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能卖钱,一亩地几十到几百,回收后的秸秆都干什么了?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小麦收获后,秸秆怎么处理?以前大家都焚烧,如今禁止焚烧以后,秸秆还田成为了主流。
不过,近几年来,回收秸秆的越来越多,让农户感到“头疼”的秸秆,却可以卖钱。
近几年来,在不少小麦种植区,小麦收获以后,大家会看到,田间会出现很多圆形或者方形的东西,走进后才知道,原来是小麦秸秆。
圆形的相对重一些,一捆大概有1-2百斤,方形的相对小一些,也轻一些,大概有40-50斤。
这些都是经过打捆机打捆之后所形成的,不同的机器,打捆形状不同,重量也不同。
二者各有利弊,方形的轻一些,装车的时候人工就可以搬上去,而圆形的重一些,需要机器才能装车,不过,每捆重量多,相对方便一些。
据小帮手所了解,不同地区,小麦秸秆回收的价格不一样,在小帮手高产交流群里,不同地方的群友说,山东地区回收秸秆的费用在200-300元/吨,河北的群友说,他们当地回收秸秆费用是100-200元/吨,河南的群友说,当地的小麦秸秆回收是150元/吨。
一亩地小麦秸秆的重量不一样,和多种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一亩地几百斤秸秆是可以的,加上价格不一样,农户一亩地的秸秆,少则能卖50-60元,多则能卖上百元左右。
从农户的角度来说,非常乐意有人回收小麦秸秆。
一方面,能多卖几十元,就等于多挣了几十元,如果没有回收,也直接还田在地里,而且回收秸秆也不用自己动手,只负责拿钱就可以了。
另外一方面,秸秆还田虽然好处多,但也有被农户诟病的地方,比如病虫害增多的问题,而秸秆回收以后,病虫害的问题会有所减少,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长。
从回收秸秆的人角度来说,他们从农户田中回收的秸秆,卖给有需要的地方,从中挣取利润,利润也不小。
这等于是一个生意,并且该生意持续时间也不久,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小麦秸秆足够的情况下,2-3个人,一台打捆机,一天能打15吨左右,一吨净利润假如为200元,一个月之后,一个人也能分2-3万元。
前提是小麦秸秆足够的情况下。
看到这,有朋友会问,他们回收后的小麦秸秆,都卖给谁了?有什么用途?
其一,发电厂
一些发电厂会回收秸秆,用来发电,而据一些回收秸秆的朋友来说,他们当地周边有发电厂,会先和发电厂谈好合作,然后再去回收秸秆。
尤其是这两年煤炭价格比较贵的情况下,秸秆发电也能降低成本。
其二,种植方面
这里说的种植,不是指当作肥料种植大田作物,由于小麦秸秆中含有很多的营养成分,除了氮磷钾外,还有很多中微量元素,经过一系列加工后,小麦秸秆可以作为种植菌菇的基料,如果大家有看过种植菌菇的现场,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其三,工业方面
可以当作生物质的燃料,也可以当作人造板材的材料,据了解,小麦秸秆经过纤维分离、施胶施蜡、纤维干燥、成型热压等工序,最终变成家装板,具有很不错的弹性和强度,最主要不含甲醛。
当然,除了上述3种用途外,还有其他的用途,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整体来说,回收小麦秸秆,等于是把小麦秸秆“变废为宝”,从多个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利好的一件事。
很可惜的一点,如今回收小麦秸秆的事情还没有完全普及,还有不少地区,当地的小麦秸秆无人回收。
可能再过几年,随着回收小麦秸秆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就不用发愁小麦秸秆的问题了。
问问大家,你们当地有回收小麦秸秆的吗?回收价格是多少?
