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草原文化·珍奇的历史脚印·古城寻迹

草原文化·珍奇的历史脚印·古城寻迹

草原文化·珍奇的历史脚印·古城寻迹

从遥远的史前时代开始,北方各民族的祖先就在广袤的内蒙古地区生活、繁衍。其中有不少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都建立了政权。我国已故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说:“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有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的国家之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秘鲁似为例外,仅有结绳记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城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城郭的建立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城郭的建立不仅限于农业地区,而且在世代游牧的地区也建立了城郭。在内蒙古地区,鲜卑人建立了北魏王朝、契丹族建立了辽王朝,蒙古族建立了元王朝,每一次政权的建立都促进了城郭的兴起。而每一城郭的建立都促进了该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展,推进了文明的进程。

据学术界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475到221年之间,随着秦、燕、赵三个诸侯势力的膨胀,先后修筑了长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选择的在呼和浩特平原中心地带建立的云中郡是内蒙古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城市。北魏时期,鲜卑又建立了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内)、怀朔镇(今固阳县百灵淖乡附近)、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北郊坝子口村)等城市。在内蒙古地区还有辽代的许多古城。由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共五座京城: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其中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中京大定府在今赤峰市宁城县西南大明城。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欠缺,有些尚不能考证出城名。党项建立的西夏国在今额济纳旗、伊克昭盟境内都有一些城堡。有元一代,在蒙古族由奴隶制转入到封建制的重要历史时期,内蒙古境内修葺了大量的城郭,其著名的有在今正兰旗境内的上都城,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阿伦斯木古城,在今克什腾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等。明清时期,土默特一带兴筑了库库和伦即归化城,位于昭乌达境内的赤峰城、位于察哈尔草原东南部的多伦诺尔等。据有关学者统计,内蒙古地区遗存的古代城址多达五百余处,包括有都城、郡县城、头下州城、奉陵邑和边防城等多种性质(见李逸友编著《内蒙古历史名城》)。有的学者认为,城郭制度只是农业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但是大量的考古遗迹说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匈奴、鲜卑、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族,都在内蒙地域的草原上都建立过城郭。这是由于对农业民族文化的吸收呢?还是由于其本身地域文化发展的需要? 即便是吸收,也并非单纯的照搬,而是结合本地域的特点营建的成为富于草原文化特色的城市。

辽上京

上京临潢府城址在今赤峰市巴林右旗内。为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在草原上兴筑的都城。而且是在蒙古高原上各民族兴筑的第一座真正的城市。

据史书记载,上京幅员二十七里,城墙高两丈。分南北二城,皇城位北,汉城位南。皇城内筑有宫城,从现尚存的开皇殿、安德殿和五銮殿的高大台基上,可以想象其殿宇的宏伟。四周以土墙,有三门。南为承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皇城内结构也很恢宏。史载:“正南街东,留守司衙、次盐铁司、次南门、龙寺街、南曰临潢府,其侧临潢县。县西南宗孝寺,承天皇后建。寺内长泰县,又西长天观。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又西北安国寺,太宗所建。寺东齐天皇后宅,宅东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也。其南则圣尼寺,绫锦院、内有司、麴院、瞻国、省司二仓,皆在大内西南,八作司与天雄寺对峙。”可见其规模。

辽上京具有草原城市的特色。

其一,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上,打破了农业地区“前朝后市”的传统束缚,商业区设在南城。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十五《胡峤陷北记》记叙当时的情况说:“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角抵、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人,而并汾、幽蓟之人尤多。”南北交易,市场繁荣可见一斑。

