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立体种植农业的介绍?

立体种植农业的介绍?

相信很多人对于立体农业这个新型概念还很陌生,下面我就为您做一下相关介绍。

 一、立体农业的内涵

立体农业就是多层种植立体农业的概述。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 *** 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络的综合经营方式。”

目前我国有关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以下3种表述:

1.狭义的立体农业

仅指立体种植而言,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2.中义的立体农业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回圈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3.广义的立体农业

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回圈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

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由于概念边界过窄,局限于种植业内部的山、水、田、滩、路的多维利用,忽略了兴起中的林牧***渔***、农牧***渔***复合种、养,以及庭院种、养加工,容易使立体农业同间作、套作混淆起来;

第二种概念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立体农业的本质特征,它既有区域内垂直梯度的立体种养回圈布局,又有单位面积***水体***立面空间的种养***加工***合理配置;

第三种概念边界过宽,包容农、工、商综合发展,边界的无限延长无疑否定了立体农业本身的特点,造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概念重叠和模糊,失去了立体农业存在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络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二、立体农业的模式和特点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回圈、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三、立体农业的模式

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回圈***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四、立体农业的特点和作用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

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

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笼养肉鸡是现在饲养肉鸡常用的方法,笼养肉鸡有什么饲养管理要点?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笼养肉鸡饲养管理要点,一起来看看。

笼养肉鸡饲养管理要点

 消毒

 雏鸡进场前5天彻底清洗消毒,避免用火碱等有腐蚀性的消毒液,防止设备损坏,然后用甲醛熏蒸,并将门窗封严,24小时后开窗通风,此时进出鸡舍的人员一定要严格消毒,以免破坏消毒效果,对料槽、饮水器清洗消毒,雏鸡到场后。

 每天清扫地面,减少灰尘和鸡绒毛对呼吸道的刺激,以后每隔一天要对全场带鸡消毒,可选几种消毒液交替使用,消毒时要避开疫苗接种期24小时以上。

 温度

 立体养殖上、中、下三层鸡笼有温差,而且室外温度越低,温差就越大。

 育雏一般都在最高层,因为最高层温度最高,这样有利于节约热能。

 雏鸡进场芝第一天,温度控制在33~34℃为宜,也可根据雏鸡状态调节温度。

 温度适宜时,鸡群分布均匀,活泼好动,食欲旺盛;

 当温度变低时,缩颈弓背,向热源集中。

 互相挤压,身体发抖;

 当温度过高时,饮水量增加,食欲减少,呼吸加快,颈部羽毛有水浸样。

 在第一周,温度降至30~C,以后每周下降2℃,立体养殖密度大,要比平养温度低1~2~C,应避免造成热应激而买食量下降。

 分群

 立体养殖肉鸡多采用整体育雏,当雏鸡密度过大时要适时分群,确保雏鸡体重均匀,第一次分群一般在12~16日龄,分群过早,由于体型太小,容易在育成笼缝隙中钻出,还会造成空间浪费,从而浪费能源。

 第二次分群,在25~28日龄,分群时采取?留弱不留强?的原则,体重大的健雏放在下层,弱雏留下。

 夏季由于温度高可适当提前分笼,冬季由于鸡笼上下层温差大,可适当推迟分笼时间,并且下层笼中多放一只,以减少上下层的温差。

 通风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通风,合理的通风,能排除有害气体、控制温度,降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等病的发生,立体养殖单位鸡舍面积的密度大,所以通风更重要,雏鸡进场后24小时内由于整体育雏空间大,可以不通风。

 随着鸡龄的增大,逐步增加通风量,调整进风口位置和大小,白天、夜晚,阴天、晴天,春夏、秋冬,要适时不断调整,达到舍内空气无异味、不刺眼、不缺氧、较舒适的感觉,给鸡只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设备使用

 大、中型养鸡场都具有先进的设备,但光有先进的设备,不一定能养好鸡,随着规模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失败也屡见不鲜,其关键在于人和设备的有机结合,操作员不但要熟悉设备的原理,还要勤观察。

