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德军长鼻子多拉FW190

德军长鼻子多拉FW190

德军长鼻子多拉FW190

屠夫之鸟,二战德国天空的最后守门人,德军长鼻子多拉FW190?

二战阴云密布的1937年,德国空军提出了一个与Bf-109战斗机配合作战的新型战斗机的设计方案。Bf-109是二战前航空领域中一款威力强大的先进战斗机。但德国空军担心英美各国未来设计的新型飞机性能超越Bf-109战斗机,于是要求德国各公司设计开发出新型战斗机应对可能出现的空中挑战。?

德国福克沃尔夫公司著名的战机设计师库尔特-谭克博士主导设计出Fw-190A,这款德军最经典战机在1940年诞生。Fw-190A装备一台大马力空冷星型发动机,成为当时世界各国装备液冷发动机的战斗机中的异类。?

早期德国空军依靠宝马1600马力功率801C空冷发动机的Fw190A,机头采用NACA整流罩翼型环技术,小型增压进气口增加了发动机舱进气量,同时加强风冷发动机散热性。Fw-190A使用三叶变距螺旋桨,最高飞行时速约388英里,宽轨可收回加强型起落架,相比Fw-109机型具有极强的地面稳定性。?

FW-190A自身装备了四门大口径机枪或机炮,2挺在整流罩发动机上方,其余2挺被安装在飞机机翼根部,飞机机载武器都是通过座舱射击协调器集中开火发射。德军凭借其优秀的高速机动能力与中低空飞行性能,德国将二战初期西线制空权牢牢掌控在手中,同时给英国皇家空军带来了极大的空防压力。?

由于德军早期装备宝马BMW-801C星型风冷发动机及空气增压器技术限制局限了战机高空飞行性能,因此Fw-190A不适合高空6000米拦截任务。于是谭克博士以Fw-190 A机型为基础,于1942年提出了3种发动机机型改良案,最终选定改装容克斯Jumo213V型12缸液冷发动机方案,1944年诞生了外形与先前的Fw-190的外表截然不同的Fw-190D型系列高空版战机。?

这款由容克斯公司自研的加压型液冷动力系统,能够保证发动机在高压下持续工作而不会出现过热现象。机体自身分为两级机械增压装置,同时搭配自动增压切换机械装置,德军飞行员能够在两个预定高度自动切换动力输出功率。?

尤其是独创的MW50水/甲醇喷射加力装置,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能够短时间内从1700马力紧急提升到2100马力。缺点是频繁使用这种喷射加力装置,发动机要承担甲醇腐蚀的负作用。Fw-190系列战斗机不仅是一款性能优异的昼间战斗机,还被广泛地作为夜间战斗机/截击机、对地攻击机使用。?

尤其是后期改进型Fw-190D战斗机性能优异,飞行最高时速超过400英里。德军飞行员们按照D字母装备编号,俗称它为多拉或者长鼻子多拉。

Fw-190D飞机的主要武器装备2门MG151型20mm机炮和2挺MG131型13mm航空机枪。

1944年9月,德国各航空制造企业为空军制造的飞机中主力量产型号Bf-109K和Fw -190D战机以外,德军D系列的后续改进型号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和小规模生产。

例如D-11型换装了新式Jumo213E型液冷发动机、机翼中部加装了2门30mmMk-108型机炮,总共生产了17架战机。

Fw-190家族中第一种装备发动机中轴30mm机炮的D-12型始终没有来得及生产。德军第一种具备全天候的作战能力、配备自动驾驶仪和加热风挡的D-13改进型飞机只生产了11架。

由于战争资源的倾斜,德军在1944年3月开始小批量生产的Fw-190 D进行大规模的增产,总共生产了1200架以上。

盟军轰炸机对德国战略轰炸进入新一轮高潮,无数军工制造配套工厂和设备全部损毁在盟军猛烈轰炸。

盟军P-51野马、P-47雷电等大批新锐战斗机出现在欧洲战场的上空,德国天空岌岌可危,Fw-190D和Bf-109各型战机一起成为了德军空军最后的主力守门人。

“飞龙”战机不仅是皇家海军的最后一款螺旋桨式战斗机,也是韦斯特兰公司的最后一型固定翼飞机,在此之后两者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最后的“飞龙”

