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是怎么养殖的?
圈养林蛙技术要点 中国林蛙是集食、药、补于一体的珍贵蛙种,因林蛙所独有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之自然资源的日趋枯竭,半人工养殖林蛙回捕率较低,圈养林蛙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探讨,总结了圈养林蛙要把握的六个关键技术。
1 孵化管理关
1.1 首先是卵团的选择,一般选择2d内产的卵团放于已消毒好的一个孵化池内,将未受精的卵团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过程中卵团的密度不宜过大,如水源充足时按劳取酬10~15团/m2,卵团要均匀分布在孵化池内为宜。
1.2其次是孵化池的温度,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它是影响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外界条件,温度高,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孵化期短,反之,胚胎发育速度慢,孵化期长。但是,林蛙卵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卵团孵化初期保持水温在6℃以上,中后期保持水温在16~24℃之间。由于初、后期的气温不同,可采用塑料膜覆盖及灌水的方法来调节水温,确保蛙卵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发育。
1.3再次是水质,孵化池的水质要保持清新,不混浊、无泥沙、无污染的水质为宜,因为水中混沙污染卵团,造成“水卵”,而降低孵化率,因此要保证孵化池内是中性的清新水质。
2 蝌蚪培育关
2.1 蝌蚪的密度 蝌蚪培育的前两周密度可大些,随着日龄的增加,密度可逐渐减小,采用人工疏散分池的方法来降低饲养密度。一般饲养密度为:1~15日龄为2000~3000只/m2,15~25日龄1500~2000只/m2,25日龄至变态期500~1000只/m2;如密度过大,蝌蚪生长发育迟缓,成活率低,体质不健壮,影响变态幼蛙的成活率。
2.2 饲料 当蝌蚪将自身卵胶膜吃完即可喂开食料,一般用熟鸡蛋黄或豆浆做开食料。将熟鸡蛋黄用两层纱布包好,在池水中慢慢摇晃,蛋黄便溶于水中,蝌蚪可以自由采食,以后视蝌蚪采食情况酌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喂2h吃完不剩或少有剩余为宜。当蝌蚪生长到20d以后要添加动物性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2.3 水质与水温 良好的水质对蝌蚪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水质冷凉,有污染,含矿物质多等对蝌蚪生长发育都十分不利,会阻碍胚胎发育和各器官的形成。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杂质也会使水质变色,发现这种情况要立即排出池水,注入新水。蝌蚪初期,5d注入1次新水,用0.3mg/mL漂白粉溶液喷洒水面,后期采用单灌的的方法降低水温,水温不能超过24℃。如果气温、水温高时要采取换水和遮荫等办法降低池水温度,否则,蝌蚪易出现各种症状,严重时则死亡。
3 蝌蚪变态关
蝌蚪生长到30d之后进入变态期,此时应及时将变态蝌蚪移入林蛙圈内的变态池内饲养,避免移池过晚幼蛙逃跑的现象发生,林蛙圈要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围成内外两层围墙,即小圈一层,整体养蛙场一层,防止林蛙逃跑。此期间要加强管理,精心饲养。因为变成幼蛙比变态前体重要减轻一半以上,而且变态时不采食,能量消耗大,如管理不善,幼蛙体质不健壮,死亡率非常大。变态期管理注意:一要保证变态池内有足够的水量,保持水温在28℃以下,避免高温使变态幼蛙死亡;二要继续喂养蝌蚪,未进入变态期的蝌蚪需要继续摄取食物,必须供应足够的食物。
4 疾病防治 关圈养林蛙在各个时期患不同的疾病,饲养时必须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方法。
4.1 蝌蚪期饲养 蝌蚪在18~20d时,由于气温高,食最大,水中气体过多等因素易得气泡病。防治方法是:蝌蚪培育期间经常向池内注入新水,每5d消毒1次,不投喂过多的饲料。发现有气泡病时则立即注入新水或将蝌蚪移入清水池内:二是每立方米蛙池用3g食盐兑水泼洒可防治此病。
4.2 幼、成蛙期 主要在夏季饲养期。由于围内杂草丛生,阴凉潮湿,加之饲养密度大,投喂的饲料有剩余,而使各种细菌滋生繁殖,因此养殖林蛙必须做到经常消毒,预防林蛙患病。此期林蛙主要患红腿病、烂皮病、肠炎病等疾病,死亡率较高。预防措施:夏季放养林蛙前将林蛙圈彻底消毒1次,可用漂白粉等消毒剂;夏季饲养期每半月用0.7×10-6高锰酸钾或1~2×10-6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同时每月用增效磺胺眯0.5g拌入1000g虫内,连喂3d,可起到预防林蛙肠炎病的作用;黄粉虫饲养场所每半月用0.3×10-6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1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的虫体;蛙圈门口设有消毒设施,进入蛙圈要先消毒,谢绝外人参观。
5 越冬管理关 东北地区蛙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此期虽不用饲喂林蛙,但不能忽视对越冬林蛙的管理,否则会出各种意外情况,造成林蛙大量死亡.