 因为温控器与鸡舍内温度的数值有一定的误差,要把这个误差值调到最小,这样才能使鸡舍的温度调到鸡最适宜生长的温度。

 另外,操作员一定要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及鸡在各阶段的饲养程序,并能及时发现和维修设备出现的故障,一旦设备使用不当或设备出现故障,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饮水

 鸡苗进舍后确保2小时内能饮到水,对部分弱苗,可用人工蘸嘴的方法让其饮水,目的是让雏鸡尽快学会喝水。

 另外自动饮水器的高度要适中,滴头太低,雏鸡就会站在滴头的接水杯中而弄湿,滴头太高,弱雏饮不上水;

 另外还要适当调整饮水线上的减压阀,压力太大,雏鸡害怕会躲开,也浪费水资源,压力太小,末端的雏鸡饮水量就有可能达不到标准。

 随着鸡龄增大,适当增加水压。

 雏鸡第一次饮水应用25℃温开水,在水中加入5%葡萄糖和0.1%维生素c,饮水器要经常冲洗,整个育雏期,饮水不能间断,从育雏的第二天开始,饮水中加入防雏鸡白痢的药物。

 开食及饲喂

 雏鸡入舍后一定要先饮水,后喂料,这样做有利于雏鸡的消化。

 饮水后2~3小时,再将饲料放入开食盘中,供雏鸡啄食,立体养殖平均25只雏鸡一个小食槽,一定要少喂勤添,以防止饲料污染和霉变。

 开食槽一般用七天左右,然后换成长条槽,长条槽面积大,吃到最后时,饲料少了雏鸡采食速度开始减慢,所以要勤用毛刷把饲料扫到离鸡近的一面,利于雏鸡吃料,也防止饲料霉变。

 最初10天,每天喂6~8次,为了使雏鸡有一个良好的食效,在马上吃光但尚未吃光时给料最佳。

 雏鸡前三天严格按饲养标准定时、定量给料,防止肉鸡生长速度太快,造成免疫器官发育不完整,以至于鸡的后期抗病能力差,出栏前三天,可自由采食。

 光照

 立体养殖鸡舍采用人工光照,便于控制光照时间,育雏前七天,一般采用24小时光照,以后逐渐滴为22小时,目的是让雏鸡习惯黑暗环境,不至于因突然停电造成鸡群惊慌而发生挤压伤亡,而后在出栏前一周逐渐增至24小时光照

肉鸡养殖场的整改建议

 1、严把温度关

 温度控制是关系养鸡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雏鸡的饮食、活动和休息,造成卵黄吸收不良,抗病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具体办法:看鸡施温,在最适宜的温度时,始终看见有5%左右的鸡张口呼吸,鸡只在鸡舍内分布均匀。控温的原则是:前期高,后期低;弱雏高,强雏低;小群高,大群低;阴雨天高,晴天低;夜间高,白天低。温度的变化,应根据日龄增长与气温情况逐步平稳进行,绝不可忽高忽低变化无常。与肉鸡鸡背同高处,不同日龄的温度要求是:1--3日龄34--35℃;4--7日龄32--33℃;8--14日龄30--31℃;15--21日龄28--29℃;22--28日龄26--27℃;28天以后不低于24℃,严寒冬季,可适当提高舍内温度1--2℃。

 2、严把湿度关

 1?7日龄鸡舍相对湿度要求在65%左右,7天后随着鸡的饮水量和排粪量增加,水分也相应提高,一般要求在60%左右。高温高湿易因雏鸡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而闷气、食欲下降、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高温低湿易引起雏鸡腹内蛋白吸收不良,绒毛干枯发脆,脚趾干瘪脱水且易受寒气侵袭患呼吸道病。

 3、严把密度关

 网上平养时1?2周龄40只/㎡、3?4周龄30只/㎡、5?6周龄25只/㎡、7周龄至上市20只/㎡;立体笼养时1?2周龄60只/㎡、3?4周龄40只/㎡、5?6周龄30只/㎡、7周龄至上市25只/㎡。适宜的相对密度,会使鸡只有充足的采食、饮水、休息,降低应激反应,确保鸡群健康。