其二,保留有草原民族的习俗。草原游牧民族以穹庐为室。在辽中京皇宫内设有毡庐。宋薛映曾目睹了这一情况:“入西门曰金德,内有临潢馆,子城东门曰顺阳,入门北行曰景福门,又至承天门,内有昭德、宣政二殿,皆东向,其毡庐亦皆东向。”辽王朝虽设有五京,但仍保留游牧民族“四时捺钵”的生活。《辽史·营卫志》中说:“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塞,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其城内北部还设有毡帐区域,正是草原民族习俗的遗留。另外在其高达三丈的城墙上筑有马面十几座,从建筑学来说,这起到加固的作用,但筑的是马面,亦是草原游牧民族习俗的反映。因为“其富以马,其兵以强。纵马于野,弛兵于民……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明代蒙古族建筑的美岱昭的城墙上也有马面,可见游牧民族建筑的承袭关系。

其三,辽上京的营建结构还蕴藏着契丹民族的信仰习俗。其南北墙之间以墙为界,作日字形。法人牟里发现宫殿遗迹均在京城西北方,宫殿皆在西方,宫门向东,这与古代游牧民族崇日拜月的习俗有关。契丹人信鬼尊日,每月朔旦,东向拜日,皇帝拜日时,设台向日拜并上香,臣僚于左右陪位,再拜,读祝文,宰相以下通名再拜,并奏“圣躬万福”。契丹遇有大聚会或处理军国大事时,也以东为尊。

黑水城古迹

黑水城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约二十五公里的地方。面对在荒漠上的废垣残壁,谁能想到在离今七百年前它是一座喧闹的城市。

公元11世纪党项族崛起,其“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里,依贺兰山为固”(《宋史·夏国传》),称雄一时。根据史书记载,西夏国在黑水(古称弱水,也叫额济纳河)建立了“亦集”,翻译为“黑水城”。元代称之为“威福军。”《元史·地理志》卷六十记载:“亦集乃路,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乃汉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国尝立威福军。元太祖二十一年内附,至元二十三年,立总管府。”亦集乃路是自和林通往东胜州驿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所以十分繁荣。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过这里,他说:“由甘州(今甘肃张掖)骑行,北行十六天可抵达亦集乃。”黑水城经过西夏和元代的两次兴筑。据考古学家考证,西夏时代的黑水城已被元亦集乃路叠压在地下。

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由科兹洛夫率领于1907年夏首次考察了这座被黄沙淹没的古城:

它座落在由粗粒硬质的瀚海沙石构成的低台地上。从北来的风沙,使北城墙和东城墙内外,堆积了高高的细沙,人和骆驼可以从沙堆登上城墙进入城内。城堡西北角高耸着一座大型尖顶“苏波尔盖”(塔),在其周围的城墙上和城墙外还有这样的小型“苏波尔盖”。越接近城墙,碰到的瓷器碎片越多,城市的面貌也被高大的沙丘所遮掩。但是,一当我们登上台地哈拉浩特(即黑水城)美丽的外景就全部展现在眼前。

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片正方形的荒滩,荒滩被高低不同,宽窄不一的许多建筑物废墟所分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用经过长时间的焙烧的黄砖墙砌成的庙宇基础。

城堡内部分成若干正方形和通道,被人们称为‘商业大街’和‘主要大道’,这两条街道及由它们支出的二等街巷上,筑有一排排小土房,地基夯成坚实的硬层。你只要朝认为埋有房子的某个圆丘挖一铲,往往就会在墟土里发现草秸、席片、木桩等物。这证明屋顶是早年从内部塌掉的,许多寺庙和其他建筑都齐根毁掉了,形成了许多圆形扁平堆积物。寺庙台基通常用方砖或瓦的基部,四边饰有中国图案……集中在城堡东南角高大的废墟,可能为卫戍军的住所,而卫戍将军府估计可能住在城墙西北角的那些“苏波尔盖”旁。根据废墟情况判断,这座将军府当时想必占地面积很大,建筑技术很高,很像一座庙宇。这里——城堡西北角可能比较适宜哈拉浩特统治居住,由此处到城墙顶部筑有一条阶梯,直达城墙高处,可将城郊四野一览无余。

