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蝎子晚上被紫外线照会发光什么原理啊?

蝎子体内有可以发光的物质,能发出荧光。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的照射下,它们发出的光线会变得更明显。

蝎子晚上被紫外线照会发光什么原理啊?

蝎子的外壳是由一层类似于指甲的角质素组织构成,它是一种蛋白质表皮、在月光或紫外灯的照射下,表皮会发生强烈的反射作用。更为奇特的是,即使是300万年前就已经石化了的蝎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会发出绚丽的荧光。

除此之外,蝎子体内的β-咔啉化合物,也对发出荧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刚蜕完皮的蝎子在紫外线下并不会发光,而只有在外骨骼完全骨化后才会发光。所以说,发光与蝎子的年龄大小无关,但和外骨骼的坚硬程度有关。

扩展资料

1、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干,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2、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

3、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

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我们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4、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

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

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蝎子

百度百科-紫外线

蜈蚣最怕公鸡,蚂蚁,哺乳类,爬行类,两栖动物。

在自然界蜈蚣的天敌其实很多,比如说公鸡,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其实食虫的乌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都会吃蜈蚣,就连蝎子都会捕食蜈蚣,还有一种大家可能都感觉会有些不可思议的家伙,那就是蚂蚁,蚂蚁也是蜈蚣的天敌。

是蜈蚣蜕皮与孵化期的最大敌害,在蜈蚣蜕皮的时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且新皮鲜嫩,蚂蚁很喜欢,要是遇见了,蜈蚣那就死定了,所以在人工养殖蜈蚣的时候,蚂蚁也是做为一种重要的害虫来杀灭的。

蜈蚣的简介:

蜈蚣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一对,源起希留利亚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蜈蚣为节肢动物,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

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阳,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80%以上,产品销全国并出口,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

70年代浙江开始人工试养,但因病害,天敌,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进展缓慢,还不能提供商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