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三穗堂景点介绍
上海豫园三穗堂景点介绍
三穗堂位于 豫园正门处
豫园的面积有两万平方米,其布局曲折、亭、台、楼、阁、假山、池塘共30余处。按其主体建筑,可分成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
三穗堂古时的三穗堂,据潘允端《玉华堂日记》,这里几乎是“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堂内中堂挂着现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的明代园主潘允端的《豫园记》,梁上高悬着“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扁额。
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而豫园正门背面题额是“椿寿”两字,大椿是传说中的古树名,寓意长寿,后“椿”作为父亲代称。“椿寿”照应“豫园”。点明豫园园名寓意。
“豫园”,“豫”有愉悦老亲之意。现在正门上方的“豫园”两字系后人摹仿之笔。原真迹为明代遗迹,为当时文坛****太原王稚登题名,实属珍贵。现嵌入园内墙上,外镶玻璃镜框以保护。
仰山堂/卷雨楼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后面,隔荷花池与大假山相望。这是一座飞檐翘角两层楼阁,下层是仰山堂,上层是卷雨楼。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仰山堂以仰山名,有两层语义:一层是堂上所挂清人所书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句,点出此处为观赏大假山绝佳处,这里的仰山是仰望的意思;另一层则典出《诗经》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暗指园主对德行高尚者的仰慕之情。卷雨楼卷雨的出典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取自王勃《腾王阁序》诗句“珠帘暮卷西山雨”,意思是在蒙蒙细雨中登上卷雨楼观望大假山,迷茫如烟,隐约可见,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大假山大假山,位于豫园西北角园门附近,以浙江武康黄石叠成,大假山高14米,宽60米,深40米,由2000吨浙江武康黄石叠成,出自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是400年前的遗物,享有“江南黄石假山之冠”美誉。对其建造特点,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400多年来,豫园景物时废时兴,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
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大假山也是全园最高点。
游廊“渐入佳境”游廊,门前一对元代铁狮。左雌右雄,姿态生动,铸工精致。铸造于1290年,座上各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七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铁狮原置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日军运往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修园时移置于此。
游廊中上方有“渐入佳境”匾,典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游廊中间竖一太湖石立峰,高2.3米,亭亭玉立,名“美人腰”,似美人柔腰顾盼,遮住了前面景物,乃造园抑景,产生含蓄美的艺术效果。
萃秀堂萃秀堂是三穗堂景区主要建筑之一,位于大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建筑构件精粹,优雅峻洁。成为文人雅集和接待来沪贵宾的重要场所。
豫园园内有穗堂、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
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
萃秀堂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亦舫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此系后增建。
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
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间。
豫园的中部景区有得月楼、绮藻堂。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而名。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