南方可以养殖林蛙吗
野外半人工(散放)养殖林蛙是当前东北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林蛙养殖必须要了解它的两栖性、食性、繁殖习性,满足其生长和繁殖条件才能养殖成功。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两栖性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在水中生活,而变态后的幼、成蛙的活动期在陆地生活,两栖生活的时间分别为6个月左右。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后,沿着溪流沟谷附近的潮湿植物带上山,开始完全的陆地生活。林蛙对栖息的森林类型有一定选择,喜栖在林内郁蔽度大、枯枝落叶多、空气湿润的植被环境。如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林内有高大的乔木,中层灌木和低层蒿草的三层植被遮阴。林蛙不喜息在针叶林内,特别是落叶枯林下。林蛙对山林的方向也有一定选择,春季气温低,林蛙喜欢在温度较高的南坡活动;盛夏时节林蛙喜欢在山林的北坡活动。林蛙在林中活动有一定范围,一般以越冬和产卵地为中心,向外1~2公里距离,否则林蛙找不到适合的越冬场所而死亡。林蛙一般不越过山顶,但对低矮山岗也能越过。
林蛙在水中产卵,对产卵场所有一定选择,主要选择水层浅、水面小的静水区产卵。产卵场地多是泥质水域,有石块、植物茎秆等残杂物,水质呈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为5.5~7.0。蝌蚪期完全生活在水中,林蛙在5℃时开始产卵,蛙卵在水中受精、孵化并发育成幼蛙。林蛙产卵的最适温度为8~10℃。水中的溶氧量多少对蝌蚪和成蛙越冬的影响很大,水中溶氧量不足会使大量蝌蚪及越冬蛙死亡,水深是影响林蛙越冬成活率的关健因素。当气温降到5~10℃时,林蛙开始下山入水冬眠,气温继续下降,水温降到3℃~5℃时,林蛙向深水域转移,进入长达4~5个月的深度休眠阶段。林蛙越冬水深要在1~2米,在冰下有较深的流动水,才能安全越冬。
一、林蛙的抱对产卵
第二年春天,(3月底4月初,各地区并不相同),气温升至10℃左右时林蛙即从冬眠中复苏,开始鸣叫。这时要将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比例1∶1放置于产卵池中抱对产卵。产卵池水深15~20cm左右密度为30对/平方米,产卵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坦、无污泥。产卵高峰期为凌晨4~5点左右,白天一般不产卵。
二、卵的孵化
蛙卵产出后,卵团吸水膨胀,隔2~3小时后,可以捞出放于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不是同一天产的卵不可放于同一池中孵化。应注意卵团不能捞出太早,否则会影响受精率。孵化池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池底要干净无污泥,若卵团沾有污泥后会影响孵化率。孵化池水深在20cm左右,白天可适当降低水位,有利于水温上升,缩短孵化时间。卵团孵化后期,蝌蚪已基本成形,这时不能进行移动或运输。如果移动或运输会造成蝌蚪提前出膜,产出畸形蝌蚪,影响蝌蚪成活率。
三、蝌蚪的饲养管理
卵团经过5天左右时间的孵化,蝌蚪就会陆续从卵胶膜中出来,这时的蝌蚪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要喂食。蝌蚪出膜一周后即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开始以泼洒豆浆、蛋黄浆为好,以后逐渐投喂煮熟的玉米粉、麸皮、青菜、鱼粉、猪肺等饲料。前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植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个体的生长,动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的发育变态。蝌蚪的饲养密度前期以1000只/平方米为宜,以后随着蝌蚪的长大要根据蝌蚪的大小进行分池,降低密度。分池时同样大小的蝌蚪在同一池中饲养。