经考古学者考察:这座古城的规模相当宏大,有堂皇的官署、高大的庙宇、繁荣的商市、交通驿站。其中城墙加筑的马面与城西北角钵式喇嘛塔的造型都可以追溯到游牧文化的特征。如今城堡已被荒沙吞没,只有一座古塔耸立,标著着黑城当年的辉煌。

古老黑城的文物价值引起世界的瞩目。其不仅保留有大量元代的文物,其中包括货币、绘画、瓷器、铁器、佛像、雕像和大量的古文典籍,还保留有大量西夏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铜器、铁器、木器、骨器、陶瓷、壁画及纺织的残片等等,最可贵的还有大量的西夏文献。据俄科兹洛夫的游记《蒙古与阿木多及哈拉浩特(即黑城)死城》记载,仅“书册、画卷和单页手稿的总数就在二千卷(份)以上,至于佛画像则可达三百幅”。考古文物的涌现,揭开了黑城之谜,添补了史学上的空白。

神秘古老的黑城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震惊。1908年俄科兹洛夫探险队前来,1914年英国斯坦因探险队前来,他们都盗窃走大量无价之宝。但是古城永远在中国的地域内,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不断获得新成果。仅60年代以来就发现了六十座古墓,各个墓葬形制复杂;发现了建造更早的内城遗址;1984年在黑城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共有近三千件,以少数民族文字居多。李逸友先生把出土的二千二百余件汉文文书已编辑成《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一书。

黑城——内蒙地域的瑰宝。

元上都

出现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元上都以其华丽的宫廷建筑、秀美的皇家园林、多彩的民族风情而著称于世。元萨都剌有著名的《上京杂咏五首》,择其二首,元代宫廷生活可见一斑:

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

诸生舞蹈千官贺,高捧葡萄寿两宫。

大野连山沙作堆,白沙平处见楼台。

行人禁地避芳草,尽向曲阑斜路来。

元上都,又名滦京、上京,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为仅次于大都(北京)的陪都,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建。其山川雄固,地势居要。元人评论说:“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山有水,水有鱼盐,百货狼藉,畜牧蕃息,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上都是联系大漠与漠北的交通枢纽,南往大都,北至和林,西去中亚,均为必经之地。

上都城为正方形,分外城、皇城,宫城三部分。宫城为其核心建筑。位于全城东部偏东,东、西、南三面城墙分别设东华门、西华门、御天门。宫内的建筑鳞次栉比。内有大明殿、仪天殿、宝云殿、宸丽殿、慈福殿、鸿禧殿、睿思殿,有大安、延春、连香、紫檀、凝晖、绿珠、瀛洲等亭阁。世祖忽必烈则在大安阁理政。虞集在《跋大安阁图》里说:“世祖皇帝在藩,以开平为分地,即为城墙宫室,故取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既登大宝,以开平为上都,宫城之内,不作正衙,此阁岿然遂为前殿矣。规制遵稳秀杰,后世诚无以加也。”元人曾记叙了宫城的不凡气势:“宫殿多露,跌足而行,帝(世祖)御大安阁,望而见之。”曾亲眼目睹的马可·波罗记叙了它的华贵,“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以各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耳目”(《马可·波罗游记》)。

皇城包围着宫城,位于全城的东南部。官署寺庙非常之多,其中著名的孔子庙位于城的东南。此外还有华严寺、乾元寺、开元寺、回回寺、礼拜寺、宣圣庙、城隍庙、三皇庙、贺胜祠等。其中以华严、乾元二寺最为著名。华严寺的碑文说:“世祖……首建学庙,乾垠二隅,立二佛寺,曰乾元,曰龙光华严,复立老子宫于东西。”元朝皇帝崇尚萨迦派佛教,其塑佛像涂金。《元史·刘元传》载:“凡两部名刹,塑土、范金、抟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佛像造型之精美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外城在皇城的西北部,其南、东两面修建城墙,与皇城东、南墙连接,西、南两墙各开一门,并筑有马蹄形瓮墙。外城南半部分为地方官署和寺院,外城的北半部分为皇家园林,元代称北苑。据马可·波罗记叙:“此宫有墙垣,广袤十六里,内有泉渠川流,草原甚多。亦见有种种野兽,惟无猛兽,是盖君主用以供给笼中海青鹰隼之食者也。海青之数二百有余,鹰隼之数尚未计焉。汗每周亲往视笼中之禽,有时骑一马,置一狗于鞍后。若见欲扑之兽,则遣狗往取,取得之后,以供笼中禽兽之食,汗盖以此为乐也”(《马可·波罗游记》)。外城任皇帝驰骋射猎,可见其规模之宏大。

