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家庭农场见闻

最近读《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其中描述了美国家庭农场的发达,有勾起在乡镇工作时的一些记忆,今天写下来,已作纪念。

家庭农场见闻

 “家庭农场”也是舶来品,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解决农村抛荒撂荒问题,促进农业装备普及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农村发展总是离不开农业的,同样绕不开人、财、土地和科技,当前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田中草比人高,农业技术装备投入大,使用频次低造成沉淀成不高,这些都是绕不开的现实。一个挨着乡镇政府所在集镇的传统村落,2020年有人口1509人,劳动力842人(男451人、女391人),其中贫困户580人中有163人在外务工,平时在村里很少能见到年轻人,学生也是周末放假才回村里。风吹草低现茶苗,曾经有段时间讨论贫困户“懒”,这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普遍现象,甚至长在草下的庄家也不一定能代表那户人家懒,想想一个六七十岁的农民,子女外出打工,他在家带孙子,送学生上学,送饭,照顾学生,把地种了,不想花钱买除草剂或者就想少收点自己吃,让他天天去地里锄草,这不现实!城市里,很多六七十的在摇着蒲扇街头下象棋。

 自辛亥革命后,我国就探索合作社。1918年7月,北京大学成立“北大消费公社”(我国最早的合作社,消费合作社);1919年,上海复旦大学创办“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我国最早的信用合作社);1920年,长沙成立“湖南大同合作社”(我国最早的生产合作社);1922年,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领导的最早的合作社);1923年,在河北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建国后,先后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很快进入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既是生产组织,又是消费组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公社解体。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又迅猛发展,但也出现大量休眠合作社、合作社规模小、投资者合作社、仅为骗取财政补贴等问题,而且也存在合作社劳动生产率的问题。问题是由家庭劳动力转移引起的,靠原有的家庭承包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耕地荒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安全三大问题,在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家庭农场很好地解决了土地流转信任问题、对工商资本下乡影响农民利益担忧、合作社骗取财政资金、专业大户个体性质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家庭农场逐渐发展。

 我理解的家庭农场是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资源,综合土地、资金、技术因素,确定规模,综合经营的市场主体。举五个例子,第一个家庭男主人姓曹,在集镇上修货车,他说“年龄逐渐大了,修货车体力透支太大,想给自己留个可以养老的产业。”就在修车同时,利用自家、父母和岳父母的承包山林、土地种植葡萄、李子和猕猴桃,养殖生猪,并和野生葡萄杂交研究更适合酿制葡萄酒的本地葡萄,三家人齐上阵,还利用自己农家院开了个农家乐,每年请专家教授种养殖技术,还经常到安徽、江苏等地学习,自己拍小视频等推荐自己。

 第二个例子,是夫妻俩人一起干,都没有念过多少书,也很少参加培训,但喜欢琢磨,喜欢看周边别人怎么干,坚持散养生猪,兼养山羊和土鸡。人很耿直,心直口快,喜欢帮助别人,自己的小算盘也打的哗哗响,很精明的一个人。在到集镇的主干道上竖着宣传牌,十里八乡的小有名气,经常用社交软件推销自己的产品。勤劳的家庭,起早贪黑,他家孩子们也勤快好学,女儿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她老子强多了。

 第三个例子和第一个有点相似,在集镇上开了家便利店,主要卖副食、蔬菜水果和佐料等,夫妻俩经营,另外在老家养土鸡和生猪,种植葡萄。母亲帮带小孩、照看老人,父亲帮照看家禽牲口,防疫、饲料配置等他自己动手,每天三点来钟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菜,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新鲜,才能保证价格比别人有优势,物美价廉,中午睡下,晚上十点左右关门,还给农村红白喜事班子送菜等,自己养的土鸡种的葡萄自己店子里卖。

 第四个例子比较特殊,是又不是家庭农场,是又不是一个大户。他还是个单身汉,原来在北京做装修工,现在回来建大棚种草莓,人固执酷爱技术,追求有机种植,对品质苛刻,有点不满意就不对外销售,也是这个原因经常一棚草莓都被他收了沤肥,四年了,头两年没有赚到钱,原来做装修赚的钱往里面贴,第三年盈亏平衡。他请周边村民帮搭理草莓,然后用自己的农机帮别人耕地等。