前期投喂饵料每天一次,量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宜。量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则在水中腐败变质影响水质,过少则蝌蚪不能吃足影响生长发育。后期每天投喂两次,量也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好。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逐渐增加。从开始投喂饵料以后要经常换水,并要定期消毒。蝌蚪经过30天左右的养殖,就开始长出后肢进入变态期,以后再逐渐长出前肢。鳃开始萎缩,逐渐改用肺呼吸,尾巴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此时变态成幼蛙,在陆地生活。
四、幼蛙的养殖管理
蝌蚪进入变态期以后,要在尾巴消失之前将变态的蝌蚪转至预先消毒好的幼蛙池的水坑中养殖,让其变态。这时蝌蚪的放养密度为200只/平方米。刚变态的幼蛙,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生活,不需要投喂饵料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以后,要开始投喂2~3月龄的小黄粉虫或1~2日龄的蝇蛆,并且用灯光引诱天然昆虫为辅助饵料。投喂时间为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投喂量以场地中略有剩余为宜。并注意不要投进水坑中。幼蛙进池后,每天要根据场地中土壤的情况及时洒水,场地中既要保持潮湿但又不能有太多的积水。同时洒水的时间也要与投喂饵料的时间相隔2小时左右。阴天、雨天可少洒水或不洒水,晴天多洒水,炎热的夏季每天要洒2~3次水。场地中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特别是夏秋炎热的季节更要注意。投喂的饵料要保持清洁,定期加抗菌素拌料投喂,同时饵料也要多样化,不能单一。每天要进行巡池,观察蛙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有敌害、逃逸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林蛙的主要敌害有鸟、鼠、蛇等,以鼠害最为严重。
不可以,夏天太热。你是工厂化养殖还是封沟式养殖?工厂化养殖需到当地林业部申请办理《野生动物训养繁殖许可证》,如果封沟养殖应先和养殖场的所有权人(如个人 集体 国营等单位)签订林地及河流的使用承包合同,再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即可。
一、林蛙概述
林蛙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inensis D.),林蛙油为雌蛙乾燥输卵管。林蛙油含有多种激素、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成分。味甘、咸,性平。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等功能。用於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症。
中国林蛙主要分布於吉林、辽宁、黑龙江,特别是长白山区,蕴藏量占全国的90%以上。生活於林区山间河流周围开阔的椴树、核桃、揪、榆、柞树以及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林间。珲春地区是中国林蛙的主产区之一。
二、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现基本成熟,但生产中林蛙的回捕率很低,病害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人工圈养的方法投资大,成本高,而且林蛙身体变态较明显;半野生半家养的方法看护管理有一定难度,但仍是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商品林蛙油仍以野生资源为主,导致野生资源价格上升,消费群体仅限於少数人,属於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品种。
