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桃眼看南苏之一一一南苏丹人的早点

了解一个地方风情最直接的方式应该是它的早点铺子。

桃眼看南苏之一一一南苏丹人的早点

来非洲已快一年,南苏丹人的早点给我留下了不同于国内的直观感受。

一天之计在于晨。在国人的思想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故把早餐称之为早点,为的是潜意识提醒人们赶早起来吃饭干活。而在南苏丹,则完全没有这个概念。

这里80%的人一天只能吃两餐,剩下的20%一天能有一顿就已经不错了。故早上的一顿饭基本都在上午十点左右,完全失去了国人印象中“早点”的意义。

南苏丹的早点铺子不似国内,没有固定的铺位。芒果树底下,窝棚旁边都是好地方。没有卫生监察部门的骚扰,也没有城管的虎视眈眈,一切都是自然状态。几张塑料椅子,三块小石头支起的土灶,一口铝锅,懒散的摆开,就是全部家当。

早点的主打食品是用玉米面做的团团,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颜色鲜亮,很好看。10南苏丹磅(相当于人民币0.12元)一个,当地人一般只舍得买五个。

另一种早点食品是木薯(类似于国内的红薯),削皮以后,切成块状,也是放在油锅里炸,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价格在50南苏丹磅左右。

洋葱是南苏丹人喜爱的食品,每顿饭不可或缺。洋葱的吃法有两种,最常见的是切成片和西红柿一起搅拌做成沙拉。

另一种,也是最奢侈的吃法,就是和牛肉、西红柿混搭,加上非洲独有的香料在一起乱炖。当然,这种吃法,在有了上顿没下顿的南苏丹,不是一般人能够每天享用的。

牛肉是南苏丹人的主要肉食来源,南苏丹的牛肉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美而不膻。南苏丹天气酷热,苍蝇横飞,城市没有供水系统,早点铺子上的牛肉不经过清洗直接纯手工制作,原汁原味,浑然天成,有勇气尝鲜的肯定不是一般人。

红茶是南苏丹人早点必备的,相当于中国人早上的稀饭或豆浆,这种红茶产于肯尼亚,当地人称之为black tea。明明是红茶,为什么当地人叫“黑茶”呢?可能是约定俗成,抑或是在红茶里加了咖啡和红糖的缘故。

糖是南苏丹人主要能量来源,南苏丹人对糖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不能想象没有糖的南苏丹会是什么一番模样。

在国内,生意好的早点铺子,除了价廉物美外,肯定有“xx西施”,南苏丹也不例外。

你看这位“洋葱西施”,表情多么专注,刀法多么娴熟。。。。。。

还有这位"红茶西施",笑靥如花,花枝乱颤,惹人怜爱。。。。。。

这位“番茄西施”,背影婀娜,体态玲珑,似看惯了风月,无我无他。。。。。。

这位,看似饱经风霜,耐下心来仔细瞅则别有一番妩媚妖娆。。。。。。

有西施的地方,人肯定就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国人也不例外。。。。。。

西施走了,食客也大多就兴趣索然了。。。。。。

这位,是早点铺子西施的妹妹,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典型的南苏丹美女。

这些,是吃完早点的人们,舒爽自得,有点天人合一的感觉哈。。。。。。

大树底下好乘凉,南苏丹最佳休闲中心不是浪得虚名。。。。。。

如此美味,如此佳人,竟有人也可以视而不见。。。。。。

天天面对如此美食,不动心是不可能的。曾有一次,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用50磅买了5个油炸果果,让队友品尝。队友对食物褒贬不一,有赞叹不已的,有如鲠在喉的,有嚼之如鸡肋的,不一而足。

或许人类在还未发育的时候,胃里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种可能性,后来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种类不同,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至于固定。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去了异乡容易水土不服,实际上可能是胃口在抵抗它不熟悉的食物组合而产生的不适应。

人在异乡,品尝的是小吃,回味的可能就是文化。南苏丹人历经千载,当地的食物已经固化了人的味蕾。这些油炸、黄亮的食物和黑黝黝的皮肤,构建了南苏丹人真正的粗糙和活力。

南苏丹的早点,没有太多的光怪陆离,没有无谓的觥筹交错。不论身份,大树底下,慢悠悠品上一味,就着烈日和微风,几个油炸果果,一杯红茶水,感受世事沧桑。无论贫贱,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享受到最为平静朴实的味道。

不愧是基建狂魔!“切断”世界最长河流,你敢相信吗?

