平壤,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庄河属之。 辽时属东京道东京辽阳府。
金时属东京路。 元时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西与西南部为复州卫东,西北与北部为盖州卫秀岩城地,东及东北部为凤凰城辖域。 清初属奉天府盖平县。
当时盖平县下设十二社(县下行政组织)庄河地区分属两社,西部为复来社,东部为岫岩社。 清乾隆时属岫岩厅(由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
清朝在盛京(现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将军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凡满洲、蒙古、 *** 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府尹。”岫岩厅隶属于奉天将军,庄河因之。
光绪二年(1876年)一月,岫岩厅改为州,隶凤凰直隶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根据奉天将军赵尔巽“庄河地属岫南控海之滨,左右扼制海口,适当冲要设治实属相应”的奏请,同年十月,划出岫岩州南部地区,设置庄河厅,并设庄河厅抚民同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 *** 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庄河厅隶东三省总督奉天省兴凤道。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庄河厅改为庄河县,隶属奉天省东路道(1914年5月更名为东边道)。 1931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庄河沦为“伪满辖域”。
1945年9月9日,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解放庄河,同年9月12日,成立了中国 *** 领导下的辽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 *** ——庄河县民主 *** ,隶属安东省。 1946年11月被 *** 占领。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庄河,重新获得解放的庄河隶属辽南行政公署。 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直属辽宁省。
1949年5月至1954年8月直属辽东省。 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直属辽宁省。
1956年6月划归安东省专区。 1959年1月划归旅大。
1965年12月划归丹东。 1968年12月划归旅大(今大连)。
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边境县。 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属辽宁省县级市,由大连市代管。
2004年10月30日,辽宁省人民 *** 根据国务院批复,正式批准石城乡、王家镇划归庄河。至此,庄河共辖26个乡(镇)、街道。
其中乡6个、镇16个、街道4个。6个乡为:鞍子山、太平岭、步云山、桂云花、兰店、石城。
16个镇为:吴炉、黑岛、青堆、栗子房、塔岭、大营、徐岭、蓉花山、光明山、长岭、荷花山、城山、大郑、明阳、仙人洞、王家。4个街道为:城关、新华、兴达、昌盛。
2004年,庄河有村民委员会2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3031个,居民小组374个。
3.谁能帮我提供有关庄河的民间故事啊庄河民间传说——黑岛的故事传说当初杨二郎赶山填海,从远处赶起一架高山飞落在黄海北岸一个海湾的西南边。
这座山,山势高耸,连绵起伏,只有西边很狭窄的平地连着陆地,所以就形成了一座海岛。关于这个岛,在民间长期流传一段动人的神话传奇故事。
这里,还没有人居住以前,山上青松苍翠,古柏参天,几乎到处都是鸦雀不透的茂密森林。最早住在这个岛上的是一只彩凤和一棵老人参,它俩相处很好。
经过千百年的修炼都有一些道行,还会变人。 有一天早晨,百鸟随着彩凤迎来了日出,便围绕彩凤在高山顶上跳起舞唱起歌。
老人参变作一个带红兜的小胖孩,在一旁吹着横笛伴奏。正在热闹非常的时候,南极仙翁驾着仙鹤来到这里。
彩凤和老人参见老仙翁来了,便停下歌舞,围拢过来。老仙翁说。
“你们过的很快乐,不要忘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完,驾着鹤腾空而去。大家都觉得老仙翁话中有话,可是认也预料不到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过了若干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老虎精,到海滩“打碱”(即吃点盐水),看中了这个岛子。它占据了岛上西南一座高山(即现在的老虎山),想在这里称王称霸。
