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对旅游行业的启发
一、 旅游景点宣传方式的创新
爸爸去哪儿的采景地点往往都是风景优美、比较原生态、而且开发不太成熟的景区,对于这种景点,因为本身地点比较偏僻,而且景点特色并不是特别明显,整个旅游区域整体偏小,可容纳游客数量较少,可利用的宣传资源不多,因此,怎样提高知名度,怎样提升游客的吸引力一直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而通过爸爸去哪儿的采景,该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底蕴一览无遗。而通过明星父子父女的互动参与,把当地原生态的习俗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高昂的宣传费用,而且能够有足够的节目时间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而且推广受众数量较多,可持续性较强,值得所有旅游景点的学习和思考。
二、 乡村旅游模式再掀高潮
随着车辆保有量的增加,自驾游数量不断提升,国内旅游收入不断创新高。根据前瞻研究院旅游商业模式报告显示,2007-2014年间,中国国内旅游业收入每年都实现了增长。从2007年的中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627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51%,高于国内旅游人数增长。预计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1000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7.98%。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湖南卫视的节目制作人无疑是政治敏感性很强的的优秀策划人,通过爸爸去哪儿节目,让观者详细的了解了当地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无疑再次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旅游模式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三、 出游目的的启发
通过旅游途中明星亲子互动,引发子女沟通教育很多方面的思考,这无疑能够引发我们对于出游目的的思考,是体验壮阔的自然风光、体验欢乐的游乐时光、享受心情的自由欢畅还是能够结合更多的内容。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融入陌生的环境,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特色,提升孩子的各种能力,促进家庭的沟通和和谐,这无疑是极好的。全家共游不仅给予了共同进步的机会,而且让全家一起面对一个陌生世界的挑战,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因此,通过爸爸去哪儿节目,必将促进全家出游的行为,必将引发我们对于出游目的更多的思考。
这次挑选人挤人的国庆期间前来江西,并非为了游玩,而是陪老家在江西抚州金溪县的老婆一起回娘家。之前来都是先动车到抚州市然后再转城际公交到金溪县,各种辗转颠簸,好在这次有人开车,可以自驾随行回老婆金溪的家里。
由于这次回来的主要目的是探亲访友,所以本来也就没有安排什么游玩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各种三姑六婆家里转转转吃吃吃,不然就是周边的公园逛逛。难得有个下午刚好闲下来并没有安排事情,所以我们几个人就驱车前往距离金溪县城大约12km左右的一个并不是太出名的景点,就是我要讲的竹桥古村了。
说到竹桥古村,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但是说到芒果台的《爸爸去哪儿》,估计大家都会有印象吧,没错了,第四季的爸爸去哪儿就曾经来这个竹桥古村拍摄过,有兴趣的看完我的游记可以再回头看看这个节目呗,哈哈哈。
回到正题,准备好各种必备物品,我们从金溪县城开车跟着导航前往竹桥古村,怀着对古村落的一丝好奇,我们出发啦!12公里的路程,开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实在是很近。穿过景区新立的石头大门,大门上写着竹桥村三个大字,过了大门就是景区服务中心和停车场。让人惊喜的是,这个停车场居然是免费停车,而且国庆期间虽然人多车多,居然也不怎么费劲就找到了位置。
竹桥古村位于抚州市金溪县县城北十公里,该村现保存有明代所建赣派建筑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其余为清代赣派建筑,青砖灰瓦,朴实素雅,为赣派建筑最典型的代表。古代金溪至东乡大路挨村而过,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村口仍有四人合抱老樟树一株,下有锡福庙,再下首仍有紫澜阁遗址,村后树竹繁茂,鸟呜树幽。
令人神奇的是,竹桥古村现在居然是免费参观,真是收钱的景点去的多了,遇到不收钱的倒是有些觉得不可思议了。停好车,穿过游客服务中心,就来到了电瓶车乘坐点。令人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从服务中心到竹桥村还有一小段距离,所以,所以,它家的电瓶车居然可以免费乘坐!好吧,我真是大惊小怪的。按顺序排队,坐上电瓶车直达竹桥古村村口。其实也不远估计就一两公里,但是有免费车坐,岂不快哉!
村口是一大片的荷花湿地,可惜来的不是时候,早已没有荷花盛开的景象,但是漫步在荷花池上的木栈道之上,也是别有一番田园之气,清新的空气也让人畅快。木栈道的中央是一座转角的小木头亭子,它位于整个荷花湿地的正中央,可以想象得到荷花盛开时的景象,这个亭子必然人满为患!
