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市政方面,导师有哪些,专业是什么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学院导师——韩洪军
2005-12-24 11:48:5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考研共济网 点击浏览:318次
--------------------------------------------------------------------------------
·[考研一站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招生相关文章索引
·[考研一站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专业课试题、[订购]考研参考书、专业目录
韩洪军 教授、博导、系主任 正门
正门对面
1978年2月——1982年12月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系 大学本科 彰武
1984年9月——1987年9月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系 硕士研究生 正门对面
1998 年9月——2001年9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 专
1982年3月——1988年3月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系 助教 研
1988年3月——1994年10月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系 讲师 院
1994 年10月——2000年10月 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副教授 336 26038
2000年10月——至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 kaoyangj
国际水协会(IWA)会员 济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委员 33623 037
中国发明协会委员 共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杂志编委 112室
《水利科技与经济》杂志编委 33623 037
《化工学报》杂志编委 辅导
黑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112室
黑龙江省国际咨询专家组委员 院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咨询专家组委员 共济网
专
考
学科
市政工程、城市水资源
研究方向
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及污泥减量技术研究、水体生态修复再生机理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研究
论著成果
1、A Test on a High-efficient Concentrator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Micro-vinyl Chloride Monomer in Water—The 3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July 2004— EI, EJSP 收录
2、A Test Study on Treatment of High Strength Polyester Wastewater with anaerobic Reactor—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2,8(3);228-291— EI 收录
3、Coupling effects on phenol in Wastewater by magnetic field with ultrasound,—The 3rd Seminar of JSPS-MOE Core University Program on Urban Environment,July 2002.(Accepted)
4、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啤酒废水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4);440-443— EI 收录
5、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3
6、水质处理工程设计计算,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
(等国内外论文68篇、主编著作4部)
1、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与示范工程——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
2、UASB法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的技术研究——2004年化工部石油和化学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
3、外循环(EC)厌氧法处理工业废水技术——2004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
4、《排水工程毕业设计资料库》多媒体课件——2004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名)
5、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2003年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名)
6、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生物处理成套技术——2002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等国家、省部级奖10项)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经费资助项目(2004CB418505)
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项(国家863项目)经费资助项目 (2003AA601090)
3、国家“十五”攻关项目(02-2-2.10)
(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2项)
1、厌氧颗粒污泥菌种的保存方法(发明专利03132609.9)
2、外循环变速升流式厌氧处理工业废水方法(发明专利03157657.5)
3、适用于低温的耐低温菌种的培养与驯化方法(发明专利200410044041.7)
4、漂浮填料分格式工艺处理分散型低温生活污水方法(发明专利200410044169.3)
5、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自由流动悬浮填料(发明专利200410013528.9)
(等发明专利10项)考研共济网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6133),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197),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三;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219),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三;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107),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四;
(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5117),主持;
(6) 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2011Y4008),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二;
(7) 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2012Y0051),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四;
(8)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03030),主持;
(9) 2010年度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10E01),主持;
(10)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9BS620),主持。
(四) 获奖情况
(1) 201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2) 2010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3) 2010年度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4)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第四届、第五届“精工杯”优秀青年论文奖;
(5) 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6) 第六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五) 学术论文代表作
[1] 刘阳, 郭子雄, 欧阳文俊, 朱雁茹.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6): 57-66. (EI)
[2] 刘阳, 郭子雄, 刘宝成, 叶勇. 嵌埋CFRP筋组合石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3):75-81. (EI)
[3]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节点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0, 27(10):173-181. (EI)
[4] 刘阳, 郭子雄. 基于ADINA的CSRC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J]. 工程力学, 2011, 28(8):99-105,112. (EI)
[5]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S2):196-201. (EI)
[6]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S1):149-153. (EI)
[7] 刘阳, 郭子雄. SRC柱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44(S1):60-64. (EI)
[8] 刘阳, 郭子雄, 谢吓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9(S2):137-141.(EI)
[9] 刘阳, 郭子雄, 张志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 28(3):82-86. (中文核心期刊)
[10]刘阳, 郭子雄, 林煌. SRC柱塑性铰区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1):112-117. (中文核心期刊)
[11]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型钢混凝土柱的损伤模型试验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2(9): 203-207,285. (中文核心期刊)
[12]刘阳, 郭子雄, 杨勇, 董星, 叶斌. 闽南地区农村住宅安全性现状及防灾建议[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1):63-67. (中文核心期刊)
[13]刘阳, 郭子雄. CSRC柱抗震性态水平的指标试验[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6): 684-687. (中文核心期刊)
[14]刘阳, 郭子雄, 叶勇. CS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1):72-76. (中文核心期刊)
[15]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东南沿海村镇房屋安全性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 31(6):56-59. (中文核心期刊)
[16]刘阳, 郭子雄, 杜耀峰. 带粉刷层混凝土试块高温后抗压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3):304-309. (中文核心期刊)
(六) 学术交流活动
(1) 2004年12月,首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广州,发表论文1篇;
(2) 2005年7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成都,作大会报告1次;
(3) 2006年8月,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Fuzhou,作大会报告1次;
(4)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5) 2007年4月,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南京,作大会报告1次;
(6) 2007年6月,第二届闽晋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福州,作大会报告1次;
(7) 2007年8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长沙,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8) 2008年8月,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发表论文2篇;
(9) 2008年11月,第八届全国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0)2008年11月,第十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2篇,并作大会报告2次;
(11)2009年5月,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研讨会,福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2)2009年10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厦门,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3)2009年12月,第四届全国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学术研讨会,厦门,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4)2010年5月,第七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5)2010年6月,《建筑结构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海,发表论文1篇,并做大会报告2次;
(16)2010年12月,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2次;
(17)2011年11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三次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