三、专案内容
1、专案规模
核心养殖基地放蛙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7万亩,最终形成10万亩的全国最大的林蛙规范化放养及优质林蛙油生产与供应基地。
2、关键技术
(1)林蛙孵化及提高雌化率技术
(2)林蛀越冬技术
(3)提高林蛙回捕率技术
3、专案建设地点
核心基地建在珲春市,辐射带动区为整个长白山区。
四、市场分析
林蛙油不但是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的重要药材,也是天然高级滋补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随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观念的转变,人们十分重视寻求健康长寿药物。林蛙油在我国和东南亚信誉很高,需求迫切,市场容量较大。特别是挥春地区林地面积大,河流较多,水资源丰富,植被好,饲养林蛙条件优越,生产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五、投资预算
建3万亩林蛙规范化核心养殖基地约需投资100万元,其中:
孵化池:2万元
越冬地:16万元
管理:2万元
围栏:60万元
回捕、加工:20万元
六、经济效益分析
3万亩林蛙基地每年可回捕雌蛙500万只,产蛙油1万千克,可获经济效益2000万元,纯经济效益1900万元。
投入产出比:1:20。
投资回收期:2年。
饮食
林蛙会吃任何可以进口的无脊椎动物,但在交配季节则会禁食。它们最喜欢吃昆虫、蜗牛、蛞蝓及蠕虫。它们会以其长舌来捕捉猎物。它们一生中会改变其饮食习惯,年老的林蛙只会在陆地上觅食,年青的则在水中觅食。林蛙的蝌蚪是草食性的,只会吃藻类及一些植物,但亦会吃小量的动物。
栖息地及习性
林蛙及其栖息地。林蛙差不多全年也很活跃,只会在非常寒冷,当陆地及水也结冰的时候才会冬眠。在英国,林蛙一般会由10月下旬至1月冬眠,并於2月才起来。在更为恶劣的地区,如阿尔卑斯山,它们会迟至6月才会起来。林蛙可以在流水、泥泞及叶堆中冬眠。它们可以透过皮肤来呼吸,故可以在水中逗留较长的时间。
繁殖
交配中的林蛙。林蛙会在浅及停留的淡水中产卵,如水池,并一般在3月产卵。成年的林蛙会聚集在水池,并争夺与雌蛙交配。它们会彼此叫嚣,胜出的雄蛙会以前肢抓住雌蛙。在交配的季节,雄蛙第一指的指节较为深色。雌蛙一般比雄蛙大只,每次可以产下达4000颗蛙卵。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俗你哈士蟆,黄蛤蟆,油哈蟆,红肚田鸡.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两栖动物,其雌蛙输卵管干燥物是知名贵的中药材---哈士蟆油,也称田鸡油或蛤蟆油.林蛙又是一种著名的滋补保健食品。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具有明显的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等功能。蛙油中含有蛋白质56.3%、脂肪3.5%、矿物质4.7%、无氮有机物27.5%,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18种和多种微量元素。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林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干蛙肉中含蛋白质79%,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中国林蛙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东三省为主要产区,辽宁的清原、新宾、恒仁、西丰,吉林的桦甸、舒兰、蛟河、抚松、安图、磐石、长白、敦化都有分布,黑龙江的五常、尚志、宁安等县都有分布。除东三省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江苏也有林蛙,其品质远不如长山林蛙。
下面给你介绍林蛙的生态养殖模式