 4、严把通风关

 要求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尽量加大通风量。通风有助于释放鸡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在现代化鸡舍一般采用自动环控设置,风速按照0.5m/s控制,能确保鸡舍内氨气浓度在10mg/m?、硫化氢浓度在2mg/m?、二氧化碳浓度在1500mg/m?以内。在冬季通风时一般要求做选择在外界温度较高时,且舍内温度要比要求温度略高于1--2℃,可以解决通风与保温的矛盾。

 5、严把防疫关

 一是做好空舍消毒。对耐腐蚀的墙壁、地面,用2-3%火碱或10%石灰水进行消毒,对鸡架饮水设施(饮水器、饮水管道)等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最后将所有养鸡设备放入鸡舍进行密闭薰蒸消毒24-48小时。具体操作是: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14克、甲醛28毫升,分多点设置,用瓷器盛装,舍温升到20度以上,湿度达到70%以上熏蒸消毒。二是做好带鸡消毒。每1--3天应用0.2%--0.4%的过氧乙酸带鸡消毒1次,最好在每日温度最高的晌午进行,10日龄前的小鸡要用温水带鸡消毒,即可除尘除臭,又可调节舍内湿度。三是做好疫病预防。7日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2倍量点眼;9日龄刺鸡痘(推荐每年在5?10月份)2倍量刺中;12日龄早8点开始全群停水,停水2小时候后用传染性法氏囊疫苗2倍量饮水;16日龄禽流感H5N1亚型颈部皮下注射0.3ml/只;21日龄传染性法氏囊疫苗2倍量饮水;28日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2倍量饮水。防疫前后共3天时间不要带鸡消毒、饮水消毒,不要用抗病毒药物。四是做好人员消毒。养殖场首先严禁外来人员出入或窜舍。场区工作人员及工作检查人员出入,必须进行脚盆、水盆、紫外线全面消毒,穿戴工作服有序进入,不得高声喧哗,随意乱窜。

 6、严把饮水关

 进鸡后饮凉开水(26度左右)3-5天,鸡一般饮水的温度26℃左右,水温达舍温之后鸡宁可挨渴也不喝,同时还有洗澡现象。饮水器应该摆放均匀,在鸡1.5m活动范围内,不能断水;经常调节饮水器高度,7日龄内使饮水器边缘与鸡背同高,7日龄以上饮水器底部与鸡背同高。饮水器必须及时清洗消毒,做到每天一次清洗饮水器。为便于发现鸡群的问题,有条件时,每天记录鸡群饮水量。

 7、严把光照关

 光照强度是影响鸡群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太强是造成鸡只猝死和腹水症多发的主要诱因,太弱又影响采食和生长。一般遵循前期强后期弱的光照原则,建议:1?3日龄为18W/㎡;4?14日龄3W/㎡;15天至出栏1W/㎡。光照实行0?3日龄24小时光照制;4日龄后23小时光照制;全封闭鸡舍实行:0?3日龄24小时光照制,以后实行1h黑暗与2h光照间歇制。

 8、严把喂料关

 少添勤添是增加采食量的最主要的方式。添料次数要求30天以后每天喂2次,20-30天每天喂3次,10-20天每天喂4次,1-10天由每天8次逐渐降到4次。料桶数量要充足,料盘按50--80只/个设置,每次加料为容量的1/3,即减少饲料浪费,又避免饲料变质。

 9、严把无害化关

 死鸡、粪污会成为传播疾病的根源,老鼠、狗、猫、苍蝇、蚊子、飞鸟和野生动物会成为传播媒介。目前,对于死鸡处置最简单的方法是深埋,如一次存栏10000只肉鸡场,修建一个直径为1.85m的圆形化尸池,加盖密封即可。对鸡粪的处理方法是修建1个100㎡且具有防渗、防漏、防雨设施的贮粪棚,内有堆积发酵、凉晒、干粪收集功能即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5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