每天它除了捕食山上的野物以外,还经常到彩凤和老人参所在的高山上进行搅闹,强迫彩凤和老人参搬走。 彩凤对老虎精说:“你住你的老虎山,我住我的凤凰山,互不相扰好不好?”老虎精不答应,蛮横地说:“你们不走,别说我不客气!”彩凤料想斗不过它,便说:“我可以把这个地方倒给你,我料想你也住不清闲。”
彩凤还没说完,老虎精问:“为什么?”彩凤说:“这个岛子北面海湾里藏有一条黑蛟龙,神通广大,能不与你相争吗?”老虎精以为彩凤在欺骗它,并不理彩,硬逼着彩凤和老人参马上搬家。 就这样,老人参变作带红兜的小胖孩驾上彩凤飞向远方。
其他鸟兽也相继逃散了。 有一天,黑蛟龙从海湾里探出头来,四面张望。
觉得周围景色再没有比这个岛子更美的了。它纵身跳到岛上,张牙舞爪翻腾了一会儿。
这时,早惹恼了老虎精,不由分说便同黑蛟龙打斗起来。 从此,一个龙一个虎就结下了冤仇,经常在山上斗架。
老虎精向海湾里刮黄风,黑蛟龙就向岛上喷黑风、下黑雨。斗来斗去把这个美丽的岛子糟蹋得乌烟瘴气,变成了黑色的岛子。
后来蛟龙看打不败老虎精,就暗暗设计,把它引到海边悬崖上博斗,乘其不备,一甩龙尾,把它打掉海里淹死了。 这样,黑蛟龙不仅占了海湾,也占了这个岛子。
从此,它野性发作,见人吃人,见兽吃兽,谁也不敢靠近这个岛子。由于它作恶多端,后来被杨二郎用一条铁链子锁住,贬到北面距此二十里外的泉龙山上一眼枯井里去了。
彩凤得知龙、虎都完了以后,又驮着老人参回到岛上来。 上岛一看,到处破烂不堪,一片凄凉景象。
彩凤和老人参含着眼泪栽花种树,几年功失,把这个荒岛又打扮起来,恢复了生机。为了不忘记过去的遭遇,彩凤和老人商量,就给这个岛子起名叫黑岛。
又过了几年,来了一个妖道,身上带着两件宝物:一是宝镜;一是敲山棍。 妖道看上了凤凰山上的老人参,朝思暮想,要弄到手。
老人参无论躲藏在哪里,用宝镜一照就照出来了。山石不管怎样坚硬,用敲山棍一敲,山就裂开了。
老人参吓得东躲 *** ,不得安宁。彩凤帮助老人参想出一个躲避妖道的办法。
它把自己身上的长羽毛拨下一根交给老人参说:“你拿着这根羽毛妖道就抓不着你了。 ”果然,妖道在山上用宝镜照,老人参就随着羽毛飞到海里,妖道到海里去照,老人参又飞到山上来。
就这样,来来往往周旋了一些日子,妖道仍不罢休。彩凤又想出个新办法来,悄声告诉老人参,老人参就依计行事。
这一天妖道用宝镜在山上海里到处照 ,也没照 着老人参。 他又生气又上火,白天晚上不停地照 ,终于众黑岛东北海里一个索坨子上把老人参照着了。
老人参隐藏在一簇簇山花丛中,一动不动。妖道高兴极了。
落潮时,妖道正在脱鞋要往花坨去,彩凤乘机变成一个仙女把敲山棍抢到手,朝妖道脑门狠狠打去,妖道大叫一声,脑浆迸出,挣扎一番便死去了。 彩凤和老人参收起了宝镜和敲山棍,回到凤凰山,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
后来,从大陆上迁来一批批勤劳善良的人们,先后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发海岛,把岛子打扮得越来越美。彩凤和老人参高兴地说:“他们应该是这里的主人,有他们在,我们就放心了。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老人参变作小胖孩,戴着红兜,驾着彩凤,吹着横笛,朝南飞去,另寻仙山,把这里让给人们。
请不要追问。
自己看得懂吧。
4.原武有那些历史名人原武 旧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原阳。其后屡有废、置,隋移治县西。1951年并入阳武县为原阳县。
因此,我们查询原阳的 历史名人,有如下:
张良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前后)的重要谋臣,先祖是战国时期韩国人,祖父、父亲都曾在韩国为相。
张苍
张苍,旧阳武人,秦时为御史,汉初为相,封北平侯,曾任丞相十年,主持改定历法,校正了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毛遂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前257年,秦围赵都,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以解郸邯之围,毛遂自告奋勇要随平原君赴楚,平原君因平时未听说过毛遂其人,不愿带其前往,毛遂极力说服,才勉强得到平原君允诺。在与楚王谈判过程中,他机智勇敢凭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楚王与赵歃血为盟,发兵救赵。
陈平
陈平(?~公元前178年),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他足智多谋,用奇计辅佐刘邦夺得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
5.甘肃历史名人有那些甘肃历史名人