现在推出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其中最成功、最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就是在果园(葡萄、枇杷、香蕉、荔枝等)、茶园及苗圃中养殖中国林蛙。在果园中养殖,利用果园的天然遮荫效果为林蛙遮荫,果园的四周用防逃网或防逃墙拦好,防止林蛙逃跑及敌害生物的进入,再将变态成的幼蛙放养于果园中。林蛙可以为果树消灭敌害生物,满足生长需要。
林蛙饵料养殖过程中原料的循环利用:养殖黄粉虫主要是用麦麸,黄粉虫所出的粪便的营养价值比原来的麦麸要高几倍,经过简单发酵消毒处理后,再与其它饲料进行配比混合后养猪的效果更佳;养猪所产的猪粪用来养殖蝇蛆;经过蝇蛆的分解后的猪粪养殖蚯蚓;蚯蚓排出的粪便用于果树肥料。在这样的养殖过程中,饲料的原料得到充分循环利用,是降低养殖成本的主要途径,是理想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果园进行病虫害防治时最好使用生物农药,这样不会对林蛙造成伤害,并且林蛙以活的昆虫为食,则果园施用农药而杀死害虫不会对林蛙造成影响。长江以北地区可选择速生林(杨树)里种牧草饲养食草动物(鹅、兔、牛、羊等),林蛙养殖在速生林中这种养殖模式。长江以南地区可选用常绿果树园里养殖林蛙模式,果树品种最好选择有深加工开发前景的品种(如枇杷的叶和核可制成“枇杷止咳露”),华南、西南可利用丘陵和山区的优势,开发油茶(山茶油将是出口创汇的农产品),进行立体种养相结合。
中国林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1、林蛙的越冬管理
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在陆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种是在水中越冬。外界陆地直接冬眠时,场地中要铺盖枯草、瓦砾等,蛙可钻进土缝、枯草和瓦砾底下越冬,蛙场地要经常洒水,保持土壤的湿润。这种越冬方法比较简单,在南方地区林蛙可以安全越冬。水中越冬,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蛙进入冬眠期以后,就不食不动,在水中只要靠皮肤呼吸就能满足自身的耗氧需要。越冬池中要放置树根、瓦砾等供林蛙躲藏。池水要保持清新,定期换水、消毒,同时要保持池周围安静,不要惊扰林蛙,影响冬眠。这种越冬方法比较安全,即使特别寒冷的天气林蛙都可安全越冬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就是根据林蛙的生物学特性,在人工设定的条件下,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从林蛙抱对产卵、孵化、蝌蚪饲养、蝌蝌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围栏养殖中国林蛙投资少,而且林蛙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山林散养林蛙的林下生态环境比较接近,蛙体健壮,回收串也很高。
围栏全人工养殖林蛙比自然散养,体重增加10.2%,体长增加5.1%,鲜油重增加9.6%,怀卵数增加8.1%。卵的孵化率为98%,变态率为85%,回收串为51.2%,而自然散养林蛙回收串在10%以下,回收率提高5倍以上。
(一)养蛙场的建设
1、养蛙场位置的选择
围栏养殖林蛙.养蛙场可设在林间,亦可建在庭院或田间开阔地,从林蛙的生态习性和生产成本考虑,养蛙场如果设在林间时,宜设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或开阔地。养蛙场内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水质良好,保证林蛙繁殖期和蝌蚪期生活用水,水也是林蛙冬眠时最好的场所;养蛙场土质良好,保水保肥,不漏水,通气性又好。土质肥庆有利于养蛙场内植物生长,也有利于天然昆虫的繁殖。
2、养殖场的修建
围栏养殖中国林蛙的养殖场主要设施有繁殖场、养蛙场,亦称养蛙圈,冬眠场所和饲料生产间。繁殖插是专供林蛙抱对产卵、卵的孵化、蝌蚪饲养、蝌蚪变态的场所。养蛙圈是饲养幼蛙、成蛙的场所。
(1)繁殖场