外宫还有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谓棕毛殿。“此草原中尚有别一宫殿,纯以竹茎结之,内涂以金,装饰颇为工巧。宫顶之茎上涂以漆,漆之甚密,雨水不能腐之。茎粗三掌,长十或十五掌,逐草断之。此宫盖用此种竹结成。竹之为用不用此也,尚可做屋顶及其他不少功用。此宫建筑之善,结成或拆卸,为时甚短,可以完全拆成散布,运之他所,惟汗所用。结成时则用丝绳二百余系也”(《马可·波罗游记》)。据马可·波罗所述得知,所谓棕毛殿其实就是贵族所用的蒙古包——斡尔朵,其高达百尺,广可容数千人,是皇帝广赏群臣、举行盛大的皇家宴会的地方,著名的“诈马宴”,亦称质孙宴(即出席的官员要着同一颜色的衣服)即在此举行。

上都是一座蒙古贵族营建的极富草原特色的城市,就其整体布局看,其殿堂亭榭皆呈品字形,这种设置承袭了中原建筑文化的传统,但是其辽阔的外城设置则冲破了传统的皇家花园的局限,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色彩,特别是城内遍布便于迁移的毡帐、板屋,更是上都城的独特风格。城内建筑包括儒教建筑,佛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民间宗教信仰的建筑,具有融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特色。

 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精选5篇福建鼓山导游词,欢迎借鉴参考。

 精选5篇福建鼓山导游词(一)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榕城”福州,我是xx旅行社导游xx。

 福州有句古话“左旗右鼓,全闽二绝”,今天,我们就游览这其中的一绝?鼓山。鼓山位于福州东南部,是我省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级十佳风景区之一。相传峰顶有一巨石形状象鼓,每当风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头上就会发出“咚咚”像敲鼓一样的声音,因此而名鼓山。还记得昨天我们在厦门鼓浪屿看到的鼓浪石吗?也是因为海浪拍打岩石发出“咚咚”的鼓声而得名的。它们还真是“天设一对,地造一双啊!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风海涛”的文坛佳话,林则徐也留下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千古绝唱。自宋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达480多处,各种字体全有,琳琅满目,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被誉为“东南碑林”。

 朋友们,现在让我们进入这满壁生辉的书法艺术殿堂去一饱眼福吧!看!洞口的“灵源深处”4个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贤所题,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内在深意却是告诉后人,这一带的题刻是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抒发,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现。

 沿着陡峭的石阶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围山势迥异,景色清幽,仿佛到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来深吸一口气,是不是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呢?

 在灵源洞一带最著名的摩崖题刻莫过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迹,看这“忘归石”,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时,十分喜欢游玩鼓山,每每流连忘返。有一次,他流连山中美景忘了时间,待从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于是写了“忘归石”,这3个字已表达自已依依不舍之情。如果待会儿哪位游客留连忘返,也找块石头留下墨宝,那可不行哦!

