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摘 要:大学时代是年青人学会做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要想在大学期间有所成绩,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进行细密的规划来实施有效的自我管理
,这不仅对于整个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时代 大学校园 大学生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0-125-01
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到国家、中到城市、小到企业都离不开管理这种活动,具体到每一个人,也都有对自己实施管理的问题。大学时代是年青人学会做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能否有效地实施自我管理,对于整个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同在一所大学、同学一个专业、同在一个教室上课,有的同学成绩非常好,有的同学的成绩却非常差。这是为什么呢?经过笔者对某所高校管理系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缺乏自我管理。那么什么是自我管理?大学生应该如何来进行自我管理呢?这也是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不同的人,自我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有所不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包括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课、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还包括了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或学习进行规划,制定长远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身的资源(时间、信息、身体、价值观等)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促进自我发展的一系列管理过程。
1.提高认识。大学生异地求学,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的事情都要自己处理,面对这种现实的变化,有的大学生能够适应并合理地安排自已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大学生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我们知道一些学生或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高中辛苦三年,考上大学就好了,就是所谓的“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的想法。正是因为有这种心态,一些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而又考上了大学的同学,很容易放松自己,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习没有目标,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生活上随心所欲;有的大学生甚至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一些不良行为。针对一些大学生所抱有的这种心态,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自我管理意识: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市场竞争的激烈、人才需求状况,并不是有一张大学的文凭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要让他们知道大学时期是为步入社会打基础,学会做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同时大学是以自我学习为主,更需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锻炼、培养自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具体做法。
(1)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提出来的,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在大学期间有所收获就必须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首先,对自己大学阶段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设立一个总的目标。例如,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使自己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沟通协调、组织等相关能力,思想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等。其次,把总目标分解,进行具体化。例如,把总目标分解成每一学年的目标,把每一学年的目标分解成每一学期的目标,把每一学期的目标分解成每一个月的目标,把每一个月的目标分解成每一个星期的目标,把每一个星期的目标分解成每一天的目标等。最后,根据自己所细分的目标,自下而上地进行实施并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
(2)合理安排时间。要完成目标,必须要合理安排时间,进行
浅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科技进步的手段和载体,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入题之前,我表示本人的观点,对于当今即将走出校园的中国大学生,“择业”这个词用在这一群体身上已经不合时宜。面对着一年年堆砌而形成的强大就业压力,成功“就业”就不错了,至于对职业的自主选择,似乎已经显得苍白无力。 当然,就从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本身而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当今社会呈现了如此的一个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职业的时候,出现了职业与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说专业与职业不对口了。对此现象,常规观点是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21世纪对人才的客观要求,这个发展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就需要这样一个多面手性质的人才。而我认为这一现象是社会的形式所迫,社会人才需求大于人才输出量,于是便照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对口的工作形式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以致用”。所以,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是空前巨大的,择业要求已从原来的“吃皇粮”降低到“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已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何等择业观才真正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话题。 大学生为什么会在毕业之际找不到工作?除了就业压力之外,还有自身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缺失对自身能力的正确定位。于是将自己的就业范围仅仅定位于城市,或者仅仅自己的就业范围定位于大企业、以及高级别的事业单位,认为在普通企业或者乡镇基层工作,自己的才能便被埋没,自己的人生便失去了出路。我就此以第一人称表述:“我辛辛苦苦花了一大把钱念了大学,结果我毕业工作,却无法将学费给挣回来,这还算什么工作?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没钱可赚之处,发展前景渺茫之所,我何以安身?”而那些确确实实大光明、大前途的企事业单位,却又磕破头皮也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进去的。“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心理障碍,成了大学生正确择业的首要障碍。 同时认清社会职业的人员选择特点。一个企业、一个团队,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总而言之需要三种类型的人才。一种是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一种是在情商性格上占据优势,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善于活跃团队的人才;一种是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粘合型的人才。一个团队如果三种类型的人才兼具,科学合理做到人员的工作配置,这此团队的工作效率便会达到极限。就大学生自身而言,首先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才,从而才能更加科学地进行职业选择,了解自己的性格品质,认清自己适合的职业,才能避免盲目地对职业就而从之。因此,正确的择业观是建立在全方位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科学的自我定位是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 科学的自我定位,便是对自我认识的具体化、条理化。首先是对自身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客观分析,了解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所就读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常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自己所处环境对于自身就业的不同影响,了解家庭环境以及生活圈中对自己就业的相关有效支持因素等等。其次便是自我的内在分析,分析自身的性格优势与劣势,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评定自己的知识水准,自我审视自己在社会交际力即情商水准,明确自己的理想,认清自己的兴趣所在等等。只有经过深刻地系统地自我定位,才能形成科学的择业观。 另外,关注社会就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关注时事。首先是要关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职业对应聘人员的能力要求特点,从而在科学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填充自己在与专业对口的职业人才能力要求上的不足,努力在大学学习中优化自己。其次,要增加自己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不断丰富自我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事情表面上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关系不大,事实上正是方方面面的积淀,才能将一个人的择业观导向科学,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大学生的心态,心态将直接影响一个大学生的择业观,而良好心态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的促成,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对一个人未成年时期的长期影响的结果。但在大学时期,对于不良心态的矫正还是存在可能的,而良好心态的矫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在的自我矫正,随着大学生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不间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心态必然会朝理想的方面发展;另一种方式便是外在的,家庭成员以及老师朋友的引导,也将会改变一个大学生的心态。因此。对于当今社会就业难,就业压力过大问题,有些大学生对此忧心忡忡,但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坦然面对,把这一事实当成自我奋斗的动力。所以,用坦然、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理性地面对就业,将是养成正确择业观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5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