除了荷花湿地,就会看到分落三处被石栏杆围成的多边形古井三口,名曰“品字三井”,寓意喝了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
绕过几个路边的商贩继续前行,来到村口的总门楼。总门楼远案崇麓岭,近案黄婆岗,始建于元末明初,为风水师廖禹先生后人所定,门楼内房舍俨然,宅栉邻比,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
穿过总门楼就可以看到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池塘,它叫做“七星伴月塘”。当年《爸爸去哪儿》第四季的几对父子就是在这片干净的池塘前的小广场进行的聚餐仪式。池塘水面如镜,倒映着池水两边的古老建筑,彷如一副画卷,古朴美丽。
初来此地,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地的居民都穿着略显古朴的汉服要么行走其间,要么坐在路旁聊家长里短,要么自顾自的做着自己的事情。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穿上这些衣服,一天可以有20元工资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当地居民何乐而不为呢。此时,古村落和朴素的村民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江西也是一个擅长吃辣的省份,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无辣不欢的。所以老婆一到这里就被路边的各种“辣货”给吸引住了,尽管这些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呀,哈哈。各种辣椒饼,南瓜干,茄子干,辣菜梗,芋头干,小鱼干,柚子皮等等各种,老婆简直爱不释手。
竹桥村的民居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显得朴实素雅。高高耸立的山字墙,既有艺术观赏价值,又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民居多为上下两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采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帘流入池中,随即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门开在东侧,其他宅第的大门则开在正中。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磉、坊头、揎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绘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金溪县是古代江西雕版印书中心,而以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养正山房”即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它位于仲和公祠右侧,进门为一大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嘉时期书板盈架,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刻版才焚之于尽。在康乾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做卖书生意,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收罗古籍,兼理金溪嘉会试馆中,其家谱有明确记载。后来余仰峰又回乡里自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可以说,竹桥人开了金溪雕版印书的先河,“养正山房”即为其遗存之一。
古村的石板路两边更多的是不知名的老建筑,或许已成危房,或许还有当地居民居住,时不时可以看到贴着出入平安,开门大吉对联的古朴木门,木门上海钉着早已经锈渍斑斑的竹桥村的门牌。
继续前行,来到村东的镇川公祠。公祠两侧为“培兰”、“植桂”门,“培兰”、“植桂”意即培植人才,里面为竹桥人延师教子之所在。两边建有裙屋,三栋一排,连成一体,建筑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内有大小10个天井,其结构之复杂可见一斑。祠堂前一块空地,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对面一门洞开,直达花园,门楣上石刻“对云”二字,上下落款为“乾隆丁丑年”“曹秀先书”。
据《江西历代人物》及《读史稿》载:曹秀先(1703-1784),字恒所,号地山,江西新建人,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晋礼部尚书,任四库全书副总裁,后为总裁。“对云”二字寓意“对我生青云”,希冀培育人才,青云直上,此为曹秀先留在金溪的一处遗迹,弥足珍贵。传说为“对”字那一勾,费银五十两。1941年春,金溪县立初级中学曾迁至此地办学。中学搬走后,村里一直在这里办小学,直到上个世纪末。
这屋子简直神奇,各种千奇百怪的古老物件,五花八门摆满了一屋子,什么热水瓶,老式摆钟,电风扇,电视机,那种转圈圈的电话机,居然还有老早的铁脸盆和水杯,实在是太复古了,哈哈哈。
临走之时还在无知角落发现了这货,估计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是干嘛的吧,其实啦地上这货是老早之前农村用来运输水的一种器件,具体原理我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只能说人民大众的智慧真伟大!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百度。
村子的一角是一栋呈现出锐角形状的角望楼,青砖灰瓦,鹅卵石小平台,一抹阳光正好打在青砖墙上,煞是好看。
到了拐角处就往回走,来到一间古厝,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一间可以休息喝茶的场所,叫做书华茶咖。屋里的投影仪正在播放爸爸去哪儿的片段,两边的墙壁上也挂了不少的节目剧照,已经记不得当时节目是否有进过这间屋子了,不过这间屋子却也宽敞古朴,保存完好,值得一看。
从屋子一角已经脱落的墙皮上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屋子的门框墙壁都是用黄土泥巴裹着竹篾子制作而成的,这就是当年物资匮乏时期的“钢筋水泥”吧!不禁赞叹,劳苦大众的智慧呀,真是厉害!
书华茶咖的外围有几个小池塘,池塘里种着几棵漂亮的睡莲,池面倒影着两旁的树木与古厝,一派和谐景象。忍不住沿路帮老婆拍了好几张照片,够她臭屁好一阵了,哈哈哈。
道路两旁时不时可以看到已经倒塌了些许的土墙,经过了岁月雨水的冲刷,土墙被切割成沟沟壑壑,那是历史的痕迹,那是古村落的皱纹,彷如在悄悄向我诉说着它的故事。
路过一家一九一二映画馆,里面按照古时候照相馆的模样布置了一间拍摄场地,真实还原了以前的味道。只可惜摆放的胶片相机实在是太古老,我也不会使用,没办法装一回逼了。离开映画馆的时候还在路上遇到了几个穿着汉服大摇大摆的“余员外”,实在是逗,彷如一秒钟穿越回古代。
从上门楼穿出来,门口又是一个池塘,从这里开始人又突然多了起来,原来兜兜转转,我们又走回了村子的中心地带。上门楼门口不仅游客人来人往,门口一侧还坐着不少当地的居民正在乘凉闲聊。墙上的通知也写成了古代张贴的“告示”模样,很有古意。
上门楼对面的一栋土墙大瓦房被斜阳的一抹光照亮,显得格外漂亮。
在路边的小巷子里,可以到达余氏大屋,现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休息场所。另一边可以到达大夫第,大夫第里也贴了不少爸爸去哪儿的剧照,门口还摆放着一个马车模型,右侧的小道还有几尊石佛,地上的香炉里插满了已经熄灭的香火。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