 好了,现在我们在这块岩壁上看到刻有三个大字,谁来念念?这位小朋友说太简单了,是喝水的地方,还问怎么没有水呢?其实啊,这个字不念喝水的喝,为什么呢?听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相传古时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涧下泉水喧哗,影响诵经,便大喝一声止住流水,从此涧水改道东流,这里的溪涧也就干涸了。所以,这三个字念“喝水岩”。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这时的地形按地质学上说是岩层断裂带,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裂面,地表水沿断裂面渗漏到地下去,当然就没水了,而不是一个人能喝水倒流的。这里到底是有水好还是无水妙呢?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宋代文人徐锡之在他的石刻诗上阐明了观点,看这块石碑上写到:“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待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他认为此处重峦叠嶂,不可无水,当年要是他在,就会劝法师不要让溪水改道。近代文学家郁达夫到此曾大发感慨,他说“怪他活泼源头来,一去千年竟不回。”我们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为了弥补这一大遗憾,不知哪位古贤别出心裁,在此石旁题刻“无水亦佳”,真令游客回眸一笑,意味无穷。

 鼓山灵源洞一带,石谷深邃,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观。先贤们充分利用这里的石壁题诗刻字,使整个景观得以完整地保留,为鼓山增色生辉!1982年春,刘海粟大师87岁高龄时游览灵源洞,题了“胜于天竺”4个大字,赞美这里的风景和碑林。

 朋友们,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景点没看到。希望大家有机会再到鼓山来,听那没听完的故事,看那没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乐的一刻!谢谢大家。

 精选5篇福建鼓山导游词(二)

 福州市鼓山导游词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美丽的“榕城”福州,我是鼓山旅行社导游洪泽安.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鼓山并不算高,最高峰海拔925米,但是山势迥异,景色清幽,引人入胜.鼓山的一大特点是摩崖题刻,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迹.在大顶峰石上刻有“天风海涛”四个大字,即为朱熹所书.朱熹还写了一字径达四米的“寿”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堪称福州碑林.

 朋友们,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景点没看到.希望大家有机会再到鼓山来,听那故事,看那美景,再度分享快乐的时光!

 精选5篇福建鼓山导游词(三)

 九曲十八弯的鼓山公路上随处可见骑自行车上山的人群,充满活力的福州市民早已把骑行当成日常休闲和锻炼的最佳选择,无论春夏秋冬,鼓山之上仙云缭绕,盘山公路上骑行勇士挥汗如雨,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醇甜的空气,芳香的土壤,静谧的丛林,沁人的泉水,以及登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山地车,公路车,小轮车...无论你是什么坐骑,鼓山都欢迎你来挑战自己的极限。既可以呼朋唤友,大群朋友组队骑行,享受一路欢笑,一路互帮互助的兄弟情义,也可以千里单骑,静享天人合一的无上境界。

 如今骑行鼓山不单单只是玩玩怎么简单。这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独特的鼓山文化,骑行鼓山是神圣的。不仅仅是盘山公路途经的那么多的名寺古刹以及著名景区,更因为这是福州的神山,福州的象征,福州的骄傲。你在福州玩山地车,没骑过鼓山,那真的会被很多人鄙视,现如今鼓山北宦溪,经鼓岭到山脚已经是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正式比赛路段,每年世界各地的自行车手都会齐聚鼓山,来领略福州的传奇。

 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每年11月份在福州举办。赛事是福建省有史以来举办的第一届经UCI注册的2.2级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事将邀请国内外22支专业队伍参赛,总奖金达10万美金,赛事规格高、专业性强、意义重大,将是福建省自行车运动史上的标志性赛事。

 精选5篇福建鼓山导游词(四)

 说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东晋时期,福州民间就流传“右旗左鼓,八闽二绝”的风水之说,这左鼓即指鼓山,耸立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分为鼓山、鼓岭、鳝溪、磨溪、凤池白云洞五大景区。自宋朝至今皆为游览胜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它与福州旗山遥遥相峙,重峦叠嶂、终年苍翠,山上处处有奇岩,峰峰有洞府,风光旖旎,主峰海拔900多米,对福州风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的地位。

