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淮阳旅游必去景点介绍

淮阳旅游必去景点介绍

淮阳旅游必去景点介绍

 旅行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观四方,万水千山,只需要一个行囊。下面是我带来的是淮阳旅游必去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太昊陵庙 太昊伏羲陵 AAAA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同志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太昊伏羲陵

 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周口画卦台

 画卦台,亦名八卦台,又曰八卦坛。清《一统志》称揲蓍坛,位于县城北一里龙湖中,台呈龟形,高2米,面积6600平方米,四面环水,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名曰‘蔡池秋月’。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画八卦于此”。八卦是太昊伏羲氏的一大创作,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是我国先民们认识社会现象最原始的记录。该台上很早就有庙宇,是为纪念太昊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而建的。始建于何时无考,据《淮阳县志》载: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知州张志道增筑亭、垣、十三门、石刻一座。此后历代均有修筑,增加到有大殿七间,石刻四座,东西厢房各三间、房二座、卷棚五间、黄瓦八角亭一座等建筑。建国后仅存八卦柏一株,宋熙宁年间铜伏羲像一尊。

 现已恢复大殿厢房、八角亭,其他也在恢复中。

 平粮台古城遗址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隅,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高二丈,俗称平粮台、平粮冢、贮粮台,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它发掘于1979年,消息一经披露《人民的日报》、《光明报》、《河南日报》、香港《大公报》、新华社等数十家海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曾轰动一时,震惊世界。

 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陈风·宛丘》曾描述过这里的动人景象:“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鼓,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就是说,西周时代,这里风景怡人,陈国的俊男靓女,常来这里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后来,宛丘古城逐渐被废弃。

 宛丘古城未被发掘之前,大家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与宋朝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相联系:北宋年间,陈州多灾,民不聊生,朝廷派四国舅到陈州赈灾。没想到四国舅克扣皇粮,将粮中掺沙放给百姓。消息传到京城,朝延派包公到陈州查办此案。包公一身正气,不徇私情,在城内金龙桥铡了四国舅,并在这个地方将粮中的沙子筛了出来,筛出来的沙子堆成了此台。不要说筛出的沙子,就是粮食堆这么大面积也是不可能的,这不足为信。

 宋朝时,这里为贮粮台是确实的,它与宋朝南粮北调有关。《宋史》载:“……粟帛自广济河而至京师者,京东之十七州;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师者,陈、颍、许、蔡、光、寿六州,皆有京朝官廷臣督之。”县志说:“惠民河亦曰蔡河,惠民河粟40万石,菽20万石,皆由京朝臣督之。”这个台东临蔡河,南通淮河,东南方几州贡粮必然漕运到此,再由此用马车运到京都开封。

 此台上原住有一家姓林的,他家有宋仁宗给他的种冢地免粮的黄缎子圣旨。这个圣旨1910年曾拿出来读过,不少人见到,现在这个圣旨流落到谁的手里已不得而知。

 此台原来方方正正,由于都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便成了附近群众盖房、造宅、立窑制砖取土的好地方,东部、南部、西部中间被挖平。正是这些取土,使它露出端倪。1979年考古发掘,震惊世界。

 这座古城遗址平面呈正方形,总面积5万平方米,城内居住面积3万4千多平方米,城墙上宽10米,下宽17米,夯土筑成,四个城角呈弧形。我们的脚下就是古城的西墙。

 宛丘古城废弃后,历经2000多年,又成为楚、汉时期的墓地,在这里出土了错金、银越王剑、巴蜀剑、四轮铁车、玉壁等数千件珍贵文物。

 陈氏祖庭

 陈胡公陵园有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是中华陈姓的始祖墓。

 陈胡公名妫满,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周武王以国赐姓,称他为陈胡公,陈胡公自然就是陈氏的得姓始祖,这就是陈姓的由来。

 陈胡公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但对于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地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明朝进士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棺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浇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而现在这座陵墓,则是新加坡著名企业家陈永和先生1995年捐资在原墓封土的基础上修建的,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砌成了铁墓的颜色。