 第五个例子很特殊,因为里面涉及到多名985大学毕业生,他们把农业和金融市场有机结合,对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的研究超越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甚至基层政府部门。家庭男主人姓谭,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和销售,并炒股做期货。他本身学经济学,但从母猪的接生、猪场防疫、疾病治疗和猪场设计样样是行家里手,养殖场利用农村老房子进行改造,出售时整圈出售不零售。母猪接生可以拿折叠床睡那,夜以继日,吃饭都不出来。日常也是父母帮照料。特殊的是,他养殖规模参考股市和猪周期,他认为猪肉是国人最大的肉消费市场,对CPI影响最大,国家对CPI容忍程度预期了国家对猪肉市场调控力度,在养猪类企业股票见顶时大力缩减甚至停止养殖,见低时开始着手购置母猪恢复养殖,他认为本地黑猪与夏洛克等白猪交配后第二代母猪下的第三代仔猪肉质好于黑猪,先择机进入股市,快速上涨阶段卖出,然后快速扩大养殖规模。

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刀法,他们都在家庭农场的方向上实践着,也都在发家致富。今天农业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不能走回头路,要鼓励探索,使得农业组织形式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今天美国的农业生产力还支持这家庭农场这一模式,沿着后发优势,说明在我国家庭农场还大有作为。合作社,如果是这些家庭农场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技术推广、农机和农业信息技术使用、更好地用经济理论和市场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可能会解决目前农业中的很多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种农业人才的智慧。

花蛤又称菲律宾帘蛤,是一种常见的贝壳类海产品,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域,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那花蛤如何去沙处理?价格多少钱一斤?可以人工养殖吗?养殖实用技术有哪些?从长沙马王堆市场了解到,一斤花蛤大概卖20元左右哦,遇到节假日,例如中秋可能会贵一点,去到30元一斤也是常有的。

花蛤如何去沙处理?

1、花蛤首先要用流水反复冲洗干净,然后用手稍稍揉搓一下,去掉壳上的淤泥。

2、如果有的地方手洗不掉,可以用硬一些的毛刷一点点的刷掉。

3、有时候存放花蛤的水很浑浊,买回来的花蛤里面就会存有很多的泥沙,因此这时就不能只刷洗花蛤表面,而是把花蛤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大约2--3个小时),在泡的时候最好在水里放入适量盐,这样花蛤会比较容易适应,能较快的进行吐沙。

4、当泡到一定程度,花蛤会自己张嘴吐沙呼吸,这样能去除花蛤里面大部分的泥沙,再吃起来就不会感到牙碜了。

5、洗或泡花蛤时,不要使用餐洗净或其它洗涤剂,否则会污染花蛤。

花蛤可以人工养殖吗?

1、花蛤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2、花蛤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区,辽宁大连、长兴岛、河北北戴河、山东青岛、烟台、江苏连云港、浙江南麂、象山、福建平潭、厦门、广东海门、汕尾、香港,也见于朝鲜。

台湾分布台湾西部,台北县八里乡十三行遗址,澎湖大仓岛,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内海海域,台北县贡寮乡龙洞,屏东县恒春半岛,台湾东北角,金门後湖,金宁,金城,金沙,金湖,烈屿,桃园,新竹,苗栗县通霄,苑里,台中县大甲以北。

花蛤养殖实用技术有哪些?

1、选择养殖环境

花蛤养殖场地应选择交通方便,远离污染源且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退潮时干露时间不超过4小时,底质稳定,含沙量为70%~90%的中、低潮区滩涂,或底质、水质条件适宜围垦区内的池塘、滩地。已连续养殖多年的滩涂(或池底)需翻滩改良,翻出的泥沙经过潮水多次冲洗和太阳暴晒后,整平滩面,捡除敌害生物及杂物。易受洪水冲刷和泥沙覆盖的埕地要用芒草筑堤防洪,堤宽30~40厘米,堤高出埕面20~30厘米,以稳定埕面,防止种苗流失。

垦区内池塘、滩地养蛤,要做好堤坝、水闸整修,播苗前1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池底15~20天,每亩用15~20公斤含氯量为25%~28%的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消毒。消毒后用网目为0.25毫米筛网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3天,排干池水,并重复浸泡排水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50厘米。每隔2~3天每立方米分别用尿素0.5~1克和过磷酸钙0.1~0.5克作培养基础饵料,使水色呈浅褐色以利花蛤生长。