王符(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今甘肃镇原)人 赵壹(文学家)(今甘肃天水南)人,东汉著名辞斌家 姜维(三国时蜀国将领)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 皇甫谧 (魏晋著名学者,医学家)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 傅玄(魏晋时期著名学者)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人 索靖(晋代著名书法家)敦煌龙勒(今敦煌阳关一带)人 张芝(东汉大书法家)(今甘肃安西县东)人 李广(西汉“飞将军”)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 苻坚(前秦政权建立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 贾诩(三国时期魏国谋士)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 阴铿(南朝著名诗人五言律诗的先驱)祖籍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 盖勋(东汉著名清官)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安西县西南)人 李皓(西凉政权建立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南)人 赵充国 (西汉屯田安邦名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境内)人 甘延寿 (西汉名将)北地郡郁郅县(今甘肃庆阳县)人 段会宗 (西汉后期著名外交家) 西汉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人 李思训 (唐代大将军山水画家)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秦襄公 (秦国的奠基者)今甘肃天水一带人 姚苌(后秦政权建立者)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西)人 宋繇(西凉、北凉大臣名儒 )敦煌(今甘肃敦煌市)人 李白(唐代大诗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 李世民 (唐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 李益(唐代著名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李翱(唐代散文家、哲学家)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梁肃(唐文学家)安定(今甘肃泾川)人 李梦阳 (明朝文学家)甘肃庆阳人 张澍(清代著名学者)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 董卓(三国名人) 陇西临兆 (今甘肃天水)人 貂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甘肃临洮人 王仁裕 五代文学家 字德辇,天水(今属甘肃)人
6.杨村的历史名人马鉴源,字养之,清代杨村(今南市镇杨村)人,贡生,初入学,即立志发奋,听说贺复斋先生在三原“清鹿书院”讲授程朱理学,便赴其门下,拜师求学。学业精深,被称为贺先生的高足弟子。文学以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文章为师。虽意境不及,百文章颇具锋芒,旨在匡正时弊。人如其文,鉴源赋性耿直,言行有礼,他一生学百不厌,诲人不倦。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张世英,常识广博,在地方作官亦讲授学生,在渭南当知县时,聘请他去执教。后归兴平,于“槐里书院”讲授朱理学。兴平直接传授宋代程朱理学的从他开始。著有《小学心术篇》、《杨村文集》等共若干卷。
7.道县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名人有四位历史名人 下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理学鼻祖周敦颐
周敦颐(1017.5.5~1073) 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2、特科状元吴必达
吴必达,字村卿,宋宁宗、理宗年间(1195年—1264年)在世,今道县梅花镇石下渡村人。吴必达自幼天资颖悟,勤奋好学,凡经史百家之书,读后过目不忘。苍天不负苦心人,嘉定三年(1210年)考中进士,淳佑元年(1240年)殿试又力挫群英,大魁天下,考中特科状元。中国历史上文人中状元后,轰动京师,往往万人空巷,到御街争看风流才子,皇帝还要赐宴赋诗。吴必达中状元后,当时皇帝的御诗已失传,却保留了吴必达自己写的《及第谢恩诗》:“圣朝耕化广搜贤,丹陛遥瞻穆穆天。历数万年垂正统,精微一理得心传。输忠敢罄刘贲胆,擢第应同李邰肩。四海尚期王德洽,小臣稽首颂周篇。”后来授建康府教授(职能是掌管京师学校科举),淳佑七年提升为奉仪郎尚书、礼部架阁兼给事中,佩紫金鱼袋。他办事严正,公私分明,在当时很有声望。告老归乡后寄情山水,病逝后葬在白马渡附近。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科举出类拔萃的人物,把州学之后耸立的“元峰”取名状元山,并在山旁兴建了一座状元亭。状元亭比状元山还高,八角双层,小巧玲珑,登临上层,远吞山光,平挹江濑。是个清静幽雅所在。可惜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一把火烧的荡然无存。1999年,县委招待所新僻“怡园”,并在状元山旁重建了状元亭,以此纪念吴必达。