 陈胡公的裔孙枝繁叶茂,多达八千多万,遍布海内外。至今,已有3000余年,120余代,尤其是福建和台湾省,素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陈氏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泱泱大宗。天下陈氏族人共识: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氏八千万,始祖皆胡公。石牌坊门楹联就写着:发宛丘巍巍圣绩垂千古;立陈姓绵绵子孙遍五洲。于是,从各地前来寻根拜祖的陈氏族人日益增多。新加坡名人陈永和、泰国陈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陈绍扬等,都曾率大型祭祖团前来寻根谒祖,捐资赠旗,以表诚心。澳门陈姓联谊会会长陈年顺率族人和颖川学校师生代表来淮阳谒祖朝圣时,还和淮阳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至于河南新郑、固始、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地祭祀的陈姓祖先,则都是当年当地的一支陈姓来祖。

 墓前有通巨大的墓碑,是中国当代书法家、胡公裔孙陈天然先生的撰书。两边的碑碣均是捐献碑。

 为更好地迎接海内外陈氏贤达寻根谒祖和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目前,祖地政府已经作出了全面修复陈胡公陵园的整体规划。现在陵园占地面积58亩,三面环水,风光秀丽。园内建筑规划为:陈氏第一祠陈胡公祠、各支脉分祠和陈氏博物院、陈氏书院、陈氏名人苑、陈氏碑林、灵塔等。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陈姓宗亲的.努力下,已整修好通往陈胡公墓的神道,新修了墓前广场,建起了大石牌楼,设计古朴典雅的胡公大殿即将竣工。若广大陈氏贤达及有识之士,能为修复陈胡公陵园尽一份力量,共成此举,此地定能成为广大陈氏族人寻根谒祖的圣地,成为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处。

 思陵冢

 思陵冢即是三国时魏封陈王——曹植之墓居。

 《河南通志》记载:“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大清一统志》说:“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县南三里。”

 一连四个冢由北往南依次高度为12米、4米、7米、15米,封土面积依次为1656平方米、400平方米、9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最南端的这个高冢就是思陵冢。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著名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在诗坛上成就颇高,受到历史上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点八斗。”曹植从小聪明过人,10岁能诗文,19岁写的《铜雀赋》名噪一时,为曹操所宠爱,一度考虑立他为太子。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曹操最终动摇了对他的信任。

 曹操(cao)死后,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对他忌恨非常,百般-。曹丕为了加害曹植,苦苦找不到罪证。一天召曹植上朝,限走七步成诗一首,否则即处以极刑。曹植不加思索,当即吟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泪流满面。虽未杀他,却将他封候封王,远离京都而疏之。他虽远离国都,曹丕仍怀疑他结党营私,对他频繁调动,十一年中调动三次,先后封他为雍丘王、东阿王、陈王。曹植多次-,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他名为王候,实为囚犯,常常闷闷不乐,最后在陈郁郁而死,年仅41岁。曹植死后,四棺同出,怕的是曹丕对他的尸体不放过,故有四冢。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后称“陈思王”,其墓称思陵冢。

 明清以来,文人墨客来淮阳游览,都要到此凭吊,并吟诗作赋以示怀念。因此,《淮阳县志》上留下不少诗人的佳作。明代诗人戴昕《思陵墓霭》曰:“望入思陵墓霭长,天涯谁复见曹郎。亭亭古树含春雨,闪闪飞鸦背夕阳。七步才名归寂寞,一回尘梦合凄凉。无端两眼怀人泪,拭向东风漫举觞。”

 曹植一生留下许多清韵华章,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原有集30卷,多已散佚,其名作《洛神赋》留传至今,久负盛名。他在陈期间,留下《伏羲赞》、《神农赞》两诗。《伏羲赞》曰:“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厨祭祀,罟网渔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马鞍冢楚墓