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从国外情况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多种用途,除传统的将秸秆粉碎还田作有机肥料外,还走出了秸秆饲料、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秸秆建材等新路子,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值得我们借鉴。如北美以耕种玉米、小麦为主,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在加拿大的农业区,当玉米成熟时,人们就用玉米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把玉米秆切碎,切碎的玉米秆作为肥料返到田里。在美国,有24个农业州,每年能收集大约4500万吨秸秆,被用作饲料,或者用来盖房,将整捆的秸秆高强度挤压后填充新房的墙壁;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再生能源事业,把秸秆作为新兴的替代燃料特别是生物燃料,从中提取乙醇进行开发利用,使秸秆综合回收利用有了新发展。当然,这些活动得到了政府补贴等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在欧洲,则开创了秸秆发电的新途径。丹麦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秆发电的国家,农民将秸秆卖给电厂发电,满足上万户居民的用电和供热需求,电厂降低了原料成本,居民获得了实惠的电价,而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无偿地还给农民作了肥料,从而形成了一个工业与农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圈。在日本,人们主要是把秸秆翻入土层中还田用作肥料,也把秸秆用作粗饲料喂养家畜;此外,对部分难以处理的秸秆,则通过专门组织、采取统一地点和时间进行就地焚烧。日本也在积极挖掘秸秆的燃料转化潜力,已研制出从秸秆所含纤维素中提取酒精燃料的技术,向着秸秆的科学化、实用化迈出了新步伐。
从国内看,情况仍然不能令人乐观。秸秆还田要影响作物生长,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环境,综合开发利用又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投资比较大、效果比较差的窘境。农民急于焚烧,而政府急于封堵,二者就打起了游击战。实际上,秸秆综合开发的前景非常好。有学者算过一笔账:如果我们能将秸秆在农村就地变为国家急需的工业原料,实现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0.5吨秸秆/亩,增收150元/亩)。可以设想:如果能转化我国每年7亿多吨秸秆的50%,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如果能创建以秸秆为原料的新型生态工业,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秸秆生态工业四业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则农用生物柴油燃料、寡糖植保素生物农药、秸秆有机肥、秸秆生物饲料等都是秸秆转化的产物,有望形成比传统“石油农业”劳动生产率更高、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这种前景十分诱人。在实践中,我国也有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办法。如利用秸秆造纸;或者利用秸秆生产无甲醛系列秸板,广泛用作高档家具、高档包装、高档建筑材料以及高档音箱等基材,既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使秸秆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农民扩大养殖规模,使秸秆成为牛羊的粗饲料;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利用秸秆汽化原理和技术,在农村推行秸秆沼气工程,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秸秆利用的具体工艺还不完善,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运作力度还很不够,秸秆加工设备以及相关加工设施有限,秸秆使用技术比较低下,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所以出现了当前的两难困境。
以上情况表明,秸秆焚烧与秸秆多少没有关系,而与秸秆综合利用率低下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但如何提高,却不是农民自身可以解决的,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与办法。首先要明确的是,秸秆问题必须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加以解决,即要以市场化的理念来认识秸秆的资源价值,看待其发展前景,要以企业化的制度来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拓宽其开发利用的途径。其次要明确和突出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责任。第一,政府要加大推进秸秆科学研究的力度。我国已经开始了秸秆研究,如国家“973”项目就是瞄准“秸秆组分分离、分级定向转化”的前沿问题,采用秸秆组分分离—纤维素酶解发酵与热化学转化的有机整合的研究主线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秸秆高值化技术提供科学基础,促进我国秸秆生态产业链的发展。但是,由于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具有秸秆特性的转化过程理论和技术体系,所以在适用技术及其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秸秆利用技术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投入产出不合算的状况。第二,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这些年,我国各地政府在秸秆开发利用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支持力度不够,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和措施没有跟上去,公共服务不到位,民间投资也不到位,使加工设备、基础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的状况长期延续,秸秆综合利用严重滞后。第三,政府也必须同时加大宣传和服务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秸秆综合利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最后还要明确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任务和责任,不仅要做好宣传,而且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我们相信,通过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一定能够推动农村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超85%
2015年11月25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四部委要求通过推动产业化发展拓宽秸秆利用渠道,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和留茬高度等标准,促进秸秆就地还田或应收尽收;积极扶持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发展,建立规范的秸秆储存场所,促进秸秆后续利用;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完善配套产业及下游产品开发,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
对于秸秆禁烧,四部委要求各地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应用,提高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的效率和水平;健全秸秆资源评估、综合利用和焚烧监测的统计、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以过火面积、焚烧量和综合利用量为核心的秸秆禁烧工作评价、考核方法和奖惩机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9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