3、一代名臣何凌汉
何凌汉,字云门,号仙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出生道州东门村。如果仅以功名和官职来衡量,他算得上道州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人。
清嘉庆十年,他考中乙丑科殿试一甲三名进士(俗称探花),授编修之职,大考二等,提拔为司业,后来升为右庶子,主持广东、福建乡试,留任福建学政。道光六年,授顺天府尹。顺天府尹是正三品,掌管京师治安等重要职能,在当时是一个显赫的官职。后来历任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督察院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兼署礼部左侍郎、典浙江乡试并留督学政、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职逝世,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安。道江镇在解放前名文安镇,取义于此。
何凌汉功名显赫,是从基层(七品小京官)一步步脚踏实地地累积而到朝中一品大员。对封建王朝,可谓尽心职事,政绩卓著,深得最高统治者青睐。当时,为少数以南方 *** 背景居于要津的先驱。
何凌汉仕宦之余,以书法见长。史称“遇诰册重大字多出其手,以书法重海内,故朝廷文字之役,络绎无间。”《皇清书史》中有“何凌汉,书法重海内,所书碑版,学者珍习之”之语。他的书法蕴含严谨秀俊之气,有欧(欧阳洵)褚(褚遂良)笔意,在当时名重四海。
4、晚清书法家何绍基
今故宫博物院书法陈列馆陈列了我国四大书法流派的作品,道州何绍基的作品,是四大流派之一。
何绍基(1790年—1873年)字子贞,号 叟,又号东洲居士,道州东门村人,与其弟绍业为孪生。童年时代,和弟弟随母在州西小坪村生活。他舅父廖先瑞对两兄弟视如己出,送他们读私塾,对他幼年影响很大。八岁时随母入都,在父亲和名师孙镜塘的教诲下勤奋攻读。十八岁应京兆试,取眷录。道光十一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职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等职。先后出任福建、贵州和广东等省乡试正、副主考官。咸丰二年,曾两次受到皇帝的召见,出任四川学政。
精选民间故事文字版三篇
风水宜化不宜斗...
先不说怎么化煞,最好先去对方家里说明一下,看看对方的意思.我估计对方家也是用狮子来镇宅挡煞气入宅的.并没有针对你家的意思.如果你用风水物回克过去,从处世角度讲,不利于邻里关系.所以上策为商谈.
如果对方家的态度还算平和,并确实是为了挡煞镇宅之用,也是出于无奈才摆放此处,这时可以在家门门口放两盆仙人掌球,让狮子不敢临身.但这样并不是长久之计.作为暂时使用.因为门口放此植物,实在有碍观瞻.也对你家的门气产生一定影响.并不太方便出行.所以此策仅仅是我们的用心良苦,希望能让他家另寻他法去化煞,给他一点时间的短暂让步.
如果对方不退让,那只好用八卦凸镜,把煞气挡回去.(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这两天搞军.也就是祭拜兵马.此法器才能持久并增强力量).择吉日安放.
如果对方家看到你家此举,必然会做出反应.也许会搞个加入巫术的凸镜又回克过来,或会选择其他方法.
这样,斗来斗去.其实斗破坏了两家的气场,对谁也没有利.
实际上我们仅仅是为了保自家平安,并不想伤害于他人.所以在此,我就不列举道教里面的许多法术了.
我下面浅谈一点风水知识.
风水,也就是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可以对人产生一定的吉凶效应.这点无可非议.要不然现在国家也不会开始重视,中国的有些高校也有了风水研究和应用课程.世界发达国家就不用讲了.对中国的风水也是精心研究.甚至有些成果已经有了非常的高度.
所以风水有他的科学道理,但中国几千年来,许多风水师为了让它保持神秘性,很多都已经夹杂了迷信色彩,这才导致人们对风水产生误解.风水是给人安置一个吉宅,顺应天地人合之道.如果门口都弄一堆这些东西,自己看着不舒服,别人看见也不好.何苦呢.
言归正传,
其实你也没有描述你家的坐向和方位,没有方向只能用物品去化解,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因为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紫白星分布在各个方向.如果能用方位的五行之气配合相应的物品把他的煞气引向他方或化解成其他五行,这样才符合风水之道.
但为了让你给你爸妈一个答复,列举一个不得已之法.