可建在养蛙圈内,亦可建在养蛙圃外靠近养蛙圃的地方。蝌蚪饲养池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不谓水,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东西走向,池长10米、宽2米、深60厘米,池壁成坡形,水深20-30厘米。如果漏水,可铺上塑料布,再放水。要设进排水口。兼作产卵池、孵化池
为了在一年中延长蛙生长时间,缩短林蛙生产周期,早出商品蛙,可将繁殖场地建在塑料大棚内。为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在各种繁殖池上覆盖塑料薄膜,像水稻育秧那样,搭成拱形。这样可使林蛙及早抱对产卵,孵卵时间、蝌蚪饲育时间都缩短了,变态的幼蛙能够及早进入养蛙圃中,从而增加林蛙生长发育时间。
(2)养蛙圈
就是用魍料薄膜、砖、镀锌板、石棉瓦把饲养幼蛙、成蛙的场地田起来,防止林蛙逃跑,即修建防逃墙。有的地方修1个大蛙圈,中间分成几个隔,分区养蛙;有的地方用砖修成互不相连的许多小池子,饲:I:成蛙、幼蛙,各地做法不同,因地制宜。
圈栏,即防逃设施。根据:炸蛙者经济条件,可修建永久性或简易性的围栏。永久性的围栏可用砖或石头砌墙,也可以用玻璃钢、水泥预制板、蚊锌板等坚固的建筑材料做成防逃围栏。墙高'米,墙的上边向内修成12—15厘米的飞槽,墙的内壁用水泥抹光滑。中间用简易材料隔成几个小蛙田。每圈面积30平方米,可养幼蛙删只,成蛙2000只左右。
简易的围栏可用塑料薄膜将养蛙场围起来。造价较低,但不经久耐用。其做法是:在地面每隔2米立一个木桩,木桩地上部分高1米,并向内倾斜250角,木桩地下部分埋人土层15厘米,踏实.木桩之间用横杆连起来。塑料薄膜固定在木桩上,塑料薄膜下边用土压实。上边做成内向'1厘米长的悄檐。塑料薄膜接缝处用塑料胶条贴牢。
围栏养殖林蛙,陆地面积与水池面积比例,幼蛙期为10:1,成蛙期为(15-20L1。,
在养蛙圈四周栽植阔叶林水或种植高棵大叶植物,爬蔓植物。蛙圃内要杂草丛生,或堆置一些高梁秆、玉米秆,既遮荫防晒,又有利于林蛙栖息、活动。也可以用作物秸秆、草莲子、树枝等搭成低矮的遮荫棚;防止日光直接照射蛙体,保持环境潮湿,总之蛙圈要尽量模拟林蛙在林下生活的生态环境条件。
(3)用水设施的修建
自来水、井水或无污染的河水等均可利用,水源充足、注徘水方便,能随时满足林蛙繁殖阶段用水的需要。幼蛀成蛙虽然不在水中生活,但必须生活的潮湿的陆地上。当湿度不足时,就要及时补湿,使湿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保证林牡能够进行正常的皮肤呼吸。为此,可·在蛙田内912喷灌设施,天旱干燥时刻进行喷灌或人工降雨,也可以用喷壶喷水。
(4)饲料生产场的修建
是专门用来养殖黄粉虫、蝇蛆或蚯蚓的插所,可利用闲置的房间,苹照饲料生产的要求,稍加改修就可以利用,请参阅饲料生产一章。
(5)越冬场所的修建
林蛙越冬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下冬眠另千种是窖内冬眠。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冬眠,一定要使林蛙安全越冬,不食不动,眠深眠透。否则,林蛙冬眠不好,林蛙体质消耗很大,身体瘦弱,生命力降低,性腺发育孑苎,第二年春季雌蛙产下的卵团松散,受精率低,孵化率也降低。在冬眠期要防止越冬林蛙大量死亡。
在林蛙休眠期一定要确保皮肤的正常呼吸,保持蛙伟匝润。越冬土窖可建在室外,亦可建在室内。土窖宽2米、深2米,长度根据林蛙数量而定。永久性土窖四壁用砖、石砌岩二吉恶需款:严昙二笔嚣调节窖内温度。窖底放些石头、瓦头、树枝、秸秆,作为林蛙冬眠时的隐蔽物。窖口要安装防鼠设备,防止老鼠加害越冬的林蛙。土窖内放人1。尺厚的河砂、喷湿。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体内二氧化碳中毒。
室内或在温室大棚内修建冬眠池。池宽2米,池深1米,水深70厘米左右。水池用砖砌成,水泥抹面,设进出水口,池底放秸杆,树枝等隐蔽物。池水温度保持4t以下,不能结冰,池水要适时换水,缓慢流水更好。
( 利大不等於一定要做 , 有些人只会向钱看 , 都不看看自己有没有兴趣 , 做不做得来 , 做了才知道自己根本不适合 , 后悔的是自己~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