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人为什么会被叫做商人,跟商朝又有什么关系?
古代做生意的人叫做商人与商朝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商朝的商品交易发达,历史上记载商人特别会做生意,所以把会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
商人是在商品交易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发达的商品交易,就不会出现或者不需要这么多做生意的人。远古时期,人们的物质资源比较少,基本上只能自己温饱,没有剩余物品来和突然交换,而且其他需求不多,不需要与他人交换物品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远古的交易大多数是点对点的交易,既不需要钱作为交易的媒介,也不需要商人组织商品交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古人的物质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物质欲望也在增强;另一方面,生产力大大提高,每个家庭种植的农产品都有了剩余。为了获得其他的资源,他们采取了物与物交换的方法,但是有些物品需要远距离的运输,便出现了承担物品运输的人。
后来,为了方便不同种类的物品交换,承担物品运输的人就成了不同物品交换的中介人。有些聪明的古人在商品交换中看到了一些赚钱的机会。他们可以帮助商品交换,获得对方想要的物品,但在商品交换之中通过改变商品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差额获得一些利益。
在古代,商朝的人尤其会做生意,他们不仅和本地的人进行商品交换,而且和外族的人进行商品交换,交易的范围与种类不限,大大促进了商朝的商品经济发展,以至于后代催生了商人这种职业。
生意人为何被称为“商人”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性的把行业名称细分类,物品流通,店铺名称、从事各行各业的生意人都在第一个字前面要用“商”字,如商品、商业、商铺、商人。一个通用性词语称呼组成,跟世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源远流长,存在的年代已有几千年,“商人”的来源和沿用同商朝灭亡带着必然的联系。
商人的起源历程“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在古代早期,统一的朝代还没有形成,都是以最强大的部落和其它部落联合组成的,以族人的姓氏部落联盟为代称。
我们要讲商人的由来,有必要说起“商族”的起源。传说中一个娥氏的女子简狄在河边洗澡,“见玄鸟坠卵,简狄吞之,因孕生契”,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并分封于商邑此地,那时的司徒主要掌管族人施行的礼仪教规,有了封地的契就要发展自己的部族,契是后来商王成汤的祖先。
商族经历几次迁徙到殷地,后来史称殷商。在夏朝中期,商部落出生了一个叫王亥的人,聪慧善动,是契的六世孙,从小跟随父亲身边,到处去分辨见识奇文趣事,长大后常帮助父亲处理一些事务。
物品交换的转换与发展父亲去世后,王亥继位成了商部落的第七任,王亥聪明好学,开始驯养牛,把牛训练的即驮货,又能拉车、耕地。牛的驯化推进了部落便利的农业生产力,通过大力推行农业耕种,畜牧业养殖,农产品和其它物品就有过剩。
多谋的王亥就想去把这些过剩产品,拿到其它部落过去交换急需物品,商族通过商品交易,促进了部落之间的交往,物品流通,有效地促进急需物品交易。这时期极速的壮大了商部落的实力,也推动了农牧业的发展。
王亥的物品交易创造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通过部落之间便利的交易性,当时的人,也把这种交易的部落的人叫做“商人”,商人的叫法广为流传,“商人”的总称由此而延伸下来。
商贸的发展商部落随着物品交易的频繁,让部落渐渐壮大,逐渐发展起来后,有了强大的实力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立后的商朝大力发展农牧业和手工制造业,物品交易模式向部落诸侯积极推广,有效的巩固了商朝的农牧业、手工制造业的繁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品也逐渐在增加种类,从最初的农牧业和简单的手工制造品交易,逐渐发展为以手工制造的日用品和饰品为主,商品交易的种类增加了。
商朝后期,商纣王昏庸残暴,被渐渐发展起来的周武王所替代为周朝。周朝统治者对统筹的发展策略有了改变,周人主要是农业起家,对商品贸易比较忌讳,提倡大力发展农业。
商部落的后代为了生活,他们在四处做商品交易为主要生活来源。周朝的治国方针,又对商人贸易有了限制,对这类人降低了身份,周朝贵族就对这个商品贸易人所不屑,区分为商人。久而久之,做商品买卖行业的周朝遗民,为了生存下去,把这种作为专业去四处做买卖,“商人”就延伸下来。
商人一词历史传承沿用商贸交易从商族王亥就一直延伸传承下来,随着民间推广流通,有了专业的商品买卖商人,百姓已经习惯性地把这一类人称作“商人”。
历朝历代把商品贸易也作为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继续把做生意买卖的人通称为“商人”。“商人”这个词就已经根深蒂固的留在世人的脑海中,这种深入人心的称呼,没有一个朝代人会刻意的去改变它。所以一直传承到现在。
所以说,“商人”一词从古代沿用到现代,已经深入人心,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没有哪一朝人刻意的去改变它,只是历朝历代对“商人”身份的高低区分不同。
生意人被称为“商人”在我国由来已久了,商人在当今的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商人”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呢?
这得从商朝说起,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以肉食品为例,从黄牛的养殖、贩运、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在商代时已经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姜子牙)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而且商代数位君王都修驰道,来便利天下物通。
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如今日河南的商丘就有中国商业、商人、商朝起源地之说,被称为中国“三商之源”。
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商朝的遗民又成了从事买卖业的主体。
史载,西周初期,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兵反叛。周公东征平叛后,将洛阳建为军事要塞,称为“成周”,
“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殷朝遗民被迫集中到洛阳,周朝人叫他们为顽民,经常被召集训话,不许乱说乱动,过着被监视的生活。虽然殷朝遗民已经成为周朝人民的一部分,但是却被另眼看待。他们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怎么过日子呢?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买卖这一行周朝的贵族是不会做的,当时的庶民要种地不能做买卖,而商品买卖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久而久之,买卖商品的商业成为殷朝遗民的主要行业了。
随着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周朝的少数贵族也开始做买卖了,这样,商人渐渐地就失去了“顽民”的贬义,成为从事商品买卖的职业专称了。到了春秋,郑恒公对周人很友好,并带一部分周民迁洛水以东,立国于新郑。所以,郑国的商人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如富商弦高用12条牛犒劳偷袭郑国的秦军,使其不敢攻郑,上演了历史上富商救国的一幕。另外,郑国地处交通要道,为齐楚秦晋争霸必夺之地,但郑人反
而借战争转运各国商品,从中在经济上大获其利,使其国富民强,显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
在这一时期,商人开始分化为行商和坐贾,行商是走村窜寨沿途买卖的商人,坐贾是有一定场所、招徕他人来买卖东西的商人。在《庄子》一书中,曾屡屡出现“桂鱼之肆”、“屠羊之肆”的提法就是明证。《周礼?司市》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根据这一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有政府管理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
商人群体作为社会的客观存在,后来成为了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社会四阶层之一。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朝人以及商朝遗民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朝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8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