 马鞍冢楚墓位于县城东大连乡瓦房庄西100余米处,西距新蔡河约200米,由于两冢相连,状如马鞍,俗称马鞍冢。

 1980年至1983年,河南省、周口地区与县文物部门对该冢联合发掘。南冢2米多高,墓平面为“中”字形;北冢4米多高,墓平面为“甲”字形。墓中文物均在早年被盗,冢西50米处,分别各有一座陪葬的大型车马坑,北坑长35米,宽4.72米,葬马24匹,车8辆,狗2只;南坑长40米,宽3.7米,葬车23辆,泥马20多匹,旌旗6面。这两座车马坑的年代均在楚都陈城期间(公元前278年—前241年)。从车马坑规模及墓葬形制等特征可判断出:南冢系楚顷襄王之墓。车马坑是目前考古发掘中形制最大,埋葬车辆、马匹最多的楚国车马坑。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粮台古城遗址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座有史书记载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两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遗址。

 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淮阳县城所在地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

 太昊陵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

 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中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2008年,因超过八十二万人次赴太昊陵庙会祭拜,创下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的世界纪录。

 东湖自然景区

 东湖自然风景区,由于良好的生态保护,至今仍保持着西周时期原始的自然风貌。

 在这里可以领略到3000年前生态文化的绚丽多姿。景区水面7000余亩,碧波荡漾,蒲苇婆娑,荷花飘香,鸟鸣鱼跃,水草千姿百态,水胡芦随风飘浮。

;

淮阳龙湖的景点有哪些

淮阳太昊陵是位于河南周口市淮阳县龙都大道,这个景点是一处庙宇,主要是服务信奉佛家的信徒,这里常年香火不断,并且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到此烧香,可以说知名度很高了,那么这个景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去观赏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淮阳太昊陵介绍

淮阳太昊陵也叫太昊伏羲陵,位于周口市淮阳县城以北1.5公里处,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时期,现在游客所见的景区内建筑,历史较悠久的是明代所建,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太昊伏羲陵的整个建筑群含有先天八卦内涵,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而在其中的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请游客在游玩时,沿着中轴线向前步行游览即可。

景点介绍

显仁殿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这个景区内的“统天殿”,还是是历代祭拜伏羲氏的主殿堂,也是陵庙中的主体建筑。在统天殿的殿檐下,悬挂书法题词,殿内还有表现伏羲光辉一生的《伏羲圣迹图》青石浮雕,这些浮雕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伏羲氏伟大的一生。

重要景点还有“先天八卦坛”。坛面砌成“先天八卦图”,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阴阳八卦,这也是伏羲文化的精髓。在八卦坛之后就是伏羲的陵墓,这是一座上圆下方形制的陵墓。明代以前,陵墓都是方形的,后来改为圆形。

门票详情:

成人票35元

儿童半价,军人免费,学生凭学生证,半价。

景区内还有停车场,服务设施完善

关于淮阳太昊陵的介绍大概就是这样,景区主要是以观赏古建筑和烧香拜佛为主,如果你是外地游客,来了周口一定要去看看这雄伟壮观的建筑,之所以建筑能保护的这么好,这些年也是有不断的维修,但是很多建筑格局都还是完好的。

淮阳龙湖位于黄淮平原腹地,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16483),水域面积8000多亩。

其气势,其规模,无不令杭州西湖、武汉东湖黯然失色。

湖水环抱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 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名珠。

万亩龙湖,碧水莹莹、浮光耀金、柳丝垂岸、鸥鹭嬉滩、蒲苇葱葱、芙蓉斗艳、风景宜人、秀色可餐。

龙湖因淮阳是龙都而得名,它由柳湖、东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我们脚下的这片湖面叫柳湖。

龙湖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近万亩,俗称万亩龙湖。

湖中有岛,岛上有城,城中有景,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

迎面这片陆地是龙湖中最大的岛屿,它的上面就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也就是今天的淮阳县城,可以说淮阳县城是一座水上城市。