——韦斯特兰“飞龙”(Wyvern)舰载战斗机

韦斯特兰“飞龙”(Wyvern)一开始是作为一种“鱼雷战斗机(Torpedo?Fighter)”提出的,主要作为白天战斗机和鱼雷轰炸机使用。这个概念本身看起来并不比飞机本身显得更加古怪。很显然,多用途的概念对舰载战斗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航母所能携带的飞机数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增加飞机的功能就是增强航母的战斗力。韦斯特兰的“飞龙”顺应了当时的用战斗轰炸机来取代轻型/中型轰炸机的风潮,同时战斗机携带鱼雷作战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此之前福克-沃尔夫?Fw?190A-5/U14?和布莱克本“火把”战斗机都已经把鱼雷作为主要的武器了。不过,后者的糟糕表现本是可以起一个小小的警示作用的…………

1944?年?11?月,皇家海军发行?N11/44?设计规范,要求研制一种以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鹰”活塞发动机为动力的、能够携带鱼雷的新型舰载战斗轰炸机。这种飞机可以携带的武器装备包括?4?门?20?毫米机炮,八枚火箭弹,3?枚?450?公斤炸弹,一枚?825?公斤或是?20?英尺长的鱼雷。与此同时,皇家空军也有意定购一批同类的飞机作为陆基警戒战斗机使用,不过唯一的分歧在于空军更青睐新兴的喷气动力,最后只好作罢。

“飞龙”的原型机,机身上的“P”代表原型机(Prototype)

最终皇家海军选中了韦斯特兰公司的总设计师约翰?迪格比(John?Digby)的设计方案。迪格比的设计方案采用了前缘平直后缘略带弧度的半椭圆形机翼,机翼略带上反角形成倒海鸥形机翼。机翼内侧安装了面积巨大的“费尔雷年轻人襟翼”,外侧是简单襟翼和副翼。机身经过仔细的修形,外形相当的流畅。3,550?匹马力?24?缸的罗?罗“鹰”发动机带有一对长面包形的散热器,在机翼下面还有一个油冷却器。前倾的发动机整流罩为飞行员提供了极好的前方视界,这对一种单发的活塞式战斗机来说显得尤其难得。机头部分是一对八叶共轴反转螺旋桨配合马力强大的发动机,为“飞龙”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由于机身前部安装了庞大的动力部分,考虑到配平的需要,加大了垂尾的面积。

试飞中的“飞龙”原型机

1946?年?12?月?12?日,试飞员哈罗德?彭罗斯驾驶原型机?TS371?完成了首飞。紧接着又制造了另外?5?架原型机和?10?架预生产型,预生产型被命名“飞龙”TF.1。除了首架原型机之外,所有的飞机都安装了弹射座椅。然而整个试飞工作相当的不顺利,事故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两架原型机坠毁。经过研究韦斯特兰的工程师们认为,主要问题就出在发动机和螺旋桨上。很快他们就决定放弃活塞发动机,转而选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陈列在英国海军航空兵博物馆内的“飞龙”TF.1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空军都已经跨入了喷气时代。但是由于对喷气机能否适应航母的操作还有疑问,很多国家都倾向于在航母上使用涡桨发动机的战斗机。但是在当时涡桨发动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很不成熟。在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原本打算用涡桨动力的?A2D?取代活塞式的?AD?攻击机,但是由于艾利逊?T40?发动机糟糕的可靠性最后之得作罢。在苏联图波列夫的图-91?舰载攻击机计划在斯大林去世之后,随着苏联的第一代航母梦一起破灭。