晚上1到3点,为丑时,那时把家门打开一道能容狮子进来的缝隙,引狮子过来.让你家人在缝隙前铺一块红布放在地上,上面洒些面粉,稍微倒点水(最好是放一点动物之血).找一个属龙的人,手持斧头(斧头的刀刃上贴上红纸),站在门后边,当门打开时,迅速向下砍去.连砍三刀.然后迅速把布包起来.放在一个铁锅里.盖上锅盖.出去找个南方的位置把他埋掉.南方属火,故称此法为红烧狮子头.至于这个方法有无效果,我不得而知.但对于你家人的心理安慰,肯定是有效的.然后本月的初一或十五,去寺庙烧香,以求吉祥.
声明:此法虽然看着有些残忍,难免有心理压力.其实狮子在风水物里属于瑞兽.我们砍掉的是狮子的煞气,狮子五行为金,用红纸包斧,是为火克金之意.除煞是一个"正义之举",但还保留着狮子的吉祥本气.诸神都会保佑你们.所以不必有心理压力.(此法也是我厌恶所谓的风水斗法带来的不利影响,翻阅各类古籍,在整理古人斗法的基本原理及丑恶心态和各种版本的故事.提炼而来.所以各类书均无记载.)
我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写这些东西,是真的不希望用什么物体放在门外.让自己看着难受.让别人看着笑话.斗来斗去,大家都不得安宁.所以也希望能看到这个小篇幅,大家在自己摆放风水物的时候,也看看周围是否对别人造成影响.不要出现什么斗风水的坏习俗.这样大家都能安心度日.
升官扇
清朝年间,福建的黄兰阶中了进士后,却一直未能得到一官半职。因此,他常被夫人张氏数落。
黄兰阶的父亲在世时,与军机大臣左宗棠是好友。他想,只要左大人写封推荐信给闽浙总督何璋,自己一定能混个一官半职。虽然,他知道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但是他还是打算试一试。
黄兰阶立即出发了,两个月后,他终于来到了左相府。左宗棠见是故友之子来访,热情地招待了他。
寒暄过后,黄兰阶小心翼翼地说明来意:“世伯,侄儿饱读诗书,很想为国家尽点力,谁知我空等多年,毫无用武之地,再者,家中老小全靠侄儿一人之力养活,如今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听清他的来意,左宗棠变了脸色,严肃地说:“你是有用之人,自然会有用你之人,我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我看这样,我送你几亩水田过活吧。”
黄兰阶说:“侄儿从小只读诗书,哪会种地呀?这些年,全靠夫人种菜和纳鞋底卖的钱糊口。还请大人看在家父面子上,为侄儿想个办法吧。”
左宗棠听他提起父亲,着实为难,在厅里转了一个来回,还是打消了推荐的念头,说:“如果我为你开了这个头,今后还有门生前来求推荐,怕是再难推辞。天不早了,我还有事,你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黄兰阶闻言,只得郁闷地出了左相府,在街上毫无目的地乱转。
转了一会儿,左相府的管家徐然跟上来,送他三两银子作盘缠,说:“我和你父亲生前也相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黄兰阶正愁没银子花,假意推辞一会儿就收下了,说日后情况好转定当厚报。
徐然又说:“琉璃厂那边有几家书画店,你不如去逛下,长点见识,说不定能谋出一条生路呢。”
黄兰阶听了他的劝,就转到他指的琉璃厂这边来,果然看到几家书画店,生意都比较兴隆。他一家家看过去,看到其中一家叫“吉祥”的书画店。店里挂着的字画,与左相府的画风风格相像。他一下子被吸引过去了,细一看店主写的字,和左宗棠的笔迹毫无二致。
他暗自琢磨,不如请店主仿写一封左宗棠的推荐信?不过,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明白,店主怎么也不会为自己冒这个险。
黄兰阶见店主正在为顾客在空白扇面上题字,顿时计上心头。他想,只要让店主帮他在扇子上题几个字,向何璋暗示一下提拔的事,说不定何璋就会给他一个官位。
于是,他凑上前去说:“店家,我是一个书生,一直喜欢左大人的字,但无缘得到他老人家的真迹,我看您的字,倒与他的字很像,不如题在扇面上,我带回老家作个念想。”
店主说:“这个倒容易,很多书生都是这样想的,有的还上门讨要,对相府造成困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左府才把一些左大人的字画放到这里卖。你想写哪几个字?”