大家想听一听城中的故事吗?古城的故事太多太多了,那只有等到下了游船以后再说了。

龙湖是怎么形成的呢?龙湖原来并没有这么大,它是因为黄河泛滥而形成的。

几千年来,淮阳城屡遭黄患,历代官民为保护这座古城不被淹没,每次黄水泛滥,就在城周围三至五里外修堤筑坝。

黄水退后,携带的泥沙沉积于堤外,堤外渐高,堤内渐洼,形成湖面。

1996年柳湖清淤时,在西边湖底发掘有一口宋井,据此可以断定,大面积的龙湖形成于元代和明初。

[船至九龙巨雕附近]这九条巨龙雕塑于1996年。

为什么有九条?又在湖中?因为传说龙生九子,九又是最大数,湖又叫龙湖,所以蛟龙游龙湖便不难理解了。

我们都是龙的子孙,今天也可以说是蛟龙游龙湖了!前面的这个高台是1996年清淤时建成的,它的下面是一口宋代古井,其套环式八棱青石井口,现存淮阳县博物馆。

为了保护它,并告诉后人,特建亭立碑,以示纪念。

前面这座小岛叫西铭山,也有叫鸡鸣山的,是因鸡、西相近而形成的。

宋朝时候陈州知州张咏深爱龙湖景色,在岛上花几年时间建造了别致的“望雨台”。

细雨时日,登台远望,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极具诗情画意。

“望台烟雨”是古陈州八景之一。

张咏通诗文,博才学,颇有名声。

宋真宗时,由寇准引荐,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因遭丁谓弹劾出任陈州知州七年。

一天,张咏看到丁谓逐寇准的奏报,恸哭失声,大骂丁谓,不久便郁郁而死,葬于宛丘县,今城西十二公里的柳林集。

清代诗人汪思回有诗《望台烟雨》赞曰:“园僻常宜雨,台高故受烟,溪云笼树密,山翠帐湖妍,不尽陈州胜,因思张咏贤,追攀寻去住,暮霭隔前川。

”民国初年,西铭山因附近居民取土做坯建房,破坏严重。

民国28年,县长苗德在此立一石碑,禁止取土,碑文说:此山半城半郭,载在县志,北望羲陵、柳湖,南瞻厄台、思陵,东有长湖、城垣峭壁,天然风景之佳,全县都不如这个地方。

1996年清淤时,增高了西铭山,进行了绿化、美化,重现了望台烟雨之景观。

各位朋友,前面这个舟形高台,就是淮阳著名的八景之一——苏亭莲舫,也就是宋代文坛巨匠苏辙的读书台。

苏辙字子由,生于1039年,死于1112年,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其父洵、其兄苏轼被誉为宋代“三苏”,后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北宋年间,苏辙来陈州做教谕。

他在《初到陈州》里说:“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

苏辙对柳湖风景情有独钟,常到这块高台上读书作诗,并不断邀请苏轼、张安道、李简夫等人在此吟诗作画。

苏轼在《和子由》诗中有证:“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秆半隐堤。

饮豆羹藜思两鹄,饮河水赖长;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后人敬仰苏辙文才和功绩,便在读书台上建亭纪念。

明成化六年,知州戴昕重修八角琉璃亭,亭基船形,象征“宦海扁舟”。

从此,苏亭莲舫成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吴履坦在《苏亭莲舫》一诗中赞曰:“十里荷香满碧湖,中央虚敞一亭孤,往稽世代人传宋,独著风流姓是苏。

翠盖阴中停画浆,红衣队里醉醍醐;只今玩赏横桥畔,景物犹堪入画图。

” [船至湖心]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柳湖的中心,也就是进入了淮阳的七台八景又一景的“柳湖渔唱”的画面之中,你们看到这浩渺的水面,一定会想象到水下游鱼的欢畅,你看到湖岸上行行垂柳,一定会感悟到它对你的依依之情。

如果没有的话,那你就听一听清代诗人马祖悦的《柳湖渔唱》:“烟柳行行映碧波,渔舟高唱往来过,声残明月疏星晚,响入斜风细雨多。

”尤其当朝霞冉冉升起,或夕阳徐徐西下之时,天上霞光万道,湖上金光四射,游船轻轻摇动,鱼儿频频欢跳,其情其景更是令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各位朋友,泛舟柳湖的时间快要结束了,柳湖的北岸,就是闻名华夏的人文始祖的大型陵庙——太昊陵,请大家下船时注意安全,并整衣肃冠,作好朝拜人祖的准备。

望采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