 青龙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来,福州百姓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而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构造)。 作为城市也是一样,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廓城,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在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山的左右为青龙白虎(比如说福州的以金鸡山为青龙,大梦山为白虎,于山、乌山把住南门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遂将后方及左右方围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比如说福州青龙之侧的护山的鼓山;白虎山之侧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外的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

 由此我们可知,鼓山为作福州的青龙山,守护着福州这块难得的宝地,保佑着有福之州风调雨顺,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义非常

 鼓山为作福州的青龙山,自有神奇之处,由其顶峰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传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将军为了镇住恶龙特地留下的。每当风雨交加,石鼓便有簸荡之声,那就是鼓将军在鼓山顶面对海上龙王进犯而击鼓,号召三军准备战斗。

 鼓,在易经中为震、为东方。易经云:震者亨。震来,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其意思是重雷发向,千里传声,有惊无险之象,亦有变动之意。

 易经《震卦》象征震动的鼓声:可致亨通。当惊雷鼓动的时候,天下万物都感到恐惧,然而君子却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声震惊百里之遥,作为君子却能做到从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顶峰的石鼓亦在点醒居住福州的人们,匹夫兴亡人人有责。每当国家风云变幻之时,应该走出去,为国效力,由闽化龙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机

 坐落在鼓山的涌泉寺更为名扬天下,其位列闽刹之冠,是福州的骄傲,素有“既来福州,必游鼓山”之说。

 涌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山坡里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镶嵌其中,寺庙前后左右环抱着苍郁的古老大树林,可谓“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宛如这寺院是盘古开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处。这一典型唐代建筑,坐北朝南,以三级宫殿群,顺山势而上。迈过高高的门槛,一阵佛门清静的淡雅清香就会扑面而来。很多人走进殿内,烧上一炷香,虔诚地祈祷、祝福,让人徒升心安平静之感。

 建造这所寺院的开山祖师神晏更具有传奇色彩。由于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窝穴上,燕窝发燕仔燕孙,所以涌泉寺能居僧干众,蒸蒸口上。相传当时涌泉寺建成后鼓山香火愈来愈旺。为了让香客们上山方便,寺院僧众决定修条上山道路。历经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山道,从鼓山脚下一直铺到涌泉寺的大门。

 开山祖师神晏看见这条石砌大道,心里很高兴。可过了几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条石砌大道寺院的僧众,病的病,死的死,香客们也闻知涌泉寺发生瘟疫,也不敢上山来了。一时间,鼓山涌泉寺僧侣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为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云峰顶朝看石道。远远望去,隐隐约约中,他发现整条石道一股凶气缭绕不散。他连忙再仔细一一辨认,这才惊骇得他几乎失去控制喊叫出来。这条从山脚铺到涌泉寺大门口的石道,弯弯曲曲就如一条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岭道上的一块块石头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鳞甲一片片。那蛇的头对着涌泉寺大门正张着血盆大口对着燕窝吞吃出门的燕子,这石道分明是“蛇窜燕窝”!这明摆着涌泉寺的风水被这石条道破坏了。

 好在神晏不愧为一代大师。他返回涌泉寺,召集众僧在新修的这条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从山脚到山门。这条“蟒蛇“变成的石头道路中间的九座山亭,依次为闽山第一亭、东际亭、仰止亭(今已废)、观瀑亭(又名石门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更衣亭。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铁钉,牢牢地钉在这条蟒蛇变成的石道上,把这“蟒蛇”斩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后又从喝水岩修建一条石道,用条石铺设,直达山门。该道为蜈蚣岭道,意为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这样这条毒蛇就不能复活了。蜈蚣岭道铺设完,上山道路变得四通八达了。

 这一来,蟒蛇不能动弹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条石道,永远僵死在那儿,被千人万人踩。此后,涌泉寺渐渐香火旺盛了,僧众越来越多,涌泉寺越来越闻名于世终于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闻名。

 精选5篇福建鼓山导游词(五)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朝时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担,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多块。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5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