黄兰阶沉思一会儿,就有了主意,他拿过店主的毛笔在白纸上写下了一行字——读百家经典,成一代新人。店主看了,叫声好,照着在扇面上写了。正当黄兰阶为落款发愁时,店主却主动拿出一个印鉴落了款,正是繁写的“左宗棠”三个字。店主收了他十文钱,把扇子给了他。
有了这把扇子,黄兰阶的信心足了。一路做着升官美梦,他坐船换车,快速赶回了福建。
他知道,逢立秋的这一天,何璋就要召集有功名的后备官员们谈话,以示关怀。
回到家,黄兰阶跟张氏说出了自己的妙计,叫她到处宣传自家和如今的左相是世交,自己刚去拜访了左大人回来。张氏为了荣华富贵,卖力地宣传开了。
立秋这天,总督何璋果然召见后备官员们开会。黄兰阶举着那把扇子专门晃到何璋的跟前。
何璋不悦地说:“都秋天了,你还扇子不离手!”
黄兰阶乘机说:“大人,左大人跟我父亲是世交,我刚去拜访他老人家回来,这把扇子是他赠送的,我爱不释手啊!”何璋不敢大意,赶紧接过扇子细看上面题的字,这一看,他对黄兰阶就客气多了。
当天晚上,何璋对师爷说了这事。师爷琢磨了一通,说:“看这题字的内容,是说他读过了百家经典,是个人才,要我们提拔使用。不过这事先不急,等我明天去他家探下虚实再说。”
何璋说:“最保险的是给左大人写封信,探个真假。”
师爷说:“一封信来回时间太久,又显得您不相信左大人,而且,您怎么开口问呢?左大人可没说这扇子就是他推荐黄兰阶的信啊,这全靠意会!”
何璋听后,点了点头。
第二日,师爷亲自出马,到黄兰阶住的村里东问西问,果然得知他父亲和左宗棠确是世交,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来。而且,黄兰阶确实刚去左相府活动过。看来,这黄兰阶确实没吹牛,是自己处事不周,一直让他坐冷板凳。
回到总督府,师爷跟何璋汇报以后,两人嘀咕一通,便决定为黄兰阶安排工作。第三日,他们又听说左大人安排人买了几亩水田送给黄兰阶,就更深信不疑了。
十天以后,黄兰阶就当上了候补知县。可是,他的心里总是不踏实,他怕何璋知道真相以后,收回官帽。
张氏看出他的担忧,说:“左大人送给我们的田,不如卖一亩给何璋送礼,拉近彼此的关系,减轻他对你的猜疑;再卖一亩,给左大人送礼,夹带一封汇报你的近况的书信去,顺便感谢他赠我们田地的事,这件事,我派我的弟弟去办最可靠。”黄兰阶听了,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就依计行事。
何璋收到黄兰阶的礼,对他的怀疑之心果然就减轻了,他心想,既然这小子懂得打点,那他去左相府肯定也送了礼的,不然左大人哪会回他一把含义颇深的扇子?
左宗棠收到黄兰阶的亲笔信,知道他此番回去以后正巧被总督补了缺,感到安心不少,觉得九泉之下的好友不会责怪自己了。他就回了一封鼓励黄兰阶励精图治、为民造福之类的信。
这封宝贵的回信,就成了黄兰阶的护身符,借着一个机会,他拿去给何璋看了,何璋自此对他深信不疑,但是否还要提拔重用他,他觉得还得面见左宗棠以后再定夺。
借着一个回京的机会,何璋赔着笑脸,在左宗棠面前提起了栽培黄兰阶的事。左宗棠已收到过黄兰阶的亲笔感恩信,虽然那是感谢他送田地的事,但也说到了得到何璋任用的大事。当下,他就笑道:“是啊,我早说过,他是一块金子,总会发光的,何况本来是进士,肯定是人才,何大人,你就是他的伯乐啊!”这个话,在何璋听来,更有深意,那就是:“我都明白了,谢谢你!”