花蛤最适宜生长海水温度约为15℃~30℃,春天水温达到11℃以上时开始生长,冬天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浙南地区花蛤生长最快的时间是4~6月和9~11月,12月至翌年2月生长速度极慢。花蛤生长速度随个体大小而有明显差异,个体较小的花蛤,其壳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个体大的花蛤。虾塘养殖花蛤水位应控制在滩面上水深30~50厘米。

2、科学繁育苗种

花蛤雌雄同体,一般两年性成熟,性成熟花蛤性腺分布在内脏团周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雌性性腺呈乳白色,雄性性腺呈淡桔红色或奶**,精子呈狭茧型、长约3微米;卵呈圆球状、卵径约为70~90微米,卵外有一层胶质卵膜。

花蛤繁殖期在初夏,随种类和地区而有差异,辽宁、山东等地的产卵期在7~8月;江苏、浙江、福建在6~7月;广东、广西在5~7月。花蛤产卵期的海水表层温度约在27℃~29℃,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4.9℃~31.4℃,26℃~28℃最佳;幼虫生长变态的适宜温度为24.9℃~31.0℃,适宜比重范围与胚胎发育相似;饲喂的饵料新鲜且质量较好时幼蛤个体大、变态早。花蛤幼苗适宜存活环境含沙量至少在75_以上,全沙质最好,幼苗对低比重海水适应性较强。

将0.5~1毫米大小花蛤幼苗分阶段培育成每500克50~70颗最适苗种。第一阶段将0.5~1毫米幼苗培育成0.8~1.5厘米小苗,筛取后再均匀分散,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适用中苗,培育池滩面上水深15~30厘米,以利底栖硅藻能较快生长,水位随水温升高而适当加高,池水以略带硅藻的暗褐色为好。

3、加强日常管理

可根据苗种规格不同播苗,小苗一般在4~5月,中苗在12月至翌年2~3月,大苗在产卵之前,即9月中、下旬,建议采用湿播又叫带水播以提高播苗的质量与效果。播苗后要及时检查种苗分布情况,过密的要散开,过疏或局部发生死亡的应补苗。小苗一般撒播的潮区较高,经6~7个月养殖后个体增大,摄食量增加,抗敌害能力增强,应移养到较低潮区加速生长。夏季烈日暴晒埕地较高的蛤苗要移到潮区较低处。易受台风、洪水、酷热以及漂油和其他污染物影响的养殖区,要做好防范和抢救措施。台风来临前要提早收获或移到安全海区养殖。洪水后要及时清理覆盖埕面的泥沙,集拢散蛤减少损失。

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及时清除危害严重的敌害生物,鱼类每亩可用茶籽饼5~8公斤捣碎泡水,均匀泼洒埕面;蟹、螺等敌害可用网具或手工采捕清除。垦区蓄水养蛤,要严防滤水网破损,可利用夜间灯光诱捕水中的鱼虾蟹等敌害生物或定期排干池水驱赶抓捕敌害生物。先将水位降至20~30厘米,再用漂白粉全池泼洒,经6~10小时,引入过滤海水冲稀,然后把水排干,经2~3个潮水反复冲洗即可。

垦区蓄水养蛤,要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晴天时每隔2~3天每立方米施尿素0.5~1克,使水色保持浅褐色。若水色变清、饵料不足时,每立方米可投喂1克豆浆作为代用饵料。花蛤经过1~2年的养成,壳长3厘米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从3~4月份开始,直到9月花蛤繁殖期前结束。

4、加强疾病防控

夏季高温导致花蛤死亡腐败后相互感染;烈日暴晒后的雷阵雨或连下暴雨使江河口的海水比重迅速下降;养殖密度过高,繁殖后个体瘦弱;养殖场塘内水质,底质遭受污染,有寄生虫病等因素都是造成花蛤死亡的重要原因,可每隔1个月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或二氧化氯0.125公斤等进行水体消毒杀菌预防疾病。

花蛤育苗正值夏季,水温较高,疾病防治及防除敌害生物尤为重要。育苗用水须以沉淀、沙滤、紫外线杀菌等方法处理,或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培育过程中用每升用0.5毫克土霉素防治病害,可抑制幼苗的大量繁殖,有利于幼蛤发育生长。因此在幼蛤稚贝培育期间,每天每立方米投1~2克或氯霉素,或新诺明,或呋喃唑酮,或土霉素等抗菌素抑制细菌繁殖。当稚贝壳面附有聚缩虫时,每立方米可投2~4克呋喃唑酮控制聚缩虫的繁殖效果较好;或往饵料池内每立方米泼洒4~6克青霉素或链霉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90580.html