一件有趣的往事 一些往事,就像过眼烟云一样从眼前飘向远方消散了,但还有一些往事却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件事发生在我的童年,当时我还在老家,大约有三四岁那么大。夏季的某天傍晚,大家都在院子里纳凉,我在一旁观察几只小鸡啄食吃。看着看着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小鸡们排成一排,像运动员一样赛跑?说干就干,我开始动手捉小鸡。捉小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当我把身边的这只小鸡捉住时,另外的小鸡受到惊吓飞快地跑掉了,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捉住一只小鸡时,原来捉到的小鸡在我慌乱中趁机跑掉了,这下可惹恼了我,追着鸡满院子跑,爷爷见状大声叫喊:“不要追鸡,不要追鸡!”我正追在兴头上,哪里能听的进去爷爷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很快灵验了!一只小鸡惊慌失措地跑到葡萄架下栓着的黑狗旁,黑狗毫不犹豫的一口咬死了这只可爱的小鸡,我被眼前的景象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做什么才好。一直很疼爱我的爷爷第一次动手打了我。虽然不很痛,但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事隔六年,这件事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每当想起,就会笑自己当年的无知与可爱。

世界长河尼罗河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面对切断世界最长河流这样的大型工程,西方国家婉言拒绝,将它看作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精益求精的中国专家一马当先,将这个难度巨大的工程斩落马下。看到中国的成就,美日瞠目结舌,不敢相信。

昂首挺胸,阔步向未来

曾经的中国弱小无助,中国制造也被人们当作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中国制造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的步伐,各类难度巨大的工程拔地而起,世界见证了众多的中国奇迹,我们也被人们赋予了基建狂魔的称号。

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而中国工人在世界有着极大的知名度。南亚第一高塔、埃塞俄比亚首都城市轻轨、牙买加历史最大高速公路……众多世界著名的基础设施都出自中国工人之手。

跨海造桥

在中国各项技术设施建设中,跨海工程尤其引人注目。中国建造跨海大桥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杭州湾大桥以及胶州湾大桥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世界想要修建跨海工程的国家纷纷慕名而来,其中就包括苏丹。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在苏丹人看来,如果人们能够好好利用,尼罗河巨大的径流量与水能将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气候的原因,苏丹境内旱灾频发,这对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苏丹来说是极其致命的。

与此同时,雨季来临的时候,尼罗河水量巨大,所以苏丹也涝灾频发。季节水量分配不均给苏丹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苏丹人的当务之急。

苏丹人希望在尼罗河之上建立一个大型的水电站,然而这个计划一经提出便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苏丹是一个非洲国家,它的经济十分落后,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面对修建水电站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苏丹人根本无法胜任。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苏丹人想到了“基建狂魔”中国,一番交涉之后,中国接下了这项无比困难的建设工程。

尼罗河建造大坝

在中国与苏丹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麦洛维大坝的建设被提上日程。人们将麦洛维大坝称之为最难修建的大坝并不是危言耸听。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每年都会有定时的洪水泛滥期,水流湍急,径流量大,想要在这里建造大坝,就必须切断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修建麦洛维大坝的消息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人们纷纷将目光聚集到尼罗河。美国与日本曾经亲自派遣专家前往尼罗河考察,面对着湍急的水流与宽阔的河面,发达国家的专家们纷纷摇头。在美国和日本专家看来,切断世界最长的河流修建水利工程,这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麦洛维大坝的修建难度确实很高,然而中国已经在三峡大坝的修建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眼前的困难。

中国无心理会美国与日本的质疑,专家们在尼罗河附近进行了实地考察,不久之后便拿出了完整的建设方案。

壮我中华,扬我国威

尼罗河长度世界之最,为了实现截流,人们需要一块面积足够大的混凝土板。不久之后,总面积为21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板成为了麦洛维大坝的主体,而麦洛维大坝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板坝。而中国工人在6年内的付出也历历在目。

苏丹麦洛维大坝

麦洛维大坝的修建给苏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水能,这对改善苏丹的能源结构有着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足够的能源可以为促进苏丹工业体系的发展,这对改善苏丹单一的经济结构十分有利。

麦洛维大坝拥有着极高的装机容量,它可以为周围的居民、企业提供大量的水电。麦洛维大坝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两岸人民的用水困难,还为周围近400万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电能。

苏丹麦洛维大坝蓄水能力极强,它可以在丰水期储存多余的水源,枯水期的时候开闸,大坝储存的水源便可以用于浇灌农田。麦洛维大坝的修建促进非洲的农业发展,因此苏丹人们将麦洛维大坝称为生命之坝。

麦洛维大坝是中国的杰作,同时也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结果。在麦洛维大坝的修建过程中,中国主要负责技术,而沙特阿拉伯则为麦洛维大坝提供了巨额的贷款。

麦洛维大坝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各国之间的技术与经济交流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麦洛维大坝修建成功的消息一经传出,世界人们都十分震惊。美国与日本的专家曾经信誓旦旦,然而中国却专家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的截流。

对于一向以高超技术为炫耀资本的西方国家来说,麦洛维大坝的修建完成是对他们自信心的重大打击。合作完成麦洛维大坝建设的发展中国家从此扬眉吐气,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巨大进步,一股全新的力量正在注入世界。

世界上众多国家都与中国有着合作关系。对于那些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说,中国有着先进的技术,聘请中国工人完成大项目的建设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工人的工资较低,行事效率高,将项目承包给中国也是一笔不错的生意。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施工方,中国工人有着极大的优越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于是他们总是用心对待项目建设中的一砖一瓦。不仅如此,中国工人有着灵活的头脑,他们总是能够用各种方法克服建设难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大的奇迹。

中国制造总是带给无数人惊喜,麦洛维大坝便是最好的证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技术的道路上,中国从未止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