何璋当然不能一一还原黄兰阶当日晃着扇子要官的细节,只能呵呵一笑,表示你我心里有数就好。
回到福建,何璋因为心里有数了,就把黄兰阶从七品知县往上提拔,没过两年,就升到了四品道台。而每升一级,黄兰阶都不忘以侄儿身份给左宗棠报喜和感恩,讲述自己为百姓造福的故事。一来二去,他倒真的成了左宗棠赏识的人。因为左宗棠的原因,加上政绩确实不错,何璋倒也真的赏识他了,还觉得自己的眼光不错。
黄兰阶官运亨通,也没忘记感谢他的夫人张氏。他想,如果不是她心思细密,老是提醒自己给左宗棠汇报工作,恐怕自己的仕途也不会这么顺利。但有一点,他总是想不明白,那日左府管家徐然送自己盘缠,又指点自己去琉璃厂边的书画店,用意何在呢?那是左大人的意思吗?是他变相地在帮助自己吗?要不然,事情怎么那么巧呢?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趁着一次进京的机会,他专门去了左相府,这事当然不能问左宗棠,他只敢找管家徐然打听。
徐然只是意味深长地说:“凡事皆有机缘,要看缘分,看你的悟性,有些事不能说破,但说到底,你的位子,还是在于你自己,那些靠推荐信上位的,一味地搜刮民脂民膏,很快就被自己折腾回家了。”
以后的很多年,黄兰阶一直没弄明白,如果说左大人变相地通过徐然的指点推荐了自己,那为什么又送水田给他呢?有次他又在想这个问题,喝醉了的何璋碰巧也冷不丁问到这个问题,黄兰阶急中生智,信口胡编:“那水田其实是左大人送给我哥的,因为我哥不会读书,只会种地,但我哥不会写字,签不了田契,就全权委托我了。早年我父亲救过左大人母亲一命,所以左大人得知我父亲身故以后,就极力帮助我们兄弟二人。”
这样一说,何璋相信了,黄兰阶揪揪自己的耳朵,也有点相信自己的说法了。他想,我一个从不撒谎的进士,为了有碗饭吃,拿一把冒名的扇子骗住了何璋,如今撒起谎来更是草稿都不打,不是我的心地不好,实在是世道如此,不能不随机应变啊。
黑驴沟的传说
以前,人们把六盘山叫鹿盘山,这山上有一个最险要的地方,这个地方道路狭窄,从上往下看是一个无底的深谷,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休想活命。
传说有一个樵夫,吆着一头黑驴,来到鹿盘山上砍柴,从清早一直砍到晌午,才砍了一捆柴,驮到黑驴身上,想打个捷路早些回去。可是,当他走到那个悬崖上狭窄的小路上时,忽然黄风四起,只听深谷中的石头吼声震天,一股黑烟云雾遮住了他的眼睛,看不清四下,又一阵黄风刮来,将黑驴和柴都刮下了深谷。樵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回,急得他跳上跳下寻黑驴,到处都寻不着,只好提着镰刀哭哭啼啼地回去了。
那头黑驴被黄风刮到深谷后,被摔死在深谷中一个茂密的大树林子里了,百日以后,风吹日晒,竟成了精,变了一个年轻美貌的俊媳妇,到处骗着吃人。
有天,一个道士到了这片大树林,碰着她,看她蹴在石头上梳头,模样很俊,就不由得问道:“你是谁家的媳妇子?蹴在这深山老林里,不害怕豺狼虎豹和妖精吗?”那黑驴子精一听,哭哭啼啼地对道士说:“我在家里闯下了大祸,公婆和男人商量着要杀死我呢,我听后就赶紧逃了出来,可又舍不得撇下我那宝贝儿子呀!道士能行行好,把我引着回去,替我说些好话?”道士听后睁开仙眼一看,原来是个黑驴子精,他赶紧使上解数和黑驴子精斗法,斗来斗去,他哪里能斗过黑驴子精呢!他使了个脱身法赶紧逃走了。
道士临阵逃性命,一直逃到了静宁州(今甘肃静宁县),对着城隍庙里的刘隍爷,将黑驴子精害人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刘隍爷一听着了急,就赶紧打点好行李,带上衙役来到隆德,和隆德的城隍爷商量降妖之计。他二人商量时互推互让,不由红脸,就击掌打赌,刘隍爷说:“我要是降不了妖,你就挖了我的左眼睛。”隆德的城隍爷说:“我要是降不了妖,你就斩了我的头。”于是,刘隍爷就前去降妖了,他带着五方土地神、八大金钢来到了大树林子里,拉开阵势和黑驴子精厮杀起来,眼看刘隍爷就要战过黑驴子精了,这时,黑驴子精却使了绝招,吐下一口黑烟雾,罩住了刘隍爷的人马。刘隍爷觉得事情不妙,就带上他的人马,赶紧逃回隆德的城隍庙,隆德的城隍爷一看,二话没说,命人挖掉了刘隍爷的左眼,到如今,静宁的城隍爷还塑不住左眼呢!