道格拉斯?A2D

图-91

当时可供“飞龙”选择的涡桨发动机有两种。罗?罗的“克莱德”和阿姆斯特朗?西德利的“蟒蛇”。克莱德是一种双轴涡桨发动机,最大马力?4,030?匹,同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第一架安装克莱德发动机的原型机编号?VP120,和?TS371?相比在外形上有了不小的变化。首先,去除了发动机散热器和油冷却器(因为不需要了),相应的缩小了垂尾面积,换装了一副?6?叶的对转螺旋桨。为了适应动力形式的变化,在机翼上方的机身两侧各开了一个排气口。1945?年?1?月?18?日,VP120?成功首飞,并且在随后展示了出色的性能。不可思议的是,到最后生产计划不得不被取消。原因竟然是罗?罗公司拒绝继续生产涡桨发动机!对此罗?罗的解释是他们需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更有前途的喷气式发动机的生产中去。

“飞龙”TF.4?的模型,从这个角度可以看清楚复杂的翼面控制系统

无奈之下,韦斯特兰只好选用马力要小的多(3,760?匹)的”蟒蛇“发动机。蟒蛇是一种轴流式涡桨发动机,带有?14?级的压气机。1949?年?3?月?22?日,首架安装蟒蛇发动机的”飞龙“TF.2?原型机?VP109?首飞。除了安装了?8?叶的对转螺旋桨、翼根延伸段又加装了油冷却器之外,它在外形上和?VP120?没有什么不同。很快韦斯特兰公司又完成了第二架原型机和若干架?T3?双座教练型的制造。不幸的是试飞工作显示要让“蟒蛇”发动机能稳定可靠的工作还要有许多事情要做,飞机的操控反应速度也不能让人满意。试飞结果让韦斯特兰的工程师大失所望。他们甚至表示:如果可能他们愿意使用老式的活塞式发动机--当然这只能是一个笑话。不管怎样,随后韦斯特兰生产了?20?架安装“蟒蛇”的?TF2?型,1950?年?6?月?21?日开始了在航母上的测试。

飞龙系列中最重要也是产量最大的型号是?TF.4(后来更名为S4),改装了?4?架新生产了?87?架。和前期型号相比?TF.4?又有所不同。最明显的特征是去除了前部的发动机进气口,因此螺旋桨的桨毂盖也要大的多。为了提高纵向的稳定性在水平尾翼上加装了两片小型垂直安定面,修改了副翼,弹射座椅换成了马丁?贝克?Mk2B,坐舱也得到了加强。后期的某些飞机还增加了带孔的俯冲减速板、三片式风挡和翼尖油箱。

皇家海军涂装的“飞龙”S.4

1953?年?5?月“飞龙”进入皇家海军的?813?中队服役,替换过时的“火把”战斗机。813?中队后期的母舰是“鹰”号和“阿尔比恩”号航母。皇家海军的其他几个装备“飞龙”的作战单位是?827,830?和?831?中队。1956?年?11?月,813?和?830?中队被投入到英国政府应对苏伊士危机的行动中,不过只有?830?中队投入了实战,在?79?次出击中损失了两架“飞龙”。1958?年?3?月,813?中队作为最后一个“飞龙”中队被解散,结束了这种飞机短命的服役生涯。所有型号的“飞龙”的总产量是?127?架。

“飞龙”战机不仅是皇家海军的最后一款螺旋桨式战斗机,也是韦斯特兰公司的最后一型固定翼飞机,在此之后两者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飞龙?TF.1?数据:

动力:3,550?马力罗尔斯?罗伊斯“鹰”活塞发动机。

性能:极速?73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0,000?米,最大航程?1,900?公里。

飞龙?S.4?数据:

动力:2,734?千瓦阿姆斯特朗?西德利“蟒蛇”,重?536?公斤。

尺寸:翼展?13.42?米(折叠后?6.1?米),长?12.88?米,高?4.57?米(机翼折叠后?5.11?米)。

重量:空重?1,08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1,113?公斤。

性能:极速?708?公里/小时(低空?616?公里/小时),爬升率?2,130?米/分,实用升限?8,535?米,转场航程大于?1,445?公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