隔了几天,隆德的城隍爷又前去降妖,他不像静宁的刘隍爷到处声张大鼓,而是装扮成一个货郎来到了大树林,他肩挑货郎箱,手摇货郎鼓,边走边摇,还大声喊着:“货郎鼓,梆梆梆!我是一个卖货郎,百样货物都齐全,由你一看心欢畅。”黑驴子精一听有人过来了,赶紧跑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卖货郎。她装得羞羞答答,笑嘻嘻地走到卖货郎跟前,深施一礼,接着说道:“卖货郎留步,奴家要买东西呢!”城隍爷故意前行,不肯止步,边走边说:“路途远,不敢停;要是停,天要黑;要是买啥,到了来天。”黑驴子精一听着了急,一把抓住扁担头,恳求道:“货郎哥,货郎哥!快站住,快站住!买把扣线把花绣。”城隍爷放下担子,揭开货箱说:“要买啥线,由着你挑,我也乘乘凉。”黑驴子精一看:“哎哟!里头啥都有呢吆!”她伸手拿了这又取那,只顾挑货拿扣线,却忘了她是个黑驴子精,这时,城隍爷趁她不注意,赶紧上前,一把扳倒货箱盖,压住了黑驴子精。箱盖盖得太急了,黑驴子精的一条脚却露在了外头,她就不得显了原形,将小小的三寸金莲变成了驴蹄子夹在货箱外,城隍爷赶紧连夜担回了庙。
第二天,道士上庙焚香,看见庙里的墙角处放下一副货郎担,货箱缝缝呢夹着一条驴腿,他也没敢翻开。到了夜间,城隍爷给道士托梦说:“是我降了黑驴子精,庙里的货郎箱万万不能开,等到七七四十九天后,我把它带给玉帝,让玉帝把它压到十八层地狱,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到如今,隆德的城隍庙里还塑着个货箱,箱缝中还夹着条驴腿呢!
打这以后,人们把摔死黑驴子的那个地方,就叫黑驴子沟,也就是现在六盘山车路拐弯最急的那个外沟。
荷叶托桃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连夜逃出了北京,经八达岭、山西到了西安。第二年"议和"后回到北京。光绪二十九年,慈禧想起来要到西陵祭祖,还要绕过省城保定。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赢得慈禧的欢喜,命保定知府在几个月内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知府也不敢怠慢,把方圆八百里的能工巧匠都找来,限期完工。有个老木匠手儿怪巧的,听说为慈禧老妖婆建行宫,就来了个新花招。限期到了,行宫也建成了。慈禧来到保定,知府陪她去后花园看戏。慈禧一抬头,见戏楼顶上雕着一个大寿桃,还用荷叶托着,真是巧夺天工。慈禧笑着问知府:"这是谁雕的?怪喜欢人的。狗官见慈禧高兴,忙说:"是卑职派人给老佛爷刻的寿桃。"
慈禧吩咐太监拿银子赏工匠,工匠们都暗暗地笑开了。原来是骂慈禧在八国联军入北京时,连(莲)夜(叶)脱(托)逃(桃)呢。不知是谁把这事告了上去,慈禧气得把桌子一拍,喝道:"叫狗官来!"保定知府跪在地上,混身筛糠,磕头如捣蒜,请求饶命。慈接骂道:“是谁刻的莲叶大桃,找不出人来要你狗官的脑袋!滚!”
慈禧和保定知府想把工匠全部抓来,又怕官逼民反,拆掉戏楼吧,又怕后人耻笑,只得哑吧吃黄莲一一有苦难言了。可这个故事却在保定府流传开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